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管理探析論文

時間:2022-02-18 02:06:00

導語:古典管理探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古典管理探析論文

自美國管理學家哈羅德·孔茨(HaroldKootz)1961年發表《管理理論叢林》一文,把管理理論稱作叢林以來,管理理論的發展加速了自己的進程。此后,安索夫(Ansoff)《公司戰略》(1965)一書的問世,“戰略”開始引入管理界,邁克爾·波特(M.E.Porter)的《競爭戰略》,在20世紀80年代把戰略管理的理論推向了高峰。1993年邁克爾·海默(M.Hammer)博士與詹姆斯·昌佩(J.Champy)合著的《再造企業——管理革命的宣言書》,完成了企業再造理論的最終構架,在世界范圍內吹響了所謂的“第二次管理革命”號角。同一時期,彼德·圣吉(P.M.Senge)出版了《第五項修煉》,在全球范圍內引起轟動,學習型組織成為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組織管理革命的重要標志。然而,在現代管理理論日新月異的今天,在我國管理學界,古典管理理論卻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有研究者甚至提出古典管理理論回歸的論斷。呼喚古典管理理論回歸,有的是來自對中小企業管理的考察,有的是來自對管理職業化的理性分析,也有的是來自對古典管理理論自身的評判。一種觀點的形成絕不是空穴來風,必然有其深刻的原因和背景,分析這些原因,回望并深思作為現代管理理論繁榮基礎的古典管理理論,對推進管理理論中國化,促進企業管理科學化,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較強的現實意義。

1古典管理理論具有自身的科學性及較強的應用價值

古典管理理論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用科學方法探討管理問題所取得的豐碩成果,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古典管理理論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集管理理念、管理技術和管理方法于一體,對企業管理實踐有著強大的指導意義。它猶如一只有形的手,科學有效地調動和配置企業的各種資源,在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同時,促進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一般認為,泰勒、法約爾和韋伯是古典管理理論的三位先驅,古典管理理論的科學性首先在于它的實踐性,它是從企業管理實踐中概括出來的理論。作為古典管理理論代表人物的泰勒和法約爾,有著豐富的企業工作經歷。泰勒就是在生產一線發現并注意到“磨洋工”現象的,對這一現象的仔細觀察,使他找到了工人“磨洋工”原因。他認為工人“磨洋工”有三個原因,即:工人們害怕不斷增長的生產帶來失業;失敗的薪金制度不鼓勵工人高效率的工作;工廠沒有給工人提供科學的工作方法。這些觀察和分析,成為科學管理理論構建的起點。雖然法約爾與泰勒有著完全不同的人生經歷,但他也一直處在企業管理的中、高層,漫長而成績卓著的經營管理生涯使他對企業管理有更加寬闊的視野和更高層次的認識。

古典管理理論的科學性還在于管理理念的先進性。泰羅認為,科學的工作方法是管理中的“思想革命”,“思想革命”最重要的內容就是需要雇傭雙方把視線從分享利潤這塊蛋糕轉移開,共同想辦法把“蛋糕做大”。他說:“管理的主要目的應該是使顧主實現最大限度的富裕,也聯系著使每個雇員實現最大限度的富裕。”并且認為,對雇主來說,“最大利益”不僅代表著短期內有較大的利潤,也包括為達到公司的長期繁榮而全方位地發展。對雇員來說,最大利益則不僅代表著高工資,還有他們自身職業生涯的發展,使他們在能力范圍內做到最高等級的工作。在他看來,管理的真正目的是使勞資雙方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富裕。這一思想直到今天仍然閃耀著真理的光輝,以至于王義昌先生在《一封辭職信——成就組織和個人發展的第六項修煉》后記中,還要遺憾:這么多年過去了,讓雇主和雇員關系和諧共同發展,卻至今依然是我們企業管理實踐者和理論者的重大任務。作為一般管理理論的構建者,法約爾認為,管理是一種可應用于一切機構的獨立的活動;一個人在某機構內地位愈高,管理活動愈加重要;管理是可以教授的。正是這種對一般管理的認識,使管理理論作為一種普適工具在廣泛的社會領域得到了運用。由于韋伯是一個置身企業管理之外的“旁觀者”,站在更加超脫的立場冷靜分析企業管理的基本問題,他的管理理念更顯深邃。他指出一套支配行為的特殊規則的存在,是組織概念的本質所在。沒有它們,將無從判斷組織性行為。這些規則對行政人員的作用是雙重的:一方面他們自己的行為受其制約,另一方面他們有責任監督其它成員服從于這些規則。韋伯理論的主要創新之處導源于他對有關官僚制效率爭論的忽略,而把目光投向其準確性、連續性、紀律性、嚴整性與可靠性。韋伯這種強調規則、強調能力、強調知識的行政組織理論為社會發展提供了一種高效率、合乎理性的管理體制。直到今天,在組織中普遍采用的高、中、低三層次管理就是源于他的理論。

