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網絡化對檔案文化意識的影響

時間:2022-05-13 04:36:00

導語:小議網絡化對檔案文化意識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網絡化對檔案文化意識的影響

檔案文化意識是指人們對檔案文化的認識或看法,具體說就是整個社會、某個集體或個人對檔案這一文化現象的認識和態度。檔案文化意識的強弱,會從心理層面極強地影響人們對檔案工作、檔案部門和檔案事業的重視程度、理解程度和支持程度,從而會從根本上影響到檔案工作的進步和檔案事業的發展。因此探討在檔案網絡化的趨勢下,如何利用網絡的高效性、及時性、集中性、互動性和永久性,以充分開發和利用檔案信息資源,發揮檔案文化功能,已經成為當前的研究熱點。我們必須立足與時俱進的價值觀念和日益開放的國際化視野,對檔案文化的內涵、功能和檔案文化意識給予新的思考和探究。

1對檔案的文化屬性的認識及意義

1.1檔案文化屬性的提出檔案文化既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現象,又是當前文化叢林中的一株新枝。無論是甲骨文、竹簡,還是古書典籍,無不與檔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特別是這幾年,檔案文化正以各種方式融入社會和百姓生活。如前不久國家檔案管理部門向社會公布的兩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把深藏在全國各地各個歷史時期的珍貴檔案呈現在世人面前;各地檔案館所舉辦的一系列以檔案文獻為載體深受群眾歡迎的展覽,均為典型事例。在西方一些發達國家,檔案文化作為文化建設的一個分支,豐富著人們的文化活動,并對社會生活產生不小的影響。如地處華盛頓的美國國家檔案館除了作為一個向公眾提供政府檔案信息查閱的重要場所之外,已成為著名的旅游景點;而在法國,檔案館已同博物館、圖書館一樣,開始被人們視為體驗和感受文化休閑的重要場所。

要對檔案文化有個科學、正確的認識,重中之重是對檔案自身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內涵的正確理解。檔案自身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具有以下內涵[1,2]:

1.1.1檔案是一種文化財富與文化沉淀在歷代的社會文化中,都存貯著歷代人們的文化創造和文化傳播成果,因而文化才日趨豐富多樣。文化存貯的時間越久,底蘊也就越深厚。沒有歷史文化的存貯,現代文化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檔案是人類存貯文化的最有效手段,是人類文化的貯存器。人類的知識大部分都是來自檔案文化的歷史存貯,如果沒有檔案文化的存貯,任何人類文化都將是短命的和不成熟的。古往今來,檔案文件的內容都是以符號的形式依附于甲骨、金石、竹木、縑帛、紙張、膠片、磁性介質材料上,且它的內容十分廣泛,能全方位地反映以往的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由此可見,檔案不僅忠實地記錄并再現了人類文明的全貌和過程,而且它還具有延續人類歷史、人類文化科學技術的作用,是一種寶貴的文化財富,亦是一種文化的積淀,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1.1.2檔案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文化的積淀必須通過人們世世代代的傳播而延續下去,沒有傳播就會造成文化的“死亡”。文化傳播的媒介很多,如報紙、雜志、電視、廣播、圖書等。檔案也是文化傳播的一種重要媒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檔案作為文化傳播的媒介,在傳播過程中還會促使文化增值,主要表現在量和質的增放:量的增放主要是指傳播面的擴大,質的增放指信息傳播中價值意義的增加。比如,檔案史料的匯編出版,一方面克服了檔案孤本的局限,擴大了傳播面,另一方面史學家利用該史料匯編完成了新的著作、論文,產生了檔案信息質的某種增放。此外,檔案自身還是一種媒介文化,主要表現在檔案對社會生活和人們心理的影響上,如檔案形成的地域性、機密性、孤本性等特點必然制約其傳播范圍,這必然對社會生活產生影響;又如檔案的原始記錄性決定了檔案具有的法律效力和憑證依據作用,使得人們在眾多的傳媒信息中在心理上更傾向于檔案信息。

1.1.3檔案反映了文化的變遷文化變遷是指社會文化特質和文化模式發生轉變特別是結構性轉變的過程。比如,我國歷史上的“五四”運動,提倡新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學,對傳統的舊封建文化摧枯拉朽,導致了中國近代社會的一次較大的文化變遷。我國歷史檔案內容豐富,種類繁多,為我們研究文化變遷及變遷規模提供了可能,而文化變遷規律的認識對于指導我們現代文化建設事業具有重要的意義。

1.1.4檔案具有文化教育功能檔案史料具有真實性和權威性,是民族文化教育的生動素材。在當前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檔案文化教育功能主要體現在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上,利用豐富的檔案館藏和檔案文化資源,將反映我國近現代優秀文化成果的檔案資料、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輝煌成就等檔案資料挖掘整理出來,為社會主義文化教育提供生動的歷史教材,能起到陶冶人們的情操、凈化人們的心靈、培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激發民族自信心的特殊作用,從而達到調控社會公眾思想和行為的目的。

