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疫情監測預警模式分析

時間:2022-05-07 11:41:47

導語:動物疫情監測預警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動物疫情監測預警模式分析

摘要:寧夏中衛市以市、縣、鄉三級動物防疫體系為主體,整合執業獸醫、鄉村獸醫和村級動物防疫員等獸醫社會化服務體系為輔助力量,創建了“一主兩輔”動物疫情監測預警模式。通過設置動物疫情固定監測點,開展獸醫技術合作服務,推行獸醫社會化服務改革,聘任動物疫情測報員,建立動物疫情舉報獎勵機制等舉措,多方位、寬領域、深層次、全覆蓋開展動物疫情監測,有效解決基層動物防疫機構人員編制不足短板,疫情監測頻次覆蓋面低,早期揭發能力不足等突出問題,把“疫控”與“醫治”緊密結合,突出監測預警作用,實現“早、快、嚴、小”應急處置疫情,有助于基層動物防疫工作實踐和改革創新。

關鍵詞:動物疫病;疫情監測;預警;模式;效果

動物疫情監測直接關系動物疫病的防控效果,做好動物疫情監測預警工作對畜牧業健康發展和畜產品質量安全意義重大[1-2]。寧夏中衛市轄沙坡頭區和海原縣、中寧縣,屬半農半牧區。近年來,全市生豬、羊、雞年存欄量分別穩定在70萬頭、300萬只、800萬只,奶牛、肉牛發展勢頭較好,2019年存欄量分別為6.5萬頭、40萬頭。市、縣、鄉三級動物動物防疫機構體系完整,均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機構、人員、經費基本滿足動物疫病防控和監測工作需要(表1)。獸醫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健全完善,執業獸醫和助理執業獸醫在動物診療機構、獸藥經營企業和養殖企業從事獸醫技術服務工作,鄉村獸醫和村級動物防疫員(以下稱,村防員)在獸醫社會化服務從事獸醫技術服務工作(表2)。

1“一主兩輔”模式介紹

2013年起,寧夏中衛市整合動物防疫體系與獸醫社會化服務體系獸醫人力資源,創建“一主兩輔”動物疫情監測預警模式。所謂“一主兩輔”,是以市、縣、鄉三級動物防疫機構為動物疫情監測的主體力量,形成“一主”,充分發揮其技術優勢和獸醫實驗室條件優勢,主要負責監測、檢測、診斷、流行病學調查及疫情信息收集、整理、報告、預警等工作;以執業獸醫、鄉村獸醫和村級動物防疫員兩支獸醫社會化服務體系為動物疫情監測的輔助力量,形成“兩輔”,充分發揮其廣泛接觸畜牧養殖場戶的優勢,主要負責疫情監測報告及協助采集樣品、收集疫情信息等工作。經過多年探索實踐,實現了動物疫情及早發現報告、及時檢測診斷、快速有效處置,疫病發病率和死亡率顯著下降,動物疫情監測預警指導疫病防控和應急處置工作成效明顯,保障了畜牧業健康穩定發展和畜產品質量安全。

2模式構建

2.1問題導向。當前,我國動物疫情監測主要由各級動物防疫機構開展主動監測和被動監測[3]。基層動物防疫機構的疫情監測,主要集中于每年春防、秋防結束后采樣進行免疫抗體評價和病原學監測,動物疫病監測的覆蓋面、頻次、數量不高[4]。2018年以來,我國多地報告發生非洲豬瘟疫情[5-6],暴露出當前動物疫情監測體系短板和不足。中衛市曾于2006年和2012年分別發生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2007年發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疫情,給畜禽產業發展帶來了沉重打擊。通過回顧反思和分析總結,造成疫情傳播擴散的主要原因是疫情監測體系不完善,監測預警機制不健全,錯失了“源頭”控制最佳時機。2.2目標引領。圍繞“防風險、保安全、促發展”總目標,堅持以擴大疫情監測覆蓋面、增加監測頻次、提高疫情早發現能力為突破點,著力加強動物疫情監測預警體系建設[7]。2013年以來,寧夏中衛市整合利用全市獸醫人力資源,構建“一主兩輔”動物疫情解除預警模式,進一步健全完善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延伸了動物防疫機構疫情監測“觸角”,高效利用獸醫社會化服務體系人員從事畜禽疾病診斷治療和其他畜牧獸醫技術服務的作用,實現基層動物疫病防控體系與獸醫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有機融合,形成了相互銜接、密切配合、協同高效的動物疫情預測預警體系。

