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化需要六大配套體系

時間:2022-02-19 04:55:00

導語:農業產業化需要六大配套體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產業化需要六大配套體系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民。“五個統籌”的第一條就是統籌城鄉發展,從指導思想上突破了城鄉二元結構的堅冰,它不僅直接影響著農民的收入和農村社會的穩定,也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因此,統籌城鄉發展的政策將從根本上給農民“國民待遇”,是新一輪農村改革和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

統籌城鄉發展,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就要走農村城鎮化、工業化的路子,這是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必須的基礎和產業支撐。我國城市化水平只有39%,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個百分點,比發達國家低40個百分點。從全國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遠落后于城市。農村居民得到的公共服務,如就業、教育、醫療、文化、社會基本生活保障等,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與城市居民存在巨大差別。我國13億人口,9億多人口在農村。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面的小康。在邁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必須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需要產業作為支撐,就是要把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突破口,逐步把工業的觸角伸進農村。

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促使農業由小生產方式轉變為社會化大生產方式,跳出了就農業論農業、就農村論農村、就農民論農民的傳統思維方式,拓寬了加快我國現代化進程的視野和思路。我國農業要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市場綜合競爭力,必須用工業組織和生產方式不斷對農業進行改造。要引導和鼓勵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境外資本等投入農業,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高農產品的深加工水平。要從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來解決城市工業和農產品生產之間分割、相對封閉運行的問題。以農產品加工業為發展重點,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用工業生產方式改造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用城市的生活方式改造農村的生活方式,實現農業的工業化和農村的城市化。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作用是眾所周知的,但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需要搞清楚兩個問題,一是農業產業化經營不僅僅是農業龍頭企業經營,而且是一種新的生產方式;二是財政扶持龍頭企業只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一個外在條件。顯然,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實際上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站在戰略的高度來認識,用統籌城鄉發展的思想來指導,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產業化經營體系。這個體系包括經營體系、政策體系、組織機構、利益機制、保障體系等。

(一)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是農業產業化的主體,它包括:產業化經營組織,即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市場等;農產品生產基地,即產業化經營組織直接經營的原料生產基地,以及在產業化經營組織監控之下為從事原料生產的專業戶;農民,直接或間接為產業化經營組織提供原料的生產者。這就是最基本的產業化經營體系???“公司(產業化經營組織)+基地+農戶”。因此,我們通常講的發展產業化經營,實際上就是指發展產業化經營組織、建設原料生產基地、收購農民的產品。但是,由于公司總是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所以,這種基本的經營方式要得到持續、互利的發展,需要其它體系的支撐。

(二)農業產業化政策體系。政策,是經營組織在決策時或處理問題時指導及溝通思想活動的方針和一般規定。政策是有連續性和完整性的,一項重要的戰略沒有政策的支撐,就會導致在輿論上爭論不休,思想上認識不一,行動上參差不齊。可以說,我國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缺乏政策支撐的。到目前為止,除了國家稅務總局的一個減免稅文件外,國家及其工作部門還沒有專門出臺過關于農業產業化的文件,沒有以政府名義召開過專門的會議。因此,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當務之急是建立健全政策支撐體系。農業產業化政策體系不僅僅是稅收問題,也不是各級財政都拿點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用政策來營造一種社會環境,推行一種新的經濟體制,搞活產業化經營機制。包括產權改革,擴展投融資渠道,加強技術創新與合作,培育核心競爭力等。這才是發展產業化經營的核心動力和內在要求。

(三)農業產業化利益聯結體系。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上連市場、下聯農戶,既是市場競爭中最活躍的因素,又是當前維系城鄉發展、區域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主要力量。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就是要把農產品加工、銷售與農戶家庭經營捆綁在一起,把農村公共服務聯結起來,提高農業的組織化、市場化程度,從而實現城鄉的協調發展,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性障礙。但是,龍頭企業一邊聯結的是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另一邊聯結的是千家萬戶的小農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業的經營風險,同時還要為農戶提供相關的服務,龍頭企業付出了較大的組織成本,使得龍頭企業深感風險與成本的雙重壓力,不得不把自身利益放在首位。從眼前看,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的天然屬性,農民很難取得“平均利潤”;從長遠看,企業和農戶的利益是一致的、可以調和的,沒有農業的發展,企業經營就沒有保障;因此,雙方必須在純粹的市場與一體化之間,進行利益聯結的機制創新,找到一種更合理的更符合市場經濟的聯結模式。龍頭企業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是農業產業的根本目的,是加強農業產業化基礎的需要,是龍頭企業發展的內在要求。

健全的利益機制,促使高新技術、管理人才、資金和社會化服務能較好地融入到農業產業化鏈中來;促使公司和農戶避免相互違約棄義;促使各地區正確處理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避免盲目競爭;使農業產業化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最終與持續提高農民收入和致富奔小康的目標協調一致。可見,要推動農業產業化上新臺階,必須以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機制為突破口,大膽探索,不斷創新利益聯結機制。

(四)農業產業化風險保障體系。建立和完善風險保障體系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保障。

一是建立風險調控基金,基金來源可以由企業(合作社)每年從稅后利潤中扣撥一定比例計提的風險金,也可以由企業(合作社)與農戶共同逐年提取,有條件的地方財政也可每年撥出一定額度資金與企業共建風險基金。二是實行農業保險,將由農業經營者獨自承擔的風險損失,分散給各個投保人,從而提高單個農戶抵御風險的能力。要積極探索政策性保險制度,鼓勵保險機構開辦農業保險業務,有條件的地方財政可對龍頭企業帶動的種養業農戶給予一定的保費補貼。三是探索發揮期貨市場套期保值的功能,通過期貨交易避免農產品跌價損失,避免經常出現貨款不兌現的“打白條”現象,用契約保證生產者的利益。

(五)農業產業化組織體系。組織是指由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聯系起來的系統。發展農業產業化已經不是權宜之計,是統籌城鄉發展、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戰略,而戰略是一個為全面實現目標而對主攻方面以及資源進行布置的總綱。要實施發展戰略,就必須有組織機構,但是,到目前為止,從中央到地方,農業產業化的組織機構。國家一級的職能在農業部,各省(市、自治區)有在農業部門的、有在計劃部門的、有在經貿外經貿部門的、有在財政部門的、有在供銷部門的,真可謂五花八門。到了省(市、自治區)以下更是說不清,就農業系統就有水產、畜牧、農墾、鄉鎮企業、林業之分,有經費的就爭職能,沒有經費的就把產業化當足球踢。中國的農業產業化要發展,就必須建立一個完整意義上的組織系統,制定戰略,編制規劃,落實措施,組織實施。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六)農業產業化支持體系。建立健全農業產業化體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組織體系進一步完善的基礎上,需要各部門以及社會各界的配合和支持。農業、畜牧水產和技術監督部門要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申報無公害等有關認證提供全方位服務,有關收費應當從優。外經貿、海關、銀行等部門要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出口農產品及其加工品提供優質服務。要強化對產業化經營組織負責人和農民的培訓,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眼光,有強烈的為農意識,懂經營、會管理、依法經營的企業家,一大批具有強烈的合作意識,重合同、講信譽,有一定經營管理水平的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