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徐州文化產業拓展
時間:2022-05-03 10:14:00
導語:小議徐州文化產業拓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在我國文化產業起步較晚、發展緩慢,文化體制改革相對滯后的背景下,通過對一些數據的分析,發現徐州的文化產業已經初具規模,相關文化服務占主要地位的現狀。提出徐州的文化產業存在總量規模較小、文化資源開發不夠,市場占有率不高、從業人員缺乏且整體素質不高等問題,制約著當地文化產業的發展。并建議采用,利用改制等手段將文化產業推向市場、制定文化產業政策,建設區域性文化產業品牌、采用多渠道方式,建設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等方法,促進徐州的文化產業發展。
關鍵詞:文化產業;文化產業改制;文化產業品牌
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以民族文化為單元的多元文化在世界范圍內也加快了融合與互動的進程。文化產業成為了公認的具有無限生機與活力的朝陽產業。在一些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總值已超過工業生產總值,成為當地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由國家經濟體系的邊緣走向了中心。據報道,英國文化產業的年產值將近600億英鎊,平均發展速度是經濟增長的兩倍,從業人員約占全國總就業人數的5%。日本娛樂業的年產值早在1993年就已超過汽車工業的年產值。美國的文化產業更加發達,400家最強的公司中有四分之一是文化產業,其視聽產品出口額僅次于航空航天等少數行業,在國際上占據了40%以上的市場份額。在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居民文化消費已占據總消費額的30%以上。[1]
相對于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來說,我國的文化產業還屬于弱勢產業,還缺乏國內市場的整合能力和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尚顯稚嫩的中國文化產業又正面臨著加入世貿組織的機遇和挑戰。2004年底,徐州市的文化產業增加值雖然占到1.4%,但是離國家3.1%的平均值還相差很遠,在徐州的文化產業總量規模小,從業人員素質差等情況下,如何發展徐州的文化產業,是一件刻不容緩的問題。
一、徐州文化產業現狀
文化產業是一個經濟運行的概念,必須通過從業人數、產業結構、創造的總價值、所上繳的稅收以及占GDP的比例等具體指標來體現。國家統計局從國民經濟發展指標的角度,以增加值的變化情況來劃分,把“文化及相關產業”的范圍界定為: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2]這一概念是以我國現階段的文化發展狀況和發展方向為依據,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為產業基礎,以活動的同質性和文化的自身特征為原則而界定的,它突破了傳統意義上文化產業的范圍,而且將近年來新興的各類文化活動和與文化產品生產密切相關的各類活動都包括了進來,能夠更加準確地概括和反映我國文化產業的現狀。它明確文化產業及相關產業的活動既包括文化產品的生產、銷售和各類文化服務的提供,也包括文化用品、設備的生產、銷售和相關文化產品的制作和銷售。根據這一定義,從數據統計上來看,徐州的文化產業具有以下現狀:
(一)文化產業的發展已初具規模
按照國家《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統一標準,根據2004年全國第一次經濟普查資料經初步測算:截至2004年底,徐州文化產業單位2893家,從業人員42401人,占全市社會從業人員的1.07%、占城鎮單位從業人員的7.53%;實現增加值14.09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1.4%。[3]
1.歷史文化資源豐厚
作為漢高祖劉邦的故里、徐州地區擁有大量的漢墓、漢兵馬俑等大量兩漢歷史文物遺存,以及從三國相爭、楚漢爭雄一直到淮海戰役近兩千年的豐厚戰爭歷史,形成了特有的兩漢文化、戰爭主題文化。文物古跡400余處,目前開發了馱藍山、南洞山漢墓,拉犁山漢墓,土山彭城王墓,“放鶴亭”、“乾隆行宮”、“燕子樓”等文物景點,另外,豐縣的李衛陵園,沛縣的射戟臺,“賈汪起義”的舊址,窯灣古鎮等為徐州的歷史文化資源增添不少。徐州的彭祖文化也是中華養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文化產業市場已經初步形成
全市有10個文藝家協會,有4300多名會員。114個鄉鎮修建了113個文化站,圖書發行業現有各類書店86家,其中私營書店65家,[4]書畫市場散布于橋頭、路邊、店前、公園內,地體現了全市的文化氣息。建有市博物館、群藝館、圖書館等公益性事業,單位銷售總額3.3億元。而且博物館規模在全國地級市中名列前茅,館藏在全省絕無僅有;食品城、文化城都是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載體。徐州還有云龍山廟會、泰山廟會和彭祖廟會三大民俗盛事,每年都有數十萬人參加。
(二)相關文化服務占主要地位
