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增收建設社會主義論文
時間:2022-08-13 08:54:00
導語:農民增收建設社會主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發展農村經濟,統籌城鄉發展,是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農業和農民(“三農”)問題始終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問題。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中心環節。
我國人口眾多,又是農業大國,這樣的國情決定了農業始終是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自強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有了很大的發展,農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近年來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發展差距拉大、農業不發達等問題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比較突出的矛盾。如果說中國革命的勝利是千百萬的農民用“手推車”推出來的,那么,如果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會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因此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共中央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概念,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提出過。但是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則是在新的歷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導下的一次農村綜合變革的新起點。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原因
我國再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原因有兩方面。
一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難點和關鍵在農村。如何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不僅影響到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也影響到和諧社會的構建,更直接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
長期以來,中國農村的發展落后于城市,中國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又落后于經濟的發展。如果繼續維持目前的狀況,農村人口特別是貧困人口將很難獲得基本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甚至最基本的生存權和發展權都難以得到保障。農業不穩、農民不富、農村不強,勢必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基礎設施的欠缺,社會事業的不足,收入水平的低下,也直接帶來城鄉矛盾、工農矛盾的進一步加劇,從而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
二是我國農村發展和改革已進入了新的階段,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解決農村問題上已經進行過三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八十年代實施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的核心是分權。2003年開始的農村稅費改革是第二次,改革的核心是減負。作為第三次大的改革和調整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實現以工哺農、以城帶鄉的具體化方案,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實際措施。過去兩次改革是單向的,這次新農村建設則帶有系統性、綜合性,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全方位政策設定。當前,我們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三農”問題,而農民問題又成為“三農”問題的核心。當前的農民問題主要有哪些呢?
2當前農民問題的主要表現
2.1農民人口眾多
我國至今還有9億多農民。一個工業化、現代化的國家,不應是一個農民占到了75%的國家。如何減少農民是我們今后要完成的重大任務之一。
2.2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民比較窮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而農民問題的核心是增收問題。隨著短期政策空間和價格上升空間的減小,農民持續增收的難度加大。這里說的農民窮是指平均水平比較城市居民而言的,是比較我們的經濟成就而言的。從1978年到2001年,我國的GDP翻了三番多,但農民的收入卻沒有得到很大的增加,這幾年略有增加,但卻主要是靠打工和非農經營收入。事實上,中國現在還有62%的農民單靠農業收入,而這部分農民收入這些年是在遞減的。城鄉人均收入差距1995年是272:1;2001年為292:1;2002年為31:1;2003年為32:1。
2.3農民內部的分化
這主要指農民收入。前面講的農民收入是平均數,在平均數下面掩蓋了很多問題。以2001年為例,當年農民人均收入為2366元人民幣,其中在平均數以下的占58%,有13.22%的農民的收入在1000元以下,也就是還有1億人為貧困農民,其中2000多萬為絕對貧困農民。
我們不能以城市的繁榮掩蓋農村一些地方的貧窮,也不能用少數人的增收掩蓋局部地方農民的減收,平均數代表不了大多數,大多數低于平均數。
2.4當前農民失地帶來的問題
有不少地區在“加快城鎮化”、“經營城市”等口號下,空前規模地侵奪農民的土地;同時,只按計劃經濟時期規定的標準,給予極少的土地補償費。這種不平等不等價交換,一方面使失地農民以千萬計;另一方面有些地區的政府官員、不法房地產商則從中漁利。這數萬億資金,成了這些年不少地方的第二財政,并主要用于城市建設,這對農村對農民則是莫大的損失。這種計劃體制模式的征地辦法,看起來多快好省,實際上對農民不利,對國家的全面發展也不利。
上述問題存在的主要根源在于計劃體制下所形成的一套農村、農業政策還沒有得到改變。我國當初搞計劃經濟,實行農村合作社,農民沒有生產經營自主權,農業的任務就是保障供給,保證滿足國家對農產品的需要。農民向國家交售的糧食的價格是由國家行政制定的。農民賣“愛國糧”給國家做貢獻,根本不符合市場規律的等價交換。因此,農村問題和農民問題從根本上說還是個深化改革的問題。再說農民工,為國家和城市做了上億元的貢獻,可一旦老了、病了,就被送回農村。城市只用農民工的勞動,而農民工的一切社會保障、社會福利全推給農村,這樣一來,農村焉能不窮,農民焉能不苦。
上述問題,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發展目標難度最大而又非解決不可的問題。一定要千方百計地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如何發展農業?鄧小平認為,農業的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學。政策主要是解決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問題;科學,主要是指科教興農,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逐步地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農民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3增加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的戰略部署
3.1首先深化農村體制改革,積極推行有利于農村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