古典管理理論具有很強的應用價值。泰勒所提出的科學管理的四個原理:即對工人操作的每一個動作進行科學研究,用以代替舊的、單憑經驗的勞動操作;科學地挑選工人,并進行培訓和教育,使之成長,以代替允許工人憑自己的愛好選擇工作的作法;管理人員與工人之間親密協作,以保證一切工作都按建立起來的規章制度去辦;管理人員和工人在工作和職責上要分工,各自承擔最適合的工作,以代替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責任都推卸給工人的辦法。這些原理,對于夯實企業的管理基礎是非常重要的。法約爾提出的14條管理原則,以及他對管理過程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等五個要素進行的詳細分析,則是企業管理過程科學化必不可少的。韋伯要求理想的行政組織體系所具有的八個特征,即實現明確的分工、實行等級原則、實行考核和訓練制度、所有公職的擔任者都是任命的而不是選出的、行政管理人員領取固定的薪金、行政管理人員不是他所管理的那個單位的所有者、組織是根據明文規定的法規規章組成的、組織中人員之間的關系完全以理性準則為指導,正是企業形成完整、有序和高效組織體系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2古典管理理論是現代管理理論的邏輯前提和應用基礎

古典管理理論從創建到現在已經整整100年,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是這些變化推動著管理理論向前不斷發展,形成流派紛呈的格局。但是,站在21世紀回望古典管理理論,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它們的真理光輝,也清晰可見它們與現代管理理論千絲萬縷的聯系。作為邏輯前提,古典管理理論不僅在理論上是現代管理理論創新的基礎,而且本身也是現代管理理論的構成內容,同時還是現代管理理論在實踐中應用的基礎。

古典管理理論先驅們所試圖解決的問題,是管理學面臨的兩個根本問題,即效率和組織問題。它們是任何管理理論都不可回避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代管理理論都是在古典管理理論的啟發下或指導下,在古典管理理論已經搭建的平臺上的創新,而且可以肯定地說這種創新會一直持續下去。古典管理理論所研究的問題仍然是現代管理學所要研究的問題,比如對計劃和策略的研究、對發展戰略的研究、對組織形式的研究、對管理工作環境的研究,等等,都是對古典管理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就是在彼得圣吉的《第五項修煉》里,通過系統思考、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團隊學習,所要解決的也是泰勒在百年前所關注的雇主和雇員關系和諧及共同發展問題。古典管理理論不僅為現代管理理論搭建了創新的平臺,經過發展和完善的古典管理理論已經成為現代管理理論的構成內容之一。在現代管理理論叢林的九大管理學派中,管理過程學派和經驗主義學派就是古典管理理論的現代版本。管理過程學派也叫管理職能學派、經營管理學派,其開山鼻祖正是古典管理理論的創始人之——法約爾。這一學派因美國管理學家哈羅德孔茨等人的發揚光大,成為現代管理理論叢林中的主要學派,在現代管理理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經驗主義學派也被稱為經理主義學派,他們以向大企業的經理提供管理企業的成功經驗和科學方法為目標。他們認為,有關企業管理的理論應該從企業管理的實際出發,特別是以大企業管理經驗為主要研究對象,加以抽象和概括,然后傳授給管理人員,向經理提出建議。經驗主義學派中的許多代表人物深受古典管理理論影響,而且其中的多數人長期擔任大公司的顧問或直接在大公司高層供職。經驗主義學派走的是與泰勒、法約爾一樣的研究道路,把實踐放在第一位,以適用為主要目的。雖然,由于時代的變遷和實踐對象的不同,經驗主義學派所概括出來的理論并不是古典管理理論的翻版,但是他們的出發點和思想方法是完全一致的。但是,由于現代管理理論抓住了管理中效率與人性這一被古典管理理論忽略的矛盾,所提出的一些觀點,對于處理好管理中人與人、人與組織、組織與組織、人及組織與環境的關系,從而保持組織的平衡和諧狀態,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用現代管理理論指導現代企業管理,是無庸置疑的。然而,當現代管理理論在實踐中應用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它離不開古典管理理論所構建的組織體系的基礎性支持?,F代管理理論為企業管理提供了許多工具,比如管理方格、決策模型、激勵手段,等等,都要放在按照古典管理理論構建起來的、能完整地履行計劃、組織、指揮、控制、監督職能的組織體系中,才能發揮其作用。

3古典管理理論的應用是我國當前企業管理實踐的現實需要

管理理論不是“屠龍術”,它必須見諸于實踐,在實踐中得到檢驗。一切不能為實踐所用的理論都是灰色的。管理理論的實踐價值并不在于管理理論本身,而在于它的指導對象,在于它與指導對象的吻合性。因此,管理理論應用是有邊界約束條件的,在發達國家有用的理論,在發展中國家未必有用;在大企業奏效的理論,在小企業未必奏效。我們不能說哪一種理論更好,更不能說時髦的理論就是最好的理論。

