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機械化發展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31 10:20:00

導語:農業機械化發展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機械化發展管理論文

摘要: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最基本、最顯著的特點,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首先發展農業機械化,這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農機化;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基本點是要進行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農業的質量、效益和農民收入。發展農業機械化是題中應有之意,在現階段要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戰略意義在于它是解放農業生產力的重要手段。

一、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重要意義

1、農業機械化是應用農業科技的主要載體。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關鍵是依靠科技進步,推進農業增長方式由資源依賴型向科技推動型轉變。實踐證明,現代科學技術每向前發展一步,其在農業中的擴散與應用,都帶來了農業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農業機械是科技的物化,是農業新技術有效實施和廣泛應用的主要載體。大面積地推廣應用精量播種、化肥深施、秸稈還田、節水灌溉等農業節本增效技術,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離開機械化是不可能完成的;進行搶收搶種、抗旱排澇、大規模病蟲害防治,以及農田水利建設、中低產田改造等農業生產活動,增強農業的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和綜合生產能力,必須依靠機械化作業才能得到較好實施;利用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工程技術等農業高新技術,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單位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節約能耗和改善生態環境,也必須借助機械化手段才能得以有效實施和廣泛應用。可以說,發展現代農業靠科技,科技應用離不開農機。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是發展現代農業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

2、農業機械化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和農民收入水平,是衡量農業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標。農業機械化是先進的生產力,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因素,與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增加農民收入息息相關。已經實現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的發達國家,由于農業機械的不斷創新和廣泛應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均小于8%,而我國農業勞動力占全國勞動力的比重為46.9%。無論從國外還是國內的情況看,農機化水平高的地區,農民收入也比較高,生活相對富裕。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一是可以發揮農機的增產、增效功能,直接創造財富。二是可以發揮農機的替代功能,轉移農村勞動力。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過程,就是通過農業生產“增機、減人、增收”的過程。三是可以發揮農機的吸納功能,安置部分農民實現農業內部再就業。我省農機社會化服務規模日益擴大,通過發展農機化可以吸納越來越多的農民從事農機服務業,培育一大批從農業勞動者隊伍中派生出來而尚未脫離農民范疇的農機大戶、農機作業公司、農機服務合作社等新型農機服務組織,在提供蘊藏巨大商機的農機社會化服務中發家致富,經營農業機械已經成為當前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3、農業機械化是構建和諧新農村的必然要求。農業機械是先進的生產工具,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的重要標志。發展農業機械化,實質上是一場生產手段和生產方式的變革,是推進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農業機械化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一是可以極大地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實現“文明生產,體面生活”。農業機械化大幅度地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推動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將農民從繁重的農業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讓他們能夠充分地享受現代物質文明的成果。二是可以促進農業勞動者文化素質的提高,造就新型農民。實現農業機械化的過程,要求農民必須具備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質和修養,才能較好地掌握農業機械的操作、使用、維修等農機化技術。目前,農業機械已進入我國農村的千家萬戶,而且主要為農民個人所有和經營,農業機械的大量使用和農機化新技術的普及推廣,必將相應地提高農民機手的科學文化素質和致富能力,使他們率先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領跑者和致富帶頭人。三是可以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技術支撐,促進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長期以來,我國農業增長主要依靠資源開發和投入。我國耕地面積不到世界的1/10,但氮肥和磷肥使用量卻分別為世界的30%和26%,農業污染量已占全國總污染量的1/3-1/2。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可以有力地促進農業不斷增效、農村加快發展、農民持續增收,有利于縮小城鄉差別、工農差距,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通過推廣應用機械化保護性耕作、秸稈綜合利用、節水灌溉、高效植保、畜糞無害化處理等新技術,能夠有效地保護農業生態條件,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節約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有利于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4、農業機械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基礎。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標是農業勞動生產率,而農業機械化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主要手段,農業機械化水平是現代農業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綜觀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的發展歷程,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均以農業機械化為前提,農業固定資產的大部分是農業機械,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作業都是靠機械設備來完成的。要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形成農業競爭力的核心能力,必須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提高農業生產的機械化和集約化水平。

二、現階段發展農業機械化的作用

1、有利于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增產增效。農業機械是優良耕作栽培技術的載體,它擁有人畜力無法比擬的動力和持續力,它可以實現人工達不到的更高的耕作質量,可以實現精量播種、精量施肥以及其它先進技術,可以進行復合作業和聯合作業,從而可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生產成本,增加農業效益。

2、有利于防災減災,把因災害引起的損失減小到最低。

3、有利于進行規模化生產,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

4、有利于帶動農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

5、有利于農村勞動力轉移,解除外出打工農民的后顧之憂。

因此,無論從解放農業生產力的角度還是從它的實際作用的角度看,現階段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三、現階段農業機械機型發展趨勢

我國在戶均只有7.8畝土地的小規模生產實行了農戶承包經營的情況下,小型農機主要是以“手扶”、“小四輪”為主的小型低性能農機,它得以發展的條件和優點是適合大多數農戶的收入水平和家庭經營規模的需要。但是,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看,小型農機只是起到了代替人畜力的作用,遠遠滿足不了生產發展和農業技術進步的需要。

因此,今后農業的發展主要是靠提高單位面積生產能力。除了采用優良品種外,利用農業機械為載體推廣農業新技術是最重要的途徑。從提高綜合生產能力的技術要求看,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主要推廣提高土壤生產力的技術如深松、免耕、秸稈還田等;先進栽培技術如精量播種、化肥深施、植保等復合作業;旱作節水技術如覆膜保水和灌溉、秸稈覆蓋等;高效收獲技術如割曬、收割、脫粒、烘干等聯合作業。

從對農機的要求看,第一,這些技術只有以農業機械為載體才能實現。第二,必須使用大中型農機具。第三,高性能農機的優越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農機化節本增效的基本屬性和農業技術進步的要求,使人們對高性能、高可靠性機械有了新的認識。以往因高性能農機價格較高而很少考慮它的推廣應用,現在我們已經看到它能有效實現農業技術的高性能,它的性價比、綜合效益大大優于性能較差的小農機,今后將有越來越廣闊的用武之地。

當前發展大中型農機的要求和趨勢十分明顯,但一直困擾我們的問題是與億萬小規模農戶的矛盾如何解決?在這個似乎無解的難題面前,中國農民的創造力又一次顯現出來,農機跨區作業為解決這個難題找到了一條重要的途徑。首先是小麥產區的農民創造了小麥收獲機具跨區作業的方式,在經過農戶自發探索之后,1996年農業部等五部委首次在北方11個小麥生產省組織開展了跨區機收大會戰,之后進一步擴大到所有小麥產區。

聯合收割機跨縣、跨省轉場數百公里,平均單臺單季作業面積由在本地作業的400~500畝增加到1000~1500畝,作業時間由5~7天增加到30~40天,高性能聯合收割機的有效作業時間甚至能長達50天以上,作業面積達3000~4000畝。我國農戶平均擁有耕地面積不及歐盟國家的1/40、美國的1/400的小規模農業的情況下,實現了小麥收獲的全部機械化以及超過發達國家的農機作業高效率和高利用率。它在生產方式上實現了規模化經營,開辟了我國小規模農業使用大型農業機械進行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生產的現實道路,它的歷史意義不可估量。

我國未來的農機機型的發展方向應以大型機械為主,兼顧小型機械的發展。

四、結束語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作出了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決策,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著力點和首要任務。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最基本、最顯著的特點,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首先發展農業機械化,這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