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焦躁的無奈的應付教育

時間:2022-05-28 11:30:00

導語:論焦躁的無奈的應付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焦躁的無奈的應付教育

重慶市兼善中學王海乍一看這題目,還真有危言聳聽之嫌。中國教育發展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不正有序而健康地發展著嗎?更何況基礎教育正進行著一場轟轟隆隆的課程改革呢!勿容質疑,目前中國教育確實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和成就,但這些并不能成為掩蓋其體制弊端和缺陷的蓋頭。科舉考試在我國有著1000多年的歷史,這歷史的慣性發展到今天,似乎一切并無多大改變。“一錘定終身”依然刺激著許多人的夢想。教育從未像今天這樣讓人感到焦躁不安。凡從事教育工作或關心教育的人一定都非常熟悉這樣的詞匯“名師”、“名校”。何為“名師”?他(她)教的學生考取知名大學者多,何為“名校”?這里的學生考取知名大學者多。為達到學校規定的目標,老師們昏天黑地地工作,制課件、改作業、出試題、留差生等等,對那些學習、行為習慣較差又屢教不改的學生,情急之下往往行為過激,以至時有沖突發生。有誰愿意自找麻煩呢?都是逼的。至于學生,那更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整天泡在課本、作業、試題里。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被卡在家里做奧數、讀英語。那些大學畢業生為找著工作,可謂奇招迭出。有些女大學生還打出擅長喝酒陪談的廣告,有些不惜投擲重金,換骨美容,甚至有那么幾個心理特別脆弱者,干脆自行了短算了。教育的過程和結果是如此的嚴峻,怎不令人焦躁不安呢!我們常說“命運由自己主宰”。面對這種情形我們有選擇的余地嗎?課程改革了,聲勢浩大,但評價體系并未改變多少。就教師而言,無論你怎樣教,傳統教學也好,課改教學也罷,反正只以最終成果??“高考上線率”這有且只有的標準來衡量你水平的高低、工作的優劣、薪金的獎懲、職位的升降。孔丘招三千弟子出七十二圣賢,成為名流千古的大教育家,倘若現在某教師教三千學生方上線七十二人(以上大學即為圣賢論),那他(她)早就被解甲歸田了。就學生而言,真乃千軍萬馬爭渡獨木橋。如果爭渡失敗,則十年寒窗之功皆白費了,而且家長幾乎將全部的精力和積蓄像“押寶”一樣賭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何等冤枉!父母的希望何在?老師的希望何在?當然尚有其它途徑可選擇,如職業技術學校等,但畢業后的那一紙文憑能有多大作用?現在單位用人動轍看文憑,須本科以上,甚至本科生(包括名牌大學的學生)畢業后找工作都難了。所以理想在現實面前顯得特別渺小、脆弱和無奈,供我們選擇的機會是不多的。眾所周知,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人才,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提高社會勞動者的水平,提高全民素質,以促進民族和國家的興旺發展。然而在當前,許多教育活動卻被深深打上功利的烙印,以至停留在應付的層面。“應試教育”就是“應付考試的教育”。高考出成績是唯一的標尺,否則學生失望,家長責備,領導批評,那可不是兒戲。老師們搞課題寫論文是為了評職稱。倘若職稱既已上去,干嗎著急呢?參加各類優質課競賽是為了樹立和提升自己在行業中的形象和地位。況且預先練習了許多遍,屆時給領導和同行再表演一翻又有何難?興許還能抱回一個獎項什么的。學校宣傳雙語教學是為了招生。且不論自己有沒有這樣的師資力量、軟硬件設施和環境。說我炒作又咋啦?商品社會市場經濟嘛。黨校文憑打批發是為需求者發一張“仕途”的“通行證”。他有名我得利,大家雙贏嗎,何樂而不為?各類研修班也是為那些需求者加鍍“金身”。有無真才實學不要緊,要緊的是目前的職位不能丟,況且有些職位并不需要多少知識,需要的是良好的人際關系。當體制的弊端與人們對功利的追求相結合時,前者將刺激后者的滋生和蔓延,教育就偏離了原來的方向,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革除體制的弊端,解除功利的束縛,放棄焦慮的情緒,掌握自己的命運,踏踏實實地做人,認認真真地工作,我們的生活和事業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