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文化原因及對策
時間:2022-11-25 03:31:00
導語:農村文化原因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概要:本文通過作者的深入調研,提出連云港市農村文化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尤其是農村文化站投入、運行、管理體制、機制等方面有較為理性的認識。并就如何大力推進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意見與對策。
關鍵詞:農村文化存在問題對策
近年來,連云港市文化主管部門在全市城鄉廣泛開展了“在海一方”廣場文化活動及鄉鎮文化站達標建設工作,通過多方努力,取得了明顯成效,有力地促進了全市城鄉文化的發展。但從整體情況看,市區文化活動較鄉村來講相對豐富多彩,農村文化活動仍然十分匱乏。是什么瓶頸制約了我市農村文化的發展,怎樣推進農村基層文化改革?近日來,筆者深入到我市農村基層宣傳文化單位進行深入的調研,以期引起高層領導的重視。
一、連云港市新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1、基層文化陣地投入不足,嚴重影響新農村文化活動的開展。
基本文化陣地之所以投入不足,就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而言,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基層領導對文化的認識不到位,往往是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中心工作忙起來不要。對西部落后地區來講,主要是鄉鎮財力不足,無力投資。有的地方,為應付上級部門的檢查、考核,做一時的表面文章,檢查組來了找幾間房屋應付一下,檢查組一走又物歸原主,文化站成了超級“流動站”。當前,在不少農村,文化設施大多數為上世紀80年代中期投資建設,至今已破舊不堪,尤其是鄉鎮電影院1/3以上是危房,有的已經倒塌。特別是在近年來城鎮規劃過程中,文化設施大多處在鎮區的黃金地段,由于工業開發、道路建設等原因,1/3的文化設施流失,被隨意擠占、挪用、變賣。
2、基層隊伍建設人才不足,嚴重影響新農村文化隊伍的穩定和
壯大。
業余團隊要靠文化站專職干部去抓,因此文化干部個人的文化素質和自主創新能力決定著業余團隊的建設成效。當前農村文化站干部隊伍建設卻存在三大問題:一是年齡老化、素質不高;二是專職而不能專用,人才大量流失;三是通過不當手段安排不懂文化的人進文化站,占編制、拿工資、不干事。造成沒有文化的人出不去,有專業才能的進不來。
基層文化干部人心浮動,有的改行,有的被隨意抽調,也有的盡管還在文化工作崗位,但觀念比較舊,很少有更新知識的機會。現在一說起改革,在有些農村基層文化干部的心目中就認為是為了減人、減支、減編制。不錯,改革的手段是為了精簡機構,建立高效政府,但基層文化體制改革的終極目的是為了繁榮農村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必須有一支高度負責、“一專多能”的文化隊伍。
3、基本活動內容和基本活動方式建設缺乏創新,難以滿足農民
精神生活需求。
這些年連云港各鄉鎮文化活動確實彼此起伏,一個接一個,但大多數單調枯燥,缺乏新意。有的鄉鎮活動雖多,卻流于形式,應付為主,不肯在活動的形式和內容的創新上下功夫,看上去很熱鬧,但真正是農民參與的卻很少,難以讓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當前,隨著農村各項惠民政策的落實到位,農民的收入逐年增加,但文化工作卻長期處于“弱勢”,仍是傳統的吹拉彈唱和讀報,參與率不高,幾乎所有的文化消費都在一臺電視機上,或者三五成群地邀約在一起搓麻將。其根本原因就是這里的基層文化體制改革進展緩慢,導致鄉鎮文化站長期受到沖擊,致使鄉鎮文化站在農村基層的龍頭作用沒有發揮出來。
就當前開展的文化“三送”工作而言,農民就頗有怨詞。某縣電影公司根據縣“三送”活動統一安排,到某村組織了一次電影放映活動,經過提前幾天的宣傳,當晚來了一百多位農民。可第一部影片上映后不久,就有幾位農民離場;放映第二部時,有一半人離場;第三部放完時,只剩下三四個觀眾。鄉文化站對此十分不解,事后專門對此進行了調查。當天堅持看完電影的一位民辦教師直言不諱地道出了其中的緣由:不是農民對送電影的形式不接受,而是對有些內容不喜歡。譬如,那天放映的第一部關于養豬的科教片,其內容早已過時;第二部戰爭片,很多人小時候就看過;第三部武打片,農民更不愛看,因為村里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來的盡是些老人。農民對不喜歡的電影說不,至少給廣大文化工作者傳遞了這樣幾個方面的信息和啟示:首先,農民對文化生活的要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增長的。如果我們用一些過時的、陳舊的、不對路的影片來糊弄農民,農民肯定不會買帳。其次,送文化下鄉的形式要不斷改進和豐富。就送電影而言,片源奇缺,某縣電影公司兩年才進5部新片,怎么能滿足二十多個鄉鎮放映!再者,鄉鎮電影機器老化,聲、光、色效果極差也是主要原因。綜上所述,并非農民看電影難,而是農民難以看上好電影。今后我們送文化下鄉,不能僅僅局限于送電影等,還要注重幫助農村培訓文藝骨干,建設文化陣地,讓農民自己組織起來開展形式多樣的文藝活動。再次,我們要有針對性地開展“送文化”工作,無論是放電影還是文藝演出,一定要適合廣大農民的口味。
