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工作要在創新上求突破
時間:2022-06-01 06:22:00
導語:辦公室工作要在創新上求突破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進入新的發展時期,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十分繁重,黨委和政府更加需要辦公室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拓寬工作思路,轉變工作方式,積極探索優質高效為黨委和政府服務的新途徑。
要創新服務理念。工作創新源于理念創新。實踐證明,辦公室成功有效的工作方法是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和提高的。當前更需要針對新情況、新問題,樹立以決策為中心、以人為本、弘揚傳統與開拓創新相結合的新型服務理念,以創造性思維去思考和實踐創新服務理念就要強化效率意識。優質服務本身就包含對效率的要求。辦公室工作人員必須時刻繃緊效率這根弦,不斷降低各項服務工作中人、財、物的成本,實現效率和效益的有機統一。創新服務理念就要強化科技意識。科技出生產力,科技出效率。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辦公應充分采用已有的一切科技成果,為我所用,盡快實現辦公室工作的信息化、數字化、現代化。創新服務理念就要強化開放意識。開放是活力的體現。做好辦公室工作,不能局限于自己的"彈丸之地",而應有世界眼光、開闊的視野,把"觸角"延伸到國際國內各個領域,審視世界發生的新變化,學習新的思路和觀點,吸取新的營養,豐富我們的思維,實現我們的創新。
要創新服務方式。重點是突出服務的超前性、全局性和針對性,實現服務方式的三大轉變:一是由被動服務到主動服務轉變。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辦公室應立足于對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超前預測,對事物發展的超前把握,建立自動啟動程序,對有關工作早考慮、早研究、早動手,被動性工作主動去做,努力在被動中爭取主動。尤其應當在增強政治敏感性上體現主動服務,在重大問題上發揮主心骨作用;在增強工作的計劃性上體現主動服務,科學規劃工作重點,做到長計劃、短安排,計劃性和靈活性相結合;在增強輔助決策的科學性上體現主動服務,為領導決策提供充分、準確的依據。二是由決策要素的單項服務到決策全過程的服務轉變。辦公室的服務工作既不能只為決策提供單項服務,更不能游離于決策之外,應該體現在決策前、決策中、決策后服務的全過程。決策前要拿出高質量的參謀預案,準確、及時、全面地為黨委和政府反映情況,提供決策建議;決策中要進行高水平的綜合協調,理順各方面的關系,嚴格把好決策中的各個關口;決策后要高效率地抓好貫徹落實,使黨委和政府的決策變成各級各部門、各基層單位和廣大干部群眾的實際行動。三是由一般性服務到優質服務轉變。優質服務應當是一流的服務。優質服務不僅僅體現在上傳下達、辦文辦會上,更應體現在推動科學決策、完善決策上,體現在當高參、設大謀上。要緊緊圍繞每一時期黨委和政府的總體部署和中心工作,狠抓那些帶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問題,把黨委和政府關注的問題、群眾關心的問題找準,并提供切實可靠的解決預案,促成問題的解決。特別是要善于突破原有的思維定式以及傳統觀念的束縛,做到能辦大事,會辦難事,敢辦新事,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為黨委和政府排憂解難。
要創新服務機制。服務機制的創新,是辦公室工作創新的重要內容。辦公室要從建立和完善各項工作程序、標準和規范入手,進一步理順關系,更好地形成統一協調的工作程序,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專責,使每一項工作落到實處。創新服務機制,必須處理好三個關系。
一是全面與重點的關系。辦公室工作無小事,不可出現一點紕漏和閃失,必須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做好每一項工作,高標準、嚴要求地處理好每一件事情。同時,又要抓住主要矛盾和重點工作,在工作精力、力量配備上有所側重,花更多的精力搞好政務服務,這是辦公室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是對上服務與對下服務的關系。對上級服務和對下級服務是一致的,都是辦公室的重要職責,二者不可偏廢。在為上級服務的同時,更應突出為基層、為群眾服務。為群眾服好務也是改進作風的必然要求。辦公室的工作人員應當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牢固樹立群眾第一、基層第一的思想,克服官僚主義和形勢主義,把人民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認真辦實辦好。特別是在改革的攻堅階段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更要面向基層、面向群眾,了解民情、掌握民意,體察民心、反映民意,使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思想更好地體現在辦公室的各項工作中,更好地發揮辦公室關系。調查研究是務實與務虛的最佳結合點,也是檢驗參謀服務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同志講:"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同志講:"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沒有調查就沒有領導權"。我認為,對辦公室的同志可以講:"沒有調查就沒有參謀權"。辦公室的同志要切實練好調查研究基本功,將自己所學所思與實踐碰撞,做到理性與感性交融。特別是從事政務服務的同志,要加強與基層的密切聯系,圍繞領導所關注的熱點、難點和重點問題,經濟下基層廣泛深入地調查研究,從宏觀角度研究深層次的問題,推動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創新。從事事務服務的同志也要盡可能地與群眾、與基層多接觸,增加見聞,增長知識,增強對基層干部群眾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