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管理思想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28 04:17:00

導語:傳統管理思想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管理思想研究論文

摘要:德魯克曾說過:“管理的本質就在于人性與實踐性。”我們一方面吸收西方管理科學精華的同時;另一方面更應注意吸收兼具內在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管理思想精髓。本文試圖從歷史和現實成功案例等方面來闡釋和提醒當今管理者應該重新回歸認識具備高度實踐理性的中國傳統管理思想。

關鍵詞:我國傳統管理思想;管理理性;管理實踐;實踐理性

“西方現代科學管理模式”是20世紀初從泰羅的科學管理開始,歷經了行為管理學派、權變管理學派、系統管理學派乃至現在的學習型組織。但值得深思的是,當今西方眾多管理學大師如彼得·圣吉等卻對東方圣哲的管理思想推崇有加,這使得身處其中的我們頗為汗顏。德魯克曾經說過:“管理的本質就在于人性與實踐性。”而我國美學大師李澤厚先生特別提出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恰恰就是“實踐理性”。我國傳統圣哲管理思想的“內在的合理性”(Rationality)和“現實可操作性”(Feasibility)正是解決管理本質問題的天賜之作。“懷璧外求”不如“返觀自求”。

一、我國傳統管理思想的內在的科學合理性和持久的生命力

“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變;不明其得失,無以獲從入之途。”歷史是對真理最好的檢驗,不具備科學合理內核的思想是不可能具備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1.我國傳統管理思想具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綜觀人類文明歷史,我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中惟一擁有5000年不間斷文明史的國家,沒有哪個民族和國家能象我國這樣歷經劫難卻依然經久不衰,具有無比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性。沒有歷史實踐檢驗的理論,是應該審慎對待的。我國封建社會結構5000年來的超穩定性,這無疑是中國傳統管理文化的內在合理性最有力的證明。一種文明只有具備了與客觀規律相一致的內在合理性,才能真正地持久穩定。明“道”和順“道”正是我國傳統管理活動的根本思想,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推天理,明人事”我國管理思想恰恰是把宇宙的自然規律科學合理地運用在人文社會上,而西方的科學思想僅過分注重在自然世界的把握上。如果說牛頓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對自然規律看得更為深遠的話,那么無疑站在孔子、老子、釋迦、耶酥等思想巨人的肩膀上,對宇宙人生的奧秘將體會得更為清晰透徹。正是這種管理思想的合理性和普遍性的規律,才是建立涵括古今中外一切人類文明管理哲學的基石所在,這也是人類千百年來共同智慧的結晶,理當不分文化和種族,為人類所共享。

2.我國傳統管理思想具有高度的統一性和同化力。

中華文明立足于人倫,以人為本的人類共性,以“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禮記·禮運)的大同思想為目標,避免了一切因宗教文化不同,語言和民族不同所帶來的分歧和困擾,求同存異,共存共榮,以中華民族所特有寬容博大的胸懷,使得眾多不同種族、宗教、語言的人們包括最重種族純潔的猶太民族也被中華民族所同化和共諧,所謂“天下之民歸心”。更為獨特的是中華民族“興滅國、繼絕世”的仁愛思想以和平的方式將人類先進的至善文明,源源不斷地輸入到東亞和南亞各國,使得“遠者來,近者悅”,德惠四海,恩及八方。所以,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博士把未來世界統一的希望寄托我國身上,并由衷地夢想成為中國的一員,他曾寫道:“世界統一是避免人類集體自殺之路。在這點上,現在各民族中最具充分準備的,是2000年來培育了獨特思維的中華民族。”西方啟蒙運動的創始者法國的伏爾泰亦曾寫到:“中國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管理最好,而且最優秀,最古老也最廣博的王國!……我們不能像中國人一樣,這真是太不幸!人類智慧不可能想出比中國政治還要優良的政治組織。……我認為只有中國才是世界上最公正、最仁愛的民族。”總之,以寬弘博愛、和諧統一為精神特質的中國傳統文明為當今國際世界宗教文化沖突,地區民族矛盾,政治經濟磨擦提供了合理可行的和平解決方法,其悠久的管理思想也成為世界國家之間和平相處樹立了的光輝典范。

