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改革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12 10:18:00

導語:農村改革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改革分析論文

1.土地家庭承包經營制把農民從計劃經濟體制下解放出來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農村實行的是“一大二公”的制度,一切生產經營活動均有國家安排,即統購統銷,而勞動成果則平均分配。這種經營模式致使農村生產力多年在低水平上徘徊,農業落后、農村貧窮、農民困苦成了多年難以改變的現實。

20世紀70年代中期,安徽鳳陽縣小崗村幾位農民在不甘貧窮的勇氣下自發地組織起來包產到戶,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的先行者。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拉開了序幕。1979年9月《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提出了加快農業發展的25條政策措施,第一次正式宣布包產到戶可以作為一種例外的體制形式存在。1982年的中共中央“一號文件”第一次正面肯定了以“包干到戶”為主要形式的家庭承包制,奠定了農村改革的基本方向。1983年下發的中共中央“一號文件”部署了廢除“政社合一”的體制,并把家庭承包制稱為“我國農民偉大的創造”確立為今后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至此土地家庭承包經營在全國農村全面推開。1983年底全國農村實行包產到戶的生產隊達到99.5%。土地家庭承包經營制徹底打破了統購統銷的計劃經濟經營模式,確立了農戶家庭經營的主體地位,從計劃經濟的藩籬中解放出來的農民以前所未有的極大熱情投入到農業生產當中,土地收益得到了空前提高,農村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在很短的時間內從2.5億人下降到1.3億人,創造了人類消除貧困歷史的奇跡。1984年中共中央《關于一九八四年農村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提出承包到戶的家庭承包期可以延長到15年。198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取消了30年來農產品統購統銷制度,鼓勵農民按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結構,從此農民開始真正邁進市場經濟的大門。十年間廣大農民活躍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在改變生產和生存環境中也不斷改變著自己。2003年3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賦予了農民長期的土地使用權,農民的信心和熱情再次得到了極大增強。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規定國家財政再向農村傾斜,“多予、少取、放活”的發展方針使農村經濟在政府政策支持下更加活躍,特別是2006年1月1日開始,徹底廢除了延續2600年的傳統農業稅,廣大農民作為解放了的生產力,他們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農村經濟發展的大潮中。30年來農民收入年均增長率為13.24%,農民儲蓄存款2007年末達到2000億元。剩余財富的逐年增加徹底改變了廣大農民的生存狀態。

2.現代農機的廣泛應用,把農民從傳統、低效的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

農業科技的迅猛發展使農機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愈來愈多。為了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國家加大了對農民購買農機的補助,2004年11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使現代農機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在政府的主導下得到了廣泛普及。2007年中央財政拿了12個億作為農機購置補貼,從2004~2008年五年間中央財政共安排農機購置補貼資金69.7億元,巨額補貼使傳統農業的耕作模式得到了改造和更新,農業生產成本的降低,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2008年12月29日農業部在北京召開了全國農業農村工作會議,國務院決定2009年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增加100億元,農業部、財政部印發了《2009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實施方案》,補貼機具種類由2008年的9大類18小類50個品目擴大到2009年12大類38小類的128個品目。農機補貼政策的落實將使2009年農業機械化發展目標:耕、種、收機械化水平達到47%。機械化的推廣應用使50%的農民從低效能的傳統農業和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

3.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轉移,把廣大農民從農村解放出來

現代農機的廣泛應用使農業勞動生產率上升,隨之也出現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受到國家開放搞活政策的激勵、引導,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強大的農業內部沖撞和外部拉力雙重作用下,開始向二、三產業轉移。以河南洛陽農村為例,1978~1988年平均每年轉移農村勞動力374萬人,年平均增長14.4%,農村非農產業勞動力占勞動力總數的比重由1978年的8.7%上升到1988年的25.3%,其中1985~1988年鄉鎮企業大發展時期,洛陽從事二、三產業的從業人員年均增長幅度達到24.7%,年均轉移農村勞動力達7.4萬人。1993~1997年洛陽市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了一個大規模轉移階段。五年間,農村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的人數為28.17萬人,平均每年轉移數量達到5.6萬人,年均增長9.9%,非農產業勞動力比重提高到30.1%,比1992年提高了8.7個百分點。1998~2003年洛陽市農村向非農產業共轉移剩余勞動力17.38萬人,平均每年轉移2.9萬人,年均增長3.5%。2005年洛陽市政府實施“農村百萬勞動力轉移工程”,并拿出600萬元用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洛陽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得到了提速,至2006年洛陽農村共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125.3萬人,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使洛陽農業的人口結構發生了巨變。

