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外出打工對農村現代化影響探析

時間:2022-02-12 11:00:00

導語:農民外出打工對農村現代化影響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外出打工對農村現代化影響探析

內容提要:近年來,農民外出打工形成了一股熱潮,促進了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戶籍制度改革,推進農村城市化進程等,從而促進農村現代化建設。同時還存在農民自身素質的缺陷,以及他們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問題。我們認為,必須采取措施,引導和促進農民外出打工,促使農民繼續向非農產業轉移,推進農村現代化進程。

近年來,農民外出打工成為農村經濟增長的一大亮點。據統計,2002年,全國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的達到9400萬人,比上年增加470萬人,這些外出打工者人均年收入5597元,比上年增加94.4元,其中帶回家3472元。這樣一算,全國農民的打工年收入就達5278億元,寄、帶回家3274億元。這可是一個不小的數目,而且這僅是一筆有形的收入。再看這9400萬農民學到的技術、提高的能力和掌握的信息,更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和精神財富。農民外出打工對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推進農村城市化進程等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推動了農村現代化建設。

一、農民外出打工呈現的主要特點及缺陷

1.外出打工者人數較多,規模較大。據統計,2002年,全國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的達到9400萬人。安徽省,2001年農村勞動力輸出人數達到770萬人,占全省農村總人口的1/6。

2.外出打工者分布范圍較廣。據調查,目前湖南省農村外出打工者中,有49%在外省,主要分布在廣東、海南、福建,其次是浙江、江蘇、上海、北京,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陜西、新疆、西藏也有湖南農村的打工者;有13.1%的外出打工者分布在省內各城市;有18%的分布在外縣外鄉中;還有19.9%的外出打工者在本鄉鎮范圍內,而在當地鄉鎮企業勞動的人員有8.7%。

3.外出打工者大多以“非正規就業”方式從業,并具有兼業性和“候鳥型”的特點。目前,湖南省農民外出勞務大多是非正規就業,從事的行業比較廣泛,但以體力勞動和經商為主;多數外出打工者一年以內從事過多種職業。有40%以上的外出打工者是農忙在家,農閑外出的“候鳥型”打工。客觀來看,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民外出打工。

4.在技能水平方面,許多農民工還達不到勞動力市場的要求。如作為全國民工輸出大省的安徽省也只有30%的農民工受過初級的專業培訓,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培訓就業司在北京、天津、廣州、深圳、西安、烏魯木齊等24個大中城市進行調查顯示,用人單位對農民工的技能水平提出明確要求是:80%的崗位需要達到初級工以上的水平,其中,13%的崗位需要具備中級工的職業資格,81%的崗位需要熟練工人。可見,對農民工的技術教育和培訓就顯得尤為重要。

5.農民工在城鎮就業,仍然受到種種不公正待遇。最近兩年,雖然各地都放寬了城市入戶的政策,但還是以投資、興辦實業和購買商品房為入戶的基本條件。對農民工來說,門檻依然較高,還很難成為真正的“城里人”。由于還存在著“城里人”、“鄉下人”兩種身份,如今城市對農民工采取“低看一眼”的不合理政策,對農民工所從事的行業和工種作了明確的限制,農民工大都只能從事危險、待遇低等“城里人”不愿干的活。數目龐大的農民工雖然常年生活在城里,但是仍然被人為地排除在城市體系之外,享受不了依附于城市戶口之上的社會保障、子女上學等種種權利,導致我國城市化進程緩慢。在沿海的一些企業,超時加班、克扣拖欠農民工工資的事件屢見不鮮。據有關專家估計珠江三角洲對打工者所欠工資數額超過10億元。

二、農民外出打工對農村現代化的貢獻和影響

農民外出打工,不僅促進了城市的發展,更多的是促進農民增收,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社會進步,從而推進農村現代化進程。

1.農民外出打工,促進了農民增收。2001年,湖南省省外流動就業487萬人,通過郵寄方式以及在當地消費的務工收入達300億元,四川省去年跨省輸出勞動力560萬人,全年實現勞務收入400億元,勞務收入已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9%。在寧夏、貴州和甘肅這三個省的農民人均純收入中,勞務輸出收入所占的比重已經超過30%。這充分反映勞務收入的增長對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促進了農民身份的轉換,加速了農民現代素質的積累。大量農民進城從事第二、三產業等,使成千上萬從農業生產中游離出來的農民從農村流向了城市社區,成為新的城鎮人口或“準城鎮人口”,從客觀上加速了農民現代素質的積累,敢于冒險、敢于拼搏,開闊了視野,增長了才干,日益減少了由農耕生產方式賦予農民農耕生活的孤立、守成、安于現狀、褊狹與愚昧等,農民身份的轉換,大大加速了農村的現代化進程。

3.有利于發揮城市的“擴散效應”,外出打工農民回鄉創業,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現代化。農民從經濟落后地區到經濟發達地區打工,不僅學到了技術、積累了資金,開闊了眼界,更重要的是觀念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他們中不少人回到家鄉開始自主創業,這些經過市場經濟洗禮的昔日農民,如今成為帶動當地經濟迅速發展的一支新生力量。據安徽省的統計資料顯示,全省每100個外出打工的農民中,就有2-4人走上了回鄉創業的道路。目前安徽省外出打工創業的人員已有10多萬人。他們在田野里蓋起了廠房,創辦農業產業化企業或勞動密集型企業,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勞動力資源的就地轉換。四川省外出打工者中有40萬民工帶著資金、技術和項目返鄉創業,吸納當地農村剩余勞動力80萬人,產業涉及電子、制衣、紡織、家電和化工等行業。