為了滿足文化體制改革研究的需要,國家統計局制定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標準又將文化產業劃分為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層3個層次。核心層包括新聞服務、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播、電視、電影服務和文化藝術服務4個類別,主要反映傳統意義上的文化產業;外圍層包括網絡文化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和其它文化服務3個類別,主要反映改革開放后發展起來的文化產業;相關層包括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銷售3個類別,主要反映相關文化服務。[5]核心層和外圍層是文化產業的主導部分,稱為“文化服務”,相關層是文化產業的延伸,稱為“相關文化服務”部分。據測算,2004年徐州市文化產業“核心層”有從業人員9977人,占全部文化產業的23.53%,實現增加值20908.5萬元,占全部文化產業的14.84%;“外圍層”有從業人員8309人,占全部文化產業的19.60%,實現增加值34495.14萬元,占全部文化產業的24.48%;“相關層”有從業人員24115人,占全部文化產業的56.87%,實現增加值85503.7萬元,占全部文化產業的60.68%。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層的從業人員之比為23.53:19.60:56.87,增加值之比為14.48:24.48:60.68。[6]
2004年文化產業主要指標
層別文化產業分類增加值從業人數
(萬元)比重%(人)比重%
合計140907.3410042401100
核心層核心層小計20908.514.84997723.53
一、新聞服務63.940.3120.02
二、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855.594.09377337.82
三、廣播電影電視服務13218.3163.22286628.73
四、文化藝術服務6770.6632.38333633.44
外圍層外圍層小計34495.1424.48830919.60
五、網絡文化服務485.561.41640.77
六、文化休閑娛樂服務25121.2472.83679981.83
七、其它文化服務8888.3425.77144617.40
相關層相關層小計85503.760.682411556.87
八、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72679.585.002091086.71
九、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銷售12824.215.00320513.29
二、徐州文化產業主要存在的問題
當前,徐州文化產業仍處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級發展階段,尚未形成規模優勢,與全國及先進省市相比有較大差距,并存在一些問題:
(一)文化產業總量規模偏小
近年來徐州市文化產業雖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文化產業的規模普遍較小,還存在著經營分散、自我發展能力較弱等問題。首先,從文化服務業的營業狀況看:主營業務收入在1000萬元以上的單位僅占0.82%,100—1000萬元的單位占22.49%,多數企業都在100萬元以下,占76.69%。其次,從文化產業的銷售情況看:主營業務收在1000萬元以上的單位僅占9.9%,100—1000萬元的單位占60.42%,100萬元以下的單位占29.68%。再次,從文化產業的生產情況看:產值在1000萬元以上的單位占16.49%,100—1000萬元的單位占62.64%,100萬元以下的單位占20.87%。[7]
徐州廣播電視業人員雖多,但人才結構不合理,尤其缺乏知名編輯、記者、主持人和高級經營管理人員。同時有1.8億元的沉重債務,所辦的30個公司無一贏利。因此其發展產業的后勁嚴重不足。文化旅游產業規模較小,尚未出現強勢產業群體。自然景觀類產品多,上檔次產品少;觀光型產品多,休閑類和特種旅游產品少;旅游工藝品和紀念品的開發,品種單調、檔次較低、效益較差。這些都影響了規模效應的發揮,妨礙了突破式的跨越發展。文化信息業剛剛起步,面對過剩的信息傳媒手段和形式,還沒有以豐富的文化內容去利用和填充,徐州豐富的文化遺存和風物景觀還沒有進行數字化處理,還沒有在網上上載。有文化附值的品牌產品,除“徐工”、“維維”、“紅彬樹”外,其他諸多帶有鮮明文化符號的產品和消費品,還沒有通過文化信息的載體去展示與弘揚。
(二)文化資源開發不夠,市場占有率不高
徐州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幾千年來,中原文化、三秦文化、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在這里碰撞、揉合、雜交、衍生、沿革、演變與發展,積淀成了以楚漢文化為基礎、為特色、為代表的區域性文化比較優勢。然而當前,對這些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卻嚴重不足。如“國保”級的馱藍山、南洞山漢墓和“省保”級的拉犁山漢墓無人看管,北洞山漢墓游客稀少,水上世界凋敝冷清,“賈汪起義”的舊址無人推介,窯灣古鎮缺少蘇南周莊的光艷。
(三)從業人數少且整體素質不高
2004年,全市文化產業吸納的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數的比重為1.07%,低于2003年全國1.7%的平均值。而發達國家這一比例為3%至6%。徐州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不僅總量偏少,而且整體素質不高,一方面從徐州市文化產業從業人員情況看,至2004年末,在全市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中,具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員有8149人,占全部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的19.22%,尤其高層次人才更是匱乏,2004年末,在全市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中具有研究生學歷的人員只有99人,僅占全部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的0.23%。另一方面從徐州市“五普”資料看,全市每十萬人中具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僅為2945人,遠低于全國3543人的平均值。[8]人口和從業人員文化素質不高,既影響文化受眾的接受力和參與度,也影響文化產業人才隊伍的創造力和競爭力。
