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青少年網癮影響要素

時間:2022-02-05 06:29:00

導語:剖析青少年網癮影響要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青少年網癮影響要素

摘要:青少年網絡成癮問題已成為急需解決的一大社會問題,引導青少年正確使用網絡,預防和戒除青少年上網成癮已經刻不容緩。

關鍵詞:青少年網癮;成因

由于長時間地使用計算機和進行網絡互動,神經中樞持續處于高度興奮狀態,這將引起腎上腺素水平異常增高,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血壓升高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長此以往,可能會引起不同程度的生理疾病和心理依賴,而這些刺激往往只有在上網后才感覺得到了緩解,導致進一步的網絡依賴,最終成癮。

一、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的一個特殊階段。

這一時期的青少年,不僅身體發育急速,而且其認知結構、情感結構和意志結構也發生了變化。表現為第二特征的出現,自我意識和獨立性增強。對新事物敏感且易接受情感強烈而細膩,渴望友誼和交流,自制力相對較弱。正是由于這些特點,使他們產生了多方面的需求。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多種因素的制約,總會發生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難以滿足其各種需求。所以就會設法在別的方面得到補償,而網絡內容的豐富多彩性和虛擬性,則為其提供了傾訴和滿足自身需求的平臺。自制力薄弱的青少年容易受到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而陷入網癮的泥潭。總的來看有一下幾個方面因素。

(1)強烈的好奇心。青少年時期生理和心理正迅速地走向成熟,是個體社會化的關鍵階段,并且對外界的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對新事物敏感且易接受,力爭尋求自我、實現自我、好奇心強,他們渴望得到滿足。網絡虛擬的社會環境、自由的論壇方式和豐富的內容,極易滿足青少年的好奇心理,并為之提供了實現自身需要的最好舞臺。當他們在虛擬世界里一次次獲得快樂與滿足時,便會希望重復獲得。行為主義心理學研究證實,及時強化會鼓勵人們的重復行為。青少年正處于心理和行為上的變動期,心理不成熟,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尚未定型,其自律性和控制力較差。他們一旦上網,便難于抵擋網絡的誘惑,被網上光怪陸離且層出不窮的新游戲、新技術和新信息所吸引,結果便沉溺于其中而不能自拔。

(2)從眾心理。由于在同輩群體當中,青少年的地位、年齡、價值觀和人的生活都十分接近,因而大多數人的行為和觀點在此群體中便有了一定的影響力。青少年時期還沒有形成穩定、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其行為很容易受到同輩群體的影響。由于網絡的廣泛普及,各種娛樂節目和精彩的網絡游戲便成了同學之間交流和議論的主題。如果對此一無所知或沒有興趣,就會發覺自己不能與同學之間正常交流,越發覺孤立。為了“隨大漉”,于是也開始了解網絡,由于盲目的涉獵網絡并沒有明確的目標。在此過程中就會易被網絡中的消極內容所吸引。由于缺乏一定的判斷力和鑒別能力,在大多數人的影響下逐漸地上網成癮,甚至一發而不可收。

(3)逆反心理。青年時期,由于正處于自我意識和心理發育的成熟階段,追求獨立個性和自由的空間,確立自我價值便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在這個階段,青少年強烈的自我意識和叛逆心理表現尤為突出。現實生活中,忽視自由、平等和個性展現的教條式管制和教育方式,已明顯不適應青少年階段自身發展的規律。生活和學習的壓力越大,這種逆反心理就越強烈,使得青少年極易在輕松的網絡環境中尋求解脫與滿足。網絡因此為青少年展現自我提供了平臺,充分滿足了對于自我的認識和因為叛逆而帶來了快樂體驗,使青少年得到極大的心理滿足。

(4)意志力薄弱,自控能力不足。在青少年成長、成熟階段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對于一切新鮮事物都易于接受。而網絡世界里的自由性、平等性和開放性,正迎合了青少年的這種心理。但由于他們的心理行為正處于變動時期,其自制力與自律性較差,因而一旦上網便難以抵制網絡的誘惑,往往被網上光怪陸離且層出不窮的新游戲、新技術和新信息網住。由于虛擬網絡充斥著大量垃圾信息和虛假咨詢,對于身處社會邊緣、分辨能力有限的青少年來說,對網上的新奇、刺激的信息極易受其誘惑。其表現形式為:過度追求休閑和娛樂。

(5)父母品行。在孩子成長的環境中,如果父母有著不良的行為,如生活懶散、自由、喜歡酗酒賭博、使用暴力或有犯罪行為等,這些都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極其惡劣的影響。因為孩子天生就有極強的模仿能力,家長不良的平行和生活作風就會潛移默化的灌輸到孩子的頭腦當中。這樣久而久之,逐漸承載的青少年已不滿足這種壓抑的家庭環境,就容易在網絡的虛擬世界里尋找家庭的溫馨和朋友的關愛。同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家庭也購置了電腦,但是一般只是工作的需要或瀏覽一些行為之類的內容,也許會玩一些簡單的游戲,對網絡游戲卻了解甚少,而這恰恰是孩子最喜歡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家長就不會給孩子起到正確的引導和表率作用。這為青少年上網成癮提供了一定的條件。