3.1現實經濟社會條件為古典管理理論回歸提供了適宜的土壤

古典管理理論誕生于20世紀初期的美國,是與美國當時的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狀況密切相關的。按照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的經濟成長五階段論,人類社會的發展經歷了傳統階段、起飛前階段、起飛階段、成熟階段和高消費階段。古典管理理論形成的時代正是美國處于起飛階段時期。在這一時期,社會出現持續的增長,在主要成長部門有可能通過革新創造或者通過利用新的資源,從而形成很高的成長率,并帶動社會經濟中的其他方面擴充能量。由于經濟起飛時期,幾乎整個經濟都在快速地增長,從而使具有經濟現代化觀念的人戰勝堅持傳統社會觀念的人,在社會、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取得勝利。起飛階段所迸發出來的強大刺激力量,既可以表現為政治革命的形式,也可能是技術革新的形式,還可能是管理方式改變的形式。當年,正是因應起飛階段的經濟發展需要,古典管理理論破土而出。

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看,一般來講,人均GDP400美元以下為經濟增長的起步階段,人均GDP400~2000美元為經濟起飛階段,人均GDP2000~10000美元為加速成長階段,人均GDP10000美元以上為穩定增長階段。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資料,200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相當于1.4萬多億美元,人均1090美元。這是我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這表明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處于起飛階段的關鍵時期。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狀況,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與上個世紀初的美國有很強的相似性。這種相似性表明,古典管理理論回歸在我國有比較適宜的土壤。所以,有人認為,“考慮我國企業的發展階段,反省我們走過的路程,我們提出‘回歸古典管理’,補上科學管理這一課,并試圖以此作為我國企業邁向職業化的理論指導。”

3.2市場經濟初級階段人們所能達到的認識水平是古典管理理論回歸的重要人文環境

我國直到1994年才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至今僅僅10年時間,從政府到民間對市場經濟的認識都十分有限。我國從市場經濟初級階段到成熟階段,還有比較長的路需要走。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的企業,傳統體制的慣性,制約著人們對市場經濟認識水平的提高,因而,對在成熟市場經濟中孕育出來的現代管理理論,多少有些消化不良。

企業管理說到底是人對人的管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所能達到的認識水平,是制約管理理論應用的重要約束條件。從企業管理者來看,由于我國缺乏優秀企業家誕生和正常發育的社會土壤和社會氛圍,社會體制方面也存在壓抑優秀企業家成長的弊病,現階段堪稱真正企業家的廠長、經理為數其實并不多,甚至一些功成名就的企業管理者,往往并不是因為他們已經擁有了嫻熟的市場經濟駕御技巧,而是因為在市場經濟改革浪潮中抓住了某一個機遇。在成功的或失敗的企業管理者口中,我們都不難聽到成串的、最時尚的管理學詞匯,但是在他所管理的企業里卻很難看到這些詞匯所代表的管理理念、管理機制和管理制度。至于,在改革大潮中大量涌現出來的家族企業,管理者的狀況更不容樂觀。

3.3大量存在的中、小型企業為古典管理理論回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根據2004年中國統計年鑒,我國擁有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單位196222個,其中大型企業僅為1984個,占1%;中型企業為21647個,占11%;小型企業為172591個,占88%。在工業總產值上,三類企業各占1/3。大量存在的中、小型企業,管理水平普遍比較低下。

有人對浙江民營中小企業做過調查分析,在那里企業管理存在四個具有共性的問題,即制度不科學,缺乏連續性;忽視基礎,管理方法運用不當;未發揮組織職能,團隊效率低;脫離實際,曲解“企業文化”。調查者認為,民營中小企業的管理整體上還處于十分原始的階段,甚至還遠未達到以“科學管理”和“一般管理”為代表的“古典管理”階段的水平。浙江省是我國民營經濟發展狀況最好的省份,情況尚且如此,其他地區的情況可想而知。

解決我國中小企業的管理問題,更切實可行的辦法是普及古典管理理論知識,幫助企業加強管理的基礎,比如應用“科學管理”理論,提高計劃水平,增強管理控制能力。通過貫徹和運用“工作定額”、“能力與工作相適應”、“標準化”、“差別計件付酬制”及“計劃和執行相分離”等原則和方法,來提高企業的生產計劃、組織與控制能力,從而實現管理效率的提高;應用“行政組織”理論,促進組織優化。在韋伯理想的行政組織體系的基礎上,結合企業實際,建立起以制度為中心運轉的、等級化、專業化的金字塔型的組織,為企業準確、迅速、有效地工作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