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暖對農業影響論文
時間:2022-02-22 03:21:00
導語:氣候變暖對農業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寧夏氣候概況及氣候變化的事實
寧夏干旱少雨、風大沙多、日照充足、蒸發強烈,冬寒長、春暖快、夏熱短、秋涼早,氣溫年、日差較大,無霜期短而多變,干旱、冰雹、沙塵、霜凍等災害性天氣頻繁,全區各地氣溫、降水南北差異明顯,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遞減(由南部涇源縣的620mm降低到銀北地區惠農縣的168mm,南北相差452mm);氣溫由南向北遞增(年平均氣溫由南部的5~6℃,上升到北部的8~9.9℃)。
圖11385-2000年青藏高原溫度變化曲線
Fig.1changeoftemperatureinTibetanPlateaufrom1385to2000
圖2新疆北部3站年降水量變化曲線
Fig.2changeofannualprecipitationof3stationsinNorthXinjiang
圖3西寧市年降水量變化曲線
Fig.3changeofannualprecipitationinXining
近50年來,寧夏年平均氣溫在波動中不斷上升,增溫幅度高于全國平均值(圖4).由圖4中可知,1987年是寧夏年平均氣溫的一個突變點:1987年之前,全區年平均氣溫基本上在多年平均值附近波動;1987年以后,全區年平均氣溫明顯高于多年平均值,且在波動中不斷上升。從不同季節的變化來看,1987年之后冬季氣溫上升最明顯,增溫幅度最大,同心、鹽池和銀川以北地區增溫高達2.4℃;春、秋季變化基本一致,上升幅度僅次于冬季;夏季上升幅度最小,增溫幅度小于1℃。
圖4寧夏全區年平均氣溫變化曲線
Fig.4changeofannualmeantemperatureInNingxia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寧夏各地凍土深度明顯變淺,北部地區變化幅度為每10年減少11.6cm南部干旱區變化幅度為每10年減少7.3cm(圖5)。
圖5寧夏凍土深度變化曲線
Fig.5changeoffrozendepthinNingxia
寧夏全區平均降水最近60年來處于波動變化之中(圖6)增減幅度不大;但年際變化、年代際變化比較大。20世紀50年代后期比較少,60年代平均每年增多了21mm,70年代以后又減少,80-90年代增減幅度不大,但21世紀的前4年降水最平均每年增多了24mm.從區域上來看,引黃灌區年降水最表現為弱的增加趨勢(圖7),即從1956年到2000年增減幅度都不大,但最近4年平均每年增加了22mm;中部干旱帶的年降水最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較多,70年代平均每年偏少了46mm,21世紀的前4年平均每年增加了16mm;固原市的年降水最在20世紀50年代、70年代、90年代偏少,60年代、80年代偏多,特別是在21世紀的前4年平均每年增加了45mm(圖8)。從季節變化來看,近年來春季降水最普遍減少,春旱加劇,夏季、秋季降水最有增多的趨勢。沙塵大氣在波動中逐漸減少,20世紀60至70年生次數遠遠高于80年代至90年代,但2000年、2001年又有所回升(圖9)。
圖6寧夏全區年降水量變化曲線
Fig.6changeofannualprecipitationinNingxia
圖7寧夏引黃灌區年降水量變化圖
Fig.7changeofannualprecipitationinNingxiaYellowRiverirrigatedarea
圖8寧夏南部山區年降水量變化
Fig.8changeofannualprecipitationinNingxiasouthmountainousarea
圖9寧夏大風和沙塵暴日數年際演變曲線
Fig.9interannualvariationofgaleandduststormdaysinNingxia
3氣候變化對寧夏建設現代農業的影響
3.1氣候變化對農業生態系統結構的影響
據有關研究表明,CO2倍增后,因積溫增長和生長期的延長,我國一熟區的南界將北移250~500km,雙季稻區和三熟區北界也將北移,兩熟區將北移到目前一熟區的中部,而且前的兩熟區大部分將被各種不同組合的三熟制取代。
由于積溫的增加,為充分利用溫度資源,一些農作物可適當提前播種,春季低溫冷害的不良影響將有所緩解,有利于水稻培育壯苗、促進棉花早發齊苗、減輕苗期病害。寧夏冬季增溫的幅度較大,有利于小麥、油菜等作物的安全越冬,使分蘗增長,生長發育較充分,有利于產量的形成;另外,由于生育期的提前,生長季節的延長,均可一定程度上減輕寒露風霜對雙晚的影響,生長期長的作物亦將充分發揮高產優勢。
3.3氣候變暖對寧夏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
3.3.1暖冬的影響