二、我國傳統管理思想具有高度的現實可行性。

當代管理實踐中,不論是企業管理,國家管理,乃至軍事管理中應用我國傳統管理思想而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

1.儒教資本主義圈的國家經濟騰飛。

當代東方“四小龍”的經濟騰飛模式已印證了其高度的生命活力。以至于世界稱東南亞工業化地區為“儒教東亞工業文明”,日本為“儒教資本主義”。在世界商戰中,日本內以“四書五經”求和,外以“孫子兵法”為戰,成為現代工業化國家中惟一非西方國家。而韓國則用不到30年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歷經一個世紀的工業化道路。新加坡業已邁入新興發達國家,被人們盛譽為“世界上管理得最好的國家。”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先生曾說到:“盡管東方世界在自然科學的創造及文明程度落后于西方,但是東方的人文科學、道德倫理、處世哲理,以及東方世界人們的精神狀態,都是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這種文化價值觀是新加坡成功的一個最強有力的因素。”新加坡力從兩方面治理入手:一是從嚴立法、從嚴執法;二是建立“東方道德價值觀”。前者治標,后者治本,兩者相輔相成,即《論語》所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因此,創造了新加坡經濟成功直至現今的奇跡。

2.百年老店長盛不衰的管理奧秘。

IBM公司的總裁托馬斯·小沃森在《一個公司和他的信念》中寫道:“一個偉大的組織能夠長久生存下來,最主要的條件并非結構形式或管理技能,而是我們稱之為信念的那種精神力量,以及這種信念對組織的全體成員所具有的感召力。……我堅決相信:任何組織若想生存下去并取得成功,它就必須建立一系列牢固的信念,這是一切經營政策和行動的前提。”“一個組織的基本哲學和原動力和公司成就之間的關系遠遠超過技術或經濟資源、組織、結構、創新能力和時機。”此外,哈佛的巴納德教授在《經理的職能》中曾指出:“總經理的職能在于“系統地闡釋和確定價值目標,并特別強調總經理所倡導的價值觀只有全體成員所接受方可共有。”這提示我們一個共同管理哲學思想,一是要正確合理,方可持久穩定;二是要合乎人性,方可接受可行。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先生這樣寫到:“任何員工只要認識清楚了松下電器公司的基本信念和方針。就能充分發揮每一個人的自主性。”任何員工若能真正地把握基本信念,把它溶入自己體內,行動自由反而會擴大,碰到問題究竟要采取什么行動,不必一一請示上司,可以溶入自己體內的基本理念為尺度,決定自己的行動。”松下一再強調:“如果你犯了誠實的錯誤,公司會寬恕的,把錯誤當作訓練費用,從中學習。但是,如果你違背了公司的基本原則和信念,就會受到嚴重的懲罰。”這無疑是面對一個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環境的有效管理辦法。所以,戴維斯在《公司文化管理》中認為:日本人之所以成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能夠在全國范圍內維持一種強大而有凝聚力的文化。米勒在《美國企業精神》中甚至認為:在全球的競爭時代,公司惟有發展出一種能激勵在競爭中獲得成功的一切行為的文化,方才立于不敗之地。這無疑把一個人人生價值觀的重要性,提升到一個公司甚至一個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值得深省。而觀察其成功的理念無一不暗合或主動順應東方圣哲思想。