(6)離心家庭。這是青少年沉迷于網絡的又一家庭誘因。父母關系不和,經常吵架,甚至會把孩子作為發泄不良情緒的對象。這種不協調的關系破壞了青少年健康成長所必需的和諧的家庭氣氛,使其難以在家庭成員中進行正常的溝通與交流,性格上也會變得自卑、內向,只能在網絡中尋求精神上的寄托和成就感,這為孩子沉迷于網絡提供了機會。

(7)離異家庭。與不和諧的家庭氛圍相比,離異家庭對青少年的心靈打擊和傷害更為嚴重。父母離婚對孩子的消極影響,不僅僅是離異行為本身產生的,而主要是在整個離異過程中造成的。無休止的吵鬧與爭執,使孩子產生了苦悶、煩惱、緊張、畏懼等不良情緒,精神也受到了極大的刺激,行為很容易出現偏差。生長于不健全家庭中的孩子,由于父母離異、情感出現危機:他們在家中往往得不到足夠的理解和關愛,很容易產生孤僻的性格,這也極大地增加了其網絡被害的機會。

(8)過度控制。中國父母傾向于將子女視為他們的私有物和附屬品,從而對子女具有更明顯的操縱、控制和懲罰行為。在父母不恰當的教養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其人格特征和人際關系方面都會存在較多的問題。在這種控制性家庭中,家長習慣對孩子的學習、生活、交友等方面進行嚴格的控制。一旦發現有不合自己與之的行為就會給與嚴厲的批評,甚至責罵,態度往往生硬而粗暴,這樣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傷害、自主性得不到發揮,長期被壓抑的情感在一定的情況下就會爆發,產生抵抗和報復心理。在這種情況下,青少年極易導致抑郁情緒產生、網絡成癮,甚至會發生極端行為。

(9)過度放任。這種家庭的孩子從農村來講主要指那些留守兒童、青少年。在城市當中,一些父母由于忙于工作、應酬等無暇顧及其他。這樣無形中放任了子女的教育。在這種長期成長的環境中,使子女與父母之間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心靈的溝通,也無法得到父母做人、行為等方面應有的教育和引導,久而久之,父母與子女之間就形成一種隔膜與冷漠的狀態。生活在這種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得不到應有的關愛,在行為上往往缺乏基本的判斷能力,便常常會想外界尋求寄托和幫助,他們極易沉迷于網上聊天或受到其不良影響而誤入歧途。

二、由于現有教育體制的不完善和社會不良環境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青少年的課外活動十分有限,生活單調無趣,使青少年熱衷于網絡,借以消磨時間。在虛擬世界,感受現實中無法體會的刺激和愉悅。一旦進人,便流連忘返,控制不住強烈的上網欲望。

網絡具有報刊、廣播和電視等其他媒體所沒有的優勢:圖、文、聲并茂,又有互動性,大大縮短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距離,同時調動了人的感覺、視覺、聽覺等感官協同的活動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青少年的自我滿足心理和減壓心理。并且極大地滿足了他們的娛樂心理。于是上網聊天、進行互動網上游戲、聽音樂、看電影等活動變成為眾多青少年學生業余休閑的重要形式。這樣,在網上呆的時間越來越長,以致難以自拔,甚至荒廢學業。

在當今社會的文化氛圍中,能夠正確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作品很少。影視世界中,胡編亂造、庸俗可笑的古怪鬧劇使青少年易對傳統的經典作品得以曲解。音像作品中,那種哀傷、無病呻吟的愛情歌曲成了主打歌。在大街小巷的網吧里,暴力夸張的網絡游戲成為網絡文化的主流。這種不健康的文化成分不利于網絡文化的正常發展,也困擾了眾多青少年的家庭。

網絡立法的不完善性和政府等部門對網絡的運營監管不力是導致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又一重要原因。不良的網絡信息使青少年深受其害。極大地影響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長。從現有的立法看,自由《為成年人保護法》中規定:“國家采取措施,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國家鼓勵研究開發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網絡產品,推廣用于阻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新技術”;“禁止任何組織、個人制作或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傳播淫穢、暴力、兇殺、恐怖、賭博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圖書、報刊、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及網絡信息等。除此之外,我國對未成年人網絡環境保護基本上處于真空狀態。”所以說,網絡立法需統籌考慮,有效協調。

改革開放以來,為了規范互聯網,國家針對互聯網的運營、網吧經營等商業活動制定了《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國際互聯網管理辦法》、《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等一系列相關的法律法規,但都是一些簡單的、應急性質的。這樣看來,由于法律的不完善性,政府等部門對這些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很不到位,監管的力度也比較薄弱。在許多地方,青少年可隨意進出網吧;一些游戲軟件開發商為了吸引青少年,在游戲過程中添加了許多暴力、色情成分等等。這就反映出了針對網絡及其相關產業監管方面的欠缺,而這正是導致大量青少年陷入網絡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處于成長時期的青少年自控能力不強是其自身無法克服的,如果社會方面不加強監管和控制,他們一旦接觸到網絡。就很容易被其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