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與思考:農民增收五題

時間:2022-02-19 06:15:00

導語:調查與思考:農民增收五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調查與思考:農民增收五題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農為民本、本固民安”。重視“三農”問題,促進農民增收,是當前農村工作的主題和中心。那么,實踐中怎樣促進農民增收?現實中農民群眾有什么困惑和難題?期盼政府為他們提供哪些具體幫助?帶著這些問題,筆者在農村作了一些調查,既走訪了產業結構調整合理、經濟發展快、農民收入高的先進村,也調查了農民收入低、社會經濟發展速度比較慢的村子,并就具體問題進行了一些思考

一、要引導農民向身邊的典型學習

下鄉調查,了解到城郊有四類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增長最快:

一是“白領”型。現在,農村中一些人積極轉變觀念,主動去農業院校和科研單位學習深造;還有些人自發成立專業協會,交流學習各種技術,其中不少人被鄰近縣鄉村組或農民聘請為技術員,收入頗豐。這些人并沒有端國有農技推廣部門的“飯碗”,但實際是農技推廣的生力軍。他們已不是原來意義的農民,成為農民“白領”,是農民中憑科學技術掙錢的新一代。

二是“機動”型。這類農民頭腦靈活,觀念新穎,信息靈通,思想活躍。他們時刻關注市場,不苛求經營范圍,只要有需求,立即主動投入,通過利用信息打時間差、找空間差來“掙活錢”。中介、服務、販賣、甚至單純提供信息,什么都可以干,通過機動靈活的經營活動獲利。

三是“創新”型。這類農民的最大特點是出新、出奇、出特。如有的養特種動物,有的種特種植物,有的搞“農家樂”,有的搞土特產。有位農民就專門將自己的家庭養殖特點概括為土產、綠色、野味,并大力宣傳,使之更符合消費者心理需求,自然銷售效益大增。

四是“服務”型。面對部分農民進城務工、缺少務農勞力的實際,農村出現了打工、服務、租賃等新行業,甚至有人把自家承包田轉包出去,專司農業服務,成為掙工資的“新型農民”:幫耕地、播種、防病蟲害、收獲,出租農具、農機;不但解決了經商務工農戶缺勞困難,自己不出村也有了勞務收入。實際上,這是分工細化、社會發展的表現。

遺憾的是,這四類農民目前在農村仍然占少數。相當多的農戶仍思路不清、途徑不明,還在圍繞種什么?收獲了賣給誰等問題打轉轉,自己心里無數,實際還在市場經濟大門外徘徊。

促進農民增收,要解決多數人的問題,否則就可能是一句空話。解決多數人的問題,重在引導。但引導必須得法;引導不是代替農民拿主意;更不能強迫農民走領導認定的“富路”。農民看重的是現實,信任的是身邊的榜樣。這四類農民的經營經驗就發生在他們身邊,直觀實在,好學易推廣。發現并總結本地的類似經驗,并實事求是地予以宣傳介紹推廣,就可能讓更多的農民認識優勢,抓住機遇,走上可以奏效的增收路。

二、要著力幫助農民實現“三增”

走了幾個村子,有一條深刻感受:要幫農民增收,需要先幫他們實現“三增”。

一是要幫“增志”。調查看到一些后進村街道泥濘難行,房屋低矮破舊,但村民安于閑散,推麻將打撲克成風;和他們聊天,明顯感受到一種習慣懶散,滿足溫飽的悠閑心理。這種脫胎于小農經濟的傳統習慣,是經濟滯后的重要原因。增收須先“增志”,需要有針對性地加強思想教育,采用典型引路、參觀學習、現身說法等有效措施,幫助群眾擺脫傳統觀念束縛。

二是要幫“增智”。目前農村勞動力中具備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多,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更少。不少渴求致富的農民,苦于腦袋“貧困”,難以掌握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拚搏的本領。只有加大培訓力度,開展卓有成效的科技下鄉,把大批先進適用的農業科技成果送到農村,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科技意識和就業能力,才能有效擴大農民就業和增收渠道。

