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商管理課程體系研究

時間:2022-12-18 09:59:45

導語:高校工商管理課程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工商管理課程體系研究

近年來,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背景下,尤其是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引導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越來越多的高校在不同專業開展了創新創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受到了多方關注。其中,工商管理的教學改革尤其顯得特別緊迫,這是由于工商管理專業主要以企業為研究對象、為企業輸送人才這一特性所決定的,而企業作為全社會創新創業的前沿陣地,是最能夠體現創新創業教育成果并推動整個社會創新轉型的領域。換而言之,工商管理專業培養的人才必須是具備創新創業素質的專業人才,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學改革必然成為創新創業教育的前沿陣地。然而,國內的大多數研究成果均是圍繞國家級重點高校對“高精尖”領域的創新創業教育的探討,而對于大多數的地方高校、應用型高校和民辦高校,這樣的創新創業教育顯得望塵莫及。由于辦學定位的差異,使這些高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則處于較為尷尬的境地,人才培養理論素養上不如211和985高校,在應用性技能上比不上職業院校,這對地方高校形成了巨大挑戰。因而,對于在夾縫中生存的地方高校而言,如何培養具備創業創新素質的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就成為急待解決的難題。

一、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創新創業教育定位分析

當今發達國家的創業教育存在兩類不同的目標:一是培育企業家;二是培育學生的創新創業態度、行為和技能。從國外知名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歷程來看,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的形成無不是受其所在地區的時代背景、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環境交互影響,并結合各高校社會服務的功能定位和學生需求特點而形成的。國外各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經歷了幾十年的演化已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教育定位,其定位路徑如圖1所示。根據以上定位路徑,我們以西部地區的應用型高校為例來說明地方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應如何合理定位。首先,應正確理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信息技術推動下,個體的力量被放大,所有社會成員微小的改進和創新所形成的互動便可以使得社會出現重大的變革。因此,國家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讓所有學生一畢業就走上創業的道路,而是無論他們是否會選擇創業的道路,他們都有能力在今后任何快速變化的時代下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價值,通過創新創業精神的培育,促使學生將精神文化內化成自覺的行為習慣。當社會成員均能夠在日常點滴的行為中貫穿創新,那么這將足以推動巨大的創新洪流的涌現。從這個角度看,國家提倡的創新創業教育目標不是僅僅盯住那些完全革新的、“高大上”的創新領域,而更重要的是將整個社會的“大創新”融入到每一個社會成員的每一個“小創新”當中去,形成一種創新型社會的氛圍。從地區經濟特點和對人才的需求來看,我國正處于市場經濟改革逐步深入和產業升級換代的過渡時期,市場變化十分迅速。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相較東部落后,市場中仍以傳統型的商業形態為主,高新科技企業相對匱乏。西部企業的創新模式大多以引進、模仿和跟進發達地區的經驗技術然后加以改進應用,社會的創新創業意識仍處于萌芽階段。高校推行創新創業教育的一個意義還在于培養社會成員的創新創業精神、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轉變以求“鐵飯碗”、“終身保障”為導向的擇業觀和僵化的辦事理念,為地區培育具有開拓進取、勇于創新的新社會成員,提升地區經濟效率。從地方高校的定位來看,西部的地方應用型高校主要定位于為本地區輸出應用型人才,側重于培養人才的實踐應用能力。相較于國家重點大學而言,地方高校在前沿領域的創新領處于弱勢,創新創業教育應更側重于培養學生在工作中對領先技術的應用和改進、運用創新思維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對管理方法和制度進行思考和改革的能力,力求應用型的創新,力求務實,服務于地區經濟。從培養對象的特點和需求來看,地方高校的學生理論素質上不如重點大學的學生,對“不實用”的知識不感興趣,他們更喜歡實踐性的工作和參與社會活動,樂于接受新思想、突出自我價值,并渴望了解未來的職業環境。這就促使創新創業教育必須體現出對所有學生“有用”這一特點,必須理論聯系實際,向學生傳授能夠解決專業工作和生活中問題的創新技術和方法、開拓學生的視野,了解當今社會由于創新而正在發生的變化及其對個人未來發展的深遠影響。綜上所述,地方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應當立足于培育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意識、技能和素質,以培養內部創業者和革新者為首要目標,采用“創新追隨者”策略,學會在模仿和借鑒的基礎上創新,培養學生運用創新思維解決工作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創新創業引領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素質模型的構建

