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新形勢下完善鄉鎮政務公開的措施論文
時間:2022-02-06 02:40:00
導語:剖析新形勢下完善鄉鎮政務公開的措施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鄉鎮政務公開是保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工作。新形勢下完善鄉鎮政務公開工作要采取強化認識,消除“兩不”、明確重點,突出“兩權”、改進方式,實施“兩轉”和抓好保障,落實“兩制”等措施。
關鍵詞:鄉鎮;政務公開;措施
《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要“完善與農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的鄉鎮治理機制,實行政務公開,依法保障農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苯陙?我國鄉鎮政務公開工作雖然形成了一定規范,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其社會效應并不理想,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一些同志對鄉鎮政務公開的認識還不到位,一些鄉鎮政務公開缺乏深度,而政務公開保障機制薄弱更為普遍。我們認為,如果把鄉鎮政務公開僅僅當作簡單的工作方法的改進,不在理念、機制、制度和管理上尋求變革和突破,不能進一步強化認識、完善機制、規范程序、落實制度,更好地推進鄉鎮政務公開工作,就不可能實現“決定”提出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農民民主權利得到切實保障”的目標。因此,新形勢下完善鄉鎮政務公開工作應著重采取以下措施。
1強化認識,消除“兩不”
當前一些鄉鎮干部對政務公開存在“不愿公開、不敢公開”的“兩不”心理障礙,影響了鄉鎮政務公開的深入發展。其實,鄉鎮政務公開不僅是體現政府管理職能和服務職責的公開載體,是推行政令、服務社會的必經程序,可以成為政府和群眾之間消除矛盾、互相溝通的橋梁,更由于鄉鎮公共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政務公開的實質就是權力行使公開,這是公民“知情權”得以實現的必然要求,是防止權力腐敗和不當行使的重要機制,歸根結底是由公共權力的基本屬性決定的。推行鄉鎮政務公開,有利于鄉鎮干部樹立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理念,不斷提高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有利于創新公共管理方式、規范行政行為、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群眾對行政權力和執法權力的監督,強化權力制約,防止權力濫用,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有利于群眾熟悉有關政策法規,增強依法維權意識;有利于落實國家法律法規,促進依法治鄉(鎮)。只有把推行鄉鎮政務公開工作作為建立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鄉鎮管理體制的重要方針,作為實踐“服務發展、關愛民生、促進和諧”重要舉措,才能以更優的服務、更好的作為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偉大實踐。
2明確重點,突出“兩權”
由于認識停留在淺層次上,又缺乏行之有效的規范和制約機制,一些鄉鎮干部憑長官意志行事,擺不正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目前鄉鎮政務公開還存在著“兩難”,即難以實事求是地公開、難以按群眾的意愿公開,出現了領導認為可公開的就公開、領導認為不便公開的則不公開,無關緊要的公開、緊要的部分不公開等避實就虛現象。我們認為,當前鄉鎮政務公開的內容要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圍繞發展民主、依法行政、建設廉潔高效務實政府的要求,圍繞服務經濟、關愛民生、促進和諧的目標,圍繞加大鄉鎮行政權力監督力度的實質展開,重點要突出“兩權”,即公共事務決策權和行政執法權運行過程的公開。上述“兩權”,除按法律規定確需保密外,都應一律公開。在公共事務決策權的公開上,要高度重視建立和完善決策民主體制和科學機制,開拓和維護反映鄉情民意的各種渠道,涉及農民權益的公共事務決策必須召開村民代表會和鄉鎮各界聽證會討論審議,真正做到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反對任何形式的“一言堂”家長制作風。在行政執法權公開上,要突出行政執法權運行程序和結果的公開,要定期選擇有代表性、社會關注度高及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案例進行公開辦理,逐步消除一些農民群眾對行政執法的偏見和誤解,有效提升鄉鎮政府秉公執法的社會形象。
3改進方式,實施“兩轉”
要克服目前鄉鎮政務公開以靜態為主、以政策公示為主等形式單一的做法,實施“兩轉”,即:政務公開的視角由正面公開為主向正反兩方面公開相結合轉移;公開的內容由淺層次的政策公示向行政權力運行的深度公開轉移,從而推動鄉鎮政務公開逐步由靜態的信息公開向動態的過程公開延伸,不斷提高鄉鎮政務公開工作的水平。要在鞏固和完善現有各類涉農政策公示的基礎上,強化動態公開,一方面要把推行鄉鎮政務公開和電子政務建設緊密結合起來,以信息技術為手段,以鄉鎮網站為載體,建設網上公開平臺,把政務公開的要求貫穿到鄉鎮各部門的業務流程中,逐步實現網上公開、網上監督;另一方面輔以電視媒體互動,把重要決策聽證、典型案件審理等全過程向社會公開,真正實現鄉鎮政務公開內容的統一性,形式的多樣性,手段的先進性,效果的互補性,推動鄉鎮行政權力規范、公開、透明、高效運行。
4抓好保障,落實“兩制”
目前一些鄉鎮政務公開的制度不夠健全,制度執行剛性不夠,政務公開效能不高,承諾與兌現不吻合,如公布的行政權力運作流程與實際操作相差甚遠,一些群眾投訴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處理,使“公開”流于形式,部分群眾對政務公開產生了審覺疲勞,達不到預期效果,影響了鄉鎮政務公開的公信度。實踐證明,推行鄉鎮政務公開,不能搞形式主義,做表面文章,必須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則,做到依法公開,真實公正地公開,注重實效地公開,否則就會引起負面效應,反而影響鄉鎮政府的形象。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落實好“兩制”。一是建立和完善鄉鎮政務公開的法律機制。按照“職權法定”的要求,在依法、合理確定機構設置,理順職責分工,編制工作流程,提高行政效能的同時,清理鄉鎮政府行政執法事項,明確行政執法依據,細化行政執法內容,分解行政執法責任,公開行政執法程序和結果,加快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的鄉鎮法治運行體系。二是完善鄉鎮政務公開的監督機制。要規范鄉鎮政府決策程序,建立健全決策公示、鄉民聽證、專家論證、決策評估以及主動公開和申請公開等制度,完善對鄉鎮行政權力的監督制約機制,強化對鄉鎮政府決策和執行等環節的監督。同時,要建立和完善鄉鎮政務公開評議制度、監督考核制度、責任追究制度,保證制度的落實和剛性執行,從而促使鄉鎮政務公開逐步走上規范化、制度化軌道。要切實發揮各級紀檢監察部門監督職能,對在鄉鎮政務公開工作中弄虛作假、玩忽職守等現象,要嚴肅查處,追究直接責任人和主管人員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