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調查結果及分析

時間:2022-03-16 10:51:00

導語: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調查結果及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調查結果及分析

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調查結果分析

據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舉行的“1999中國企業經營者問卷調查結果暨宏觀經濟形勢研討會”公布的對3562位企業經營者問卷調查結果表明:

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企業經營者認為今年以來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取得了積極的成效,宏觀經濟運行基本平穩,亞洲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正在減弱,國內通貨緊縮的形勢可望得到緩解,預計未來一個時期國民經濟將逐步呈現回升的態勢,繼續保持穩定增長。但是,企業經營者同時認為,目前社會總需求不足、經濟結構不合理、企業效益不佳的狀況仍然是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企業經營者希望政府繼續采取積極的財政、貨幣政策,帶動民間投資的增長,穩定和提高城鄉居民收入,鼓勵適度消費,從而進一步擴大需求,促進經濟的全面回升。

調查結果表明,企業經營者對近年來中央采取的一系列企業改革及其配套改革的政策和措施給予了積極的評價,國有企業改制進程有所加快,但實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和轉變政府職能等配套改革措施尚不到位,這些已成為制約企業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企業經營者認為,繼續深化企業改革是使國有企業擺脫困境和進一步完善宏觀經濟環境的根本出路。

為了解企業經營者對當前宏觀經濟形勢、改革成效、企業運營狀況、當前存在問題及其對未來發展前景的判斷,為政府進一步調整宏觀政策和深化企業改革提供決策參考依據,1999年8月至11月,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組織實施了“1999年中國企業經營者問卷跟蹤調查”。

本次調查是由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組織的第7次全國性企業經營者年度跟蹤調查,得到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情報中心、國務院研究室工交貿易研究司、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企業改革司、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國民經濟綜合司、財政部財產評估司、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中小企業司、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培訓司、人事部人才流動開發司、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法制司、國家稅務總局政策法規司、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信息中心、國家石油和化學工業局規劃發展司、國家輕工業局企業改革司、國家機械局規劃發展司、國家國內貿易局行業規劃與法規司、國家冶金工業局規劃發展司、國家電力公司戰略研究與規劃部、國家行政學院領導科學教研部等有關部委的支持和指導。

本次調查以企業法人代表為調查對象,按照我國企業的實際構成情況進行等比例抽樣,采用郵寄問卷方式進行。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0000份,回收問卷3629份,其中有效問卷3562份,有效回收率為35.6%。通過對部分未填寫問卷與填寫問卷企業的對比分析,未發現存在系統偏差,說明本次調查結果有效。為使調查分析更為全面和深入,本報告還充分利用了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以往的調查結果。

本次調查主要涉及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訊業、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房地產業和社會服務業等行業,上述行業的企業所占比重分別為:62.2%、6.5%、4.4%、10.5%、3.3%和2.9%。從企業的地區分布看,東部占55.1%,中部和西部分別占27.0%和17.9%。從企業不同規模看,大、中、小型企業分別占35.1%、47.3%和17.6%。從企業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分別占45.7%和54.3%,在非國有企業中有限責任公司占17.0%,股份有限公司占13.9%,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占8.6%,集體企業占7.7%、私營企業占3.5%,股份合作企業占2.9%。從企業盈虧狀況看,盈利企業占50.4%,虧損企業占29.6%,持平企業占20.0%。

本次調查的企業經營者年齡主要分布在36~45和46~55歲之間,比重分別為31.9%和47.3%;文化程度為大專以上的占84.7%,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占44.6%;職務為企業董事長、總經理、廠長或黨委書記的占94.4%,其他職務的占5.6%。

第一部分企業經營者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判斷

一、宏觀經濟運行基本平穩

大部分企業經營者認為,與去年相比,今年的經濟增長速度略有減緩,但國民經濟總體運行狀況基本平穩。調查結果顯示,對于今年GDP增長速度的判斷,選擇6~7%之間的企業經營者占48.6%,選擇7~8%之間的占31.0%,選擇7%以上的占33.6%。

對于宏觀經濟形勢的判斷,企業經營者認為“正常”和“基本正常”的比例比去年增加9.3個百分點,認為“偏冷”和“過冷”的比例比去年同期調查減少6.0個百分點,說明企業經營者對我國經濟總體走勢持比較樂觀的態度。

本次調查將企業經營者對本企業目前經營狀況的判斷分為“良好”、“一般”和“不佳”三種選擇,調查結果顯示,30.9%的企業經營者認為企業經營狀況良好,45.9%認為一般,23.2%認為不佳,認為良好的比認為不佳的多7.7個百分點。