三是要幫“增視”。調查發現多數農民幾乎不看報,也少有訂報,他們的信息主要通過電視獲取,而看電視又一般不看新聞,導致信息閉塞甚至荒疏。信息渠道的這種堵塞不僅直接阻礙農民理解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還嚴重制約他們對市場經濟的認知程度和駕馭水平。必須下功夫幫助他們拓寬視野,轉變思維方式,使他們適應形勢,認識機遇,善謀會干。

實現以上“三增”,需要干部們去農村工作時,重視講道理,說實情,啟發和提高主觀能動性,在教育引導和啟迪方面求實效。這當然不會立竿見影,難見轟動效應,但可能事半功倍。

三、要扶持和引導農民打造農產品品牌

下鄉見到一位種菜能手,他種的菜在本地市場很搶手,創造過畝均種菜收入3萬多元的紀錄,臨近許多鄉村都請他傳授種菜經驗。但當建議他注冊一個蔬菜銷售商標時,他卻感到茫然。

實際上,類似現象十分普遍,即便是基層干部也同樣如此。由于傳統農業的影響,農民和農業干部對“品牌”概念比較陌生。他們熟悉生產環節的精耕細作,卻不善于在銷售環節做文章,更不懂得運用創造品牌、擴大市場覆蓋面這一類方式去提高銷售收入。這就造成了許多農民在享受豐收喜悅之后,又不得不面對產品難銷或低價銷售的困惑,以至于增產不增收。

從一定意義講,市場經濟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品牌經濟”。一個成功品牌,可以用集約的方式把產品的質量、服務等綜合信息傳遞到顧客和消費者心目中,不但降低了顧客搜尋產品信息的成本,同樣也降低生產企業的交易成本,從而帶來交換中的經濟效益。工業是這樣,農業同樣也是這樣。我國加入WTO之后,國外不少知名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參與競爭,就是一個例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促農增收,一個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就是要教育和引導農民(也包括從事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同志),樹立和增強品牌意識,學會打造品牌。

打造農產品品牌是一項綜合性的經濟運作過程。一方面,產品生產者是品牌創立和管理的主體,品牌的創立和管理必須遵照經濟規律,政府不應該也不可能取代市場對名牌的認定功能;但另一方面,當前農業處于嚴重弱勢的現實,以及長期以來傳統經濟的影響,又決定了當前培育和發展農產品品牌,政府不但不能缺位,而且要有所作為:這其中包括加強對創名牌意識的教育,組織對技術質量和管理的輔導,營造生產名牌產品的環境以及組織全方位的優質服務;也包括在推進農業的產業化和標準化,改善市場環境、投資和稅收等層面,采取必要的行政推動措施來促進農產品品牌的培育壯大;還包括動員和支持建立各種農業中介組織,幫助和支持農民自己成立各種合作經濟組織等等。只有把政策戰略導向、農民自身發展和中介組織協調這三者進行有效整合,才能促進農業市場化的進一步深入和農產品競爭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這既是政府職能轉變中應著力做好的工作,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之一。

四、要幫助農民學會喊“芝麻開門”

組織農民進城就業,增加外出務工收入,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但調查發現:一方面大批農民進城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不少招工單位抱怨找不到技術工人,這是一對矛盾。

毋庸諱言,掌握熟練技術的勞動力短缺已經成為我國工業化發展的“瓶頸”之一。一個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必須有大量的熟練技術工人作后盾。在發達國家,熟練技術工人占勞動力的比重高達60%以上,而我國目前這一比例還不到30%。我國勞動力剩余,主要是體力勞動力剩余,掌握熟練技術的勞動力則嚴重短缺。但是,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卻無法彌補這一短缺。對他們來說,進城的難題之一恰恰是缺乏技術。沒有技術,進城務工很難;即使找到工作,也是體力勞動或簡單勞動,工資不高。其實,即使在家務農,不懂科學的栽培和養殖技術也難以增收。顯然,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提高農業勞動力的綜合素質,使之適應工業化、市場化乃至農業產業化的需求,既是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需要,也是加快工業化、城市化建設的需要,其急迫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阿拉伯童話集《一千零一夜》講述了阿里巴巴的故事。阿里巴巴能夠得到財富,首先是掌握了打開寶庫的金鑰匙:“在門外喊一聲‘芝麻開門’”。搞好對農民的培訓,實際就是幫助農民象阿里巴巴那樣,會使用“芝麻開門”這句咒語,掌握打開市場經濟大門的金鑰匙。而要把培訓農民這件事落到實處,使農民真正得到培訓,從中受益,很重要的一條,當是提高各級地方政府對這項工作的重視程度,解決好認識問題。

