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對民主發展影響論文
時間:2022-08-13 08:58:00
導語:互聯網對民主發展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民主發展的現狀及互聯網絡的發展與其傳播特點,使得互聯網在日趨普及的同時對當前世界和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產生影響。在影響人們參與行政決策、行使民主權利上,互聯網絡如同其他科學技術一樣具有“雙刃劍”的特點,它對民主發展的影響表現在多方面上,既有正向推動,也有逆向阻礙。
關鍵詞:互聯網;民主;民主參與;數字鴻溝
自二十世紀末起,互聯網絡的發展與日趨普及將人類社會帶人“信息時代”,也被稱為“知識經濟時代”。在這個時代,知識和信息在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都成為重要的資源,正在使人們的生產、生活發生著重大的變革。在政治上,知識與信息也已經成為重要的權力源[1]。因此,網絡作為信息時代的主要標志之一也逐步成為促使社會權力重新分配的新的因素,對民主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民主的發展及現狀
人類歷史發展幾千年來,民主的發展一直是政治學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民主”也是政治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概念之一。尤其在經濟得到高度發展的今天,政治的民主已經成為評價國家與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按照字典上的定義,民主是“人民支配的政體,最高權力屬于人民,由人民直接行使,或由經自由選舉制度產生出人民人行使”。用美國前總統林肯的話來說,民主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權。從定義中看,民主主要指:人民的自由、平等的政治地位及廣泛的政治參與。
民主政治分為兩大類:直接民主政治和代議制民主政治。在直接民主政治制度下,所有公民都能參與決定國家事務,而不需要選出或任命官員起中介作用,很明顯,這樣的制度只有在人數較少時才是可行的。現代社會由于其規模和復雜性,實行直接民主政治制度的機會很小,今天的民主政治最常見的形式是代議制民主政治,無論對于幾萬人口的城鎮還是擁有幾億人口的國家來說均是如此。在這種政治制度下,公民選舉官員來作政治決策,制定法律以及實施各項有關公共利益的計劃;我國當前的政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就屬于代議制民主范疇。無論是直接民主還是代議制民主都要求廣泛的民眾參與,然而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期,民眾的參與度一直是“民主建設”中存在的一個問題。民主建設的另一個重要的方面是人民的平等,即:社會每個公民享有平等的政治權利(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參與決策權等),這也是民主建設中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隨著近些年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互聯網開始給人民帶來了思維模式、交流方式上的變化,沖擊著民主政治建設的許多方面。
二、互聯網絡的發展及其特點
互聯網,即Internet,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在美國被發明開始普及,十五年來得到了不可思議的高速發展。這種新媒體的出現首先促使信息傳播領域產生了根本性變革,憑借高科技的傳播手段,使其影響力迅速擴大,讀者群體持續快速增長。在我國,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統計數字,1997年10月第一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時的我國網民人數僅為62萬,2000年7月網民人數達到1690萬,根據最近一次的統計,截至到2006年6月30日,我國的網民總人數為1.23億,與1997年相比,現在的網民人數已是當初的198.4倍。一些數據表明,中國網民數量在北京奧運會之前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網民最多的國家。
