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型社會生產管理探討

時間:2022-02-11 03:22:00

導語:節約型社會生產管理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節約型社會生產管理探討

經濟發展中的資源瓶頸,使中國社會各界深感到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緊迫性,但是應當怎樣建立節約型社會,首先需要從認識上搞清楚一些問題,所制定的政策才會有較強針對性。

一、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重點在生產而不在消費

節約資源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生產,二是消費。從生產方面節約資源,主要是要在生產過程中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而從消費方面節約資源,則是要求人們要減少對各種產品的消費。對于生產和消費這兩個方面,哪個應該成為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重點呢?

我認為是生產而不應是消費,因為追求消費水平提高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如果從消費入手要求居民減少各種產品的消費,從另一個方面看,無疑于是在提倡“清心寡欲”的生活,這與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是抵觸的,不會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也不符合我們要建設現代化國家的目標。從國外看,日本是發達國家中資源利用程度最高的國家,是“節約型”社會的典型代表,但這并不排斥日本每千人的轎車擁有率超過600臺。所以,不能把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要求與不斷提高居民消費水平的目標對立起來。

當然還是要培養居民的節約意識,鼓勵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節水、節電的習慣,但這屬于道德和教化的范疇,與采用稅收、信貸、價格、法規等手段,強制限制居民消費的水平和領域是不同的。有人說為什么不可以用稅收等經濟手段限制對大型住宅和大排量汽車的需求呢?由于稅收是價格的組成部分,加大對消耗資源多的消費品的稅收,當然能抑制對這類產品的需求,但是,如果市場價格已經可以反映出資源的稀缺程度,消費者自然可以從自己的收入水平和與產品價格對比中作出理性選擇,例如最近由于汽油漲價,有關調查已表明,許多消費者認為如果每升價格超過4•5元錢就會放棄買車的打算,或者是選擇小排量車型。所以只要市場價格機制是有效的,政府就沒有必要通過干預價格形成來影響消費。

中國目前在生產中的浪費隨處可見,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使用中的設備技術落后以及企業規模過小,致使中國在鋼鐵、水泥、電力,機械、建筑等等許多生產領域,每單位實物產出量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水平,都大大高出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因此在這方面有著巨大的節約潛力。所以,建設節約型社會絕不僅僅是個觀念問題,更重要的是個物質基礎問題,要通過立法和經濟手段,強制報廢一批落后的生產設備,采用財政補貼和國家對貸款貼息的辦法,以及加速折舊的辦法,支持企業盡快淘汰和更新設備。還要嚴格限制企業所使用設備的技術水平與規模水平,大力提倡規模經濟。

有人提出為了節約資源使用,應通過稅收等手段提高資源的價格,這個觀點我不同意。價格是市場配置資源的工具,資源稀缺程度是通過市場價格自動反映的,沒有必要人為拉高。以中國自身的資源稟賦不足以實現現代化,中國已越來越深的融入世界資源與市場體系之中,如果中國對世界資源的需求增加,則世界資源產品市場的邊際價格就會上升,等于所有從世界市場進口資源的國家都在共同分擔這個價格上升水平,中國的負擔就小得多。但是如果中國在國內單獨拉高資源價格,等于在自動放棄充分利用國際便宜資源的好處。同理,如果因為印度等其他國家對世界市場的資源需求度上升,中國也要為其分擔資源產品價格上升的結果。所以,只要資源價格是正確反映了資源的稀缺程度,中國就沒有必要主動拉升國內價格。

二、生產節約的重點是“增量”節約

生產節約可以分成增量節約與存量節約。中國正處在工業化中期階段,每年都需要消耗大量新資源,“增量”節約就是指如何提高資源的開采和加工效率,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存量”節約則是指已經被加工成產品的資源,如何回收與再利用的問題,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循環經濟”。

發展增量節約與存量節約,都需要政府和社會投入大量財力,在財政和社會資源有限的條件下,也需要選擇重點。而從中國的工業化發展階段看,至少在未來10年內,生產節約的重點應放在增量節約方面,因為發展循環經濟需要一定的社會產品積累,才有較大空間。以鋼鐵為例,建設工業化國家一般可以用兩個鋼鐵指標來衡量,一個是鋼鐵生產能力的人均占有量,一個是人均鋼鐵蓄積量。從工業發達國家看,當基本上完成工業化時,人均鋼鐵生產能力大約為700公斤到1噸,人均鋼鐵蓄積量則在10噸左右。當人均鋼鐵蓄積量達到10噸,鋼鐵的的生產能力就會逐步衰退,這是因為在工業化完成階段,居民對物質產品的消費的已經基本上滿足,消費開始轉向服務業領域,鋼鐵工業主要是負擔居民對原有產品更新的要求。但是由于更新產品是“以新頂舊”,被淘汰和報廢的產品例如汽車和房屋建筑中,都包含著大量金屬材料,而在報廢的金屬產品中,金屬回收率一般都可以達到80%,這樣就為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了廣闊空間。發達國家的鋼鐵工業之所以會是以電爐煉鋼為主,占到全部鋼產量的80%,就是因為發達國家的爐料是以廢鋼為主。

對比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發展階段的限制,直到去年,人均鋼產量也才剛過200公斤,人均鋼鐵蓄積量只有1•5噸,所以中國在目前的鋼鐵生產中,仍是以使用鐵礦砂煉鋼為主,要占到粗鋼產量的85%,其余15%用廢鋼煉鋼,其中還有60%的廢鋼是靠進口。