從全國看,2007年全國就業的農村勞動力超過1.3億人,加上在本地鄉鎮企業就業的已超過2.2億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把大量農民從農村解放出來,使諸之形成了龐大的農民工群體。作為了產業工人的組成部分,他們在為城市勞動力市場注入競爭活力、推動勞動力市場的發育和轉型的同時,加速了我國二元經濟結構的裂變。

4.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改革,把農民從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中解放出來

20世紀70年代末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使“一大二公”的社會組織形式解體,農村合作醫療也隨之大幅衰減,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得到醫療保障的僅是實行“五保”供養制度下的“三無”人員,但是這種制度的覆蓋范圍也非常有限,廣大農民的看病就醫問題仍然主要是依靠家庭來解決,“小病拖、大病捱、重病再往醫院抬”成了農民就醫的現實,社會醫療保障在農村基本上處于一個“真空地帶”,這種現象存續了近20多年,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困擾著大量農民的脫貧致富。2003年中國政府提出要建立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供給制度。從2003年3月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選擇2~3個縣(市)先行試點,2004年初~2005年年底為擴大試點階段,2006年開始為全面推行階段。2006年中國廣大農民從新型合作醫療制度中獲取了實惠。2007、2008年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在國家加大投資的情況下,覆概率有了更大的提高,在一些地區農民參合率達到100%,隨著改革的深入發展,更多的農民從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中解放出來,真正享受改革開放給帶來的成果。

5.農村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把農民從愚昧中解放出來

改革開放前,農村的文化教育相對落后,農民受教育的條件差、時間少、層次低,落后的文化教育造成了廣大農民的精神愚昧和農村經濟落后。改革開放后,由農民承擔的農村義務教育逐步開始向政府承辦轉變。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規定:農村義務教育“實行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由此中央財政相應安排資金47.3億元,農村義務教育由農民負擔轉變為政府負擔的社會公益事業。2001年開始“両免一補”政策的實施,使廣大農民子女踏入校門,享受社會公民應有的公平教育。2003年9月17日國務院下發了{2003}19號《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的文件,該文件將農村教育工作列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規劃了農村教育發展,在推進教育公平方面又邁了一大步,為廣大農民提供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2006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在人民大會堂以鄭重承諾的方式宣布,從2006年起,用兩年時間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并稱“這是我國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免除學雜費政策全部到位后,全國近40多萬所農村中小學校,近1.5億名農村中小學生從中受惠,全國農民減負150億元。2007年全國財政預算內教育支出預算比2006年增加1053億元,增長19.5%,高于全國財政支出增長幅度,新增的教育經費主要用于農村義務教育。2007年全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地區人口覆蓋率達到99%,比2003年提高了7.2個百分點,其中西部地區提高了21個百分點,調查資料顯示:2007年底西部地區累計掃除文盲600多萬人,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在農村教育體制改革的進行中,國家文化部也開展了多種文化“三下鄉”活動,送農民需要到農民中。農村教育體制改革和文化“三下鄉”活動把廣大農民從愚昧中逐步解放出來,農民整體文化素質的提高對推進新農村建設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

總之,三十年的農村改革是八億農民走出黃土地追求美好生活艱苦創業的三十年,也是中國農村走出貧窮落后,走向富足繁盛的三十年。三十年來,農民的解放和提升,農業的改造和發展,農村的變革和演化給了中國“三農”太多的可圈可點,給了中華民族太多的驚喜和感動。今后農村改革的路還很長,但是在黨的領導下,中國農民還將會以“中國農民偉大的創造”精神,邁好前進的每一步。

摘要:三十年的農村改革是八億農民走出黃土地追求美好生活艱苦創業的三十年,也是中國農村走出貧窮落后,走向富足繁盛的三十年。三十年來,農民的解放和提升,農業的改造和發展,農村的變革和演化給了中國“三農”太多的可圈可點,給了中華民族太多的驚喜和感動。今后農村改革的路還很長,但是在黨的領導下,中國農民還將會以“中國農民偉大的創造”精神,邁好前進的每一步。

關鍵詞:農民解放農村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