信息化指標測算評價與圖書館淺議論文

時間:2022-01-12 10:51:00

導語:信息化指標測算評價與圖書館淺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化指標測算評價與圖書館淺議論文

論文關鍵詞:信息化指數信息化水平知識經濟信息測度圖書館

論文摘要:依據某些綜合的社會統計數據作為評價體系,并以廣州和寧夏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地區為評價時象,從一個側面定量地反映了我國目前的信息化程度。葉我國信息化水平在知識社會中的作用和葉田書館變化趨勢的挑戰進行了探討。

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不僅反映了信息產業的發展水平和信息基礎設施狀況,而且還反映了人們的信息物質和知識文化生活狀況。因此,它是一個綜合反映信息經濟與社會發展總體水平的指標。本文采用信息化指數排名,評價了我國的信息化水平,分析了我國具有代表性城市與國外信息化水平的差異和我國信息化水平的變化趨勢,并探討了這個時代圖書館發展的新焦點。從1965年開始,一些學者嘗試建立信息化指數模型來對信息化進行社會測度。信息化指數是在信息化指標體系基礎上計算而得到的,受到世人極大關注。這一指標體系選取了社會信息化活動中最有代表性的活動,直接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的信息化程度,并能透視我國的圖書情報、信息工作的程度和發展方向。

1.2000年信息化水平測算指標及最新排名

美國國際數據公司(IDC)編制的信息化社會指數包括4個指標:電腦基礎設施、信息基礎設施、因特網基礎設施和社會基礎設施等23種資料。依據該國際數據公司2001年2月編制的信息化社會指數排名,地處北歐的瑞典、挪威和芬蘭在全球信息化社會指數排名中占據前三名,而美國退居第四位,中國香港地區排第巧名,臺灣省居第18位。國際數據公司根據公民獲取和利用信息及信息技術的狀況(擁有個人電腦的家庭比例、國際互聯網使用人口、市內電話費),每年給各個被調查國家和地區打分,計算出信息化社會指數。2001年是該公司第五次編制這一指標,總共對55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排名,瑞典繼2000年名列第一之后再次高居榜首,挪威取代美國排第二位,芬蘭仍是第三位,而美國退居第四位,我國大陸排在49位。

在國內由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信息中心課題組2001年1月完成的我國信息化水平指數測算與分析表明;北京信息化指數為89.87,居全國第一位。我國平均信息化水平總指數為25.89。信息化指數反映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信息化發展水平。目前,我國的信息化指標體系將主要反映國家確定的信息化六要素:信息資源、信息網絡、信息技術應用、信息技術和產業、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規和標準,并將每個要素分解為若干個指標,共細分解為21個指標,對所有指標的數據進行綜合后即得出信息化指數;對六要素制訂了相應的權重分配原則方案。

2我國信息化水平的測算結果及橫向比較

2.1國際數據通信公司的信息社會指標法國際數據公司是國際數據集團下屬的信息研究機構,他們提出了用“信息社會坐標.(InformationSocietyIndex,簡稱ISI)方法,比較和測量各國獲取、吸收和有效利用信息和信息技術能力。國際數據通信公司的信息化測算指標體系采用回歸分析、多元共線分析、正規化、標準化等方法,對55個國家和地區的數據進行了分析比較,按得分的多少,將這55個國家分成四組,根據ISI得分的情況來確定國家所屬的組別和具有的特性,還有150個國家ISI得分在300分以下。

2.2中國國家統計局信息能力指標體系中國國家統計局在充分考慮科學性、全面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的前提下,建立了一套綜合評價信息能力指標體系。此體系突出信息技術、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和人才素質等方面的內容,力圖全面、客觀地評價中國的信息能力。根據上面的指標體系,運用綜合評分法和主要成份分析法,利用1995年的數據,對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信息能力進行測算。參加比較的國家有28個,其結果排序是: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德國、荷蘭、加拿大、英國、法國、新西蘭、新加坡、韓國、意大利、西班牙、俄羅斯、波蘭、墨西哥、南非、巴西、羅馬尼亞、埃及、土耳其、菲律賓、泰國、印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中國和巴基斯坦。