暖冬對冬小麥的播種,出苗和培育壯苗有利,但是容易造成麥苗在冬前瘋長、冬季旺長,缺乏抗寒鍛煉,易遭凍害,較為明顯的是早春3月多發的“倒春寒”現象,如1998年3月18~20日就出現了少見的春季強寒潮天氣,致使大部分地區降溫12℃至14℃,使前期受暖冬影響而旺長、抗寒能力弱的夏收作物遭受到霜凍危害,使單產降低。暖冬還能使各種危害農作物的病蟲害菌卵順利越冬,死亡率降低,存活數量上升,易造成病蟲害,增大了防治難度,,對農作物正常生長產生威脅,這種情況在冬麥區和棉花種植區表現得更為明顯。另外,各種病蟲害出現的范圍也可能擴大,目前局限在熱帶的病原和寄生組織可能蔓延到寧夏。
3.3.2涼夏的影響
涼夏使山區作物生長熱量不足,平原地區棉花生育期推遲,產量下降,早稻成熟期推遲并影響晚稻移栽,生育進程緩慢,后期易受“秋寒”的影響。涼夏伴隨的陰雨天氣增多、光照的熱量嚴重不足,導致喜溫好光作物易受“內傷”,如1993年是寧夏時“涼夏”最為明顯的一年,當年作物生長季節內熱量資源嚴重不足,7、8月份平均溫度比常年偏低2~3℃,在盛夏未出現35℃以上的高溫天氣,造成大面積早稻發芽、霉爛,全省因此損失達4億kg,使早稻豐產不豐收;當年的中稻抽穗開花和灌漿結實也十分不利,氣候生長期普遍推遲。此外,氣溫偏高,土壤水分蒸發加劇,使土壤變干,干旱發生的機率加大,由于水分虧欠抑制了熱量資源增加所發揮的作用,某些糧食將減產。
4對策及措施
氣候變暖對寧夏現代農業生產的影響具有兩重性,即有利,也有弊。氣候變暖使未來農業生產面臨三個突出問題: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增加,產量波動大;農業生產布局和結構將出現變動;農業生產條件改變,農業成本和投資增加。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必須研究氣候變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及對策,才能為發展糧食生產提供決策依據。
4.1充分利用熱量資源
溫室氣體倍增后氣候變暖,寧夏有效積溫、活動積溫、無霜期都有所增加,有利于作物光合效率的提高和作物氣候生產力的增加。因此要利用氣候變化的有利契機,充分利用熱量資源,調整作物種植界限和種植制度,恢復并不斷提高復種指數,同時種植制度改革要考慮與水熱的配合。
4.2加強防災減災工作
隨著氣候變暖,全球氣象災害如干旱、高溫熱害、暴雨、冰雹、干熱風等發生的頻率將有所增加,特別是對寧夏威脅更大。所以必須建立不同地區防災減災、穩產增產的種植制度和實施新的栽培技術;同時隨著氣溫的升高田間雜草、病蟲害的發生也將增加和加重,蒸發量的增大,農業生產條件將會越來越嚴酷,針對未來氣候變化對農業可能的影響,及時調整農業結構和種植結構,有計劃培育和選用抗旱、抗高溫和低溫等抗逆品種;發展生物技術,選育適應氣候變化的作物、家畜等新品種;采取有效利用水資源等措施提高農業生態系統能力。同時,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提高農業應變能力和抗災減災水平。
4.3推廣適宜的農業技術
推廣適宜的農業技術,適應當地氣候變化,改進耕作栽培方法,推廣旱作農業技術,旱育稀植,棚膜育秧、抗旱型種子包衣劑等增強適應能力的技術;發展以生物技術為中心的農業高產技術,加快應用化進程,以適應未來可能的變化。
4.4加強農業氣象監測
加強農業氣象監測,預測掌握氣候變化的信息,加強有關學科聯合攻關與科學研究,特別是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影響的研究,提出適合本地特征、科學的有針對性的對策。
參考文獻:
[1]唐國利.近百年中國地表氣溫變化趨勢的再分析[J].氣候與環境研究,2005,(04).
[2]王菱.中國北方地區50年來最高和最低氣溫變化及其影響[J].自然資源學報,2004,(03).
[3]于淑秋.我國西北地區近50年降水和溫度的變化[J].氣候與環境研究,2003,(01).
[4]氣候變化對農業影響及其對策課題組.氣候變化對農業影響及對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1
[5]秦大河.氣候變化的事實與影響及對策[J].中國科學基金,2003(1):1.
[6]馬曉波,施雅風,沈永平,等.西北地區近代及歷史時期氣候變化趨勢分析[J].冰川凍土,200325(6):672.
[7]丁一匯,戴曉蘇.中國近百年來的溫度變化[J].氣象,2005(12):19.
[8]納麗,孫銀川,鄭廣芬,等.寧夏春季沙塵暴氣候趨勢頂測系統[J].寧夏工程技術,2005,4(3):204.
[9]江學頂,劉育,夏北成.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對生態系統的影響[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3,23(5):258.
[10]陳楠,彭維耿.寧夏高溫多、少年平均環流及OLR場特征分析[J].干旱氣象,2004,22(2):23-27
- 上一篇:重點項目暨發展改革工作會議講話
- 下一篇:工商局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調研會上的講話
精品范文
4氣候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