三、對徐州文化產業發展的建議
(一)利用改制等手段將文化產業推向市場
徐州的文化產業規模還不具備實力,規模偏向中小型是一個事實。但是徐州可以創造實力,那就需要徐州政府根據我國現狀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轉變政府職能,重塑市場主體,完善市場體系。主要表現在:
1.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條件
允許社會不同所有制性質的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止的文化產業領域,鼓勵支持社會資本以獨資、合資、參股等多種方式進入,并鼓勵支持跨地區、跨行業經營;徐州市可以鼓勵演藝團體,文化旅游、體育競技等文化產業進行跨地域、跨行業的聯合與協作。既可憑自己的優勢和實力去兼并、聯合、收購、托管外地文化產業,也可降低門檻,讓外地經營好、市場占有率高、藝術水平、服務水平、管理水平先進的藝術團體和企業對我市的劇團或其他文化單位進行托管,在組建聯合體中謀求更大發展。
2.解放思想
要敢于沖破阻礙文化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弊端,建立和完善“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打造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形成以大型文化企業集團為龍頭、中小型文化企業為主體的文化產業組織體系。
3.健全文化法規體系
要健全文化法規體系,深化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大膽創新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積極推進對外文化交流。
以徐州的演藝業為例,本來是非物質文化方面最能亮出彩的,但是徐州的“國字頭”演藝業近年來卻出現了無力克服的惰性和丞須改變的頹勢。全市規模較大的演出團體有歌舞團、柳琴劇團和梆子劇團。這些劇團均為國有體制,由財政“差額補貼”。長期來,其創作的作品都是以引起評委的注意為目的,其題材離老百姓太遠,評完獎后,演不了幾場就放起來,不演不賠,少演少賠。如柳琴劇團創作編排的大型歷史劇《解憂公主》,投入50多萬元(僅服裝就花費17萬元)僅演出20多場,收入20萬元。該劇獲得13項獎次后,目前無人問津。[9]文化生產受計劃慣性影響,產而不銷,許多排好的戲由于不適應市場需求,賣不出去。文化產品銷售渠道不暢,不流通。戲排好后,不會主動開發市場,等待人們來找它。整個演藝業閑散懶現象嚴重,經營性演出極少,除政府指派的演出任務(文藝下鄉、接待外賓、慶典活動)外,幾乎無所事事。梅花獎得主無用武之地,有的開了美容院;有的一邊教學一邊被外地劇團借用;有的以練功和休閑為主,其他演員則忙于“走穴”、“辦班”、“經商”。影劇院冷淡蕭條,市區原有7個影劇院,目前繼續放電影的只有中山堂一家,其余的或轉行、出租,或閑置、改建他用。[10]
對于徐州演藝業的情況,徐州市可以參照南京市的文化產業改革方法,利用改革改制、經營權轉讓、建設項目招商等方式,對文化產業項目進行改制,政府則從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南京市副市長許慧玲曾在推介會上接受南京日報記者采訪時曾說,我們的目的是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和資源來發展我市的文化產業,而政府的職能則從過去的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這樣能夠引進外資,擴大文化產業規模,實現投資方和項目的“雙贏”。[11]像劇團這種情況,可以將梆子、柳琴、歌舞三個團體整合成一個綜合性演藝集團,實行股份制改造,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團長。將現有離退休人員剝離出去,由政府財政保障他們的退休金、醫保和各種補貼。改變生產方式,實行劇組制、劇目股份制、獨立劇作人制,對演員實行一戲一聘制。撤銷已喪失職能的電影公司,剝離電影業不良資產,盤活良性資產,將中小型影劇院轉為股份制或民營企業。改變機制,將其推向市場,讓市場來激勵他們,政府只從管理方面入手,引導他們走出困境,發展自己的路子。
(二)制定文化產業政策,建設區域性文化產業品牌
當前,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已成為經濟發展的趨勢,文化產業已從經濟的邊緣走向經濟的中心,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既然文化產業化,也就是說文化產業也相當于一件產品,那么就可以把文化產業品牌化,產生品牌效應,提高文化產品的知名度。
以旅游業為例,徐州市的文化資源文化底蘊深厚,歷史遺存豐富,全市文物古跡400余處,以楚漢時期為代表的文物最多。徐州市應該充分的挖掘里面的潛力,依托徐州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的優勢著力打造文化品牌。但是目前開發為旅游景點的僅有三分之一,大多數被閑置,甚至遭到破壞。造成這種眾多遺跡無人管,無人問的情況,主要是由于全市沒有相應的文化產業政策,長期缺乏一個統一的行業組織進行管理,相關部門合力優勢發揮不足。例如,8處漢墓由5家管理,戶部山古民居和戲馬臺的管理,既有政府部門,又有事業和企業單位。云龍山由5家管理,云龍湖由4家管理。[12]這種管理體制造成了職能重復,職責交叉、相互扯皮、管理不順。在推進徐州整體形象宣傳和旅游新產品開發等方面,相關部門孤軍作戰,很少聯手。這種做法,使徐州雖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但難以產生較高的規模效益。