互聯網是綜合利用信息技術、數字技術、通信技術等現代技術和人類現代化服務手段最集中的領域,是最現代化和大眾化的信息載體和傳播工具,其特點主要有:(1)傳播范圍廣、速度快;(2)具有實時交互性;(3)用戶的開放性、平等性;(4)知識主導性;(5)虛擬性等。互聯網的特點與傳播功能、娛樂功能、服務功能及其特殊吸引力,有著其他媒體無法匹敵的強大影響力和廣博覆蓋面,決定著它必將在經濟、政治和文化領域引發一系列深刻變革。
三、互聯網對民主政治發展的影響
互聯網作為一種新興的技術和通訊手段,能否正確地利用和發展,決定著它對社會民主政治發展的影響,與其他先進的技術一樣,網絡技術也是人類民主發展的“雙刃劍”,它對民主政治發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既有積極的推動方面,也有消極的阻礙方面。它不僅提供了先進的技術手段、操作平臺,而且它的發展與普及對人們的思維方式產生巨大的影響。下面我們就從幾個方面進行具體分析:
1.互聯網為“民主參與”提供了新的平臺與技術
這里的“民主參與”包括民眾的信息獲取與、民眾參與決策與民主選舉。著名的傳播學學者馬歇爾·麥克魯漢面對上個世紀60年代大規模發展的電視就曾經預言:“隨著信息運動的增加,政治變化的趨向是逐漸偏離選民代表政治,走向全民立即卷入中央決策行為的政治。”[2](P234)當時只是針對電視發展的預言,互聯網絡的發展更是使這個趨向不可逆轉,因為它為全民參與提供了技術保障。
首先,互聯網為民眾自由地獲取與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互聯網“傳播范圍廣、速度快”等特點決定了互聯網是“沒有邊界”的網絡,只要在網絡覆蓋的地方,只要具有上網的物質條件,任何人都可以接入網絡,從而享受網絡中所有的信息,也可以把自己的信息傳播到網絡的各個角落。同時互聯網又是“沒有時差”的信息渠道,它的傳播速度決定了你可以及時地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
其次,互聯網為民眾參與決策提供了平臺。民眾對信息的自由獲取與是民眾參與決策的基礎,也是民眾正確參與決策的根本保障。互聯網的“實時交互性”給民眾提供于一個雙向交流的平臺,民眾可以利用這個網絡平臺對政府決策、法律制定發表觀點,參與討論,間接參與決策。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對社會現象進行評判,就像近幾年內的“孫志剛案”、“寶馬撞人案”等事情都是通過網絡傳播開來的,人們通過網絡自由地評論,間接地參與和影響著政府的決策。同時,政府也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在民眾中針對政策問題展開調查,召開網絡聽證會,征求民眾意見,以便作出正確的決策。
第三,互聯網為民主選舉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直接民主需要全民參與,代議制民主同樣要求全民性的參與,需要民眾參與選舉“人民代表”。傳統的選舉通常是人們排隊投票,這種方式不僅造成人力物力和時間的浪費,也因此降低民眾的參與度。互聯網的發展為改善這一狀況提供了條件,民眾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參與選舉。但是,目前這一手段仍需要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完善,一是要保證絕大多數的人都有上網的條件,二是需要“網絡身份”制度的健全。隨著網絡的技術手段的逐步完善,互聯網必將全方位地引領民眾政治參與的新的變革。
2.互聯網弱化了現實中的“不平等”,強化了民眾追求平等的愿望
雖然法律賦予人民擁有平等的政治權力和社會地位,但是由于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人們在真正享有各種權利時不可能完全處于平等的位置。恩格斯曾經強調:“平等原則由于被限制為僅僅在‘在法律上的平等’一筆勾銷了,法律上的平等就是在富人和窮人不平等的前提下的平等,即限制在目前主要的不平等的范圍內的平等,簡括地說,就是簡直把不平等叫做平等。”[3](P647-648)但是在網絡這個虛擬世界中,人們在現實中的不平等形象被弱化,從而使人們更加向往現實中的平等。第一,網絡的“用戶的開放、平等性”決定了用戶之間在網絡中享有完全平等的服務。互聯網是一個“沒有中心”的網絡,雖然它發明于美國,網絡一級域名的管理中心也在美國,但是網絡的任何一個終端都是完全平等的,可以脫離中心運行;而且網民在網絡中的關系也是平等的,只要擁有一個IP地址,你就可以享有網絡中的所有資源,與網絡的其他終端平等對話。第二,網絡的“虛擬性”決定了用戶之間在網絡中擁有平等的“社會地位”。在網絡世界中,人們一般是以虛擬的身份參與各類活動,可以不分貧富貴賤接受各類信息并對這些信息發表觀點,在這里每個人具有完全平等的權利,你既可以與國家領導人同時瀏覽新聞網頁,也可以同世界首富一起了解股市動向。