4.正在進一步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壁壘,促進農村城市化。當農民不甘示弱、吃苦耐勞和特有的創造精神在城市謀得就業崗位后,卻又受到來自城市各個方面的抵觸和地方政府政策的限制,農民在申請城市戶口、子女求學、人身安全和自由、身份限制、身份歧視、打工中簽訂“不平等條約”等方面遇到了一系列難題,這些難題是農民從根本上轉移身份的最大障礙,由于社會各界的理性支持與農民流動的互動匯集成了一股巨大的推動力,不斷地沖擊著城鄉之間的壁壘,極力打破這種壁壘的封鎖,促進了國家和各省戶籍制度改革方案的應運而生。如湖南、廣東兩省在2002年頒布了戶籍制度改革措施,其中湖南省關于取消農業、非農業戶口“二元制”管理模式,將其統稱為“湖南居民戶口”等方案特別激動人心,這是真正體現打破城鄉之間壁壘還農民“國民待遇”身份的第一步,是農民外出打工對戶籍制度改革做出的歷史性貢獻。這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向中心城鎮轉移,推進農村城市化進程。

三、為農民外出打工服好務,促進農村現代化建設

通過對農民外出打工呈現的特點,對農村經濟建設和農村現代化的貢獻分析,可以看出,為了更好的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引導和促進農民外出打工,關鍵是要全面提高農民素質,完善戶籍制度改革和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筆者認為,從總體和長遠目標上重點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創造條件克服農民自身素質的制約,引導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農村現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減少農民,讓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要促使農民身份的轉換,必須提高農民的自身素質,這就必須從基礎抓起,提高農村教育水平。2002年4月26日李嵐清副總理在國務院辦公廳召開的電視電話會議上指示: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要實現兩個大轉變,即主要由農民承擔轉到由政府承擔,政府的責任從鄉鎮為主轉到以縣為主。這兩個轉變的實施和實現,將為農民徹底轉換身份鋪墊文化素質基礎。此外,要加大對農村成人教育和培訓的力度,這是促使農民向非農產業轉化的根本著眼點。要鼓勵運用市場方式對勞動力進行培訓,支持企業與各類組織合作進行的勞動力定向培訓。還可把中等職業教育體系(如中專、技校)向農民工開放,進行定期或不定期培訓。

2.優化社會環境,鼓勵和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合理流動。經濟發展史表明,工業化進程在帶來農業機械化的同時,也帶來了農業勞動力的剩余及工業化對勞動力的需求,這種需求使農業人口的流動成為必然。以農村家庭為單位的流動,促進了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同時,也是工業化、城市化和社會發展的結果。應改革戶籍制度,鼓勵農民自由流動,支持農民到異地打工,包括到異鄉、異市(縣)從事一、二、三產業;建設規范的、公平交易的勞動力市場,運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為農民提供充分的就業信息和公平的交易場所;疏通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渠道,除市場行為外,不允許任何單位任何人對農村流動就業人口收費。應指定專門機構,對農民流動就業問題進行調查研究,找出存在的問題,制定幫助農民外出打工就業、解決他們實際困難的政策。作為城市,要取消對農民工不合理的收費,取消對他們的就業范圍限制,改變對民工的服務態度,同時,要切實解決好民工子女的上學問題,保障民工的合法權益,為民工就業和生活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3.進行制度創新,改革遷出農戶的家庭承包土地的現有制度,減少土地對遷出農戶的牽制力。這樣做的好處:一是有利于遷出農戶土地承包權發生轉移,進行規模經營,有利與產業結構調整,從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二是有利于減少由小農經濟帶來的人口過剩,緩解人多地少的矛盾。三是有利于農村人口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是農村城市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城市化既指變農村人口為城市人口、變農村地域為城市地域的過程,又指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等城市文明在農村地域的擴散過程,前者為數量過程,后者為質量過程,兩個方面互相依賴不可分割,缺少任何一個方面都不是真正的城市化。將戶口遷入城市管理的農民,這只是農村人口城市化的數量過程,只有既將戶口遷入城市管理,又徹底放棄農村小塊土地承包權,才得以在社會心理、社會情感、社會認同、社會價值上消除城鄉隔閡與對立,被城市文明同化,這才是真正實現農村人口城市化。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4.地方政府在引導好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同時,要鼓勵打工青年回鄉創業。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地轉移更有利于農村現代化的建設,因此,當地政府要為回鄉創業人員提供優質服務。政府要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在發展第二、第三產業的同時,要抓好小城鎮建設,引導非農產業聚集于中心村鎮周圍,改革戶籍制度,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轉換身份,這是推動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改善農村的水、電、交通、通訊等條件,鼓勵創辦勞動密集型企業,要積極發展眼務業,特別是餐飲業、旅游業等第三產業。需要指出的是,應特別重視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因為這種企業既可以將農產品轉化為工業產品,解決農產品的規模生產和銷售問題,又可以大量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推進農村城市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