對此,徐州市應該制定文化產業政策,對文化產業的發展進行規劃,健全法制。明確責任,將責任落實到特定的相關部門。打造文化產業品牌可以借鑒鄭州打造少林寺的方法。
少林寺以其武術響譽國內外,俄羅斯總統普京也因其深厚的文化而親臨參觀。可以說少林寺的聲譽已經很高了。但是,鄭州市并不放棄這塊招牌,以舞劇《風中少林》在臺灣的成功演出,又一次提高了少林寺的在世界上的聲譽。不僅如此,鄭州還要把“少林武術”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今年要和好萊塢合拍《少林寺》電影,中央電視臺和河南省電視臺還要一起來拍四十多集的《少林寺》電視片,在登封還要建一個少林文化園,包括禪宗少林實景演出以及少林休閑文化和武術培訓學校的整體規模的提升。使“少林武術”這個“禪武精神”利用現代的各種文藝形式,全面地挖掘出來,讓中原文化真正走向世界。打造一個真正的少林品牌。
徐州的兩漢文化比較深厚,像漢畫像石,漢兵馬俑等都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徐州市可以從其它的文化產業上帶動其知名度,打出品牌,將漢文化推向世界。而其它的文化產業也可以利用其文化的底蘊,創造出更多的利益。從而將徐州市的文化產業生產力水平提高,使徐州的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
(三)采用多渠道方式,建設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
要想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必須樹立人才資源第一的觀念,切實制定和落實文化人才培養規劃,進一步優化人才成長環境。
1.依托高校,進行人才培養
充分利用徐州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眾多,教育基礎比較雄厚,人才資源比較豐富的條件,建立文化人才培養體系。依托高等院校和文化藝術專業院校推進文化高層人才的繼續教育。可以與國內外高校和文化培訓機構的合作,對現有文化從業人員進行培訓教育,提高文化隊伍的業務水平和整體素質。努力培養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文化藝術大家和社會學科帶頭人。
2.鼓勵老藝術家特別是名人、大師收徒授業,培養人才
在徐州,有13位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的民間工藝美術家。通過拜師等方法,徐州市的可塑性人才可以得到這些大師級人才的培養,從而使徐州市可以得到更具有特色的文化人才,為徐州的文化產業發展增磚添瓦。
3.通過市場進行人才資源配置
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舍得花本錢面向全國、面向世界招聘高精尖文化人才,以優惠的政策,有計劃地吸引和引進高層次人才為徐州市文化產業的發展作貢獻。徐州市可以探索一下專業或行業協會管理人才的辦法,更好的促進文化人才合理流動。
4.建立先進的用人制度
建立優勝劣汰用人機制,確定以業績為取向的人才價值觀,在職稱評聘、成果評獎、工作考核等方面,打破學歷和資歷的界限,以創新能力、創作研究成果和經營管理實績為主要衡量標準,去發現人才,重用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建立文化藝術人才專項資金,用于關心、扶持、鼓勵文化藝術人才成長。
徐州的產業文化還處在一個初級階段,市場制度還不完善,這需要政府不斷的摸索,學習。借鑒其它城市文化產業發展的例子,發揮自己的強項,使文化產業得到迅猛發展。本文只是給予一點建議,希望徐州的文化產業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仇小敏.發展江蘇文化產業需要體制創新[J].學海,2005,(4).
[2]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課題組.南京發展創意文化產業優勢及對策研究[J].今日中國論壇,2006,(Z1).
[3]胡惠林.文化產業發展的中國道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理論與實踐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苗麗靜.文化產業文化市場與文化管理[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5,(4).
[5]市縣數據.江蘇統計信息網[EB].http://www.Jssb.gov.cn,2006-3-2.
[6]徐州市政協文衛體委員會.以改革的動力促進徐州文化產業大發展[EB].
[7]孔祥寧.論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持[J].企業經濟,2005,(7).
[8]王力徐機玲.南京首次推介文化產業項目[EB].
[9]DavidThrosby.EconomicsandCulture[J].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5).
[10]JamesHeibrun.TheEconomicsofArtandCulture[J].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8).
[11]施勇君譚凌云.南京市文化產業改革改制“敲重錘”[EB].
http://news.Longhoo.net,2004-6-10.
[12]王春雨.關于文化產業的幾點思考[J].理論月刊,2005,(11).
- 上一篇:工具媒介對藝術創作的影響詮釋
- 下一篇:公安部門評警活動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