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戰略性高技術產業中的企業所有制結構
時間:2022-11-12 06:11:00
導語:論戰略性高技術產業中的企業所有制結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這些產業的發展不僅與國家經濟發展關系密切,而且往往與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威望、利益密切相關;與國家安全密切相關,為國家提供維護國家利益和安全的戰略工具。核工業的發展,起源于原子彈制造;航天工業的發展,起源于冷戰中洲際導彈的研究、制造。有關國家發展這些產業往往著眼于國家的政治、軍事等公共政策目標,在戰略性高技術產業發展中,經濟決策與政治決策往往是合一的。這就使戰略性高技術產業發展中,存在著一種遠離市場,與政府活動密切相關的傾向。這也同時導致這些產業中企業的發展,在起點上就存在著偏離一般企業以經濟利益為主要目標的傾向。
第二,這些產業的主要產品,在相當大程度上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購買者主要是政府。如人造衛星、洲際導彈、原子彈、F18戰斗機等等,只能由政府購買,而且是有關國家的中央政府。有關國家政府支出中相當大一部分,被用來購買戰略性高技術產業的產品,如武器裝備、民航飛機、通訊設備、核電站等等。如此之大的政府支出,足以在戰略性高技術產業的產品市場上對產業形成決定性影響?!八械拿绹逃蔑w機生產商都曾是大宗防務合同的承接者,至少是在它們發展的關鍵時刻。來自聯邦政府的龐大的合同為它們帶來了利潤,使它們能夠用其開發商用飛機。比如說,波音公司成立后的前20年,在商用飛機領域一直虧損,空中客車的情況也是如此。波音公司之所以能夠承受這些損失,完全是由于它在軍事合同方面有所作為”。
第三,這些產業的主要產品往往具有很強的外部性。一個國家的人造衛星可以向世界許多國家免費發送氣象、地質、教育等方面的信息,使更多的人受益。核電站如果不注意安全問題,將造成類似切爾諾貝利那樣的悲劇。
第四,正是由于這些產業具有上述特點,因此這些產業的產品銷售中,從來不存在完全自由競爭的市場。這些產業的國內市場往往由幾個大公司形成寡頭壟斷或壟斷競爭,在某些情況下,則存在著壟斷。在發展中國家,以國家的行政力量集中有限的資源,發展戰略性高技術產業時,常常出現這種狀況。如我國的原子能工業、宇航工業都是由一家企業壟斷市場的。在這種情況下,該企業的市場供給量,就是該產業的市場供給量。該企業的規模,也即該產業的規模。實際上這些企業也面臨著一個高度買方壟斷的市場。產品往往只有一個買主——中央政府。買主的出價決定了該產業主要產品的利潤。而買主的購買量往往取決于國家財政的狀況以及國際形勢,買主做出的決定一般來說屬于政治決定。
這些產業面臨的國際市場是高度管制的。這些產業的產品出售,往往與國家的安全戰略聯系在一起,作為國家安全戰略手段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間由政府直接進行交易或者對其國際市場流通進行控制。例如,冷戰時期,西方國家通過“巴統”(COCOM)對相當多的戰略性高技術產業的產品、技術、材料進行市場管制。繼“巴統”之后成立的“瓦森納安排”(WA),則負責專門對軍品、軍民兩用技術、物質的出口進行管制;“桑戈委員會”(ZanggerCommittee)負責制定對非核國家出口核材料、設備、技術的控制條件和程序。由于這些產業在國際市場中受到高度管制,購買者有限,需求有限,必須以國際市場為目標才能達到經濟規模,才能生存(例如任何一個歐盟國家的市場都不足以支持航空工業的獨立存在),因此,這些產業在國際舞臺的競爭,往往是以國家為后盾的競爭,有時就直接是國家間的競爭。正因為如此,美國政府在波音公司與歐洲空中客車公司向沙特阿拉伯出售飛機的競爭中,由中央情報局提供了支持。也正因為如此,某些國家才冒著與中國搞壞關系的危險,向臺灣出售戰斗機。
戰略性高技術產業的進入,有較高的政治門檻。已經進入戰略性高技術產業的大國,可能會組成某一領域的大國俱樂部,對有關產業的技術、產品的出售、轉移,進行壟斷、封鎖以鞏固自己的既得利益,維持一定時期內的力量均衡和國際秩序。戰略性高技術產業的后發國家,往往會遭到這些大國的聯手“封殺”或制裁。這樣,企圖發展戰略性高技術產業的后發國家,難以在市場中獲得有關的資源,難以依靠私營企業去在一個極為不利的市場環境中發展~個風險極大的產業,不得不以政府的力量去打破封鎖,求得發展。
