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鄉村旅游建設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31 11:06:00
導語:新農村鄉村旅游建設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年來,如何建設新農村已成為各界討論的熱點問題。本文從江蘇實際出發,結合農村經濟和旅游經濟規律,充分發揮農業和旅游等行業優勢,構建以發展鄉村旅游為新農村建設新模式。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模式鄉村旅游
一、江蘇新農村建設現狀
1.新農村建設的提出與實踐
自2005年以來,關于新農村建設研究是全國各地所關注的熱點問題。國內對于新農村建設,做了很多嘗試,并形成眾多建設模式。在農村社區發展模式上,我國創造了以華西村為代表的蘇南模式,以柳市鎮為代表的溫州模式,以深圳萬豐村為代表的萬豐模式,以河南南街村為代表的南街村模式,以遵義市鎮隆村為代表的鎮隆模式,以長溝沿村為代表的鐵嶺模式,以黑龍江省甘南縣興十四為代表的興十四模式等。江蘇新農村建設模式,不可能是單一的模式,但不論選擇構建何種模式,都必須遵循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
2.江蘇新農村建設困境
2006年江蘇省2.7萬進城務工農民返鄉創業,創辦各類企業8927個,帶動9.1萬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不容置疑,江蘇新農村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農民持續增收有一定的難度。目前江蘇農民增收主要途徑:一是勞務輸出。在未來勞務輸出的空間有限:(1)勞動力轉移,農村現形成大量留守人員,以及留守兒童教育等;(2)科技進步,企業對于員工的要求越來越高,而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技術水平很難跟上其要求;(3)隨著經濟全球化,競爭加劇,勞動力成本增加,使得企業勞動力優勢明顯降低甚至不復存在,尤其鄉鎮企業;(4)企業發展存在容量及邊界的瓶頸。二是支持農民返鄉創業致富,提高經營性收入。其次,區域發展差距,南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差異較大,縮小差距任務仍很艱巨。目前已達全面小康的縣(市),均名列全國百強縣的前50強,而未達小康的縣(市)中,不少地區的人均GDP還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第三,社會結構失衡、城鄉二元化格局、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的矛盾依然存在。與農業經濟問題相比,農村的社會問題顯得更為嚴峻。一些地方不僅生產靠老人婦女,而且出現了許多“留守兒童”,家庭內部的很多矛盾很難協調;再加上一些基層組織松懈、制度渙散、文化生活缺失;農村的治安、社會保障、養老、救助等問題日趨復雜。
二、發展鄉村旅游與江蘇新農村建設互動
1.發展鄉村旅游,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國內外經驗證明,鄉村旅游與城市旅游互動,可以增強旅游吸引力,增加外來游客的駐留期,拉動旅游消費,促進旅游經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全省鄉村旅游區(點)能夠向游客提供的農產品、自制工藝品和深度加工農產品等品種已經多達數百個,其中一大批已經成為旅游市場上的知名品牌。從2003年~2006年上半年,僅蘇州實現鄉村旅游收入25億元,接待旅游者2100萬人次,培育了以農家樂、漁家樂和農業旅游示范點為代表的各類鄉村旅游區(點)300余處,建成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5家。
2.能夠順利轉移農村勞動力,緩解社會結構失衡、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的矛盾
“九五”以來,我省旅游從業人員總數年均遞增8.9%,比全省服務業從業人員增幅高5.8個百分點。工業旅游、農業旅游的興起,還轉移了大量企業和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目前全省間接旅游從業人數已突破325萬,僅蘇州市鄉村旅游吸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萬人,間接就業人員5萬人。2005年,江蘇旅游業直接從業人員12.5148萬人。在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受阻之際,充分利用旅游業的就業優勢。通過開展旅游活動,引進城市資金,發揮旅游增量資源價值,增加新的就業渠道,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還可以改變農村破舊的面貌、穩定農村社會、緩解或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家庭矛盾、基層組織渙散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促進江蘇的新農村建設。
3.新農村建設的同時也促進鄉村旅游的發展
