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量自回歸檢驗生產成本和消費水平傳導論文

時間:2022-04-16 04:13:00

導語:向量自回歸檢驗生產成本和消費水平傳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向量自回歸檢驗生產成本和消費水平傳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引言;關于價格傳導機制的有關經濟理論;變量選擇及模型介紹;實證研究;結論五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生產者價格與消費者價格之間的傳導機制問題一直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價格傳導機制是否發生變異的角度分析、研究價格傳導機制的長短期動態關系、生產者價格到消費者價格的傳導理論、消費者價格到生產者價格的反饋機制、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檢驗各變量的平穩性、假設各變量的單整階數一致、建立VAR模型、對最終估計的VAR模型進行參數約束檢驗、變量的平穩性檢驗、價格傳導機制研究、對消費者價格的脈沖響應函數分析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摘要:本文運用基于向量回歸(VAR)模型的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對我國生產者價格和消費者價格的傳導機制進行分析。首先,考慮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影響,得出從長期來看,生產者價格是消費者價格的單向Granger原因;其次,運用脈沖響應函數分析,發現生產者價格是消費者價格最重要的影響因素。這可能意味著,從長期看,影響國內通貨膨脹的因素供給方的作用相對要大于需求方。最后,對貨幣供給沖擊效應進行再檢驗,發現產出(GDP)最先對貨幣供給沖擊做出反應,價格水平隨后做出反應,但是對價格水平的效應將持續更長時間。

關鍵詞:價格傳導機制;貨幣政策傳導機制;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一、引言

生產者價格與消費者價格之間的傳導機制問題一直受到學術界的關注。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是衡量通貨膨脹(或緊縮)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CPI反映了居民的生活成本,生產者價格指數則反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根據經濟理論,一般把生產者價格指數(PPI)作為消費者價格指數的先導指標,而CPI對PPI也有反饋機制。究竟這種傳導機制是如何作用的,國內外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但結論不盡相同。

Cushing和McGarvey[1]對美國的價格傳導機制的實證分析表明,從生產者價格到消費者價格的傳導機制比從消費者價格到生產者價格的傳導機制更重要。ToddE.Clark[2]全面分析了生產者價格對消費者價格的傳導機制的各種可能原因,并且運用回歸分析和向量自回歸(VAR)模型對美國數據做了實證分析,得出從生產者價格到消費者價格的傳導機制比較微弱的結論。Caporale等[3]對G7國家的生產者價格和消費者價格傳導機制進行研究,考慮了由貨幣政策傳導機制(transmissionofmonetarypolicy)引起的因果關系,使用了Toda和Yamamoto(1995)介紹的適用于不穩定系統的因果關系檢驗方法檢驗CPI和PPI之間的Granger因果關系,得到有效的檢驗結果。

從近期國內文獻看,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選擇了以下幾個角度:

第一種是從價格傳導機制是否發生變異的角度分析。劉敏等[4]利用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從多個角度對山東省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包括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和生活資料出廠價格指數)與原材料、燃料及動力購進價格指數之間的關系做了分析,其結果表明,PPI和CPI間具有較高的線性相關關系;PPI對CPI的影響有明顯的滯后期,但是PPI的上漲最終勢必會傳遞到CPI上;從長期來看,PPI的波動幅度一般大于CPI的波動幅度,但是兩者總的變動方向往往是一致的或接近的,也就是說所謂的價格傳導機制變異從數據上得不到證實。何新華[5]分析了不同價格指數間的區別及聯系,通過仔細觀察各價格指數的變化情況以及使用中國宏觀經濟季度模型(China_QEM)建立了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和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間的誤差修正模型,得出上下游工業的價格傳導規律并未發生變異的有益結論。

第二種是研究價格傳導機制的長短期動態關系。張延群[6]采用二階單整協整向量自回歸模型構造了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和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間的長期動態關系。該模型的分析表明,從長期看,CPI決定了系統中價格指數的長期趨勢;并且建立了各指數間的一階單整協整向量自回歸(I(1)CVAR)模型分析指數間的短期關系。從短期來看,原材料、燃料及動力購進價格指數的變動是其他價格指數發生變動的推動力量。

此外,程建華等[7]運用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和K-L信息量、時差相關分析等技術,分析了各宏觀經濟變量對價格水平的影響以及指標間的先行關系;并對我國物價傳導機制做了較深入的探討,分別分析了上游價格向消費價格的傳導機制和生產資料價格向分類消費物價的傳導機制。分析表明,在市場化較為完善的行業或領域,價格傳導機制暢通;而一些由政府控制或存在壟斷的行業,價格傳導發生阻塞。這些結論為政府制定宏觀調控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據。賀力平、樊綱、胡嘉妮[8]利用2001年1月至2008年7月的CPI、PPI數據分析兩指數間的帶動關系,用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得出消費者價格指數是生產者價格指數變動的Granger原因,兩者之間僅存在單向因果關系。據此得出結論:在所考察的時期內,在影響以消費者價格指數來衡量的國內通貨膨脹中,需求方面的因素相對大于供給方面的因素。

