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話語體系構建的三維度研究
時間:2022-09-27 03:07:04
導語:公共管理話語體系構建的三維度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公共管理中國話語體系的研究近年來成為熱點。改革開放至今,中國話語構建已經取得了一定成就。本文主要綜述并分析公共管理中國話語構建的三個維度,即構建融入中國傳統行政思想的話語體系,構建本土化的中國公共管理話語體系和構建中國公共管理學科話語體系,并嘗試提出今后的研究展望。
關鍵詞:公共管理中國話語體系;傳統文化;本土化;學科體系
一、公共管理中國話語體系問題的提出
中國歷史上對于行政管理的研究,古代稱之為“行使政治權力”,其核心內容是管理國家和使用國家權力。古往今來,帝王術、資治通鑒等記錄下來的大量行政經驗,再加上儒家文化的道統思想和教導,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國家管理的思維和話語體系。中國的公共管理學科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與行政改革和管理制度建設同步發展,引進了大量現代西方公共管理的理論、思想、方法及話語體系,經歷了重建、引進、迅速發展的階段,已在兩百多個高校建立了公共管理系、所或者學院,全國五百多家高等學校中都建立了公共管理類本科,為中國公共管理學話語體系的構建提供了良好平臺。話語體系,是對某一思維進行表達和詮釋的一種語言系統,由于后現代思潮在西方社會的興盛,近年來對話語體系的研究也越來越廣泛,其目的是在現代社會高度發展的基礎上,突破固有思維體系和制度構建,重構思想語言的基本單元,解放個人與個人、群體與群體以及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關系,從而突破至更高層次的自由。如“現代”(modernity)“后現代”(post-modern)“重構”(re-construct),“解構”(decon-struct)”“話語體系”(narrative)”“權利要求”(claim-smak-ing)“權威表述”(authenticdiscourse)“多中心”(multiplecenters)等都是后現代思潮的關鍵詞語,它將追求層級更深、范圍更廣的民意民主決策和民生的權利作為核心目標,而這也是思想家探索如何突破現代模式的不可或缺的理論路徑之一。關于公共管理中國話語體系的建立,知名學者們對其有著不同的見解:前MPA教指委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朱立言教授認為實踐是理論的唯一源泉,公共管理知識的生產應當更緊密地與實踐相結合,緊跟實踐的步伐,創造出能夠切實解決中國所存在的問題、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管理話語體系。著名公共管理學者藍志勇教授立足于哲學的層面和跨文化的視角,認為公共管理學的建設不僅要符合中國文化的特點和傳承,而且要能夠與世界文明有效溝通,提煉出包容的話語體系。在清華大學薛瀾教授眼中,中國公共管理話語體系的本土化實際上包含著兩個相互促進的方面:一是非西方語境下公共管理話語體系的重新定位;二是我國公共行政話語體系的本土化與發展。中山大學王樂夫教授認為公共不按理取代公共行政成為新的有效的公共部門管理理念,并把公共管理劃分為國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和社會公共管理,在此基礎上來建構公共管理學科。廈門大學的陳振明教授則認為中國公共管理學科建設的立足點是順應新時期國家的發展需求,順應當代哲學、社會科學和管理科學的發展趨勢,增強公共管理學的學科影響力,以完善的理論體系來引導國家和地方的創新發展。山東大學葛荃教授認為當代公共管理學不僅要反思和質疑當前現有的學術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同時要與世界主流學術話語體系交流和融通,將中國行政管理思想史納入公共管理知識體系,以期增加中國元素,構建中國話語。廣州大學王楓云教授認為中華傳統文化中就可以提煉出豐碩的管理經驗,道家、儒家、法家的政策觀都可以作為政策科學本土化和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構建的源泉。關于中國的公共管理話語體系研究,將部分學術界以純西方公共管理理論為核心的介紹型研究剔除后,可將其余的公共管理中國話語研究歸納為三個維度:一是將中國傳統行政管理思想和文化納入公共管理知識體系,構建具有豐富中國元素的中國話語;二是重視中國公共管理實踐問題研究,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化公共管理話語體系;三是兼顧借鑒與創新,構建學科化的中國公共管理話語體系。
