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園林設施的問題與策略透析
時間:2022-06-07 05:56:00
導語:城市園林設施的問題與策略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針對目前城市園林綠地公用設施設計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開放設計程序、組建高素質設計團隊、提高設計質量、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等對策,以促進城市園林建設的蓬勃發展。
關鍵詞:城市園林綠地;公用設施;存在問題;對策
城市園林綠地公用設施是城市園林重要的環境要素之一,其具體內容和范圍參照《公園設計規范》(CJJ48—92)中的規定,包含的內容主要有:公廁、洗手臺、園燈、公用電話、果皮箱、飲水站、路標、導游牌、停車場、自行車存放處、攝影部等。
該研究通過實地調查,總結分析了目前城市園林綠地公用設施存在的問題,并從設計程序、設計隊伍建設,以及管理規范等方面給出對策,以促進城市園林公用設施的健康發展。
1存在的問題
1.1人性化關懷不夠,不能滿足游人需求
園林綠地公用設施的功能性是其最基本的特性,目前公用設施雖然可以滿足游人的使用功能,但是在布局設置和設計上,還存在因為人性化關懷不夠而不能滿足游人需求的細節問題。對設施使用舒適性的關注不夠,一些設施缺少科學性,不符合人體工程學和環境行為學,不能滿足人的心理需求和行為習性。
出現諸如缺少綠化景觀的簡單硬質鋪裝的停車場、字體和背景模糊一片的標識牌、窗口“森嚴”的公園售票亭、語言生硬的告示銘牌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1.2與環境協調性較差
由于園林綠地設計中的公用設施在設計中常被排除在整體設計之外,導致公用設施與綠地環境缺少協調性,尤其垃圾箱、公用電話、園燈等小型設施,甚至只作為普通市政設施填充到城市綠地中來,不論造型、色彩還是質感都顯得過于簡陋,缺少與環境的關聯性,缺乏藝術性,不能與優美的園林環境相協調,更難以起到體現環境整體特色并裝飾環境的效果,更有甚者和綠地環境格格不入,無法滿足游人更高層次的審美需求和精神愉悅需求。
1.3個性不明顯,地域特色不顯著
城市園林景觀綠地不僅要滿足城市居民休閑娛樂,更是一個城市的“門面”,是外地游客對整個城市的閱讀,城市綠地和其中的環境要素擔當著對一個城市性格表達的角色。但是目前,城市綠地公用設施常是工廠化批量生產,作為用具放置到綠地環境中,缺少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一些公用設施和其他城市無異,不具有任何地域文化特色,不能體現地方文化底蘊。
1.4系統性不強,形式雜亂
公用設施種類多、體量小、數量大,若各種設施之間聯系不夠,缺少形式風格的系統性,則導致環境雜亂無章。在實地調研中發現,城市園林綠地普遍存在此類現象,尤其是垃圾箱、標識設施等小體量設施,形式多樣,新舊并存,不論從材料上還是風格上都顯得雜亂無章,嚴重損壞環境的整體性。比如,南京白鷺洲公園垃圾箱風格上古典與現代共存,材質上有陶瓷、木材、塑料等多種,并且隨意擺放,讓環境顯得雜亂無序。
1.5缺少維護,管理不規范
缺少日常基本的維護和管理,是目前城市綠地普遍存在的問題。公廁惡臭熏天,滿地污水;洗手臺無水;垃圾箱旁垃圾滿地,蒼蠅亂飛;引導標識牌被生長的植物遮擋,諸如此類日常管理不到位的現象屢見不鮮。
同時,在調查中發現公用設施破損現象很嚴重,尤其是一些小型設施,如垃圾箱、標識牌、園燈等,有的雖然進行了維修和更新,但是更新不到位,隨意采用不同原來風格的垃圾箱替代原有的破損垃圾箱,甚至用簡單的塑料桶來替代。
2對策建議
2.1納入環境整體設計,開放設計程序
對于公用設施的設計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將其納入環境整體設計。在新建園林綠地中,公用設施的設計要與城市園林綠地景觀環境設計同步進行;對于已建成園林綠地,設計者必須了解原有園林綠地的環境特征,如類型、規模、歷史、風格等,使設施設計在繼承的基礎上求得成功的表現形式,與周圍環境協調,完美地融入環境當中,而不是生硬地添加。
開放的設計程序,是指向公眾敞開的參與性和具有反饋機制的設計過程。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是參與者、組織者和協調者,其工作不只是提出構想、選擇設計方案,還應對設計思想進行宣傳、交流和貫徹實施。加強宣傳,激發公眾參與設計的愿望和責任。建立常設展示場所,在宣傳的同時吸納公眾的意見和建議[1]。在建設過程中,決策需要公開化、增加透明度;建成后,建立使用評價(POE)制度,了解使用者的反饋意見,并組織專家科學地客觀評價,為設施的修正和管理維修以及以后同類的設計提供依據,以促進發展[2]。
2.2集思廣益,組建高素質的設計團隊
納入環境整體設計的公用設施設計,是由單體性設計轉向與自然、環境、建筑、地域文化相結合的整體設計[3],是一個系統的設計概念,需要考慮設計方案的提出、實施、管理維護等整個過程,這就需要組建一個擁有眾多的各個領域專家和設計師、工程師的設計團隊。同時在設施設計的具體過程中,注意發揮設計者的專業特長,合理分工,從而提高設計質量。
2.3精益求精,提高設計質量