第五,這些產業的發展需要極大的投入,這種投入以及大投人帶來的高風險,已大大超過了私人企業的承受力。以宇航工業為例,衛星發射的保險業務,除了國家的保險公司或世界上有數的幾個大民間保險公司外,一般保險公司根本不敢問津。因此在發達國家,對這些產業的投資也往往是由政府進行的,或者是由政府資助大公司進行的。在發展中國家則一般是由政府進行的。以原子能工業為例,目前5個核大國的原子能工業,都是由政府投資發展起來的。美國“由于宇航業、電訊設備和電子元件具有軍事意義,它們也同樣獲得了為制造業提供的財政撥款的幾乎80%”。①
第六,某些戰略性高技術產業的發展,需要國家具有足夠的規模。所謂“足夠的規?!笔侵缸銐虻氖袌隹臻g與自然空間,國家規模是量(國家幅員、人口、資源狀況)的概念,也是質(國家的經濟發達程度、科學技術發展狀況、人口素質等)的概念?!澳承┚薮蠖豢煞指畹馁Y本單位的技術優勢和專業化勞動力的使用都取決于巨大市場的存在,這一事實表明:大國,特別是擁有大量人口和較高人均收人的大國可以比收入水平相似的小國更能有效地發展大規模工業。”①正因為如此,中小國家對航天產業的參與,往往采取合作購買衛星、購買衛星轉發器、租用衛星等方式。對它們來說,單獨購買一個產品,已是太昂貴了,或是不具備使用它的足夠大的市場。日本經濟學家著作中有所謂“地球規模產業”的概念,某些戰略性高技術產業就是“地球規模產業”。只有具有足夠大的國家規模,甚至進行國際合作,這些高技術產業才能獲得規模經濟、范圍經濟效益,才能具有國際競爭力。
第七,戰略性高技術產業是國家經濟中最具創新能力的部分,往往帶動一個創新產業群,對其他產業具有較強的回顧效應、旁側效應和前向效應,使技術進步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大大提高,極大地提高了國家的綜合國力,極大地改善了國家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地位?!院教旃I為例,它的發展帶動了自動控制技術、遙測、遙感、遙控技術、溫控技術、計算機技術、密封技術、精密加工技術、特種工藝技術、新材料技術和測試技術的發展。宇航工業還造就了一系列太空產業。正因為如此,從經濟角度出發,這些產業也會得到政府的高度關注與照顧。正因為戰略性高技術產業具有極大創新能力,同時也是一個高風險產業,因此在其發展初期,即便是最自由化的發達國家也往往是由政府予以扶植的。發展中國家則由于處于趕超發達國家的位置,因而政府更是對這些戰略性高技術產業百般呵護。有些國家政府還把戰略性高技術產業領域,列為禁止外資進人的領域,以保證國家戰略工具掌握在自己手中。如美國就把核能源、民用航空作為禁止外資進人的領域。
在當代,戰略性高技術產業的重大生產、科研開發項目,往往是政府經過深思熟慮后,采取的計劃性很強的、著眼于國家長遠利益和發展的戰略行動。第八,戰略性高技術產業的產業組織結構,往往趨于高度集中,幾家乃至一家企業掌握核心技術,并且占有大部分市場份額的大企業居于主導地位。在產業的核心部位尤其如此。
在某一產業中,企業所有制結構如何,取決于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狀況。生產力、科學技術超越一般國家規模的發展,是戰略性高技術產業中政府活動具有重要影響,國有企業占有重要地位的根本原因。某一產業的產品性質、外部交易條件、交易環境、交易手段和交易方式的選擇,對企業所有制結構的形成也起著重要作用。正因為某些戰略性高技術產業的產品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與國家安全戰略密切相關;外部環境、交易條件遠離自由競爭的市場;交易手段和交易方式帶有很強的政府色彩,受到很強的政治影響,因此這些產業中真正意義上的私營企業生存是較為困難的。
二、航天工業企業所有制結構分析
1.國際航天工業的組織結構
擁有航天工業的國家,航天工業的核心部分都是只有一家國有機構或一個研究開發體系。世界各國的航天工業基本上采取了建立國家航天局或類似機構的管理模式。國家航天局是一個實際負責國家宇航重點研究項目,負責組織協調本國或國際宇航項目的發展和實施,甚至直接管理本國宇航工業,組織生產宇航產品的機構。在不設立國家航天局的國家,政府也沒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如印度政府設有航天部、航天委員會、航天研究組織。日本政府則設立了宇宙開發事業團,負責組織、領導和推動日本宇航工業的發展。國家對航天工業研究、開發的投資,大多是通過國家的研究、開發機構實施的,有些則通過招標方式向民間企業擴散。核心技術的開發、核心產品的發展方向,由國家研究機構控制。所有擁有航天工業的國家,都是以國家航天管理機構以及相應的國家科研機構為中心,形成一個研究、開發、試驗、發射、規劃生產組織系統,由幾家甚至一家企業壟斷主要產品的生產。
