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管理環境下物流網絡經濟特點論文
時間:2022-07-15 11:44:00
導語:供應鏈管理環境下物流網絡經濟特點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物流實現供應鏈管理是物流管理的先進模式,物流網絡以戰略聯里方式創造了規模效益,在供應健環境下的物流模型突出了專業化聯合、信息共享和共同的集體目的等特點。本文運用綜述的方法,以網絡經濟效應、雙森策略、風險和信用為主題,運用經濟學原理對這些特點進行概括分析。
1.供應鏈管理環境下的物流網絡模型
供應鏈,是指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圍繞核心企業,從采購原材料開始,制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它是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模式。供應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要想取得良好的績效,就必須找到有效的協調管理方法。供應鏈管理是指人們在認識和掌握了供應鏈各環節內在規律和相互聯系基礎上,利用管理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和激勵職能,對產品生產和流通過程中各個環節所涉及的物流或/和服務流、信息流、資金流進行的合理調控,以期達到最佳組合發揮最大的效率,迅速以最小的成本為用戶提供最大的附加值。根據參考文獻1供應鏈管理環境下的物流網絡結構模型如圖1所示。
物流貫穿于整個供應鏈,連接供應鏈的各個企業,心企業自營,也可以委托第三方物流如中儲集團。現在,是企業間的合作紐帶。從供應開始向需求移動,每一環很多人對第三方物流持看好態度,還斷定第三方物流必節都存在供和需的對應關系,供應鏈也是從供應商的供將取代企業的自營物流。應商到用戶的用戶的物流鏈。供應鏈中的企業通過上游、在傳統的物流管理中,需求信息和反饋信息(供應下游的整和形成現代化的物流系統,供應鏈是物流系統信息)是逐級傳遞的,因此上級供應商不能及時掌握市的充分延伸,是產品和信息從原料到最終消費者之間的場信息,因而對市場的信息反饋速度比較慢,從而導致增值服務,供應鏈管理環境下的物流實質是將物流與企需求信息的扭曲。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管理需求信息和業的全部活動作為一個統一的過程來管理。
核心企業可反饋信息不是逐級傳遞,而是網絡式傳遞的,在供應鏈以是產品制造業,也可以是大型零售企業(如沃爾瑪),上信息共享,企業通過月貝月沙山翔以可以很快掌握供應鏈專業化聯合的各加盟企業構成節點,節點企業在需求信上不同環節的供求信息和市場信息。因此在供應鏈環境息的驅動下,通過網鏈的職能分工與合作(如制造、裝下的物流系統有三種信息在系統中運行:需求信息、供配、分銷、零售等),通過共享的過程控制(信息流、資應信息、共享信息。金流、物流或/和服務流)實現共同的集體目的—整個共享信息的增加對供應鏈管理是至關重要的。由于供應鏈的不斷增值。供應鏈管理環境下的物流可以是核信息共享,供應鏈上任何節點企業都能及時掌握到市場的需求信息和整個供應鏈的運行情況,每個環節的物流信息都能與其他環節進行交流與共享,從而避免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現象。
在傳統的物流系統中,許多企業有能力跟蹤企業內部物流過程,但沒有能力跟蹤企業之外的物流過程,這是因為缺少信息共享機制,在供應鏈管理環境下由于提高了信息跟蹤能力,使供應鏈物流過程更加透明化,也為實時控制物流過程提供了條件。對物流網絡規劃能力的增強也是供應鏈管理環境下的物流特點之一,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系統、運輸等多種形式的運輸和交貨手段,降低了庫存的壓力和安全庫存水平。
2.物流網絡的經濟學分析
對物流網絡進行經濟分析,引導出推動自利的當事人取得共同滿意的帕累托效率的問題。此時,當對交易剩余進行再分配而使得每個當事人至少比過去更好時,效率是最大化的。信息共享可能利于當事人從事欺騙活動,但仍然假定他們隨時都是為了增加他們自己的福利而理性地行動。在物流網絡研究中,目前所強調的基本主題有:網絡經濟效應、雙底策略、風險共擔和信用機制。探索物流網絡管理的基本經濟學理論,有規模效益理論、博弈論和產權理論,以及拓展的如委托一理論、合約理論、交易成本經濟學、效用理論、產品捆綁和價格歧視原理等。
下面就三個主題從理論角度探討物流網絡的經濟學闡述。
2.1網絡經濟效應的規模效益理論