4、文化站定位不準,鄉鎮文化站改革與農村綜合改革不配套。
當前,農村綜合配套改革正在進行之中,但對于基層文化體制改革尤其是鄉鎮文化站改革在有些地方始終沒有一個明確的、統一的定位,有的定性為全民事業單位,有的定性為文化經營單位。定位不準,造成有的文化站與廣播站的撤并,與廣播站分分合合,用廣播站經營性管理模式生搬硬套在文化站上,具體操作起來不倫不類。為此,基層文化體制改革必須對鄉鎮文化站有一個準確定位,并與農村綜合配套改革同時進行,協調發展。
二、解決農村文化站發展的主要對策
1、必須盡快出臺農村文化陣地建設相應法規,以保證文化經費投入。
要明確規定文化陣地面積與鄉鎮人口的比例;要建立合理的領導班子考核機制,提高文化的考核分值,健全嚴格的獎懲制度;要盡快制定鄉鎮文化站建設工程實施方案,明確目標任務。對已建成的達標文化站,任何單位和部門都不得擠占、挪作他用,已經擠占挪用的要立即收回,限期使用。對經濟條件差的鄉鎮可采取政府出資補貼等措施;對那些在經濟條件并不很好的情況下卻能讓文化工作紅紅火火的鄉鎮領導則要給予精神和物質雙重獎勵;對文化工作中涌現出來的新方法、新思路的先進典型和經驗應及時總結和推廣,鼓勵鄉鎮領導和文化干部上下齊心,為促進新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做出新貢獻。
2、必須建立嚴格的文化干部考核任用制度,以保證文化站隊伍的穩定。
要通過規范的制度,把具有群文業務專長的人才吸納到文化站,把熱愛群文、有較強文化創新能力的群眾文化工作者推薦到文化站長崗位上;要徹底杜絕任人唯親現象,避免讓那些不懂文化、毫無責任感的人混進文化隊伍,危害我們的農村文化事業。
3、必須在創新上下功夫,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
首先要逐步改變只停留在唱唱跳跳一般層面上的演出活動的老格局,注重文化活動的特色和個性,因地制宜地廣泛開展一些適合農民口味的自娛自樂活動,力求有新的表現形式和新的表現內容,并體現較強的群眾性和參與性。其次,我們要抓住各地的文化品牌。俗話說: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風。我們要繼承和發展本鄉鎮、村落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包括動態的表演藝術和靜態的造型藝術,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加以創新發展。第三,大力提倡中小型文化活動,不要為了一時的文化政績而搞脫離農民群眾需要的大型文藝演出活動。去年就有一個縣花300多萬元舉辦大型明星演唱會,當地老百姓心痛地說:花這么多鈔票真是勞民傷財!這筆巨款如果用于當地的文化陣地建設,豈不更貼近農民的實際需要?
4、努力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平臺。
政府統攬、財政支撐、社會合力、資源下移是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主要對策,具體說來:第一,建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財政支撐體系,落實文化經濟政策。從當前許多省市已全面進入以工促農、城市反哺農村的發展階段這個實際出發,切實增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增加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財政支出在整個財政資金所占的比重;在政府預算中設立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金,動員社會力量支持文化基礎服務質量。一是文化交流平臺,每個中心村和較大的行政村都應該有籃球場、文化活動室等公益性文化設施作為文化交流平臺,對農村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在融資、用地、稅費等方面給予優惠;建立以民間藝人為主體,組建以鎮鄉村曲藝團、小劇團、秧歌隊等為載體的業余文藝團體作為文化交流基本組織;二是農村文化隊伍培訓平臺,以農村業余文藝骨干為重點,以縣及鎮鄉文藝團隊工作者義務定向培訓為輔助,實施“農村文化藝術人才培育工程”,從而為農村帶來實實在在的文化利益,促進“三個文明”建設的和諧發展。
- 上一篇:反腐倡廉能力提升交流
- 下一篇:蘇北欠發達文化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