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邊界理論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0 09:05:00

導語:企業邊界理論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邊界理論分析論文

古典經濟學對企業邊界的分析

在古典經濟學中,對企業邊界的認識基本圍繞在專業化和分工所產生的企業規模擴大的水平上,此時企業邊界也是一個非常粗略的規模概念。亞當•斯密1776年在其《國富論》中非常重視專業化和分工所帶來的規模報酬遞增現象。雖然斯密的理論沒有直接給出企業形成和擴張的原因,但是認為分工與企業的形成及擴張之間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企業內部就可能采用更加不可分的技術,這種技術使勞動分工進一步深化,引起規模報酬遞增,企業規模自然也在進一步擴大。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對企業邊界的分析

馬克思也十分重視分工對生產率提高的作用,他指出,協作在歷史上和邏輯上都是資本主義生產的起點,認為企業規模主要取決于企業生產的技術手段。當企業把它的主要任務放在努力生產勞動產品而滿足社會對產品需要的時候,企業與市場的作用方式就顯得單一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得出的企業邊界也是非常清晰的。這是因為市場的需求量過大進而使企業與市場聯系的媒介僅僅只有企業的勞動產品,或者叫商品。這樣,企業的真正形象也被市場上的商品的用途和數量所取代,使它成為被掩蓋在商品背后的“黑箱”。對于這樣的“黑箱”,它的存在與否以及它邊界的形式及形狀與使用商品的消費者來說是毫無關系或者說是關系不大的,而且對于生產勞動產品的企業本身來說也覺得企業形象對它們生產和銷售的關系不大。這就使得企業邊界曾經一度被管理學家,進而被經濟學家忽視或者不予理睬的重要原因。

新古典經濟學對企業邊界的分析

在以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經濟理論中,經濟體系運轉的中心問題是一個經濟體如何在給定的技術和偏好條件下來配置資源。由于新古典微觀經濟學利用最優決策理論進行了經濟分析,它的假設是完全理性和利潤最大化,在這種假設下,企業內部的運行被視為一個“黑箱”,企業唯一的功能是根據邊際替代原則對生產要素進行最優組合,從而實現最大的產量或最低的生產成本。企業為了實現最大利潤,必須按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的原則進行單一產品的產量和價格決策。

在這個理論框架下,企業是按個別消費者的形象所設計出來的經濟單位,根據最大化的行為規則來運行。將企業的目標定義為利潤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新古典模型設定企業面臨著給定的并可以意識到的各種選擇和約束。很顯然,新古典經濟學的核心是價格理論,并把價格機制看作是經濟活動惟一有效的協調機制。為了論證“看不見的手”的原理,新古典經濟學僅僅把企業抽象為完全相同的最優化生產者。

新制度經濟學對企業邊界的分析

從前面古典經濟學、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中可以發現一個共同的特征,即均從企業的生產性角度對企業的性質和企業的邊界進行分析。尤其是新古典經濟學僅把企業看作是完全同質的最優化生產者,從根本上排除了企業對資源配置的影響,企業只是市場價格協調機制下的一個基本生產單位,企業的規模邊界在給定技術條件的最優化決策下是清晰而簡單的。

然而現實世界的情況卻告訴我們事實并非如此。1937年,科斯《企業的性質》發表,其標志著經濟學界對企業性質和企業邊界等企業理論的核心問題開始了新一輪的分析和探索。以科斯和威廉姆森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所討論的中心仍然是資源配置問題,但和新古典經濟學不同,新制度經濟學把企業和市場看作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資源配置機制。在企業之外,價格變動決定生產,這是通過一系列市場交易來協調的。在企業之內,市場交易被取消,伴隨著交易的復雜的市場結構被企業家所替代,企業家指揮生產。過去,經濟理論一直因未能清楚地說明其假設而備受困擾。在建立一種理論時,經濟學家常常忽略對其賴以成立的基礎的考察。