網絡的基本特性是其成員相互依存,網絡成員的相互依存性放大了網絡中所有個體的效率和其存在的價值。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網絡中許多企業相互聯系與作用發揮的整體效能大于各個企業效能的簡單相加。例如,中儲集團所屬64個倉庫分布在全國各大經濟圈中心和港口,形成了覆蓋全國、緊密相連的龐大網絡,客戶選擇中儲,不僅取決于能提供倉儲運輸等物流服務,還取決于相互補充的企業,如電子化配送中心、物流中間加工、國際貨運等業務的質量和服務的效率匹配。物流網絡各成員之間相互依賴,一家企業的良好表現有助于其它企業的成功。對于以服務為主要產品輸出的物流企業來說,只有運輸、儲存、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服務功能有機結合,才能使物流網絡運轉順暢。物流網絡構成了一個系統,而服務就是這一系統的產品。企業銷售的實現要依賴諸輔助功能產品的支持,而輔助產品之間的需求存在一定的相互依賴性,一種服務性產品價值的實現取決于其他服務的支持,這種需求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在經濟學上被稱為網絡效應。物流網絡可以充分發揮網絡效應以實現互補、協同、擴散、制衡和杠桿作用。
對于消費者來說,物流網絡組織的柔性化使它提供了更多按消費者要求生產的商品。多品種、小批量、高質量和低消耗的精益生產方法和管理思想使定制和產品差異進入細分市場,在這一市場上企業不必直接競爭,并且根據經濟學中價格歧視原則能夠與消費者充分要價。這樣的價格和更高的邊際收益使生產者或企業獲得了更多的消費者剩余。同時,因為存在完全相同的需求組合的消費者,而減少了二手市場。產品企業之間的合作使得他們可以利用范圍經濟搭售那些比單獨銷售更好的戰略性互補品,捆綁戰略性互補品使網絡成員獲得了更多的消費者剩余。
2.2以雙贏為策略的博弈論
隨著全球制造、精益生產、敏捷制造、虛擬制造等先進制造模式的出現,企業的組織形式變為以動態聯盟為特征的新形式,最能反映這一變化的是供應鏈管理下的物流網絡,逐漸形成了以資源外用為特征的集成企業網絡。市場的競爭不再是單一企業的競爭,而是物流聯盟之間的競爭,是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企業需要學會如何與其他企業進行合作的策略與技巧;同時,在企業與其他企業進行競爭而加人某一物流聯盟過程中,又需要競爭的優勢與策略,這就是供應鏈管理下物流結盟過程中的“合作—競爭”模式。這種競爭是核心能力的競爭。因此,供應鏈下的物流管理強調企業如何凝造自己的核心能力去和其他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而每一個企業都集中精力去鞏固和發展自己的核心能力和核心業務,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作好本企業能創造特殊價值的、必須長期控制的、比競爭對手更搜長的關鍵業務,這就是供應鏈管理下物流聯盟模式的“雙衷策略”。
供應鏈下的物流網絡依賴于優勢互補,通過組合資源,合作者將會比獨立地分別行動獲得更多的收益。相互依賴造成了沖突的潛在危險,因為相互依賴通常會涉及在物流網絡參與者的目標中進行替代的間題。對于這種沖突性戰略的運行,物流網絡成員面臨著某種“囚徒困境”單期答案,即使共享利潤最大化的策略是每個成員都同意采用的,誰違背諾言私下優先安排對誰而言同樣有利,一個當事人進行欺騙會使其他當事人遭受損失。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合作協議會變成可履行的,因為其他當事人會懲罰機會主義行為。對于物流聯盟來說,可以從博弈論的角度解決這樣的沖突:為了建立信用,每個物流網絡參與者都應該分別地看,以避免成為該系統博弈的第一人;調換合作和競爭的位置;不要試圖比合作者更精明。
博弈論應用于物流網絡表明,“囚徒困境”的反復實施可以改善不合作的一次博弈結果。如果各方都相信博弈會進行下去,或者至少在短期內看不到停止的可能,那么各方在不斷增長的利益的鼓舞下,會以比較合作的態度,可以暫時放棄眼前利益,比較耐心地等待未來更大的利益,但前提是當存在超額利益可分享時,如在市場持續增長期。不過,如果市場變糟,聯合就會崩潰,增加共同收益的興趣可能會變成主張縮小剩余資產組合的自利行為。如果這個物流網絡僅有一次交易,那么囚徒困境的結局就會出現,物流網絡就難以支撐。
2.3風險和信用的產權理論
