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快速增收,關鍵在城市
時間:2022-02-19 04:02:00
導語:農民快速增收,關鍵在城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開啟農村市場、保證國家糧食安全、遏制城鄉收入差距拉大的趨勢,等等,所有這些具有重大政治意義,并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也極為重要的目標,都迫切要求盡可能加快農民增加收入。中共中央以“2004年一號文件”來推動農民收入的快速增長,可謂完全必要、非常及時。
一號文件提出的九條措施針對性很強,只要落到實處,農民收入快速增加是完全可能的。而要貫徹落實一號文件,除了廣大農民自己以外,特別重要、非常關鍵的是,城市必須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以筆者之見,雖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農民自己不可能置身事外,但如果城市按照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積極主動地采取行動,那么,對農民快速增收的促進作用將遠遠超過農民自身的努力。
一、一號文件的許多重要措施需要城市去落實
按照筆者的理解,盡可能快速地提高農民增收的幅度,一號文件提出的“集中力量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糧食產業,促進種糧農民增加收入”、“繼續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等措施肯定是非常重要的,從農業自身發展的方向而言,這些措施對加快農民增收也具有一定的治本意義。但是,在作為弱勢產業的農業內部再怎么“挖掘”,也很難產生足以使農民收入增長到接近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而只有在農業、特別是農村以外“挖掘潛力”,我們才有可能盡快達到讓農民快速增收的預期目標。所以,一號文件提出了更多措施需要城鄉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的政策措施。
——比如,農民通過進城務工快速增收,更需要的是城市做好工作。從經驗來看,現階段我國絕大多數落后地區的農民增加收入速度最快、成本最低的方法,就是進城打工。為此,一號文件明確對城市提出了“改善農民進城就業環境,增加外出務工收入”的任務。實際上,中央把“改善農民進城就業環境”以快速增收作為一號文件的第四項任務提出來,表明對農民通過進城務工增加收入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也是對城市在這一方面的努力寄予了很大希望。要達到這一目標城市必須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必須作出應有的貢獻。中央對城市提出的任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過去城市在幫助進城務工農民快速增收的時候,許多工作是不到位、或不夠到位的,他們必須調整過去的一些政策,“保障進城就業農民的合法權益,進一步清理和取消針對農民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收費,簡化農民跨地區就業和進城務工的各種手續,防止變換手法向進城就業農民及用工單位亂收費”;“把進城就業的農民工看這是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切實把對進城農民工的職業培訓、子女教育、勞動保障及其他服務和管理經費,納入正常的財政預算,已經落實的要完善政策,沒有落實的要加快落實。對及時兌現進城就業農民工資、改善勞動條件、解決子女入學等問題,國家已有明確政策,各地區和有關部門要采取更得力的措施,明確牽頭部門,落實管理責任,加強督促檢查。健全有關法律法規,依法保障進城就業農民的各項權益。推進大中城市戶籍制度改革,放寬農民進城就業和定居的條件”。包括進一步“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也需要城市充分利用主要集中于城市的教育資源,為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和教育作出努力。
——比如,在征用農民土地的時候,城市必須把本來屬于農民的利益還給農民。建立并規范地執行保障農民利益的土地征用制度,不僅是失地農民的生存保障,也是保證廣大農民收入快速增加的一個機遇。現階段因為征用農民土地發生的矛盾,其實質就是作為強勢者的城市與農民爭利,表現為:任意征用農民土地,而不給予農民法律規定的補償;即使按照原有法律規定的補償數額,實際上也不能給予農民足夠的補償,使許多失地農民失去了生存保障,更談不上增加收入了。所以,一號文件要求“切實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按照保障農民權益、控制征地規模的原則,嚴格遵守對非農占地的審批權限和審批程序,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要嚴格區分公益性用地和經營性用地,明確界定政府土地征用權和征用范圍。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補償機制,提高補償標準,改進分配辦法,妥善安置失地農民,并為他們提供社會保障。積極探索集體非農建設用地進入市場的途徑和辦法。”這些任務實際上就是對城市提出來的,在征用農民土地時只有城市尊重和保護農民的利益,失地農民才能有新的生存保障,從而得到一個快速增加收入的機遇,同時也可能為全體農民建立與城市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帶來機會。
——再比如,城市對落后農村地區的扶貧,也應當成為貧困地區的農民快速增加收入的一個途徑。一號文件把“繼續做好扶貧開發工作,解決農村貧困人口和受災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作為快速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重要措施提出來,雖然對各級政府提出的任務,但主要應當是對城市地區而言的,因為即使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城市總體上還是比農村富裕。從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來看,因為采取了優先發展城市現代化的戰略,所以才會有今天城鄉之間的巨大差距,是農村、農民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奉獻才有了城市的繁榮和富裕,所以,扶貧不僅是城市道義上的責任,更是一種必須付出的補償。
可以說,一號文件作為中央對各級黨政領導機關的指示,通篇沒有對農民本身提出太多的要求,幾乎所有的要求都是對設在城市里的黨政領導機關提出來的,而所有由黨政機關執行的這些舉措,在一定意義上都是城市幫助農村和農民。只有城市積極主動地發揮應有的作用,一號文件才能落到實處,農民快速增收的目標才能實現。
二、城市將是農民快速增收的最大受益者
城市為農民快速增收發揮作用不僅是其責任,更是其利益所在。以筆者之見,實際上,農民收入快速增加以后,最大的受益者并不是農民自身,而恰恰是城市!