國內學者從各個不同角度對生產者價格和消費者價格的傳導機制進行研究,得出很多有益于政府制定宏觀經濟政策的結論。但是上述研究都沒有考慮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對生產者價格和消費者價格傳導機制的影響,同時,Caporale和Pittis(1997)指出,利用兩變量向量自回歸模型檢驗Granger因果關系,會受到系統之外第三個變量zt的影響。他們檢驗了一個包含xt和yt的兩變量VAR系統是如何受到系統之外的第三個變量的影響的。當zt會Granger引起其中的變量時,利用不完整的兩變量VAR系統檢驗因果關系將不能得出有效的結論。

有鑒于此,本文擬將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納入我國生產者價格和消費者價格的傳導機制研究,以期得到反映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結論。以下內容的結構安排:第二部分分析價格傳導機制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有關經濟理論;第三部分介紹變量選擇,數據來源、處理以及使用的模型;第四部分是實證研究;最后給出主要結論。

二、關于價格傳導機制的有關經濟理論

1.生產者價格到消費者價格的傳導理論

首先,生產者價格和消費者價格通常被看作處于一個生產鏈條上的不同產品的價格[2],生產者價格被視為投入品的價格,用于生產最終產品,消費者價格則是消費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格。其次,根據一般經濟學理論,廠商在產品定價時是按照在產品的邊際成本上的一個加成定價。因此,根據加成定價的原理,當廠商生產產品的成本提高時,必然會傳導到消費者價格上。

2.消費者價格到生產者價格的反饋機制

首先,按照馬歇爾的派生需求理論,預期消費者價格到生產者價格會有一個反饋機制。因為對最終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決定了廠商對投入的需求。因此,生產的成本反映了資源和中間產品的機會成本,這將會反映到對最終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上。其次,如果在零售部門的勞動者致力于保持他們的購買力不變,那么消費者價格也可能影響到生產者價格。這種效應發生的時間將取決于工資的設定過程和預期形成機制。

3.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是指中央銀行根據貨幣政策目標,運用貨幣政策工具,通過金融機構的經營活動和金融市場傳導至企業和居民,對其生產、投資和消費等行為產生影響的過程。一般情況下,貨幣政策的傳導是通過信貸、利率、匯率、資產價格等渠道進行的。從我國的實踐看,中央銀行制定貨幣政策是形成貨幣傳導機制的起點,其政策調整主要集中在對基礎貨幣、利率和信貸政策導向等方面。

貨幣政策操作通過金融工具影響中間目標繼而影響金融市場的相對價格和融資條件(如利率、匯率、信貸、資產價格等)以及金融機構的放款行為,并通過它們的變動影響到實體經濟領域,即引起企業和居民資產結構的調整以及投資和消費的變化,對總需求的各個組成部分產生影響,從而改變整個社會的產出和價格水平。貨幣政策對價格變動的傳導機制見圖1。

三、變量選擇及模型介紹

要準確地分析生產者價格和消費者價格間的傳導機制必須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予以考慮[3]。同時由于我國利率市場化程度不高,本文的實證分析僅選用貨幣供應量M1和實際GDP作為反映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主要變量。

從2008年《中國統計年鑒》上采集到上述變量數據,樣本期為1978—2007年。生產者價格指數以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代替。這里要特別說明的是,由于其他經濟變量取自然對數后的差分表示的是環比序列,因此,PPI和CPI均采用年度環比數據,這樣才能保持數據內部的一致性[9]。對GDP通過價格調整得到實際GDP值。對水平變量取自然對數可以有效地削弱數據的異方差性,因此,對所有水平變量取自然對數,分別記為lnPPI、lnCPI、lnGDP和lnM1。

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是基于系統的向量自回歸(VAR)模型來定義的。為了表述方便,僅以兩變量的VAR模型為例予以說明,多變量的情形可依此類推。假設二元變量的VAR(p)過程如下:

xt=a0+a1xt-1+K+apxt-p+b1yt-1+K+bpyt-p

若接受H01:b=b2=K=bp=0,則yt不是xt的Granger原因;而若接受H02:d1=d2=K=dp=0,則xt不是yt的Granger原因。

構造F檢驗統計量即可實現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F=(RSSR-RSSu)/JRSSu/(T-K)~F(J,T-K)(2)

其中,RSSR和RSSu分別表示在H01(或H02)之下的約束和無約束的殘差平方和,T為樣本容量,J和K分別表示約束個數和回歸因子個數。若接受H01同時也接受H02,則表示變量xt和yt之間不存在雙向的因果關系。

或者構造如下漸近等價檢驗。

x2=J•Fx2(J)(3)

實施上述因果關系檢驗的步驟為:第一步,檢驗各變量的平穩性,即確定單整階數。第二步,如果確定各變量為非平穩序列,假設各變量的單整階數一致,那么進行協整檢驗,判斷各變量間是否存在長期均衡關系。第三步,在確定各變量間存在協整關系的前提下,建立VAR模型。第四步,對最終估計的VAR模型進行參數約束檢驗,由此確定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