3主要做法

3.1加強組織領導。將動物疫情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列入政府重點工作,制定《中衛市“一主兩輔”動物疫情監測預警工作實施方案》,成立領導小組,為動物疫情監測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按照國家和自治區《動物疫病監測及流行病學調查計劃》,結合“一主兩輔”動物疫情監測預警模式,細化落實中衛市動物疫病監測工作措施,因地因病適時開展動物疫病流行病學調查,每個縣區每季度至少組織開展1次全面調查,填寫日常流行病學調查問卷或緊急流行病學調查問卷,掌握當地動物疫病發生發展規律和流行分布情況。3.2建立動物疫情固定監測點。在3個縣區的畜禽核心養殖區,選擇種畜禽養殖場或配備獸醫的養殖場或具有多年養殖經驗的場戶為動物疫情固定監測點,簽訂為期5年的動物疫情固定監測協議書。期間每季度開展1次采樣監測和動物疫病流行病學調查,在7個工作日內反饋監測結果、出具檢測報告;固定監測點規范填寫養殖檔案,做好日常畜禽免疫、發病、死亡、治療、用藥等記錄。固定監測點及其周圍養殖場戶發生疫情或疑似疫情及時報告,立即安排技術人員到場開展監測和流行病學調查。全市共建立動物疫情固定監測點45個,其中自治區級5個、市級10個,縣級30個(圖2)。各級動物防疫機構在每個本級動物疫情固定監測點確定一名技術干部負責動物疫病防治技術指導服務,收集疫情信息。每年向每個動物疫情固定監測點發放消毒劑,指導做好防疫消毒工作。3.3開展獸醫技術合作服務。選擇動物防疫條件合格和疫病防控能力較強的規模養殖場,簽訂獸醫技術合作服務協議書,開展為期5年的獸醫技術合作服務示范創建活動。市級動物防疫機構與3個縣區6家規模養殖場開展獸醫技術合作服務。服務期間動物防疫機構根據每個養殖場制定具體動物疫病監測計劃,提供病原學監測和免疫抗體監測等技術服務,并根據監測結果推薦動物疫病防治方案或凈化方案,享受技術轉化或技術推廣示范成果;獸醫技術合作服務示范創建養殖場可自主運用動物防疫機構的疫病監測結果和防治方案,享受由此產生的經濟效益,或承擔其經濟損失,動物防疫機構不予享受或承擔。3.4推行獸醫社會化服務改革。創新獸醫公共服務機制和方式,是獸醫工作適應新形勢新要求,解決政府部門基層獸醫隊伍不穩定,強制免疫、檢疫、獸醫技術推廣、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等公共服務領域人員力量不足等實際問題的有效途徑。按照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和自治區畜牧獸醫主管部門要求,2017年,在全市范圍穩步推進獸醫社會化改革,培育新型獸醫技術服務主體,承接村級動物防疫員和強制免疫服務,實行政府購買動物防疫服務。全市3個縣區的40個鄉鎮共向35家獸醫社會化服務組織購買動物疫病強制免疫服務和疫情排查監測服務,有的縣區逐步將協助檢疫、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也納入政府購買服務范圍。通過購買獸醫社會化服務,切實轉變獸醫工作方式,優化獸醫隊伍,強化政府和職能部門的監督管理,進一步規范畜禽養殖行為,提升獸醫工作質量和服務水平,保障畜牧業健康發展和公共衛生安全。3.5加強獸醫人員技術培訓。組織召開中衛市動物疫情監測預警模式啟動大會,聘任動物診療機構及獸藥經營企業的執業獸醫、助理執業獸醫以及長期從事動物診療服務的鄉村獸醫共計312人為動物疫情測報員,頒發中衛市動物疫情測報員聘書,配備動物疫情監測采樣及冷藏保存等設備;為動物疫情固定監測點、獸醫技術合作服務示范點授牌;對“一主兩輔”動物疫情監測預警體系獸醫人員系統進行動物疫情監測、疫情信息采集、樣品采集、流行病學調查等相關知識培訓。自2013年起,每半年組織召開1次全市動物疫病監測分析會議,“一主兩輔”動物疫情監測體系獸醫人員參加會議,交流動物疫病監測情況和主要做法經驗,共同研判疫情形勢,商討防控措施。3.6建立動物疫情舉報獎勵機制。制定《中衛市動物疫情舉報獎勵辦法》,面向社會公布市、縣、鄉三級動物防疫機構疫情舉報電話,對社會群眾舉報疫情和動物疫情測報員監測報告疫情均實行貨幣獎勵,對舉報隨意丟棄病死動物的公眾也給予適當貨幣獎勵。“一主兩輔”動物疫情監測預警模式和疫情舉報獎勵機制的建立運行,極大地提高了動物疫情揭發能力和動物疫病防控水平,及時排查、監測、處置、撲滅動物疫情127起,診斷新發疑難病25起,全市連續5年未發生區域性重大動物疫情,獸醫工作對推動畜牧業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4有關思考

