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勞動力轉移研究
時間:2022-10-29 03:15:00
導語:農村勞動力轉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勞動力轉移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主要措施。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存在多種方式,其中農村勞動力向小城市或縣城轉移,是大多數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的主要途徑。人口遷移的“推拉理論”是研究流動人口和移民的重要理論之一,農村人口在從農民變成農民工,再變成城鎮人口的過程中,是在拉力和推力兩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關鍵詞:勞動力轉移;推拉理論;農民工
Abstract:ThispaperanalysesthewaysoftransferringsurplusrurallaborinChina,pointingoutthattransferringintosmallcityorcountyisthemainwayforthemostpartofruralpopulation.Accordingtopushandpulltheoryofpopulationmigration,asruralpeopletransferredfrompeasantstofarmworkers,fromfarmworkertocitypeople,itadvocatesaconsequanceoftheinteractionofbothforces.
Keywords:transferringrurallabor;pushandpulltheory;farmworker
一、引言
經過20多年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綜合國力得到明顯增強,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我國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經濟結構的長期存在,使我國的經濟發展極不平衡,造成了城市化遠落后于工業化、農民的生活水平遠低于城鎮人口生活水平的局面。現在,我國提出了到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以及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的目標,而與農民、農業、農村有關的問題,即“三農”問題可能成為最大的障礙,這也引起了我國政府的高度關注。對于“三農”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如:加快結構調整,改革傳統的農業經營方式,加大各級政府的轉移支付力度等,但這些都無法回避由于農業人口過多而導致的生產能力過剩,商品需求不足,人均占有資源過少限制收入增長,以及轉移支付由于人口基數太大形成的財政壓力。因此,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減少農村人口基數,加快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促使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
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方式分析
人口遷移本應該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不僅有從農村到城市的遷移,同樣也有城市到農村的遷移,只不過在不同的歷史時代和不同的政策背景下有不同的側重點而已。六七十年代城市知識青年下鄉成為那個時代的主旋律,而現在,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又成為勢在必行的歷史潮流。但同時,由于近年來農村的生存環境日益變好,一些已經轉移的農村人口又轉回了農村。如圖1,它所表示的是城鄉之間人口遷移的主要流程。
農村人口的轉移主要表現為勞動力的轉移,再附帶非勞動力的轉移。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有兩種出路:向城市遷移(地域流動)和從事本地非農業生產活動(職業流動)。就地域流動來說,如圖1所示,我國的農村勞動力主要通過以下兩個途徑實現向城市的轉移:一是農村居民的子女通過接受高等教育轉為城市戶籍;二是農村未接受正規培訓與高等教育的勞動力以農民工的身份直接向城市轉移。
與地域流動相比,在農村地區從事非農職業是一種更容易參與的活動,這種就地職業轉移對勞動力所接受的正規或非正規教育的要求比外遷要低。同時,由于從事本地非農業活動的勞動力可以維持正常的家庭生活并兼顧家庭的其他生產活動,其參與成本要低于遷移的成本。但從長遠來看,由于農村人口過多,人均資源有限,其收益也受到很大制約,因此要真正提高農村人口的生活質量,大部分農村人口還是要向城市轉移。
就向城市遷移的具體途徑來說,業界又有多種主張。有超大城市論,大中城市論,小城市或城鎮化論等。有研究表明,就單位土地面積所容納的人口而言,大城市優于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優于小城鎮。因此,出于國土利用率的考慮,我國不宜盲目發展小城鎮,但農村人口大規模向大中城市轉移又缺乏現實的支持條件。首先是高房價限制了農村人口成為大中城市的永久居民。2006年全國35個大中城市的加權平均房價為5000元/米2左右,而即使是農村住戶的前10%高收入階層,戶均年收入也只有3.5萬元左右。他們若想在這些城市里買房常住,70平方米的面積要花費他們10年的總收入,其他階層就更不用說,由此可見這之間的差距有多大。其次是農村人口的自身素質限制了他們融入大中城市的生活。目前,城鎮勞動力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0年以上,大中城市的就更高,而農村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5年左右。由于自身素質偏低,農村勞動力所能從事的多是那些城市人不愿干的臟、重、累的活,這就決定了他們只能生活在社會的底層,找不到歸屬感,從而更加制約了他們向大中城市轉移。因此,農村人口向大中城市轉移的最佳路線只能是由圖1中的下半部分“農村人口→大學生→城鎮人口”實現。