二、公共管理中國話語體系構建的三維度
(一)構建融入中國傳統行政思想的話語體系。中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是唯一一個古代文明從未終止過的現代民族國家,多數時間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歷史上曾經開創過多個“盛世”,其治國思想、行政思想、行政實踐歷史淵源流長。現代中國公共管理知識體系被西方話語體系覆蓋嚴重,因此,傳統行政管理思想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粹,將其納入公共管理知識體系中對于增加中國元素,構建中國話語意義重大。改革開放以來,許多場合都會提到“中國特色”,這是中國文化的特殊性表現,基于政治文化層面上,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士大夫階層,對上是權力基礎,對下是民間領袖,體現為維系社會與政治“結構性穩定”的中堅力量,儒家的治國理念核心是以德治仁政教化,而秦在統一時采用的是法家思想,秦統一時的暴力手段與統一后的強制管理使秦二世而亡,因而漢代統治者以此為戒轉換戰略思維,以儒為主,以法治為輔,“本以霸王道雜之”,謂之“漢家制度”。在這一治國策略中以調節為主,倡導惠民仁政,可解決社會沖突,再結合法制,可守住治國根基,軟硬結合,得以治天下。古代統治者和思想家對于治國理政方面,解決的問題有兩個,第一需要具備穩定的社會中堅力量為社會基礎,第二是需要有高度理性的制度為支撐。這些問題的解決能夠體現出精英群體接續和積淀的政治理性與智慧匯聚為行政管理思想,形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而這便是中國傳統行政管理思想的歷史定位。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行政管理知識體系和理論架構均源于西方,然而純西學化的知識體系與中國的管理問題存在很大的水土不服。中國政治思想史是這一學科的基礎知識,但從研究根本上看,當代中國許多高校行政管理專業的培養計劃都不夠全面,過于偏重實用性,甚至取消了“政治學原理”基礎課程。非唯學子,師者尤甚乎。目前學界對于中國公共管理語言體系的構建研究較多,但被人接受的只有計量研究和田野調查。這種研究趨勢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點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學術界深刻反思了在此之前教條化、僵化的理論和思維方式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點是國內學界在國際交流和對話中,體現出的傳統研究方法落后國際學術界的現實,難以實現對話。通過以上分析,將中國傳統行政管理思想增加到現代基本西學化的公共管理學中,對于構建中國話語體系具有以下優勢:其一,汲取中國傳統管理思想的精華,將中國元素添加到現代公共管理知識體系中,提升對當代中國公共管理話語的解釋能力;其二,重新認識公共管理研究的現實意義和正當性考量,促使量化研究與定性研究的相互融合,增強現代中國公共管理話語體系研究的“反思、批判”和“精準描述”能力,推動社會政治的改革,加快政治管理的科學進步和公共管理的社會實踐;其三,加快現代西學意義上的公共管理理論與中國歷史上的社會政治文化積淀的融合,與中國當代社會政治實踐的融合,推動公共管理學術視域的中國話語的形成。(二)構建本土化的中國公共管理話語體系。“本土化”是指中國的公共管理不同于其他國家的公共管理面對的對象,且公共管理學的相關理論支持也存在很大不同,因此公共管理學只能是一種國別性的存在,本土性表現得非常突出,而這便是本土化中國公共管理話語體系存在的最合理解釋。著名公共管理學者藍志勇在相關領域研究中提到,“中國正處于從傳統走向現代,從本土走向國際,讓國際了解本土的時代。”