因而,科斯認為,解決問題的關鍵不是另起爐灶,而是在堅持原有分析框架的基礎上,重新解釋或修正其假設前提。為了解釋企業存在的合理性或“企業在一個專業化交換經濟中出現的根本原因”,科斯提出,傳統經濟理論的一個重要缺陷在于假設市場交易成本為零,而事實上,“利用價格機制是有成本的”。交易成本主要包括相對價格的搜尋成本和每一筆市場交易的談判和簽約費用。企業存在或企業替代市場的根源在于能夠實現交易成本的節約。因而,企業的本質是一種和市場相區別的、交易活動的契約形式,即“價格機制的替代物”。

在界定了企業本質的基礎上,科斯考察了企業的行為特征,認為企業的縱向邊界決定于企業和市場在組織交易活動時的交易成本邊際比較,在組織交易活動的過程中企業是最優化行為者。企業將傾向于擴張直到在企業內部組織一筆額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過在公開市場上完成同一筆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個企業中組織同樣交易的成本為止。此時,企業處于最優規模邊界。

威廉姆森(Williamson,1975,1985)從資產專用型、不確定性和交易效率三個維度定義交易費用,在此基礎上分析了企業邊界確定原則,同時還從企業核心技術角度提出企業“有效邊界”的概念。在這些理論中,由于企業的存在只能歸因于市場失敗,所以仍然沒有企業的主動地位,企業的邊界也是市場失靈的被動接受結果。

新制度經濟學之后的企業邊界理論發展

以科斯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在探索企業邊界理論上主要有兩方面的貢獻:使人們認識到交易費用的存在,以及交易費用對分工效率的重要影響;使人們認識到企業是不同于市場的另一種配置資源的手段,因而有利于人們在配置資源時根據效率需要自覺地選擇和利用不同的方式。但是,其也存在如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不能很好地整合傳統廠商理論,正如有批評者所說的,在人們注意到企業內交易費用存在的同時,又使人們忘記了企業的生產屬性,而生產是企業的主要功能;企業邊界的模糊性。按照科斯的觀點,企業的邊界應該是明晰的,但實際上企業的邊界常常是模糊不清的;無法合理解釋企業規模與市場規模同步擴大的歷史現象。因為根據科斯的理論,企業的規模取決于企業管理費用與市場交易費用的比較,企業規模的擴大就意味著市場規模的縮小,企業規模與市場規模是此消彼長的關系;把企業與市場相對立,從而使人們借此支持政府管制和計劃經濟的優越性。

為彌補這些缺陷,在科斯以后涌現了許多經濟學流派,這些流派的經濟學家對企業邊界問題進行了更深層次的研究。

(一)后凱恩斯主義的企業邊界理論

后凱恩斯主義者認為企業目標為增長最大化,其價格理論也不是關注如何通過價格機制來確定企業產品的稀缺性,而是關注通過價格來保證企業的增長潛力。后凱恩斯主義在企業增長率最大化的目標假設下,構建了一個把企業產量決策、投融資決策和定價決策融為一體的企業成長模型。企業依據成本加成定價產生的現金流量來滿足企業所希望從事的投資支出需要,因此企業的定價決策與投融資決策聯系在一起,價格運動取決于企業內源融資的需要和正常生產成本的運動,企業邊界由相應的投資支出水平決定。

(二)制度變遷的企業邊界理論

對企業制度變遷理論的探討,錢德勒(1977,1992)是從歷史和宏觀角度進行的。錢德勒認為從組織制度上可以把企業分為古典企業和現代企業,企業成長中由古典企業向現代企業的這種制度變遷不僅對企業本身意義重大,而且對社會經濟體制的轉變也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企業成長的重要方面就是企業內部組織結構的變革。傳統企業中沒有中間管理層,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內部管理工作增加并日益復雜化,相應地內部組織分工向兩個方向發展:水平方向的不同職能部門的產生;垂直方向管理層級的產生。企業管理制度與企業經營規模交互作用,共同決定了企業的邊界,也促進著企業邊界的不斷擴張。

(三)潘羅斯的企業邊界理論

美國女經濟學家潘羅斯發表于1959年的《企業增長理論》,是一部繼承了熊彼特傳統,從經濟學角度通過研究企業內部動態活動來分析企業行為的重要著作。潘羅斯始終以單個企業為研究對象,以“不折不扣的理論”來分析企業成長這一過程,探究了決定企業成長的因素和企業成長的機制,建立了一個企業資源-企業能力-企業成長的分析框架。