2.3中美信息化個例比較美國(僑報)載文說,截至2000年,中國的電腦擁有量排世界第八位,而美國居第一位,有1.6億臺,占世界電腦擁有量的28.32%,平均每兩個美國人有一臺電腦;排在第二至第十名的國家有:日本4990萬臺,占8.62%;德國3060萬臺,5.28%;英國2600萬臺,4.49%;法國2180萬臺,3.77%;意大利1750萬臺,3.02%;加拿大1600萬臺,2.76%;澳大利亞只有2000多萬人口,但已達1060萬臺;韓國則有1060萬臺。中國電腦擁有量為1590萬臺,平均每萬人有88臺電腦;美國電腦保有量是中國的10倍多,平均每萬人擁有近5000臺電腦。

1999年中國PC(家用電腦、商用電腦、筆記本電腦和PC服務器)的總銷量為500萬臺,銷售額為60億美元;預計到2004年PC銷量將增為1500萬臺,銷售額160億美元。

1995年底,美國網民數量為600多萬人。2000年7月,美國西維倫斯商業情報公司公布的調查顯示,美國上網人數已經達到1.37億人,占全美總人口的一半。1995年底中國網民數量為8萬人,2000年7月中國CNNIC的數據稱中國網民數量為1690萬。

IDC統計表明,1999年中國IT市場總額為110億美元。而據美國商務部(數字經濟2000報告中的數據:1995一1999年,美國社會用在采購信息技術設備和軟件上的實際投資翻了一番多,從2430億美元增加到5100億美元。

我國的信息化水平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差距甚大。以信息化水平在國內位居較高層次的廣州作為比較對象,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差距卻十分明顯。對比80年代末期廣州與新興國際大都市香港和新加坡的信息化水平,可以發現,廣州明顯偏低,廣州的信息化指數比香港低8倍,比新加坡低20倍。廣州與新興國際大都市信息化水平相差如此懸殊的主要原因是信息裝備率太低,其中又以‘每萬人擁有計算機數.這一指標差距最大。1992年廣州的信息化指數為118.9,而1965年,日本為100,英國為117,德國為102,法國為110。對比北京、上海、夭津的信息化指數,可以認為,中國信息產業整體水平落后于發達國家至少20年。相比較我國信息化指標偏低的原因是與受教育者人數和第三產業主導的產業結構有直接關系。

從寧夏的情況出發,以國際流行的信息化指數模型為藍本比較表明:1998年寧夏信息化指數是1985年的5倍,1985一1994年社會信息化指數的年平均增長率為13.21%(同時間段寧夏為9.92%),廣州市1985一1992年社會信息化指數的年平均增長率為6.38%(同時間段寧夏為6.53%),夭津市1990一1994年社會信息化指數的年平均增長率為15.56%(同時間段寧夏為]8.17%)。至1997年底,寧夏擁有計算機2萬多臺(套),它反映出寧夏信息裝備上投入加大,加速了信息基礎設施水平的提高。從整體采看,寧夏的信息化指數在全國瀟后兩年。同世界發達國家信息化水平比較,寧夏的目前發展水平只相當于美國1960年的信息化水平,相差38年;相當于日本1975年的水平,相差23年;與原西德1976年的水平相當,相差22年;與世界1985年的水平相當,也有13年差距??梢?,寧夏的信息化程度還很低,趕上世界平均水平要花費很大的努力。

3我國城市信息化水平的變化趨勢

3.180平代中期以來,我國信息化水平呈加速提高的趨勢如廣州1985-1995年信息化指數提高了8倍。若將該時段分為兩段,那么,1985-1990年信息化指數以年17.23%的速度遞增,而1990-1995年信息化指數提高的速度更是高達每年29.51%。廣州市1985一1992年社會信息化指數的年平均增長率為6.38%(同時間段寧夏為6.53%),盡管這一高增長率是在改革開放之初廣州信息化水平極低的狀況下獲得的,但仍反映了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和追趕發達國家的態勢。