風險厭惡是企業結成“戰略聯盟”的原因之一,除了金融風險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商業風險、技術風險和戰略風險。物流網絡通過帶來與某個問題有關的大量更為專業化的資源而有助于減少不確定性的程度,從而降低風險,并通過風險共擔來減少可能的損失。但是,有一些風險是來自戰略聯盟本身。供應鏈下的企業間的關系實際上是一種委托一關系。委托一過程中的風險最常見的是不完全信息下決策的風險、人的道德風險等。產生道德風險的原因之一在于人擁有私有信息。利用信息不對稱,在簽定合約之前誤導合作者屬于“逆向選擇”。但多數情況是委托人與人簽定合同時,雙方都認為已掌握了對方了解的信息,信息的掌握是對稱的,而建立委托一關系后,對于人的某些私有信息如努力程度方面的信息,委托人是無法觀察到的,這種情況下,人可能會利用其私有信息采取某些損害委托人利益的行動。由于信息不對稱現象在經濟活動中相當普遍,而許多經濟合同又都是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執行的,這就難免出現道德風險問題。在物流網絡中,合作者必須是可信的和可靠的,或者他們必須擁有他們行動所產生的結果。
如果委托人是風險中性者,但人是風險逃避者,那么只有風險中性者承擔全部的風險,才會促使人簽約并有相當理想的利益刺激。如果合同的達成只取決于最后產出的結菜,一個固定價格的合約就等于剝奪他的動機,等于使他的報酬與他的努力徹底無關。因此,很清楚,要給人提供刺激,激發他的工作熱情,必須使他的收益跟他的努力程度和收益掛本論文由整理提供起鉤來,但是,由于產出的結果受某些不確定性因素影響,這就意味著人應該承擔某些風臉。即使他的委托人是風險中性者,也應該給他的委托人提供一些“保險”,使委托人的收益少受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只要人是風險逃避者,那么把努力程度的信息寫進合同越多,雙方的獲利會越大,這樣一方面會減少委托人的監督成本,另一方面也給人提供了刺激。
如果委托人和人都是風險中性者,那么關于人努力程度和不確定性因素的信息就沒有什么價值。風險中性的人承擔全部風險并向委托人支付一個固定不變的收益。由于委托人獲得的利益是個與不確定性因素無關的不變的常量,而對人努力程度的監督不會給他帶來任何利益,因而無需對人進行監督,風險中性的假定會保證這種制度安排達到風險的最有效分布。
監督成本和風險共擔的程度是度量物流網絡組織的一個方式,上述兩種假定的討論都有一方當事人是被充分保險的,都不能成為網絡合作。據研究表明,在日本網絡企業關系的一個大型樣本中,人分擔了幾乎30沁的風險。在物流網絡合作關系中,如果由較少風險中性、更為富有的合作者分擔較多的風險,那么相對而言就更為有效。
由于存在機會主義的可能性,物流網絡成員需要當事人之間的高度信用或承諾,以使物流網絡組織的參與者能夠進行風險更大的投資,在出現糾紛時利用共同協商的談判而不是損害賠償的市場合約方式,從而節約了交易費用,并能友好、公平地轉移未完成的商品或服務?!靶庞每梢酝ㄟ^分享價值和忠誠的社會規范,或者通過頻繁的交易以建立信譽而獲得。”由于所有權和產權屬于物流網絡中的功能性企業,交易完成或產權轉移可以讓交易當事人定期檢查中間產品和業績,并且有助于實施激勵。由于物流網絡存在著信用基礎,所以在出現不可預見糾紛時可共同協商,而市場則求助于法庭裁決。“只要市場交易的費用為零,無論產權屬于何方,通過協商交易的途徑都可以達到同樣的最佳效果。”(科斯定理)
3.小結
總的來說,人們對物流網絡的前景有下面幾種不同的認識:
(l)信息技術改善了物流網絡的信息移動能力,達到信息共享水平,但信息共享給自利的當事人創造了投機的機會;
(2)協調成本減少,通過共同協商相對更便宜,并且使解決協調問題相對更容易;
(3)物流網絡企業的資源互補性使用,要求人持有所有權進行有效的努力和投資,當合作收益超過治理成本時,選擇合作
(4)物流網絡是一個動態的戰略聯盟,新成員的加人使組織更熱衷于學習。
參考文獻
1.馬世華,林勇,陳志祥.供應鏈管理.機械工業出版社,2(XX)2.羅仲偉.網絡組織的特性及其抓疥學分析(上).外國經濟與管理,2(XX),6(6):25一鄧3.羅仲偉.網絡組織的特性及其經濟學分析(下).外國經濟與管理,2(XX),7(7):13、184.謝識予.納什均衡論.上海對經大學出版社,19995.慕繼豐,馮宗憲,李國平.基于企業網絡的經濟和區域發展理論(上).外國經濟與管理,2(X)1,3(3):26~296.張軍.現代產權經濟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卯47.沈文,鄧愛民.中儲物流運作模式.國內外物流經典案例.人民交通出版社,2(X)18.而咖.Q凌成,八公認八乞加她,違楊少乙幼祀少.及蒯沁-加從亡.姍耘.&m卿夕從惻睽砒瓜扣明心,2儀X),(21):203~2159.5.L.兒能刃%心,B.幾巴.乃e〔法站以八鍬獄硅仇卿山側初幾ofthe幾“理此:翔癤功四如n從洲卿毗時你卿爪威-t油山以以‘花了黔.扣理盯心of乃燦吟尹側瓜翔扣~加爾-之曰川,l望辮,10(4)作者簡介張鳳榮,東北師范大學講師,現為吉林大學博士研究生。金俊武,吉林大學交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上一篇:初中生暑假西游記讀后心得感想
- 下一篇:民政副局長黨風廉政三化建設心得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