二、企業生產呈恢復性增長

關于企業的生產狀況,從企業經營者填寫的情況看,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停產和半停產企業的比重為19.7%,比去年減少2.5個百分點。從企業的地區分布看,停產、半停產企業比重東部地區最低,為15.3%,比去年減少4.2個百分點;中部地區為25.9%,比去年增加0.3個百分點;西部地區略好于中部地區,比重為24.1%,比去年減少2.9個百分點。從企業經濟類型看,目前企業停產半停產比重較高的主要是國有企業,其比重為25.1%,比各類非國有企業分別高出5.9~15.4個百分點,但仍比去年減少2.8個百分點。

關于企業生產(服務)量的調查結果顯示,39.1%的企業生產(服務)量比上期增加,34.1%的企業保持上期水平,26.8%的企業生產(服務)量比上期減少,認為企業生產(服務)量增加的比認為減少的多12.3個百分點。

關于企業銷售狀況的調查結果顯示,目前38.2%的企業銷售量比上期增加,31.0%的企業保持不變,30.8%的企業銷售量下降,銷售量增加的比減少的多7.4個百分點。

三、政府宏觀調控措施初見成效

針對近年來需求不足的問題,中央采取了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及其他宏觀調控措施。在政府采取的諸多啟動市場、擴大需求的措施中,企業經營者對其有效程度判斷的順序依次是:加大政府投資力度(81.4%)、打擊走私(40.7%)、拓展對中小企業的信貸供應(33.4%)、降低存貸款利率(32.4%)、降低財政稅費率(25.7%)、大力發展教育事業(19.1%)、加速城鎮住房制度改革(18.5%)、放寬對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限制(17.3%)、提高出口退稅率(15.0%)以及開展和擴大個人消費信貸(12.6%)。

從企業經營者對當前宏觀調控措施力度的判斷中可以發現,企業經營者們認為當前的貨幣和財政政策仍有進一步擴張的余地。

從貨幣供應量看,認為該項措施力度“偏低”和“過低”的企業經營者分別占45.5%和7.4%,兩者之和比認為“過高”和“偏高”的比重高出41.0個百分點,比去年認為“偏低”和“過低”的比重高出10.2個百分點,說明企業經營者希望進一步放松銀根,擴大貨幣投放。

從存貸款利率看,認為“偏低”和“過低”的企業經營者分別占23.6%和4.2%,兩者之和比認為“偏高”和“過高”的比重高出10.2個百分點,而去年同期調查的情況則是企業經營者認為“偏高”和“過高”的比重比認為“偏低”和“過低”的高出7.6個百分點。

從人民幣匯率看,認為“偏高”和“過高”的企業經營者分別占22.8%和3.9%,兩者之和比認為“偏低”和“過低”的高出5.0個百分點,與去年的情況大體相當。

從出口退稅率看,認為“偏低”和“過低”的企業經營者分別占39.1%和2.1%,兩者之和比去年降低了8.9個百分點,說明今年出口退稅率的進一步降低得到企業經營者的認同。

從財政性稅費水平看,認為“偏高”和“過高”的企業經營者分別占62.9%和19.3%,兩者之和達82.2%,比去年提高了10.2個百分點,表明企業經營者要求進一步降低財政性稅費水平的較強意愿,同時也表明在目前形勢下,加大稅收政策手段的使用將會比貨幣手段更為有效。

從股市擴容速度看,企業經營者認識差異較大,認為“偏高”和“過高”的分別占31.3%和11.0%,認為“偏低”和“過低”的分別占29.5%和3.6%,認為“合適”的占24.6%,這說明股市擴容問題牽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措施的出臺既要積極又要穩妥。

四、企業外部經營環境有所改善

從亞洲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看,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半數(55.9%)的企業經營者認為亞洲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已經或正在減弱,認為與去年相同和加重的則分別只占18.0%和21.8%。

從通貨緊縮形勢看,調查結果顯示,48.1%的企業經營者認為明年的通貨緊縮形勢將“有所緩解”,而分別僅有19.9%和12.9%的企業經營者認為會“維持現狀”和“有所加劇”。由此可見,較多的企業經營者認為,以市場物價持續下跌為表現的通貨緊縮現象,可望在明年得到緩解。

五、存在問題不容忽視

目前的宏觀經濟形勢和企業生產經營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但仍存在一些制約企業生產經營的問題,還需引起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