第一,農民快速增收將極大地推動農村市場的開啟,從而極大地拉動城市經濟的發展,為城市居民收入帶來更大幅度的增加。
觀察經濟增長過程可以發現,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途徑,一是投資,二是消費,有專家測算,居民消費每增長1%,便可以帶動GDP增長0.5%。在這兩種途徑中,投資帶來的經濟增長顯示為GDP的增加,卻不一定帶來就業增加和收入增長,而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帶來居民收入增長的可能性則遠遠高于投資。英國《經濟學家》雜志的數據顯示,在英國的1.565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2.6018萬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中,私人消費占了70%左右,居民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而經濟增長使2003年英國個人平均收入增長率為3%。有專家提出,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00美元左右時,世界各國居民消費占GDP的份額一般為61%。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人均GDP仍處于低收入國家水平的國家來說,最終消費率應保持在65%—75%之間比較有利于我國工業化發展提供必要的內需條件,而我國居民的最終消費率1999年為47%,與國際水平存在14個百分點的差距。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計算,2003年我國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約為41.1%,拉動經濟增長3.5個百分點,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小于投資。而消費水平低,除了其他因素外,根本還在于收入水平低,隨著農民收入快速增加,農民的消費能力自然水漲船高,農村市場必將得到有力地開啟。而農村市市場的擴張必然使主要來自城市的工業品生產更加迅速增長,這不僅將給城市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將給城市居民帶來更高的收入。2003年,我國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達到了8%以上,而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只達到4%,從現階段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速度之比來看,國家政策調節的力度再大,也不可能讓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長速度停下來等著農民趕上來,只能是隨著農民收入增長加快,城市居民收入將更加快速地增長。
與此同時,隨著收入增加,城鄉居民消費水平提高了,消費結構的層次也會提高,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就會更大,而對居民收入增長拉升的幅度也會更大。據統計,我國已有相當數量的大中城市人均GDP接近或超過3000美元。如江蘇省的武進市、昆山市人均GDP已達到或超過3000美元,天津市和南京市2003年人均GDP將達到3000美元。隨著人均GDP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地區和人口將加入到消費結構升級的行列,汽車及商品房消費熱潮將在更多的城市逐波掀起,本輪消費結構升級在我國將會持續10年以上,消費需求較快增長也將會維持相當長的時間。顯而易見,中國的城市如果能夠抓住一號文件提高農民收入的機遇,必將極大推動城市自身消費結構的提升,而更快速地提高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
當然,在我國已經加入WTO的時代,當中國農民快速增收以形成強大的有效的消費需求、推動中國農村市場的強烈開啟之時,其中的好處不一定都能夠為中國的城市所獨享。以筆者之見,誰要想將來得到更多,誰就要現在投入更多!
第二,農民快速增收將進一步加快城市化進程,從而不斷提高城市化的質量,進一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
在我國,農民快速增收的一個必然結果就是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由于我國現代化實行的是城鄉二元戰略,農村一直遠遠落后于城市,一旦有機會、有能力進入城市,農民們會爭先恐后、跑步前進的。隨著戶籍制度的逐步改革和農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必將有更多農民從農村土地上轉移出來、進入城市。而從上世紀90年代起,我國已經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城市化快速推進的浪潮,我國城市化水平已從1990年的18·96%提高到目前的37%,預計到2010年和本世紀中葉,將分別達到45%和65%,在未來20年中國實現由農村化社會向城市化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里,將會有8億人口進入城鎮生活。
從現階段我國城市化的經驗看,農民轉變為城市居民,絕不是給原有的城市居民帶來負擔,而是給他們帶來了一個改造舊城、整體上提高生活質量的機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轉變為市民的途徑通常有兩種,一是個別農民到城市打工發財致富,通過支付數額巨大的金錢買得城市戶口和住房,才得以在城里定居;二是在城市周邊的農民因為城市向農村擴張而卷入城市,這些農民帶著土地進城,這些土地在城市的“經營”下,都化成了巨額財富,主要為城市居民所享有。以筆者的觀察,農民進城的方式不可能很快改變,也不可能有太大的改變,因而,城市化進程越快,原有城市居民將獲益越多。所以,城市居民們只管等著享用農民們快速增收的成果吧!