既然大中城市和小城鎮都不能成為大規模農村人口的流入地,那么小城市或縣城就成為了農村人口轉移去處的最佳選擇。小城市或縣城位于整個城市體系的最基層,是大中城市之尾,農村之首,大中城市對農村的輻射作用都要通過縣城來傳遞。雖然單個縣城的作用與重要性比不上大中城市,但是由于其數量眾多,與廣大農村又有一衣帶水的關系,因此小城市或縣城就成了大中城市與農村聯系的天然紐帶和橋梁。有關數據也表明,縣城及其周邊地區,承載了大多數農村務工人員。
三、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條件分析
下面從農村勞動力及其家人生活和生存的角度,利用“推拉理論”對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應該具備怎樣的條件進行分析。
“推拉理論”是研究流動人口和移民的重要理論之一。它認為,在市場經濟和人口自由流動的情況下,人口遷移和移民搬遷的原因是人們可以通過搬遷改善生活條件。于是,在流入地中那些使移民生活條件改善的因素就成為拉力,而流出地中那些不利的社會經濟條件就成為推力。人口遷移就是在這兩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然而,現階段我國的勞動力轉移過程中,流入地和流出地各自都有推和拉兩種因素存在,即流入地和流出地都同時具有吸引和排斥兩方面的作用力。
筆者假定每一個農村勞動力都是理性的經濟人,在他們的轉移行為發生前,都要對轉移的預期收入和成本進行分析,再與不改變現狀的情形相比較,權衡兩種狀態下的利益得失,然后才作出是否轉移的決定。
本文原文
為敘述方便,若農村人口在家務農,記為狀態1;若外出打工,記為狀態2;若轉變成城鎮人口,記為狀態3。并假定狀態2與狀態3的區別是:狀態2仍有耕地,而狀態3沒有耕地,卻與城里人一樣享受各種福利,除此之外沒有其他不同之處。
農村勞動力在任何地方生活都存在生產生活總成本,分別把在狀態1、狀態2、狀態3的生產生活總成本記為C1、C2、C3。生活成本指勞動力購買商品及服務的支出、子女教育支出、住房支出等,三種狀態下的生活成本分別用C1L、C2L、C3L表示。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目的地一般比農村當地經濟發達,一部分日常生活用品,如蔬菜、糧食等的支出會增加。于是,同樣是滿足生存需求,農村勞動力在轉移目的地的支出要多于原住地。由于轉移目的地教育基礎設施一般來說比原住地齊全,再加上一些城市的人為制度限制,使農村勞動力子弟入學成本增加。住房支出是最大一筆制約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支出成本。農村人口在原住地建好房子后一勞永逸,只要作必要維護,無須再付出任何費用。而在轉移地情況則完全不同,他們要支付較高的房租,或者承擔更高的房價以擁有屬于自己的一套住房。分別用Li1、Li2、Li3表示3種狀態下日常生活支出,用Ed1、Ed2、Ed3表示子女教育支出,用Re2、Re3表示住房租金或房款,用Fe1、Fe2、Fe3表示其它生活支出。
狀態1的生產成本主要包括種子、化肥、農藥等,用Pr1表示。狀態2與狀態3的生產成本主要包括職業培訓學習費用、在轉移目的地承受各種心理壓力的費用以及與家人聯絡費用等,用Pr2、Pr3表示。于是三種狀態下的生產生活總成本分別為:
狀態1的農村勞動力主要收入是生產經營收入以及國家的各種補貼,分別用In1和Su1表示。另外由于在原住地社會環境比較熟悉,能在一定程度上獲得到大家的尊敬和認可,記其心理收益為Xi1。狀態1的總收益記為R1,則R1=In1+Su1+Xi1。
狀態2中農民工的主要收入為打工工資收入,農村家中的一些地租收入以及建設城市的心理自豪感收益,分別記為In2、Di2、Xi2。狀態2的總收益記為R2,則R2=In2+Di2+Xi2。
狀態3中農民工已經轉變成城鎮人口,主要收入為工資收入和心理自豪感收益,以及作為城市人口的其他附加福利收入,分別記為In3、Xi3和Fu3。狀態3的總收益記為R3,則R3=In3+Xi3+Fu3。
綜上所述,由推拉理論,若R1-C1大學生轉變而來的城鎮人,當他們認為R3-C3
四、結論
由以上分析可知,勞動力轉移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主要措施。而在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小城市或縣城又將扮演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大多數農村人口應該把它作為自己的轉移落腳點。對于如何才能完成轉移,研究表明,只有在城市打工的綜合收入大于在農村務農的綜合收入,農村勞動力才會傾向于進城工作。因此,應該盡量消除農民的進城障礙,改善農民工的工作環境,使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轉變成城市人口,從而減少農村人口基數,增加農村人均資源。這樣也有利于耕地的集中經營,提高農民收入,為最后解決三農問題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朱農.離土還是離鄉[J].世界經濟文匯,2004(1):53-63.
[2]嚴正.小城鎮還是大城市[J].東南學術,2004(1):60-66.
[3]劉學忠.縣城在我國農村城市化中的地位和作用[J].農村經濟,2004(10):73-76.
[4]薛國琴.農村勞動力轉移:動力、成本、收益[J].農業經濟,2006(7):29-30.
- 上一篇:貿易自由化對中國農村收入不均影響
- 下一篇:農村反貧困對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