潘羅斯否認新古典經濟理論認定的對企業規模的三個限制因素:即管理能力、產品或要素市場、不確定性和風險。她認為既然企業的增長主要受制于管理力量,那么管理力量的增長也必然會推動企業的增長。企業能力的關鍵是管理能力,它是限制企業成長率的基本因素,現在通常把管理對企業成長的關鍵性約束作用稱為“潘羅斯效應”。管理資源不可能通過市場交易而獲得,它是管理團隊的專業化經驗和能力。管理活動就是試圖最有效地利用企業擁有的資源,管理經驗和管理能力決定了企業所有其它資源所能提供的生產性服務的數量和質量,最終制約企業成長的速度和企業邊界。企業能力特別是管理能力狀況與企業多元化成長以及企業的最終邊界高度正相關。

(四)伯利和米恩斯的企業邊界理論

伯利和米恩斯在提出現代企業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這一命題之后,在對經理式企業目標行為進行探討的過程中形成了管理者理論。其主要觀點是,隨著現代企業所有者和經營管理者身份的分離,以及相應的所有權與控制權的分離,企業的經營管理者掌握了企業的實際控制權,因此,這些企業的目標已經不是追求企業所有者的利潤最大化,而是追求管理者階層自身的效用最大化。

結論

從上述的分析過程中可以看到,從亞當•斯密古典經濟學、馬克思政治經濟學、馬歇爾新古典經濟學到以科斯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對企業邊界的認識無非是從生產分工角度擴展到交易成本角度,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基本局限于邊際分析和替代分析。從新制度經濟學以后,經濟學各流派對企業邊界的分析思路寬廣了很多,分析方法也不斷出新,但大都是從某一個不同的側面對企業邊界問題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仍沒有形成統一明確的認識。從這些種種的努力中可以認識到,企業本身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概念,因而企業邊界的確定也絕非易事。但通過本文分析,應該有以下清晰的認識:

(一)企業是異質的且生產和交易性是企業的基本屬性

新古典經濟學,其核心是價格理論。通過企業的同質性假設,新古典經濟學把企業看作是完全同質的最優化生產者,從而從根本上排除了企業對資源配置的影響。作為社會經濟活動惟一的協調機制,價格機制的有效協調使整個經濟活動處于穩定而和諧的“靜態循環流轉”狀態。但是,持續變遷才是現實經濟活動的本質特征,它不僅表現為產品需求和要素供給條件的變化,更根本地表現為企業自身的創新性活動及其競爭行為的多樣性。事實上,作為歷史發展的有機體和長期內部知識和能力積累的結果,現實的企業是異質的。在不確定性條件下,企業競爭行為的內生性和多樣性是現實經濟持續變遷的根源。企業的異質性假設是考察企業本質和競爭行為的基本前提。

另外,企業所有的交易功能和生產功能都是為了企業能夠實現最大的增值,在企業內交易的目的是為了節約交易費用,節約交易費用的結果就體現在最后的利潤增加上,利潤的實現只有生產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以后才能夠完成,因此,不能夠單獨地強調企業中生產和交易哪一個更重要,兩者是并重的。

(二)企業邊界是由企業的外部因素與企業目標函數共同決定的

企業的外部因素包括生產技術條件、交通通訊環境、資本數量、信用制度、市場結構、產業結構、政府政策、法律法規等,這些因素影響到企業的成本與收益狀況,從而會影響到企業的利潤可實現程度。但是企業的目標函數不一定是利潤最大化,有可能是市場份額最大化、社會福利最大化等,這都是企業內部各要素所有者的目標函數在制度約束下綜合反映的結果。這樣,企業邊界的決定因素不僅是多元的,而且對不同的企業還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同一個因素可能在縮小利潤最大化企業邊界的同時,擴大了市場份額最大化企業邊界。企業邊界的決定過程是這樣的:外部因素先決定企業目標可實現程度,企業再依據目標可實現程度來決定企業邊界的大小。