首先,社會總需求不足。調查結果顯示,86.3%的企業經營者認為總需求不足,其中,居民消費需求不足和外貿出口需求不足現象尤為突出,認為居民消費需求、外貿出口需求、固定資產投資需求及社會集團消費需求不足的分別占86.1%、86.0%、66.0%、66.8%。

企業訂貨狀況也從一個側面客觀地反映了需求不足的現象。調查結果顯示,僅6.7%的企業經營者認為本企業訂貨高于正常水平,51.0%認為訂貨處于正常水平,42.3%認為訂貨低于正常水平。

其次,企業效益尚未明顯改善。調查結果顯示,今年企業的總體效益狀況與去年相差不大,企業盈利面由去年的50.7%略減到今年的50.4%,虧損面比去年的29.7%微減了0.1個百分點。其中國有企業盈利面比去年縮小1.8個百分點,同時虧損面比去年減少1.5個百分點。

關于企業的銷售利潤率的調查結果,也顯示企業的效益不夠理想,52.7%的企業銷售利潤率在5%以下,19.8%的企業銷售利潤率在5~10%之間,17.0%的企業銷售利潤率在10~20%之間,只有10.5%的企業銷售利潤率超過20%。

第三,企業資金緊張。調查結果顯示,66.5%的企業經營者認為目前企業資金緊張,而認為資金寬裕和正常的企業經營者分別占5.0%和28.5%。比較而言,目前企業資金相對寬裕的為東部地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

對企業經營者2000年投資意向的調查結果顯示,資金不足直接影響企業的投資需求。在2000年不準備投資的企業經營者(占27.3%)中,85.3%認為不投資的首要原因是資金緊張。

在分析造成社會總需求不足的原因時,綜合來看,企業經營者也將資金緊張(53.2%)列為需求不足原因的首位。

第四,市場供求結構不平衡。在對10項要素市場的供求分析中,企業經營者認為供大于求比重較大的前三項是:消費品(91.4%)、房地產(85.0%)和原材料(77.3%);與1996年的調查相比,認為消費品和原材料供給過剩的分別增加了12.3和22.5個百分點,而認為房地產過剩的減少了6.5個百分點。認為供不應求比重較大的前四項是:技術(83.9%)、資金(81.2%)、人才(73.8%)、信息(72.3%)。由此可見,技術、人才、信息的短缺是造成當前市場結構失衡的主要原因。

六、企業經營者對參與國際競爭與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首先,企業經營者對中國加入WTO對于經濟的影響持積極和樂觀的態度。調查結果顯示,66.5%的企業經營者認為加入WTO對我國宏觀經濟的發展利大于弊,10.0%的企業經營者認為影響不大,7.8%的企業經營者認為弊大于利。

為迎接WTO的挑戰,企業經營者對各項應對措施的選擇比重依次是:加強對國際市場的了解(66.2%)、增加技術創新投入(62.7%)、加強經營管理(61.9%)、提高國際化經營程度(45.4%),加強信息化建設(28.7%)、降低產品(服務)價格(13.5%)、轉變主營業務投資其他行業(7.3%)和多進口外國設備(3.6%)。

其次,企業經營者投資需求趨強,技術改造投資形成熱點。對企業經營者2000年投資意向的調查結果顯示,72.7%的企業經營者表示明年要進行固定資產投資。在這些欲投資的企業經營者中,其主要投資方向依次為進行技術改造(80.9%)、擴大生產規模(54.1%)、建立企業計算機網絡(40.0%)、興建科研或培訓中心(25.2%)、進口先進設備(24.9%)、修建環保設施(16.4%)和興建廠房(14.3%)。選擇進行技術改造的比重遠遠高于其他選項,可見企業經營者們已充分認識到科技創新對企業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

第三,企業經營者對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形成共識。調查結果顯示,企業經營者認為我國應優先發展的產業依次是高新技術產業、教育產業、基礎產業和農業,比重分別為78.3%、49.0%、36.7%和32.8%,說明企業經營者希望政府采取適當的產業政策,扶持這些產業的發展。

企業經營者認為我國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依次是高新技術產業、教育產業和信息產業,比重分別為60.0%、42.2%和39.5%。

企業經營者在適當的條件下準備投資的產業依次是:高新技術、信息和教育產業,比重分別為70.9%、31.7%和28.6%(見表30)。

第四,企業經營者們對未來5年我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作出了預測。調查結果顯示,35.1%的企業經營者預測未來5年的年均增長速度在6~7%之間,33.2%認為在7%以上,比認為在6%以下的多1.5個百分點。