三、現階段城市至少可以為農民增收做四方面工作
如果城市幫助農民快速增收,那么它們可以做的事情非常之多,筆者認為,所有城市都應該按照中共中央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盡快制定一個有利于城鄉協調發展的整體戰略,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扎扎實實地為農村發展作出努力。在現階段,至少有這樣幾件可以做和應該做的事情立即著手去做。
第一,幫助農民建立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
閱讀中共中央的這篇一號文件,最讓我興奮的是這段話:“從2004年起,確定一定比例的國有土地出讓金,用于支持農業土地開發,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這表明中央已經確認,國有土地出讓金應當至少部分用于農村的建設發展。那么,這筆錢既然可以用于農業土地開發,為什么不可以再分出一部分用于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呢?筆者建議,將國有土地出讓金三七分成,城市用30%,農村用70%;在70%中,20%“用于農業土地開發,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50%用于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基金。
這個建議的理由是:1、現在國家正在著手建立新的土地征用制度,所有國有土地的轉讓將通過拍賣來進行,這必將使國有土地更多增值,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即使只分到其中的一小塊,也將是很大一筆財富,不可以再像過去那樣由城市獨吞。2、國家努力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的目的是要開啟農村市場,而如果沒有一個社會保障制度,農民即使收入再多的錢也不敢輕易消費,因為沒有社會保障,大多數農民就不會有信心去消什么費,特別是較高層次的消費。而如果農民賺了錢也不敢、不愿意消費,國家費那勁干什么?
第二,幫助農村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或許有人會說:讓城市拿錢去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你這不是緣木求魚、癡人說夢嗎?它吃飽了撐的?其實,根本不是這樣!城市幫助農村搞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農民快速增收,但實際上還是幫助自己。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好了以后,受益主要還是城市:首先是城市土地將因為周邊地區交通、能源、通訊等設施的建設而迅速升值,城市必然從中獲益良多;2、農村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有利于農民把農副產品拉出來,更有利于城市把工業品運進去,當然要拉動農村的工業品消費,城市當然要因此增加就業和收入。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使城鄉進一步協調發展,城市可以得到更多好處,因而應該有這樣的長遠眼光,主動去投資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幫助農民快速增收。
第三,為農民進城務工提供更多更高質量的服務
城市在這一方面的任務一號文件已經講得很具體了。筆者再提幾點具體建議:一是城市在制定市政建設規劃的時候,應當安排在市區一些區域建設一些專為進城農民所用的廉租房,讓農民一到城市就可以找到成本最低的安身之處,而且便于管理,民工勞務市場建設、職業培訓、計劃生育、子女教育、社會治安等等工作都可以很方便地加以解決。二是城市應該在進城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方面更積極主動地發揮作用。現在相當大量的農民進城務工之前沒有什么知識技能的準備,到了城市常常因為不能適應城市需要而找不到工作,如果城市根據本地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主動地對已經進城的民工加以培訓,或者與民工輸出地的政府合作進行培訓,那么必然會取得雙贏的效果。三是城市應該主動幫助農民工和用工單位簽定勞務合同,幫助農民工取得城市職工都有工傷、醫療、失業、養老四項保險,幫助農民工拿到應得的工資。
第四,支持農村大力發展教育和公共衛生事業,動員和組織城市居民去農村創業
現階段我國農村市場疲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農民承擔著沉重的子女教育費用,使許多農民為了子女教育,根本不愿拿出錢來作什么消費。“農村教育農民辦”,加上近年來的教育產業化浪潮,用有輿論的說法,教育已經成為“催生貧困戶”的一個重要途徑。而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農民更是相當普遍。在推動國家更多承擔農村教育和公共衛生事業經費的同時,城市應當主動配合國家,把集中在城市里教育衛生資源送到農村去。比如,城市可以通過制定和實施一些措施,讓城市里的教育衛生部門與農村對口部門進行合作,比如,可以規定城里的教師、醫生等人員每個人都必須到農村為農民提供兩年的無償服務,不僅使城市的教育衛生資源發揮更大的作用、鍛煉和培養人才,更可以讓農民享受更好的醫療、子女得到更好的教育,也減輕農民在這些方面的負擔。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除了幫助農村發展教育衛生事業以外,城市還可以制定政策鼓勵企業和各方面人才特別是大學生去農村創業,特別是在幫助農村發展二三產業方面,城里人去農村發展,不僅可以幫助農民,而且自己也將發財致富。實際上,許多農村地區有著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和機遇,有著大量的商機,誰第一個趕到那里,誰就可以搶先富裕起來,關鍵是許多人不了解這一點,缺少信息的交流和溝通。城市應當采取更加積極主動的措施,鼓勵城里人去農村考察和調研,相信許多思想活躍、敢想敢干的城里人,特別是年輕的大學生一旦發現了那些商機,又有政策支持,他們一定不會放過的。
精品范文
10農民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