勝任素質模型(CompetencyModel)是指為完成某項工作、達成某一績效目標所要求的知識、技能、能力和特質等一系列要素的組合,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美國心理學家麥克利蘭(Mcclelland)1973年提出的冰山模型。它將個體素質劃分為漂浮在海洋面上的冰山,分為面上的顯性素質和面下的隱性素質。顯性素質便于測度和調用,較容易通過短期培訓來獲得;隱性素質不容易因外界的影響而改變,難以覺察但卻更為關鍵,并且隱性素質決定了顯性素質。冰山模型至上而下的層級依次是知識、技能、角色定位、價值觀、自我認知、品質、動機,其中知識和技能屬于顯性素質,其它屬于隱性素質,越往下層的素質越穩定、越不容易在短期培訓改變。以勝任素質為基礎的教育最早是加拿大教育家提出的一種職業技術教育模式,目前已成為國際上較為流行的教育模式。國內一些學者已經對素質模型在工商管理專業教育改革問題進行了有益探索,例如杜巖、王鵬通過統計分析構建了包括個人基本能力、專業技術能力、職業素養與能力、社會適應力四個維度的工商管理類專專業勝任力指標體系;米傳民、張婷從學生能力需求的角度,通過因子分歸納出工商管理專業需培養的九個能力模塊;周勇、戚靖通過訪談法、關鍵事件法等總結出包括知識、能力、人格三個維度的工商管理本科專業素質模型;黃愛華、柯燕飛構建了包括知識、專業技能、通用能力和內在素質為一體的工商管理專業本科綜合素質模型。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指標上的研究主要有:美國創業教育協會與就業和培訓局制在2009年制定的被廣泛認可和應用的涉及所有職業領域的創業勝任力模型,共包含3個部分9層能力指標;周偉、黃祥芳提出包括創新創業人格特質、認知和態度、知識和技能三個維度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素質模型;劉有升、陳篤彬通過實證研究構建了高校創新創業人才素質的冰山模型;李勇提出了工商管理類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模型。文章參考了國內外一批較高質量的工商管理專業素質模型的基礎上,結合地方應用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定位,以及創新創業人才能力模型,經過與企業人員、校友、專業人士進行訪談,經歸納分析,整理出創新創業理念引領下的工商管理專業素質冰山模型構成要素如表1所示。可以看到,創新創業理念下的工商管理專業素質模型與傳統的、處于穩定環境中的工商管理專業素質模型相比,對一些素質提出了特別的要求,這些素質包括對動機中創新創業內驅力、冒險精神,人格特質中的洞察力、想象力,能力中感知創新能力、商業創造力、激發團隊激情、沖突解決、知人善任、總攬全局能力等,這些能力的改變是為了能夠適應在創新創業浪潮下不確定性較高的商業環境。

三、創新創業引領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的構建

根據前面歸納的素質模型,傳統的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顯然比較缺乏培養創新創業素質相關的課程,因此在課程體系中加入相應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顯得十分關鍵。筆者通過對國內外知名高校比較常開設的創新創業類課程名稱和主題進行收集和概括,這些高校包括麻省理工、斯坦福商學院、百森商學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等國內外知名院校,整理如表2所示。我們可以看到,由于工商管理專業原本的課程體系和創新創業類課程在內容上本身具有重疊,很多課程沒有必要另外開設,而只需要將體現創新創業的內容增加到相應課程中、或者是通過在課程中增加專題的方式,通過改革教學方法即可以開展相應的創新創業教育。例如創業財務的內容可以融入財務管理課程中,創新戰略可以在戰略管理中講授,創業營銷與競爭可以融入市場營銷課程中,領導者團隊可以在人力資源管理或者管理學、組織行為學中作為專題,而創業計劃書寫作可以融入經濟應用文等等。所以,從課程體系上看,工商管理專業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沒有必要新增很多課程,少量新增課程可以是創新創業導論、創新思維與技術、企業咨詢或者特許經營、新技術創業等,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顯然,顯性素質的培養和隱性素質的塑造往往是分不開的,在工商管理專業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更重要的是怎樣在原有的教學內容中反映學科新熱點、專業領域中的新問題、新方法,如何在課程中引導學生運用創新思維來解決問題,教師以創新精神和方法來傳授專業課程,從而引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專業課程的教學方法和內容的改革往往比課程體系重塑顯得更為奏效。創新創業引領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如圖2所示。顯性素質的培養比較容易通過增加相應的教學內容得以實現,而隱性素質,即角色、價值觀、自我認知和動機的塑造則需要通過貫穿四年的實踐性環節才能得以實現。根據前面對隱性素質分析,地區高校圍繞對商業實踐的創新者和改良者、內部創業者這一角色定位,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將創新創業的行為和意識融入學生的點滴生活和學習中,包括各類商科類的專業競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企業調研與實習、各類社團和文體活動、實驗教學和專題專題講座等方式,將學生課堂學習的創新能力通過課后實踐得以磨練,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樂于創新、敢于創新、善于創新的基礎素質和技能。學校應積極組建跨學科、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組成團隊來完成特定項目,并配備跨學科的教師指導團隊,以增強學生對不同專業的理解能力,擴展視野。在這一過程中應注意專業課教師和學生工作必須協同配合來保證實施效果。另外,由于工商管理專業對學科涉獵面廣而不精的問題一直存在,而地方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又更強調實際操作能力。因此,地方高校應當在強調學生綜合管理知識、技能和素質培養的基礎上,突出學生個體在某個專項職能管理上的優勢。所以工商管理專業在課程設置上一方面應當考慮個人興趣和職業發展的意愿,另一方面應結合目前地方經濟的需求特點來靈活設置不同方向。以廣西地區為例,該地區由于制造業不發的,企業多以商務貿易類型為主,市場需求較大的是“市場營銷”、“物流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可考慮在大三之后開展面向此三個方向的主干課程和選修課程。由于分方向的培養模式較為靈活,可及時根據地區經濟需求來適時調整培養方向,真正體現工商管理創新教育與市場需求的相結合,與學生的職業發展需求相結合。

作者:王秋璐 楊宇 單位: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