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加減乘除”法 樹立城鄉統籌觀
時間:2022-02-19 06:32:00
導語:推行“加減乘除”法 樹立城鄉統籌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中“要統籌城鄉發展”,這是加快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關鍵所在。
一、支農資金做“加法”。農業和農村投入嚴重不足是全國各地農村普遍長期存在的問題,也是制約農業發展和農村繁榮,阻礙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進程的關鍵因素。江西信豐縣把加大支農資金力度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戰略來抓,拓寬“四條投資渠道”,以大投入促進農村大發展。
在運用wto規則的“黃箱”和“綠箱”政策的同時,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科研推廣、生態建設、農業教育等投資力度,補貼農民,反哺農業和扶持農村,確保新增農業、教育、衛生、文化等的支出。近年來,全縣財政投入支農資金累計近2億元,扶持和培育優質農產品10個,農業龍頭企業20家,種養大戶1000戶,農產品基地100萬畝,帶動全縣60%的農戶。通過政府貼息,收益后逐年償還等辦法,實施了世行貸款紅壤開發工程、小額支農貸款工程、重點戶優先貸款工程,累計投入資金30多億元,解決了農民產前、產中、產后方面的問題。
二、農業人口做“減法”。統籌城鄉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難點在農村,難就難在農民比重大且素質參差不齊。信豐縣采取“引農進企、引農進城、引農進商、引農進保”四條梯度轉移途徑,大幅度減少農業人口,加快城鄉統籌發展步伐。一是懂技術農民進企業。信豐縣毗鄰廣東、福建。105國道、京九鐵路、贛粵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充分發揮這些優勢,并投入億元資金,打造承接珠三角、長三角、閩三角區產業轉移的全市最大工業園,使長、珠、閩、地區300多家企業落戶信豐,形成了五大勞動密集型工業制造基地。同時,與長、珠、閩2000多家企業建立了勞務輸出協作關系,把大批富余勞動力轉向沿海企業。目前,全縣已有15萬農民在縣內外企業就業,3年內將有20多萬農民成為“企業工人”,占農民總數的30%。二是有資金農民進城鎮。擴張城鎮是統籌城鄉發展,減少農業人口的最有效途徑。信豐縣采取“統一規劃、統一設計、分戶建設”辦法,并實行減免規費、城鎮增容費、農轉非費等10多項費用,出資搞好水、電、路、綠化、亮化等基礎設施,大幅度降低農民進城“門檻”,引農進城擴城。目前,全縣已建成60多個城鎮小區,建立社會勞動就業組織120多個,增加社區就業崗位3萬多個,有6萬多農民進入城鎮社區和第三產業就業。三是會經營農民搞流通。信豐縣地處江西南部、粵閩贛經濟走廊,具有獨特的區位、交通優勢,是江西農副產品進入粵港澳地區;粵閩港澳工業產品輸入江西的商貿要沖和交通樞紐。信豐縣通過開通寬帶網,建立30多個產品信息網絡,設立60多個大中城市銷售窗口,組建300多個營銷協會,吸納了10萬懂經營的農民跑市場,搞流通,促商貿。四是失地農民進社保。“失地不失業、失地不失保”,在完善了土地征用補償安置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同時,解決因工業、城建征地而失地農民的就業、安居、醫療、養老等方面問題。
三、科技興農做“乘法”。科技是推動農民進步、農業發展和農村繁榮的第一動力,也是加快城鄉統籌發展的第一拉力。信豐縣推行“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戰略措施,全面落實“綠色證書”培訓、適應wto出國培訓、新世紀青年農民培訓、60萬農民科技培訓等科技興農計劃,使全縣80%的農民逐步成為了熟悉wto農業規則、掌握1門—2門農業高新技術的農業科技人。而且,推廣農業新品種60個,建立農業高新技術示范點30個,普及面達80%,科技對農業貢獻率提高到45%以上。
四、農民負擔做“除法”。信豐縣把減輕農民負擔當作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加快城鄉統籌發展,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有效舉措來抓。全面落實黨和國家的一系列農業方針政策,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取消屠宰稅和農村勞動積累工、義務工及政策性收費,村干部工資由財政轉移支付補貼。在實行了“以稅惠農”政策時,規定生豬稅“地方部分”全額返還農戶,農戶每飼養一頭母豬、公豬由政府分別獎勵100元、200元,臍橙桂果頭5年農業稅先征后還等發展農業,讓利于農民。財政收入雖減少了3000萬元,但60萬農民的收入增加了。同時,信豐縣完善了與wto相適應的相關政策、措施60多項,取消各種收費項目80個,還權于農業和農民,每年減少農民負擔1000多萬元。
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