三、我國傳統管理思想生命力的源泉是具有內在高度的科學合理性

現代系統科學理論和管理實踐正日益證明其內在的科學合理性。美國伯克利大學埃里克·詹奇在《自組織的宇宙觀》中寫道:“高超的管理藝術恰恰就隱藏于同時在幾個層次上去思考,感受和行動的能力之中。”“在西方世界,這種進化世界觀難以被領會掌握,然而它卻已造就了佛教和道德精神主義洗練的純粹過程哲學。”德國著名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在《協同學》中寫道:“改善每個人的生活是人類當今最重要的任務之一。無論對社會和個人來說,這個任務所提出的問題日益復雜。……看來越急迫的是,亟待找到一些基本原理,并從哲學上予以透徹剖析”“本書的發表在東亞、印度、中國和日本,都引起了特殊的反響,事實上,協同學與東方對世界的整體性觀察頗相一致。”隨著現代物理學博士F·卡普拉在《物理學之道》中曾如此論述:《華嚴經》所描述的多層次緣起的宇宙模式,與現代物理學的理論模式有著驚人的相似,并高推“佛教徒關于滲透的概念遠超于任何一種科學的靴袢理論。”

西方現代心理學中精神分析學派榮格、弗洛姆、薩特、叔本華、海森伯格、馬斯洛等當代大師,都在致力于從自我沖破、二元統一的東方“禪”文化的啟迪中獲得深刻透徹的啟示。并以此奠定了西方組織行為學、管理心理學的基礎。

管理的根本在于人,只有在對人性深刻洞察的前提下,才能提出合乎人性的科學管理之道。值得慶幸的是,歷久不衰,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包涵了東方儒道釋圣哲對人性和世界規律作出了眾多深刻精辟的描述和正確闡釋,并提供一系列高度可操作性的認識和實踐方法。基于人倫,力求和諧。即所謂“實踐理性”的精髓。

四、對中國傳統管理哲學的治學態度和研究方法

我們對我國傳統管理思想應該具備一種冷靜求實的科學態度:

1.不要妄自尊大,固步自封。應該以開放積極的心態深刻反省自身的不足和陋習,并同時吸取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將東方人文管理與西方自然科學,本標結合,吐故納新,互輔互成,重塑民族的自尊和自知。

2.不要妄自菲薄,自毀長城。我們應把我國傳統管理文化中先進合理正確的一面,與古代統治者的恣意曲解和現代人的錯誤認識區分開來,重新建立民族自信和自強的文化精神。

基于以上態度,我們對我國傳統管理思想的吸納應該注意避免以下兩種過失:

一是努力不為外在的客觀物欲所動,方可排除因此而產生的盲目行動和感情好惡,如此方能使我們有暇去反省和觀察自身行動的價值取向和實施行為的合理性,以使得我們的思維角度和行為方式真正建立在對宇宙、人生科學規律正確清醒地把握之上。

2.盡可能地排除內在的一切主觀成見。我們應該確立既不接受一切的觀念,也不拒絕一切的觀念,而是建立理解一切的觀念,知道它如何產生、如何適用、又如何消滅的,如此方能使我們真正認清和把握宇宙萬物的自然規律,為人類的自由幸福建立持久穩定、正確的哲學內核。

在當今政治的多極化、地區沖突、民族矛盾、經濟磨擦、人權發展、環境危機、道德淪喪和黃毒泛濫日益充斥著世界,古今中外東西方文明正處于一個交互跌宕,互斥互融的新的融合階段。如何在這樣一個危機與機遇同時并存的當今世界,以一種開放積極、恢弘博大的胸懷和氣度,重新認識中國傳統優秀的管理思想中的合理內核與現實可操作性,吸納和運用東西方一切科學文明和人文精神的精華,重塑中華民族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固有精神,進而開創人類世界的共同文明和幸福未來,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刻不容緩和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羅玄機.世紀末.新疆大學出版社,1994.

2.肖民重.中國古代管理哲學概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

3.松下幸之助.經營管理全集.春風文藝出版社,1993.

4.埃里克·詹奇.自組織的宇宙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5.赫爾曼·哈肯.協同學.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