人們在網絡社會中的平等地位迫使人們在現實社會中追求平等的愿望更加強烈,現在人們開始越來越追求現實社會中政治和社會地位的平等,他們希望得到如同網絡世界中的不受經濟水平、文化背景、工作性質等差異影響的平等的政治地位和參與政治生活的權利。近幾年,人們開始越來越關心政治,議論政治;關注社會的不公平現象,伸出援助之手;越來越多地利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利益,這均是人們追求平等政治地位的表現。
3.網絡發展帶來越來越大的“數字鴻溝”,使信息霸權和階級差距不斷擴大
與網絡虛擬世界中的平等和民主相比,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現實社會中在有條件接觸網絡和無條件接觸網絡的人群之間存在的“數字鴻溝”越來越大,而且這個巨大鴻溝給政治民主的發展帶來了阻礙。第一,不斷擴大的數字鴻溝可能帶來新的“民主鴻溝”。一些對網絡發展持悲觀態度的人認為,數字技術會帶來新的權利和財富的不平等,擴大信息富裕者與信息貧困者之間原本已經巨大的“數字鴻溝”,他們覺得這種數字鴻溝使得精英階層在網絡的發展過程中得到更多的利益,下層人群卻失去相應的利益[4](P21-25)。而且,這種數字鴻溝在社會中已經影響到政治民主,從而產生了“民主鴻溝”。隨著我國貧富差距的出現和不斷擴大,一些社會精英階層開始通過自身的社會地位或者自己階層所組成的社團,利用各種途徑來維護本階層的利益;然而,處于社會底層的人們這種政治意識就淡薄得多,這種差距在整個社會中表現為“更加的不平等”,給民主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問題。第二,在世界范圍來看,虛擬世界的美國霸權和英語霸權特別嚴重。美國是當今網民最多的國家,而且整個互聯網絡中有90%的信息流量是用英語傳播的,因此,美國和西方的聲音在網絡中有著很大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是其他任何一個地區都無法與之相抗衡的。同時,網絡中所宣揚的民主也是美國人的民主、西方的民主,這種信息霸權給其他非英語國家發展本國民主起到了逆向阻礙作用,使得一些非英語國家想通過網絡推行自己的民主形態變得十分艱難,對于推行社會主義民主形式的我國,這個問題表現得更為突出,這正是我國發展自身民主遇到的一個嚴峻的問題。
4.網絡信息的虛擬性和匿名性為社會政治民主發展帶來新的考驗
網絡信息的顯著特點就是虛擬性和匿名性。由于這個原因,網絡成為社會平等、民主發展的推進器之一,然而由此而引起的網絡信息傳播的不負責任的特點,同時也為社會民主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這一特點造成網絡信息中魚龍混雜,網絡環境容易受到偏激、錯誤的信息干擾,甚至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或團體所利用。在網絡虛擬社會的自由化和多元化的局面下,巨大的信息量未經過過濾便以一種極為分散的方式進入互聯網,其中肯定存在著對同一件事情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觀點,也會有一些過于偏激、錯誤的思想、信息。大量的這種信息占據網絡,會使一些人陷入到它們的誤導之中,它們宣揚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人們在意識形態中產生分裂,從而導致社會的不穩定,最后將對政治民主和自由的發展構成巨大的威脅,給民主發展帶來新的考驗。
四、結論
互聯網絡的發展既給政治民主的發展提供新的技術、平臺和新的發展前景,同時也為我們發展民主政治帶來新的考驗和困境。如何很好地利用這種新的技術,在推進社會發展和民主建設中揚其長、避其短,不斷發展社會民主與自由是我們面臨的一大課題。首先,需要網絡技術的更加完善,讓更多的人可以從更多途徑進人網絡。其次,利用互聯網推進民主還需要現實社會經濟更加發展、社會財富更加豐富,為人們民主參與提供物質保障。第三,我們還需要不斷凈化網絡環境,減少網絡中不良信息的數量,同時要提高人們鑒別信息的能力,讓人們能夠在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中分辨出好與壞。我們可以看到通過互聯網絡推進民主建設有一個好的前景,同時需要解決的問題也很多。
[參考文獻]
[1]曾祥正.信息網絡社會的權力分配趨向[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2,(3).
[2]馬歇爾·麥克盧漢.人的延伸——媒介通論[M].成都:四J11人民出版社,1992.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皮帕·諾里斯.公民參與、信息貧困與互聯網絡[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1,(6).
- 上一篇:漢語共性原則教學論文
- 下一篇:審判事前監督機制反思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