在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德國、法國、日本等經濟、科研實力比較雄厚的國家,航天工業是由政府負責科研開發與規劃,產品生產則通過招標交給民營企業來完成的。國家的科研、實驗機構對航天工業的發展起著決定作用,是航天工業體系的核心部分。航天工業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從屬于政府的航天系統。因為研究、開發、試驗、產品鑒定的主體部分是在國家航天局進行的;民營企業對政府科研投資有極大的依賴性,政府定貨更是對民營企業起著指導其生產、開發方向的作用。盡管如此,在發達國家航天工業中也仍然存在著較多的國有企業。如法國的航空航天公司政府控股93%,在法國航天工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法國火藥炸藥公司同樣是法國政府擁有的大型航天企業。德國的工業設備公司是由國防部合資的航空航天企業。1998年,俄羅斯政府提出了軍工綜合體停止私有化的480個企事業單位名單,其中相當大一部分屬于航天工業的科研機構和企業,俄羅斯航天工業至今仍是國有企業居于主導地位。
在規模較小的發達國家航天工業中,國有企業所占比重明顯要高于規模大的發達國家,如以色列、西班牙、挪威、加拿大等國。為了與美國、俄羅斯相抗衡,歐盟不得不在國家一級組織起來,這就是由歐洲14個國家組成的歐洲航天局以及阿利安航天公司。
耐人尋味的是,發展中國家航天工業一般來說都是國有企業居于主導地位的。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印度尼西亞、巴西、南非等國的航天工業體系,不僅由政府控制科研開發,而且由政府擁有、管理的軍工企業進行生產。
2.中國航天工業企業所有制結構
中國航天工業從一開始就是由政府從維護國家安全角度,以行政手段配置資源,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的。經過40余年成長,中國的航天工業現在已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具有相當規模和水平,廣泛地為國防和經濟建設做出貢獻的高技術產業。
中國航天工業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全部為國有企業。在中國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后,到目前為止仍然是國有企業占有主導地位。雖然在航天工業的民品部分已有若干企業在股票市場上市,但這些企業也是國家處于控股地位。中國航天工業中也有一些合資企業,但是這些企業一般與航天工業的主要產品無關,屬于“軍轉民”后生產一般民品的企業。
三、空工業企業所有制結構分析
1.國際航空工業的組織結構
由于航空工業的技術經濟特點(所需研究開發經費與航天工業相比較低,市場化程度相對較高,國際市場管制程度較松,民品較多等等),因而進入門檻較航天工業低,這導致了較多的國家進入航空工業,同時也導致了國際航空工業的組織機構與航天工業略有不同。
國際航空工業的組織領導機構一般分為三種形式:由國家的航空航天局管理;由國防部管理;由政府有關部門如航空部、運輸部、工業部等機構管理。盡管管理方式與航天工業有所不同,但是核心的研究開發機構仍然大部分掌握在政府手中,這一點與航天工業沒有本質上的不同。由于航空工業產品開發門檻較低,因此航空工業企業的技術開發能力、產品開發主導權要比航天工業中的企業大。與航天工業相同,規模較大的發達國家航空工業中,由受到政府支持的私人企業起主要作用。在法國、意大利等國,國有企業或國家持股企業在航空工業中占有重要地位。俄羅斯、烏克蘭的航空工業仍然由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占有主要地位。在擁有航空工業的規模較小的發達國家中,以色列、西班牙等國國有企業在航空工業中占有主要地位。
發展中國家航空工業受政府控制的程度,幾乎同等于航天工業。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亞。伊朗、巴基斯坦、土耳其、埃及、智利、南非等國,政府既在科研開發方面居于主導地位,政府擁有的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也在生產經營方面處于主導地位。