四、實證研究

1.變量的平穩性檢驗

為了正確判定各變量間的因果關系,首先必須檢驗變量的平穩性。第一步,分析變量的水平序列的平穩性,結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各個變量的水平序列都不是平穩序列。第二步,檢驗各變量一階差分序列的平穩性。各變量的一階差分序列分別記為ΔlnPPI、ΔlnCPI、ΔlnGDP和ΔlnM1,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各變量的一階差分序列均為平穩序列,即原變量為1階單整序列。

2.價格傳導機制研究

首先考慮兩變量模型,即僅考慮lnPPI、lnCPI之間的因果關系。按照檢驗因果關系的一般步驟,先對兩變量進行協整檢驗,以判斷兩變量間是否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協整檢驗的結果如表3所示。從表3可知,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兩變量之間存在一個協整方程。因此,可以運用lnPPI、lnCPI兩變量繼續建立VAR模型。

其次估計VAR模型,經過不斷地嘗試和修正,最后得到兩變量間的模型。表4中列出最后的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結果。對模型的具體形式感興趣的讀者可直接與作者聯系。

由表4得知,CPI和PPI間的傳導機制不明顯。lnPPI和lnCPI間不存在因果關系。下面的分析將考慮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的影響,以真實、準確地分析生產者價格與消費者價格間的傳導機制。

考慮加入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變量的四變量模型,按照檢驗因果關系的一般步驟,先對四變量進行協整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4個變量間存在1個協整方程。

再次估計四變量的VAR模型,最終得到VAR(5)模型。本文表6中只列出最后的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結果。

由表6得知,在考慮了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后,因果關系檢驗結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也符合Caporale和Pittis(1997)的結論。

從長期來看,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lnPPI、lnGDP和lnM1同時構成lnCPI的Granger原因,而lnCPI則不是lnPPI的Granger原因。這說明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變量對生產者價格和消費者價格間的傳導機制有顯著影響,只有加入貨幣政策的傳導作用,才能真實地反映生產者價格與消費者價格之間的傳導機制。

3.對消費者價格的脈沖響應函數分析

在獲得變量間的VAR模型之后,繼續運用脈沖響應函數分析其他變量對消費者價格水平(CPI)的沖擊關系,結果如圖1、圖2、圖3和圖4所示。圖1顯示,生產者價格對消費者價格的影響比較大。在當年給lnPPI一個正向沖擊后,lnCPI呈現急劇上升趨勢,在第4年達到最高點,在第5.5年之后,這種影響趨于平穩。這表明,生產者價格對消費者價格的影響很大,也就是說,PPI通過生產鏈條的傳導影響CPI的渠道通暢。

圖2顯示,在當年給lnGDP一個正向沖擊后,短期內會引起lnCPI上漲。這種效果在第2年達到最大值,在第3年之后,其影響趨于平穩。總之,實際GDP的沖擊對消費者價格的影響也較大。

圖3顯示,在當年給lnM1一個正向沖擊后,短期內lnCPI并沒有顯著變化,即反應較慢。其后才緩慢出現小幅度上升,但是影響的持續時間較長。

綜合分析,從長期看,在影響消費者價格(CPI)的諸多因素中,影響持續時間最長的最重要的是生產者價格,而實際GDP、貨幣供應量M1對消費者價格也有較為顯著的影響。

4.貨幣供給沖擊效應的再檢驗

進一步用獲得的VAR系統對GregoryChow等[10]的關于貨幣供給沖擊的效應進行再檢驗,即貨幣供給沖擊對價格水平以及產出(GDP)的不同效應。比較圖3和圖4,在當年給貨幣供給(M1)一個沖擊后,GDP較快地做出反應,但反應強度不大,并且大致在第3年后這種效應就立即趨向于0;然而,價格水平的反應較慢,大致在第2年才開始做出反應,但是反應強度較大,持續時間較長,這種效應在第6年之后才大致趨向于0。因此,可以表明,產出(GDP)對貨幣供給沖擊先做出反應,價格水平后做出反應,但是對價格水平的沖擊效應將持續更長時間,波動幅度也更大。這表明,依據我國1978—2007年的數據,從本文建立的VAR系統出發對GregoryChow等[10]關于貨幣供給沖擊效應進行再檢驗,得出了與其一致的結論。

五、結論

本文運用基于VAR模型的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對我國1978—2007年生產者價格和消費者價格的傳導機制進行實證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如果不考慮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那么,從長期來看,消費者價格與生產者價格之間不存在Granger因果關系;加入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之后,從長期來看,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生產者價格是消費者價格的單向Granger原因,生產者價格、實際GDP和貨幣供應量同時構成消費者價格的Granger原因。這與賀力平等[8]的結論明顯不同,雖然他們用的是月度數據,但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如果不考慮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對生產者價格和消費者價格的傳導機制的影響,將不能得出真實可靠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