(三)對企業邊界的理解前提是必須正確認識企業與市場的關系

對于既定的交易量而言,企業和市場有各自不同的配置資源優勢,從而會配置不同的交易活動,在這一點上,企業和市場是互相替代的。但是,市場是由企業組成的,企業規模的擴大,必然會帶來更大的市場,也相應地會使兩者配置的交易量都增加,從而企業與市場又是互補的,由于這是動態變化的結果,所以這個結論更容易從長期的考察中得到證實。錢德勒(Chandler)做了這一工作,他發現技術、市場和交通通訊在降低了交易費用的同時,企業和市場同時擴大了,“現代工商企業首先是在這樣一些部門和工業中出現、成長并繼續繁榮,這些部門和工業具有新的先進技術,而且有不斷擴大的市場。反之,在那些技術并不能創成產出的急劇增加、市場依然是小而專的部門和工業中,管理的協調并不比市場協調更為有利。因而在那些領域里,現代工商企業出現較晚,而且發展較慢”。

(四)企業邊界概念的多重標準和相對模糊性

現實世界的企業一般存在著兩重清晰的邊界,一是法定邊界,二是契約邊界,契約邊界的相互交叉是一種經濟常態。隨著“經理革命”的出現,公司制企業又出現了經營邊界和治理邊界。

舉例來說明單一標準概念的模糊性。例如契約邊界,科斯在論述企業性質時,實際上是從合約的角度來把握問題的。他認為企業合約與市場合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合約,但他并沒有對這兩種合約加以精確地界定。理查德森(1972)對市場合約做了較為精確的規定:在買方和賣方不接受其未來行為上的任何義務—無論這種義務是多么松散和含糊—的情況中,合作就不會發生,因而稱此為純市場交易。根據理查德森的市場合約定義,市場合約在現實中是鮮見的。張五常對企業合約做了較為明確的界定。他認為企業合約是要素使用權轉讓合約,而且“要素使用權沒有得到明確界定”。這一點非常關鍵,如果要素使用權轉讓得到明確界定,那么這種合約就與市場合約沒有很大的區別了。

盡管張五常對企業合約做出了界定,但他也許沒有進一步地認識到,企業合約與市場合約并不是互斥的對立關系,而是可以相互兼容的。事實上,理查德森與張五常所說的市場合約與企業合約,是兩種極端的合約形式,企業合約使用的是管理協調機制,而市場合約使用的是價格協調機制。而現實中的合約往往是他們所說的企業合約與市場合約的組合。譬如張五常所說的“件工合約”、“特許經營權合約”以及“外包合約”,甚至于企業之間的“卡特爾”等,這些形式的合約既不是完全的科斯和張五常意義上的企業合約,也不是科斯和張五常意義上的市場合約,而是既含有企業合約,又含有市場合約。

獲得了這一認識,便很容易解釋科斯與張五常所不能解釋或解釋不好的“企業邊界的模糊性”問題。譬如跨國集團的海外子公司、連鎖公司、股份子公司等,他們既具有一定的市場獨立性,又受到總公司、母公司等一定程度的制約。這些企業現象如果根據科斯的企業理論則難以做出恰當的回答。本文的解釋是,現實中的企業,往往不是由完全的企業合約所組成的,而是企業合約與市場合約的比例組合,因此企業的邊界可能被外延,企業的規模被放大,因而企業的邊界呈現出模糊性。

(五)企業邊界理論的研究方法變化

企業邊界理論的研究,其發展軌跡正由靜態研究(即認為組織的邊界是明確、清晰與固定的)趨向動態研究(即認為企業的邊界是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由被動研究(企業是市場失靈后的替代)趨向主動研究(重視企業自身創新能力和內部因素變化對企業邊界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安同良,鄭江淮.后現代企業理論的興起.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2

2.徐全軍.企業理論新探:企業自組織理論.南開管理評論,2003

3.楊小凱,黃有光.專業化與經濟組織.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內容摘要:企業邊界理論是企業理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邊界理論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古典經濟學創始人亞當•斯密對企業的認識論,企業邊界理論后經馬克思政治經濟學、馬歇爾新古典經濟學、科斯新制度經濟學等各階段經濟學家的努力而逐步得以發展。在新制度經濟學之后,許多經濟學流派對企業邊界理論在更廣闊的范圍和更高層次的研究方法上進行了拓展。全文最后總結了正確判斷企業邊界問題需要具備的一些綱要性認識。

關鍵詞:企業邊界企業性質企業與市場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