1.2檔案文化的現實意義由于檔案的產生滲透在人們所有的社會活動中,記錄了社會歷史的變化和發展,所以檔案本身是一座寶庫,是一種豐富而深厚的文化積淀。檔案文化屬性的提出和認識,對社會及公眾來講,有助于對檔案文化的認知和認同,有助于把檔案文化列入社會文化事業的發展目標和規劃,使之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對檔案部門來講有利于克服“檔案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副產品”、“檔案是階級斗爭的產物,檔案密不外傳”的保守認識;有利于促進檔案部門的文化覺醒和文化自覺;有助于樹立檔案文化理念,自覺地把檔案置身于社會文化中去收集、征集、挖掘、保護、開發和利用;有助于檔案部門開闊思路,樹立文化的檔案觀,豐富歷史文化資源;樹立科學的檔案觀,保護歷史文化資源;樹立開放的檔案觀,開發檔案文化資源;樹立社會的檔案觀,拓展檔案館的社會服務功能;樹立檔案文化產業觀,增強檔案文化力。

2網絡化對檔案文化意識提升的影響

檔案信息網絡化具有信息利用的高效性、信息內容的及時性、網絡信息的集中性、網絡化檔案信息的互動性、信息保存的永久性等優勢[3]。檔案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檔案文化建設對其他文化建設具有基礎性的參照作用。我們必須充分利用網絡優勢,強化和提升檔案文化意識,這對于我們重新認識和研究檔案、檔案工作和推動檔案事業健康有序發展將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2.1集中管理檔案,豐富檔案館藏利用網絡信息的集中性,做好檔案收集工作,不斷地豐富人文檔案館藏,為檔案文化意識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史料基礎。中國歷史悠久、資源廣闊,人文資源豐富,并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征。因此,在檔案的收集工作中應注意其文化屬性,特別是要注重對反映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精髓的檔案以及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檔案史料的收藏管理,認真細致地進行編目、整理,確保其完整性、系統性、真實性和權威性。檔案信息的網絡化,使檔案信息的內容不再受地域的限制,檔案信息得以匯總,檔案信息的集中得以簡單化。各地檔案館經過簡單的編輯、整理,其檔案信息就可以為廣大的用戶所利用了。

2.2編研檔案文化精品利用網絡化檔案信息的互動性進行檔案編研工作,打造檔案文化精品。傳統檔案編研工作從選題開始到出版發行反饋是一個完整的工作流程,一般情況下,只有在選題及反饋階段,利用者才有表達意愿的可能,其它階段更多地以編研者的思路與取向為主,利用者的意愿并未得到充分的體現。有了網絡后,利用者可以通過網絡QQ、E-mail,或者通過點擊網頁上的“聯系我們”欄目等來和編研工作者交流。工作者一邊進行編研工作,一邊聽取廣大用戶的意見和建議,隨時調整工作。通過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對檔案文化資源的清理,在堅持科學性和歷史性、繼承性和辯證性相統一原則基礎上,立足特定的文化層面,進行檔案整理、編纂,形成檔案文化精品,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文化需求,從而為檔案文化意識的加強開拓更加廣闊的路徑。

2.3提供高效、及時、面廣的檔案服務利用網絡信息的高效性、及時性,營造更具時代特色的文化環境,樹立科學的服務理念,改革落后的服務方式。檔案的網絡化加快了從檔案形成到社會利用檔案資料的進程。隨著人類不斷加快的信息化進程,檔案服務的領域不斷拓展,內容也在不斷地更新,檔案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檔案工作要及時應對新的時代要求,從檔案館中走出來,開展廣泛的社會服務活動,使服務方式由被動變為主動,服務手段由落后變為先進。要利用高科技手段武裝檔案館,借助計算機網站,讓更多的利用者通過先進的互連網閱讀檔案。同時,檔案館也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加強其文化屬性功能,在鞏固傳統的檔案保管和利用功能的基礎上,加大對利用者注意力的吸引,進一步拓展自身的文化教育與傳播功能,促進傳統型檔案館向文化型檔案館的過渡,為利用者創造一個開放、優美和具有較高品位的檔案文化環境,使公眾在查閱和利用檔案獲取信息的同時,享受文化的洗禮。

總之,檔案信息網絡化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檔案工作者應該在新的時代文化背景條件下,肩負起引導全體社會公眾更新觀念、強化檔案文化意識、挖掘檔案文化價值的時代使命,立足本地區、本部門的工作實際,努力保護和充分開發各類檔案文化資源,積極營造高層次的檔案文化氛圍,從而更好地為弘揚民族文化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文明服務。

參考文獻:

[1]徐盈,楊彩云.檔案文化的功能與檔案文化意識的提升[J].唐山學院學報,2007,20(3):99-10.

[2]楊彩云,王艷茹,王金.檔案文化的功能與意識的強化[J].蘭臺世界,2003(4):8.

[3]沈穎婕,吳永志.檔案信息網絡化的優缺點分析[J].蘭臺世界,20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