4.1動物防疫體系不夠健全。2013年以來,中衛市動物防疫機構經歷了3次改革。改革后,動物疫控機構、動物衛生監督機構、畜牧水產技術服務機構合并為一個單位,編制人員縮減較大。同時鄉鎮動物防疫機構還要承擔動物產地檢疫、畜牧發展等技術服務工作和鄉鎮政府中心工作,難以集中精力組織協調、指導監督開展動物防疫和疫情監測工作,影響了疫情監測工作的持續開展。建議加強基層動物防疫體系建設,明確市、縣、鄉三級動物防疫機構編制人員和職能職責,建立市級主要負責制定全市動物疫病監測于流行病學調查計劃并組織實施,縣級主要負責制定全縣動物疫病預防免疫方案并組織實施,鄉級主要負責落實動物疫病預防免疫工作方案和動物疫病監測與流行病學調查計劃的動物防疫體系,最大限度減少職能交叉重疊,職責界限不清晰等問題,集中精力高效開展動物防疫與疫情監測工作;突出發揮市級動物疫病檢測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作用,帶動縣、鄉兩級深入開展獸醫技術合作服務,把“疫控”和“醫治”緊密結合,促進動物疫病防控和凈化,保障畜牧業健康發展和畜產品質量安全。4.2疫情監測機制不夠完善。受人員、經費等多因素影響和制約,動物疫情固定監測點建立后,每季度開展一次動物疫病監測工作,監測的頻次和數量較少,監測覆蓋面小;推行獸醫社會化服務改革后,對既是村防員又是鄉村獸醫的動物疫情測報員解除了聘任合同,轉向獸醫社會化服務組織購買動物疫情監測服務時,由于經費保障不足,動物疫情測報工作難以持續深入開展;動物診療機構少,執業獸醫、助理執業獸醫的作用發揮不夠,有的在獸藥店或養殖場只掛名不出診,疾病診療實踐少,獸醫技術水平低,影響了動物疫情監測的高效運行。上述內容提示應優化動物疫情固定監測點,既要注重養殖環節,又要增加活畜禽交易市場環節和屠宰環節的固定監測場點數量,加大監測頻次、數量和覆蓋面;優化政府購買動物防疫服務,將動物疫病強制免疫、疫情排查監測、協助檢疫等公共服務“捆綁”,一并向獸醫社會化服務組織購買,避免單一購買服務時出現“挑肥揀瘦”問題;優化動物診療服務,培育發展壯大獸藥經營企業獸醫技術力量,增加動物診療經營范圍和場所,吸納更多的執業獸醫和助理執業獸醫專職從事動物診療與獸藥經營活動,提高獸醫服務能力和技術水平,進一步健全完善動物疫情監測體系和運行機制。

參考文獻:

[1]陳學生.酒泉市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情況調查[J].畜牧獸醫雜志,2019,38(6):88-89.

[2]梅雨婷,劉芳,何忠偉.中國H7N9動物疫情防控現狀及對策[J].農業展望,2019,15(8):65-70.

[3]張麗燕.做好疫情監測,嚴防非洲豬瘟等重大疫病[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9(3):10-11.

[4]朱鳳霞,吳巍,孫素芳.動物疫情風險評估與預警預報的探索與成效[J].畜禽業,2018,29(7):140-141.

[5]胡浩,戈陽.非洲豬瘟疫情對我國生豬生產與市場的影響[J].中國畜牧雜志,2020,56(1):168-172.

[6]尹才,馬龍,王玉梅,等.寧夏回族自治區一起非洲豬瘟疫情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動物檢疫,2020,37(1):11-15.

[7]李燕凌,吳楠君.突發性動物疫情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鏈節點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5(7):132-136.

作者:王復江 李鑫 李曉娜 張吉祥 單位:中衛市動物疾病預防控制與衛生監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