裝飾性對于公用設施不是第一位的,但是在園林綠地景觀中,游人對設施的裝飾性有著更高需求和期待。不僅要求能用、好用、耐用,更要美觀、要藝術,這需要設計師不能滿足于使用現狀,要精益求精,設計中既要考慮設施的功能性、科學性,還要考慮人性化、藝術美、地域文化等因素,為游人提供高質量的設計作品。
2.3.1注重設施的科學性。科學性是指設計中要考慮材料、工藝技術水平因素,以及施工、制作和后期管理維護等方面的經濟效益因素,以確保設計實施的可行性。同時,不同的外表材料具有不同的性格表現;不同的工藝也會使同一種材料表現出不同的性格;設計者只有在對材料和工藝技術有了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后,全面考慮,才能讓設計從圖紙轉化為現實,而不是只流于形式。設施的科學性關系到游人使用的安全性,材料的選擇要堅固、無毒、無污染,應減少污染、噪音、眩光等干擾和不適的影響。
2.3.2注重人性化。設計的焦點是處理人與設施、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追求的是三者之間的和諧。設計應該從研究人的行為和需求開始,了解使用群體的需求特征,征求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作為設計依據。同時,運用人體工程學、環境行為學理論知識指導設計,做好造型、色彩、功能、位置、布局等細節的處理,考慮安全感及便利性,并加強對老人、兒童、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關心和考慮[4]。另外,在設計中還要考慮到設施的另外一類使用者,設施的管理人員,考慮他們在管理中的便利性。
2.3.3注重設施的藝術性和環境協調性。公用設施作為園林綠地環境的一部分,應該與園林之間有著相同的文化內涵,怎樣將設施很好地融合在城市園林綠地環境乃至地域大環境中,這實際上是一個整合過程。具體設計中,應在對環境特色文化的解讀的基礎上,通過藝術造型,嚴格要求每個細節,創造出高品質的作品[5]。同時,更重要的是,在追求藝術性、裝飾性之時,還應注意減少設施個體的炫耀性,盡可能減少公用設施對環境的干擾,以整體環境質量取勝。
2.3.4注重地域文化的表達。“社會的發展、生產的進步、人口的增加、經濟的繁榮促使城市不斷向外擴展、延伸。由于地域不同,文化脈絡、宗教信仰不同,都對城市設計、城市建筑所形成的城市景觀有著某種制約和影響”[6]。設計者要對地域文化內涵進行提煉、汲取,運用到設施的設計創意中,充分考慮到地域文化差異因素,使設施與該城市、地區的文化背景相呼應而呈現出不同于其他地域的風格,讓外地游人和當地居民在游賞城市園林綠地時,充分體會到地方的文化特色。
2.4建立規范、細化的日常管理制度,加強日常管理力度
園林綠地公用設施的日常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它是綠地公用設施更好地為游人提供服務和良好城市園林綠地環境的保障。管理制度必須規范,職責具體明確,具體包括3個方面:
2.4.1日常的清潔和管理。包括日常衛生工作以及對維護設施形象的清潔工作,應從數量、頻率、質量等方面做詳細的規定,以保障日常管理的具體實施。對于使用頻率高的設施,管理維護次數也須隨之提高,才能維持高品質的使用環境。
2.4.2定期檢查,及時更新維護。綠地公用設施很多屬于工業產品,體量小,易損壞,需要加強定期的檢查,及時更新維修,尤其對一些游人密集的區域,因為超負荷使用以及人為破壞,要加大檢查的頻率,及時維護、更新。對于損壞處的修補最好恢復原狀,若無法做到也要盡量與原有設施的造型、色彩保持一致,否則就容易顯得突兀而與環境不協調。
2.4.3對游人不良使用的監督和制止。針對設施被破壞較嚴重的區域,加強監督檢查,對不良使用行為進行制止,并引導游人正確使用,對于偷盜和故意損壞現象,給予一定的經濟制裁或者法律制裁。
3結束語
城市園林綠地公用設施的建設涉及到經濟、社會、文化、自然等諸多要素,內容紛繁復雜,因此其建設是一項非常浩大的系統工程。該文僅從理論的角度對城市園林綠地公用設施的設計和建設進行資料性和實地性地調查分析,其中還有很多具體的工作有待進一步深入的研究,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起各個領域的研究者以及公眾對園林綠地公用設施的關注,并進行深一步的研究,以促進其蓬勃發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需求。
4參考文獻
[1]楊葉紅.“城市家具”—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04.
[2]陳立新.從城市公共設施的現狀談設計計劃[J].工業建筑,2007(37):15.
[3]張彪,凌菊.談談城市公共設施設計中中國元素的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08(33):200.
[4]王慰娟,張俊霞.園林綠地設施人性化特征探析[J].林業科技開發2006(6):104-107.
[5]鄭乃銘.藝術家看公共藝術[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6]胡升高.歐洲城市景觀藝術[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 上一篇:文明執法安排方案
- 下一篇:透視理性選擇欠發達地區農村建設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