從企業經營者對企業經營狀況的未來預期看,調查結果顯示,37.4%的企業經營者認為今后一個時期企業經營狀況將有所好轉,44.6%認為將維持現狀,18.0%認為將有所惡化,表明企業經營者預期企業經營狀況總體將會呈現穩步回升的勢頭。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第二部分企業經營者對企業改革現狀的看法

一、企業經營者對出臺的改革措施給予積極評價

近年來,為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加快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調查結果表明,企業經營者對這些改革措施的實施效果大多給予了積極的評價,認為各項改革措施取得成效的程度(“成效顯著”+“效果良好”+“有些效果”)依次是:財稅體制改革(78.5%)、金融體制改革(76.4%)、科教體制改革(75.0%)、建立社會保障體系(73.6%)、建立現代企業制度(72.6%)、外貿體制改革(70.2%)、投融資體制改革(69.1%)、轉變政府職能(59.7%)和政府機構改革(48.3%)。從企業經營者對各項改革措施認同程度的差異看,繼續加大政府機構改革力度、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是企業經營者比較普遍的愿望。

二、國有企業改制愿望迫切

調查結果顯示,在樣本企業中,有57.3%的企業已經成為公司制企業,另有27.0%的企業準備近期實行改制。其中,雖然國有企業中已實行公司制的比重不高,僅為24.4%,但準備近期改制的比重高達49.9%。

從改制的進程看,本次調查的企業中,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以前實行公司制的占35.9%,1994年以后實行公司制的占64.1%,其中國有企業1993年以前實行改制的占41.5%,1994年以后實行改制的占58.5%,顯示出國有企業改制進程明顯加快。

三、社會保障體系亟待完善

隨著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進程的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已成為改革的關鍵環節。調查結果表明,大多數企業經營者認為目前的企業職工社會保障狀況還不能完全滿足職工需要。其中,相對較好的是職工養老保障,認為滿足的企業經營者占39.5%,認為不滿足的占31.8%,前者比后者高7.7個百分點。

調查結果顯示,滿足情況較差的是失業和再就業的社會保障,認為滿足的僅分別為11.2%和13.5%,而認為不滿足的分別高達58.6%和62.1%。

對于企業職工住房保障,有24.6%的企業經營者認為滿足,44.4%的企業經營者認為不滿足,前者比后者低19.8個百分點;對于職工醫療保障,有25.5%的企業經營者認為滿足,50.4%的企業經營者認為不滿足,前者比后者低24.9個百分點。

調查顯示,國有企業經營者對本企業職工各項社會保障的滿足程度都低于非國有企業,其對職工各項社會保障的凈滿足程度(滿足–不滿足)比非國有企業低的百分點依次為:再就業保障(16.5)、醫療保障(15.9)、失業保障(12.8)、養老保障(5.9)和住房保障(1.9)。

四、國有企業負擔比較沉重

對國有企業負擔問題的調查結果顯示,企業經營者認為目前國有企業最主要的負擔是債務負擔,其中,58.6%的企業經營者認為負擔很重,33.4%認為負擔較重。從企業資產負債率看,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普遍較高。調查結果顯示,樣本企業的平均資產負債率為62.0%,比1996年降低5.3個百分點,而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為69.5%,還略高于1996年水平(69.1%)。

企業經營者認為國有企業負擔居第二位的是富余人員較多。調查結果顯示,51.8%的企業經營者認為負擔很重,38.3%的企業經營者認為負擔較重。

國有企業醫療及離退休養老負擔被列在第三位,44.6%的企業經營者認為負擔很重,42.7%的企業經營者認為負擔較重。

調查發現,目前國有企業的稅費負擔、企業辦社會負擔和“四亂”負擔(亂集資、亂攤派、亂罰款、亂收費)仍然較重,其中認為稅費負擔較重和很重的分別占30.7%和48.3%,認為企業辦社會負擔較重和很重的分別占28.1%和40.9%,認為“四亂”負擔較重和很重的分別占22.9%和42.3%。

五、國有企業脫困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

調查結果顯示,在調查所列的諸多國有企業解困出路的選擇當中,企業經營者選擇的前三項分別是“選拔優秀的企業經營者”、“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解決企業資本金不足與負債率過高問題”,比重分別為47.4%、44.7%和39.3%。

調查同時發現,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的企業經營者在對國有企業解困出路問題的選擇上有比較明顯的差異。國有企業經營者相對較多地強調依靠政府解決企業自身的各種負擔,而非國有企業經營者則相對強調要有一個寬松的環境,放手讓國有企業挖掘自身的潛力從而擺脫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