3.2信息童增長迅速在構成信息化指數的4個因子中,信息量指數的增長最為迅速。1985一1995年10年間,每年增長85.49%,而增長速度居第二位的信息裝備率指數10年年均增長20%。測定信息量的5個指標對信息量指數的貢獻變化不盡相同。年人均通話次數從1985年的20%上升到1995年的92.41%,說明廣州的信息量中,電訊信息不但在信息里中所占比重急劇上升,而且成為信息里指數的主要貢獻者;其余4個指標在貢獻變化中比重均大幅度下降,反映出通過報刊、函件、書籍等媒體傳播的信息量相對萎縮。

3.3信息基礎設施發展比較德定信息裝備率可以反映信息基礎設施的發展水平。1985一1995年廣州的信息裝備率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略低于信息化指數23%的年均增長速度。在測定信息裝備率的3個指標中,每百人電話機數即電話普及率的貢獻變化最大,從1985年的33.3%增長到1995年的71.37%;其次是每萬人計算機數,其對信息裝備率的貢獻卻從33.3%下降至22.18%;而電視機替及率的貢獻則明顯下降至6.44%0這些數字表明,廣州信息基礎設施的超前性特征并不突出,盡管其中的電信部分發展十分迅速,但因計算機替及率較低(年均增長率仍達15%),以及電視機替及率具一定飽和性而上升緩慢,使得信息裝備率以接近信息化指數的速度穩步增長。

3.4信息主體水平發展較慢1985一1995年,信息主體水平僅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長,遠低于信息化指數23%的增長速度,這反映出信息主體水平嚴重滯后。從構成信息主體水平的兩個指標看.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比重的年均增長率略低于每萬人在校大學生數的增長率,前者為2.3%,后者為4.5%,導致后者對信息主體水平的貢獻增大,由1985年的50%增至1995年的55.5%。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信息化過程中人的素質有所提高。

4.信息化時代圖書館知識導航的新焦點

以上分析表明,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的信息化水平獲得空前提高,但是還存在‘軟件’的發展嚴重滯后于“硬件’的建設,哦者說信息化水平的內在構成要素較之外在構成要素要弱得多。內在構成要素主要包括信息主體水平和信息消費,其中前者更為重要。在信息化指數中,第三產業就業人口代表了使用信息和生產信息的主體,它與產業結構高度化有直接關系,但當第三產業就業人口達到一定比例,其增長速度就會放慢。廣州即是如此,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比重已超過50%,且增長趨慢,因此,它對信息主體水平指數的貢獻將相對下降。而‘每萬人在校大學生數’這個指標則能反映信息生產者和使用者的素質。素質的提高能夠使硬件戴外部構成要素充分發揮作用,因而進一步產生對其的需求,從而提高信息化水平的質和量。相反,素質低且提高緩慢,將會帶來硬件的嚴重利用不足和信息化水平的高數量和低質里。我國信息主體水平的低增長率足以說明,信息化過程中‘軟件.的發展嚴重滯后于‘硬件’的發展,不但導致了信息基礎設施的不充分利用,而且使信息量的知識含量偏低。因此,在社會信息化過程中的圖書館,不但要考慮信息里和信息裝備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注意提高信息主體水平.使它們保持同步發展,促進信息化水平質與量的提高。

還需要指出的是,盡管我國的信息基礎設施相對于信息主體水平發展偏快,但如前所述,我國的信息裝備率明顯低于發達國家和地區。這說明我國信息化水平是在極低的水平上獲得急劇發展的,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仍處于低水平狀況。上述分析顯示出寧夏信息化程度的各個方面發展很不均衡,存在著結構性缺陷,影晌了寧夏信息化程度的進展和信息環境的總體功能的發揮。目前,西部大開發戰略給寧夏的信息化建設帶采了干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信息化六要素包括:信息資源、信息網絡、信息技術應用、信息技術和產業、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規和標準。目前國家信息化指標體系正在建立。完善國家信息化水平評測系統,開展相應的統計、測算和分析工作,對國家、部門、地區信息化的水平和能力進行測評;研究國家、城市、企業、行業信息化指標體系等,為我國工業化與信息化相結合的戰略摸式提供量化的決策依據。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的信息測度工作及信息化水平將有一個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