2004年,中國城市房屋面積達到149億平方米,而1995年只有57•3億平方米,說明目前超過60%以上的中國城市建筑物的使用年限不超過10年。2004年中國民用車擁有量為2821萬輛,而1999年為1453萬輛,說明接近一半的車輛使用年限不超過5年。中國目前的金屬切削機床保有量約300萬臺,而2000年以來國內生產加進口量約為200萬臺,說明約有三分之二的機床使用年限不超過5年。在中國目前的鋼鐵消費中,房地產業約占了60%,機械工業占20%,汽車工業占了4%,以房屋平均50年使用年限、機床和汽車平均15年使用年限計算,至少在未來10年內都不會有大量蘊含在房屋、機床和汽車中的金屬進入報廢期和可回收期。而且中國的城市化才剛剛起步,汽車也才剛開始進入家庭,中國離居民主體已經基本滿足了對物質產品需求的目標還差得很遠,如果中國是在2030年前后才能基本上完成工業化,則在未來20年內,中國的鋼鐵業都可能不會進入以廢鋼鐵循環為主的階段。其他如銅、鋁、鉛、鋅等有色金屬和塑料等資源的使用,也與鋼鐵的情況相當,都有一個在蓄積量達到一定程度,居民對以這些資源為原料的產品基本滿足的時候,這些資源的循環使用時代才會到來。

所以,生產節約的重點應放在提高對增量資源的使用效率方面,即要通過立法和經濟手段,促進提高資源的開采率,和支持企業對落后的生產能力進行大規模技術更新與換代,使中國的采礦業與制造業能盡快轉換到節約資源的新的技術軌道上進行生產。

當然,由于中國經濟規模已經很大,例如從金屬蓄積量看,目前已經等同于日本,發展循環經濟還是有很大空間,也應該從現在就開始起步了。

三、最大的節約是土地和水

生產要素由勞動力、資本、土地、水、能源和各類礦產資源組成。生產的節約,就是要節約各種生產要素的使用。

由于各國生產要素的天然稟賦條件不同,在生產中各類生產要素使用的密集程度就不同,這是因為稀缺的生產要素價格會比較高,會引起生產要素間的價格替代。由于國際貿易的存在,對某些國內稀缺的生產要素,可以通過貿易方式獲得,但是有些生產要素不能通過貿易,例如土地和水資源,所以,不可貿易的資源才是經濟發展中真正難以逾越的瓶頸。

中國雖然號稱“地大物博”,但是人口眾多,而且平原面積狹窄,目前人均平原面積只有不到1000平方米。日本也是國土和平原狹窄而人口眾多的國家,人均平原只有700平方米,比中國還少,但是也搞成了現代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可是由于日本的人口規模比中國少得多,可以從世界市場大量進口農產品,把農業問題放到國際市場去解決,從而可以把農業用地大量轉到工業和城市化方面。而中國人口太多,世界市場養不起,在工業化過程中必須留足農業用地,所以中國在工業與城市化過程面臨的土地矛盾,比日本還要尖銳得多。

因此,節約土地是比節約其他可貿易資源更為重要和緊迫的問題,同時也是以較少生產要素投入創造更多社會財富的最重要途徑。發達國家的實踐說明,一國的財富形態約有三分之二是房地產,食品吃了就沒有了,衣服穿舊了得扔,汽車也是減值的耐用品,只有房地產是可以保存財富的最主要形態。

經濟增長表現為當年新創造的GDP總值,發展則是財富的累積,這是增長與發展的根本區別。一個經濟體可以有很高的經濟增長率,但是如果一個社會無法將新創造的價值有效保存下來,或是保存率很低,社會發展不是停滯就是緩慢。

對中國來說,由于土地資源極為稀缺,如果不能有效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很容易使中國經濟走入有增長而無發展的歧途。例如,中國近年來新建的許多建筑物容積率都很低,以城市“毛容積率”來說(即城市建筑物面積與城市建成區面積之比),全國平均只有0•5,最高的上海也不到0•8,而東京為2、香港為1•6,臺北為1•2。即便在“珠三角”、“長三角”這些土地資源已經極度緊張的地區,在大城市中心區內,五、六層的建筑物也是隨處可見。我最近到浙江的一個城市,聽說這里的土地開發都已經碰到“紅線”,但是在最近城市改造后新建的房屋,大多還是6層左右的建筑。今年國家給浙江審批的土地利用指標只有23萬畝,其中還有40%是給中央項目預留,分到一個地級市只有2~3萬畝,再分到縣只有不到1000畝,這是造成今年浙江投資增長率猛烈下滑的重要原因,也是福建、廣東和上海面臨的同樣情況,以致于有人說中國經濟增長的區域格局正在“變臉”,出現“東冷西熱”的情況。東部要尋找新的增長空間,已經不得不從土地的存量空間尋找,這就得提高現有用地的土地容積率,具體做法就是得“拆舊蓋新”。近5年來,中國城市正在出現“拆遷熱”,平均計算,拆遷面積大約相當與當年竣工面積的20%。我做了一個粗略估算,如果拆遷面積的價值是新房屋面積的一半,則近些年由于拆遷所損失的房地產價值,全國每年都在五、六百億元。近些年拆遷的大多還是老舊房屋,如果未來由于土地緊缺,不得不對城市中許多新建房屋也進行大規模拆遷,造成的財富損失就太大了,就會進入到“有增長,無發展”的境地。

水的情況也是如此。中國北方水資源不足,但是在北方許多地區,卻把發展許多高耗水的鋼鐵、化工和建材等工業作為本省或本市的支柱產業,在大搞許多新的投資項目,當水資源不能支持的時候,即使這些項目使用了節約能源與礦產資源的新技術設備,投產了也不能正常發揮生產能力,還是會造成投資浪費。

所以,從中國國情出發,把中國建成世界上對土地和水資源最節約使用的國家,就成為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最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