各國航空工業的產業組織基本相同,在主要產品的開發、生產方面有幾家甚至一家企業處于壟斷地位。需要指出的是,在大型干線飛機的開發、生產領域,全球只有三個生產體系:歐盟國家的空中客車公司;美國的波音公司;俄羅斯的大型客機生產系統。由于前蘇聯解體后,協作配套系統被打亂,原來占有的東歐市場丟失,俄羅斯航空工業的大型干線飛機生產、銷售受到嚴重影響。全球大型干線飛機的實際競爭者只有空中客車公司和波音公司兩家。
2.中國航空工業企業所有制結構
中國航空工業誕生于1951年。當時為了解決迫在眉睫的空防問題,中國航空工業一開始就是從生產軍機起步的。經過40多年努力,中國已成為世界少數幾個能研制生產多種飛機、發動機和機載航空設備的國家之一。中國航空工業規模已位居世界第3位。
中國航空工業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全部由國有企業組成。改革開放后,在中國航空工業的“軍轉民”部分①出現了一些股份制企業、合資企業,這些企業從總量上看比航天工業要多。這些企業中相當一部分生產與飛機無關的產品,有些則生產一些可以為飛機配套的通用產品,有些則兼產與飛機有關的產品以及民品。如西安航空發動機有限公司既研究開發了數百種非航空產品,也與英國羅羅公司建立了西羅航空部件有限公司,與美國普惠公司、以色列葉片技術公司建立了西安安泰技術有限公司。②有些民營企業正在試探進入航空工業(如開發生產輕型飛機)。在中國航空工業的核心部分仍然是國有企業居于主導地位。
四、核工業企業所有制結構分析
1.國際核工業的組織結構世界有核工業國家的政府,都把核工業置于直接的、嚴格的管理之下。政府設立專門的管理部門對核工業(包括原子武器)的生產、研制進行管理(如美國管理核工業的部門是能源部)。政府部門的核研究、試驗機構,核產品生產企業,核安全管理機構,核廢物處理回收機構,在核工業中處于主要地位。
核工業中,從核材料生產到制造武器是一個緊密聯系的流程;核材料(包括民用核電站產生的核廢料)要確保由政府或對政府負責的機構掌握;對核產品的生產、運輸、處理要絕對安全;核工業企業的運行(包括核電站)要絕對安全和予以監督;核武器生產的企業除了從事政府指定的產品生產外,很難通過其他途徑獲利。正因為核工業具有上述特點,因此國際核工業中國有企業的比重要大大高于航天工業、航空工業。
在世界擁有核工業的國家中,核武器③以及相關核材料的生產企業,幾乎全部是國有企業。5個核大國的有關部門直接擁有和管理著核武器生產廠。美國的核工業從一開始就是為核武器的開發、生產而建立的。迄今,美國能源部仍然擁有和管理著龐大的核武器研究、生產聯合體。俄羅斯同樣如此。
發達國家在核電站、同位素生產和利用等領域,存在著私人企業。即便是私人企業也置于政府的嚴密監管之下。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一些潛在的核國家,即便是民用領域的核設施,也由政府直接擁有和管理。因為民用領域核設施的產品同樣可以用于核武器制造。
擁有核工業的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巴西、南非、伊朗、伊拉克、利比亞等國家的政府既直接控制核工業的研究開發工作,也直接擁有核工業企業。
擁有核工業國家的核產業內部也是高度壟斷的,尤其是在核武器開發、生產領域,基本上是一個國家擁有的研究制造系統。在核電站領域則是由幾個大公司瓜分國際市場。
2.中國核工業企業所有制結構
中國核工業從建立之日起,就是為了研究開發核武器的軍事目標。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國家集中資源,建立了一個完全由國有企業組成的核工業體系。改革開放后,中國核工業的邊緣部分,“軍轉民”部分,研究開發部分開始有了一些股份公司、合資企業。但是由于核工業的技術經濟特點,核工業主體部分仍然是國有企業占有主體地位。廣州大亞灣核電站是中國核工業主體部分出現的合資企業(中法合資)。今后在核工業民用部分,非國有企業會逐步增加。
五、中國戰略性高技術產業中國有企業調整與改革的思考
1.國際比較的啟示
(1)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一個產業的技術經濟特征,產品性質、外部交易條件、交易環境、交易手段和交易方式,對某一產業內企業所有制結構的形成起著決定性作用。從上面的國際比較可以看出,不同領域的戰略性高技術產業中企業所有制結構呈現出明顯的客觀規律。因此,不能用抽象的民間企業效率高、國有企業效率差的理論,去對有關產業的所有制結構做出主觀的評價與設計。