鄉村旅游蓬勃發展起來,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巨大的驅動作用。同時農民不離鄉、不離土,增加收入,幸福指數高。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又會推動鄉村旅游的發展。新農村建設也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商業環境,發展空間和政策支持。這樣,形成以鄉村旅游帶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促進鄉村旅游發展的互動機制。
三、江蘇發展鄉村旅游資源稟賦
2006年度江蘇旅游國際旅游接待445.1921萬人次,外匯收入278664萬美元,國內旅游接待19935.79萬人次,旅游收入達2012.15億元。到2010年,預計旅游增加值達到2100億元,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上升到6%以上。
1.發展鄉村旅游進入壁壘相對較低
江蘇鄉村旅游依托河湖港汊、山林原野、島嶼灘涂、果林苗圃、鄉居民宅以及獨特豐厚的鄉土文化資源,深入挖掘和充分整合利用優勢自然生態資源、農業生產過程、農民勞動生活場景和濃郁的鄉風民俗等人文民俗資源,已經突破初期單一的“農家餐”、“農家樂”模式,開發出生態觀光、休閑度假、民俗風情欣賞、自助農莊和農業主題公園等多種旅游項目,產業規模也越來越大。從江蘇旅游業的自身特點看,旅游行業屬于服務貿易業,不存在產業雷同也不容易被壟斷。因此,旅游業是一個市場準入較為寬松的行業,貿易壁壘比較少,同時鄉村旅游企業所需要的資金、人才、技術等同其他(如工業)企業要求相對較低。
2.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閑暇時間的增多為其提供條件
收入的增加、休假安排,為居民出行、購物和休閑提供了便利,對拉動內需、刺激消費、促進經濟增長期到一定的作用。2000年江蘇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6800元,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41.1%;2006年江蘇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4元,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36%。居民家庭文教娛樂支出比重15.24%。1999年,我國對法定節假日調整,形成了“春節”、“五一”、“十一”三個連休7天的長假。2007年進一步調整,總天數不僅有所增加,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農歷除夕等民族傳統節日還被定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以及職工帶薪休假規定,為居民外出旅游提供了時間和經濟上的可能。
3.交通等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可進入性強
2003年~2005年,江蘇累計建成通車農村公路4.1萬公里,行政村灰黑化等級公路通達率達到93%,2006年新改建農村公路1.1萬公里,新改建農村公路大中橋梁1050座,鄉鎮衛生院改造、鄉村綜合文化站室建設和以“三清一綠”為重點的環境整治等工作均取得成效,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十一五”期間,新改建農村公路4萬公里。全面實現縣到鄉通二級、鄉到鄉通三級、鄉到村通四級的發展目標,逐步把農村公路延伸到規劃的農村居住點,實現真正的“村村通”。
4.農村剩余勞動力為其提供了大量勞動力
2006年江蘇鄉村勞動力2656.80萬人。截至2005年6月底我省農村勞動力累計轉移人數為1518.19萬人(包括地域轉移和產業轉移),目前還有約560萬人需要轉移,可供輸出的農村勞動力僅有175萬人,且技能素質,年齡性別結構、文化層次難以滿足勞動力市場日趨專業化、技能化需求。在我省農村發展旅游業,一方面可以就地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從事旅游接待工作;另一方面,由于鄉村旅游業就業崗位層多面廣,所需技術相對難度不大,只需短期培訓就可上崗工作,有利于農村勞動力的轉化。一旦鄉村旅游形成一定的規模,成為江蘇農村地區的重要產業后,就可以實現當地勞動力的長期甚至永久轉化。
綜上所述,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按農村實際和旅游經濟規律辦事,發揮農業和旅游兩個行業的優勢,著力解決制約鄉村旅游發展的瓶頸因素。具備資源稟賦的鄉村發展旅游,構建以鄉村旅游發展為江蘇新農村建設的新模式,拓展農業、旅游產業發展空間,增加農民收入,提高新農村建設的效率與效益。
參考文獻:
[1]王素琴:鄉村旅游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互動模型[J].濟論壇,2007.1:P122~124
[2]江蘇省旅游局:統計局.2006年江蘇省旅游業發展統計公報.
[3]江蘇統計年鑒2007(電子版).
- 上一篇:中學領導班子貫徹實踐科學發展觀工作匯報
- 下一篇:城市房地產權屬檔案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