中國公共管理本土化是走向國際化的必然選擇,它使中國更有效的與國際溝通,并從國外先進的公共管理文化中汲取精華。然而,公共管理學在學科屬性上并不屬于自然科學,而是人文社會科學,而公共管理活動作為公共管理學的研究主體,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的活動,并非客觀的自然現象。無論是哪個國家,其公共管理的政治性、民族性都非常鮮明,并與本國的經濟社會情況、歷史文化、政治體系相連,而這也是公共管理活動存在國別差異的根本原因。不僅如此,公共管理針對的除公共管理活動之外,還在于可以為公共管理實踐提供路徑與方向上的借鑒,中國的公共管理對象與其他國家不同,因此在理論支持上也同樣存在差異,而這便是本土化中國公共管理學話語體系存在的合理性。本土化并非掩蓋公共管理學的普遍性,中國的公共管理學也必須體現出活動自身的規定性。中國公共管理學話語在誕生時、成長中都存在一定缺失,這是由于西方理論的影響,但應該明確的是,西方理論不但無法回應中國問題,還會給出錯誤的方向,僅依靠西方理論下的公共管理學的中國轉化,并不能塑造帶有中國特色的管理學話語體系,它忽視了中國公共管理歷史流傳下來的文化精髓,忽視了中國公共管理學發展的獨特道路。對西方公共管理理論及思想的汲取和采納,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而不是一味地“盲目追隨”或簡單地“按部就班”。判斷西方公共管理學話語體系能否與中國的現實國情和公共管理實踐發展相適應,要考慮它能否與中國主流的價值觀念相一致并準確反映時代的精神;能否與我們的傳統管理思想體系進行有效的對話,并能夠以此為契機衍生出新的思想、觀念和話語。“本土化”強調的是中國自己的公共管理學,構建中國公共管理學的話語體系,若偏離這一核心,無異于緣木求魚。據此,基于本土化的公共管理學中國話語體系的構建關鍵在于以下幾點:第一,明確中國的表達方式,即需要以中國的漢語作為表達工具,這是讓中國公共管理學走出國門、獲取國際話語權的必要道路,且漢語代表的是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精神氣質和價值觀念;第二,強調中國自己的理論體系,正面直視鮮活的中國公共管理現實,構建反映中國實踐的話語體系,西學理論下的話語體系不僅會對中國公共管理學產生損害,同時也會為中國公共管理實踐指偏方向,只有本土化的公共管理實踐構建的話語體系,才是具有穿透力的公共管理學話語體系;第三,明確中國的經驗總結,即以往西方理論侵入嚴重,導致我們忽視了本國的經驗,若依然用西方理論的“中國化”來構建中國公共管理學話語體系,是無法改變中國公共管理學話語體系的“跟班”地位,只有真正立足中國公共管理實踐,總結中國公共管理經驗,才是構建中國公共管理學話語體系的正確道路;第四,明確中國的文化根基,即中國公共管理學是指具有中國文化的公共管理學,因而源于中國文化情境的中國公共管理理論才具有指導性,這也是構建基于中國文化根基的公共管理學話語體系的重要原因。(三)構建中國公共管理學科話語體系。在西方國家,公共管理也稱“新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學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殊階段,即從傳統行政學重視“公平、正義”等行政價值轉向20世紀80年的重視“工具和效率”。公共管理階段主張B途徑,即向企業學習、市場化改革、放松規制、提高管理效率等。當新公共管理傳入中國后,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中國傳統行政學科的面貌,形成強勢的公共管理學科,包括行政管理、社會保障、公共財政管理、土地資源管理等專業。21世紀初以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為學習榜樣,全國擁有公共管理學科的大學的相應學院多數更名為公共管理學院,這是最有中國特色的公共管理學科話語。中國公共管理話語學科化,指的是在公共管理學話語表達中,強調邏輯性和體系性的嚴密,在固有的觀念或者理論基礎上,對公共管理問題進行深度分析,嘗試在公共管理學的多個概念之間形成邏輯關聯。任何一門學科都具有獨特的話語體系,且一般情況下一門學科的話語體系的功能表現在兩點,即理論交流和理論指導實踐,然而,當前中國公共管理話語體系并未體現出這兩點功能。