對我國農業的發展,鄧小平提出了兩個飛躍的思想: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這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長期堅持不變。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這又是一個很大的前進,當然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土地承包經營是農村經營制度的基礎,長期穩定這一政策符合農民的根本利益。政府倡導推動的政策創新使人們認識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新體制能夠而且也應該帶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和農民的生活富裕。為此,積極推進農村經營體制的創新,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和支持,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為了實現農民收入較快增長,減輕農民負擔,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2004年1號文件。文件的精神是2004年我國農業稅稅率總體上降低1個百分點,同時取消除煙葉外的農業特產稅。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進一步降低農業稅稅率或免征農業稅。這些政策的出臺對于盡快扭轉城鄉居民收入差別不斷擴大的趨勢將起到有利的推動作用,有利于促進城鄉經濟的和諧發展。
3.2調整農業結構,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
調整農業結構很重要的是挖掘農業內部的容人之量,利用好農業有限資源,如山地、耕地、林地、水地,要多吸納些人,多搞些精耕細作。另外,農村內部經濟結構調整要拓寬農村內部農民的就業空間,大力發展非農經濟,減少農民數量。怎么樣把農村內部的產業鏈條加長,鄧小平早就強調過,鄉鎮企業很重要,要發展、要提高,也就是說發展鄉鎮企業,發展特色經濟,辦好龍頭企業,都可以較快地增加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機會,增加農民的收入,繁榮農村經濟。例如,進入家庭的農產品是最具有市場的產品,尤其是餐桌上的食品、一次性消費產品具有最廣闊的市場。搞農業,吃的就要搞上餐桌,用品牌、規模來提高效益,用綠色食品諸如雜糧、水果、肉、奶、蛋等來抓住人們的消費心理,這樣一來就抓住了市場。因此,大力發展鄉鎮企業,這是一個重大戰略,是一個長期的根本方針。
3.3以人為本,大力開發農村人力資源
“以人為本”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出發點和根本目的所在。解決“三農”問題,從長遠看,還是要依靠農村人口素質的提高。所以要注重培養“致富帶頭人”,帶動一方經濟;此外,通過創新農業科技與農業經濟相結合的機制,培育農村“經濟能人”,鼓勵科技、管理、營銷人員下鄉承包和開發,轉行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對于進城務工的農民工,要努力幫助其提高自身的生產力主體素質,努力成為現代“農民新人”,為家鄉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3.4把加快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作為根本的戰略決策
只有合理有序地轉移了剩余的勞動力,農村經濟才會得到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才會得到提高。只有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才能夠得以實現。眾所周知,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收入兩大部分,目前學術界已經逐步達成共識:從整體上看,農民要增收,單純依靠農業經營已經不可能。有研究表明,自1990年以來,無論是在中國的東部、中部還是西部,工資性收入占農民收入的份額都有較大上升。而農民獲取工資性收入的主要形式就是外出打工。從經濟發展的長期趨勢來看,要持續獲得較高的收入,農村勞動力必須轉移到非農產業或城市中就業。農村人口不斷減少,城市人口不斷增加,第一產業的勞動力不斷減少,第二、三產業的勞動力不斷增加,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等黨和國家領導一再強調,要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惠及廣大農民群眾的民心工程。
為此,要把認識統一到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事關全局根本性的戰略決策。一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人類的生產活動活動首先是從農業開始的,人類的文明也是以農業文明為起點的。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國民經濟逐漸形成了各種產業,但農業始終處于基礎地位。農業生產提供的食物等基本生活資料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首要前提,農業部門創造的剩余產品是社會其他生產部門存在和擴大的重要基礎。農業的這種特性,決定了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安天下的戰略產業。我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大國,重視農業是我們民族的重要傳統。
第二,必須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這一點從一開始就應當十分明確。萬丈高樓平地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好比建一幢大廈,經濟就是這幢大廈的基礎。如果基礎不牢固,農業生產上不去,再壯觀的大廈也無從建起;如果經濟不發展,農民收入上不去,再美好的藍圖也無法變成現實。
第三,必須大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農民不富,整個國家就不算富裕。對于我們這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擴大內需是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農村人口是我國數量最多、潛力最大的消費群體。如果農民的收入沒有較快提高,擴大內需就缺乏長期可靠的市場支撐,經濟發展就缺乏持久的動力;同時,如果農民收入不能持續增長,農民生活得不到大的改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不可能真正實現,我國就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國家。如果城鄉差距繼續擴大,也必將影響社會的和諧安定。
總之,正如所指出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一個關系我們黨和國家全局的根本性問題”。統籌城鄉發展,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中心環節。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7頁[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2]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十六大后黨政班干部關注的若干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解讀[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
[4]李佑軍.中國的根本問題,九億農民何處去[M].中國發展出版社,2000.
[5]南開大學國家經濟貿易系課題組.我國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和對策分析[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3,(1).
[6]張培剛.發展經濟學通論(第一卷):農業國工業化問題[M].湖南出版社,1991.
- 上一篇:農村廣場文化建設必要性論文
- 下一篇:我國特色政治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