(2)一個國家在戰略性產業中以何種企業為主要力量,既取決于這一國家當時的生產力、科學技術所處的發展階段,也取決于其國際地位,取決于其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取決于其在國際舞臺上的政治、軍事戰略態勢。正因為如此,越是在某一戰略性高技術產業具有明顯優勢的發達國家,其國有企業所占比重越是相對較低。發達國家在戰略性高技術產業中由于具有先發優勢,私人企業無論從技術、規模上都具有優勢,因此可以由私人企業來承擔戰略性高技術產品的開發生產任務。而發展中國家由于處于劣勢,私人企業規模小,能力差,在戰略性高技術產業中更是力量薄弱,因此不能不由政府以行政手段集中資源,承擔起發展這些產業的任務。這也是發展中國家在戰略性高技術產業中國有企業比重大大高于發達國家的重要原因。
(3)發達國家在戰略性高技術產業中最必要的部分保持最必需的國有企業,同時通過委托、招標把任務分配給私人企業的體系,對政府來講是最經濟的。有利于技術成果的軍民兼用,有利于以最低成本購買“國家安全”這一公共產品,有利于戰略性高技術產業的靈活調整。
(4)在戰略性高技術產業的邊緣部分,通用部分往往是非國有制企業最容易進入的部分,也是發展中國家在戰略性高技術產業中進行企業所有制結構調整最容易進行的部分。
2.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
(1)為維護國家的利益和統一,中國政府必然把發展戰略性高技術產業放在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中央政府仍然要保持對這些領域國有企業的扶植力度。
(2)國際市場中,戰略性高技術產業的資源流動從來就是受到高度管制的。中國發展戰略性高技術產業面臨著不同程度的技術封鎖,戰略性高技術產業核心部分的發展,必須建立在基本依靠自力更生的基礎上。
(3)國際戰略性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尤其是發達國家戰略性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已經由“軍轉民”逐步轉向“民轉軍”。這樣可以以更低的成本,獲得更大的政治、經濟、軍事綜合效益。
(4)國際上聯合起來發展戰略性高技術產業已成為潮流。
3.對中國戰略性高技術產業企業所有制結構的展望
(1)從中國戰略性高技術產業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產業的技術水平、規模、產業中企業的實力,外資的進入趨勢,中國非國有企業的實力和水平看,21世紀前10年中國的航天、航空、核工業中,國有企業居于主導地位。到2015年仍然將是國有企業居于主導地位,但隨著非國有企業的成長壯大,隨著國有企業逐步股份化,外資的逐步進入,非國有企業將發揮重要作用。
(2)非國有企業對中國戰略性高技術產業的進入,必然是在那些技術水平、規模經濟壁壘較低,管制程度較低,市場化程度較高的領域進入較快;技術水平、規模經濟壁壘較高,管制程度較高,市場化程度較低的領域進入較慢。因此,非國有企業在航天、航空工業的進入速度,會大大快于核工業。
4.對中國戰略性高技術產業國有企業的調整與改革的建議
(l)可以在這些產業中的邊緣部分(包括某些配套件、零部件的生產)首先進行非國有化的改革,把與主體部分關系不是十分緊密的部分逐步代之以非國有企業,逐步縮小戰略性高技術產業國有企業所占比重。國家通過與有關研究部門、企業定貨、招標或承包的方式,滿足戰略性產業中與國家安全有關的產品的生產、開發要求。經過相當長時間內逐步的推進改革,使國家只控制戰略性高技術產業的核心部分,而保持一個圍繞核心部分的靈活的、規模較大的邊緣部分。這樣既有利于戰略性高技術產業進行產品、技術升級,又保持了足夠的動員能力。
(2)鑒于在相當長時期內這些產業的主體部分仍然將是國有企業,因此要加速在這些產業主體部分的國有企業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逐步推進產權的多元化。使這些國有企業具有與非國有企業相近的機制,具有充分的生產經營自主權。
(3)隨著中國非國有企業的逐步成長,戰略性高技術產業主體部分中的民用部分要對非國有企業開放,逐步引進非國有企業(包括外資企業)。如在衛星應用,輕型飛機的開發與使用,同位素的應用等方面,都有著非國有企業廣闊的發展空間,這些領域都可以對非國有企業開放。某些軍用項目也可以通過招標,引進非國有企業進行競爭。
(4)中國戰略性高技術產業要盡量爭取打破某些國家的封鎖,與外國政府機構、企業、國際組織進行合作、合資。在民品部分建立合資企業,如果國際環境允許在軍民兩用領域也要爭取建立合資企業。通過與外國大公司合作、合資,加速技術進步,減少國有企業所占比重,使國家的有限資源可以更加集中于具有戰略意義的關鍵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