非學科化的中國公共管理話語體系是以話語主體個人的觀察、思考和實踐的基礎上建立的,是主體對公共管理活動的思考,主體的特色不同也造就了語言表達的行政理想和價值取向的不同特征,如孟子的治國理念通常以鮮明的對比、生動的用詞、靈活的問句、整齊的對偶等形式來表現;又如孔子的為政主張是以大量勻稱和對立的范疇來表示,如“性”與“命”、“智”與“愚”、“善”與“惡”、“學”與“思”等等,都體現出孔子行政思想的深奧,展現出其高超的語言表達藝術。中國公共管理學的學科化最初是源于西方,自20世紀初,國內學者對國外有關行政學著作進行了翻譯,如美國的《行政綱目》、日本的《行政學總論》等,從此中國公共管理學形成。基于學科化中國公共管理話語體系的特征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偏離了公共管理實踐。公共管理學的實踐性很強,但當前卻存在忽視現實問題的學術旨趣、偏于研究西方理論的缺陷和問題,而學科化的中國公共管理語言體系的構建必須將其特點考慮進去,思考公共管理實踐與經驗,才能提煉出話語體系。第二,回應系統化的公共管理實踐。中國公共管理學話語與實踐是相互的,但當前卻依舊存在試圖以某種固有的觀念或理論框架為入手點,對公共管理活動進行分析并引導實踐的實際情況,消磨了公共管理實踐的豐富性。第三,反映話語體系的去價值化,基于學科化的公共管理中國話語體系,無論是從思維層面,還是方法、文字的表達上,都更加注重理性主義,看似體現的客觀、理性,但實際上卻失去了話語體系的價值判斷和實踐關照。不僅如此,由于工具主義觀念,公共管理活動愈發完整就越被認為是由孤立存在的單獨要素構成,逐步瓦解了公共管理的有機統一。面對這種現狀,基于學科化的中國公共管理話語體系的構建必須注重這三點:首先,融入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即注重“感性的整體體悟”,這與西方強調的“嚴格的理性檢驗”是不同的,在構建中國公共管理學話語體系中的作用巨大,更是營養基礎;其次,重視中國公共管理實踐,實踐與話語之間的關系密切,話語來源于實踐,實踐依靠話語表達,中國公共管理學話語體系在不斷創新,在實踐中必須不斷總結更新的范疇、概念及表述,讓中國公共管理學話語體系與時俱進;最后,對西方公共管理學話語體系保持批判和借鑒,汲取有用的理論,不可盲目追隨。
三、研究展望
中國公共管理話語體系其實并不遜色于西方的話語體系,甚至完全可以超越之,這種自信來源于中國的文化、制度、理論以及道路。基于傳統行政思想、本土化、學科化這三個重要維度,構建公共管理中國話語體系還需深入進行三個方面的研究。第一,繼續深入研究中國古代行政思想的經驗教訓。中國傳統行政思想是中國長久以來的珍貴經驗,對于構建中國公共管理話語體系意義非凡,然而由于西方公共管理理論的嚴重入侵,對傳承和延續中國傳統行政思想是巨大打擊,西方公共管理理論也難以解釋中國公共管理的實踐問題。中國古代行政思想和管理實踐長達5000年,應該總結其規律和特點,作為中國特色公共管理的來源和基礎,目前這個方面的研究不夠,與當代公共管理的融入遠遠不足。第二,開拓中國公共管理本土化研究的新領域。中國公共管理具有本土化,強調公共管理中國話語體系必須是中國自己的話語體系,必須以中國的表達方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觀察、中國的經驗總結、中國的文化根基為主進行話語體系的構建。第三,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管理學科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實踐和經驗,是構建中國公共管理學科的試驗田。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科建設必須總結中國經驗,形成中國理論,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的公共管理實踐。這方面的研究應該成為今后公共管理學科建設的重點。
作者:張倬 李永康 單位:云南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
- 上一篇:闡述工商管理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 下一篇:公共事業管理人才核心能力構成研究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