培訓農民,應該是地方政府最重要的職責。首先,歷史地看問題,城鄉二元體制造成了農民享受的教育資源遠不如城市居民,政府有責任幫助農民解決缺少技能的困難;其次,培訓農民不應是營利性的商業活動,培訓資金應主要依靠政府的財政投入,因為大多數農民沒有經濟條件接受培訓,否則的話,培訓農民會演變為加重農民負擔;第三,建設培訓體系,全方位提高勞動力素質,是一個地區發展的潛力所在和重要的支撐體系,是地方政府應認真行使的行政職能,更是建立科學政績觀和科學發展觀的應有之意。不提高農村勞動力參與市場化、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能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無從談起,農民增收也難以破題。只有從這樣的認識出發,高度重視農民培訓,務求實效,農民才能得實惠,增收才能真落實。

五、農民增收呼喚“全方位扶持”

在陜西的一個村子,我看到農民開發“立體套種”:果樹地里套種西瓜、紅薯、草莓、蔬菜,葡萄地里套種棉花、丹參、黃芩,畝均凈收入2000到7000元。該村黨支部書記說:“立體套種過去就有人搞,但由于投入大,稅負多,風險大,種植戶零零散散。今年區上取消了農業稅,農民沒負擔,農產品價格好,就舍得投資了;鎮政府又在技術和資金上大力支持,鼓動了農民立體套種的熱情。”這件事讓人感到欣喜,更發人深思。

欣喜,是農民增收又走出了新路;深思,則緣于這位支部書記的話。他的話至少傳遞了兩條信息:一是“立體套種”能增收,這一點農民早知道,但過去制約因素多,所以發展不起來;二是現在既降低了稅賦,又加強了扶持幫助,“沒負擔、價格好、技術和資金又大力扶持”,農民就有了積極性。顯然,促農增收更需要的是扶持幫助。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農業屬于弱質產業,農業生產的特點決定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和比較效益必然相對其它產業偏低。如果完全按照市場規律,資源配置必然偏離農業,再加上農業勞動力大量富余,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就不可避免。為此,近年來許多地方重視了為農民增收提供扶持幫助的工作,也采取了不少有效措施。但由于傳統農村工作內容和鄉村干部素質的限制,一些扶持幫助往往偏重于某個側面:例如只注重減負,或者只注重抓產業結構調整等,其中有些扶持幫助還僅僅是表面的、初步的。農業本身是弱質產業。加之目前市場農業發展剛剛起步,脫胎于自然經濟和計劃經濟的農民初進市場,產前、產中以及銷售加工等諸多環節極易出現困難,那種“單打一”的淺嘗輒止式的扶持難以解決根本問題。農民群眾更需要的,是一種全方位扶持。

所謂“全方位”:應該是多層次、立體式、相互協調、互相促進的綜合性扶持。這里既包括要不折不扣地落實中央惠農政策,減輕稅賦和負擔,使農民得以休養生息;還包括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好資金和技術扶持。例如,幫助農民學習和運用種田的新技術,掌握產業結構調整的主動權;組織農民運用好小額貸款等政策,幫助他們克服資金匱乏困難;支持龍頭企業發展“訂單農業”,組建農產品銷售鏈規范農資市場,保證農資質量等等。從更深層次的角度講,還需要提高農民的組織程度和科技素質,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產品質量,提高農業的產業化水平和標準化水平,提高農產品的市場覆蓋面和銷售競爭力等等。只有這樣,農民群眾才會保持務農的積極性,抓好農業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水平才會有永不衰竭的熱情,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才會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