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稻田種植技術
時間:2022-03-08 10:15:00
導語:干旱稻田種植技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主要技術
1.1模式
旱田為玉屏縣朱家場鎮茅坡村舒啟城戶責任田,面積867m2,種植模式為:春玉米+小白菜—夏玉米+秋豇豆。
1.2玉米栽培要點
玉米品種選用當地推廣雜交品種臨奧1號。春玉米3月25日播種育苗,4月21日東西向寬窄行錯位移栽,寬行1.05m,窄行0.45m,株距0.27m,栽49380株/hm2,8月2日完熟收獲,全生育期127d。夏玉米7月16日(春玉米乳熟期)搶種直播在收獲后的白菜帶中,行比不變,株距0.24m,播5.556萬窩/hm2,窩播2粒種。底肥用25%(N∶P∶K=8∶8∶9)復合肥900kg/hm2+尿素120kg/hm2+硫酸鋅30kg/hm2穴施播種溝內(不能接觸種子),蓋土3~4cm,同時將割除的前茬玉米老黃腳葉覆蓋在播種溝周圍,以利保墑、增肥和防止土壤板結。三葉期用尿素90kg/hm2提苗,大喇叭前15d用尿素180kg/hm2作攻苞肥;同時,培土塞蔸蓋肥。苗期、抽雄開花期治螟蟲、蚜蟲各1次,9月下旬采收鮮穗。
1.3小白菜栽培要點
小白菜品種選用早熟、優質、耐熱良種小雜56。與春玉米同期直播在寬行內,每寬行帶播2行小白菜,窩距0.33m,播4.035萬窩/hm2,窩播4~6粒種。底肥用復合肥300kg/hm2,用清糞水30t/hm2作追肥,及時定苗,及時防治病蟲害。全生育期防治病蟲3次,6月初采收結束。
1.4豇豆栽培要點
豇豆品種選用之豇28—2。9月12日在夏玉米開始抽雄時搶墑播種2行在收后的白菜帶內,與鮮玉米共生14d,與完熟夏玉米共生39d。播種方法:牛犁播種溝后人工修整,用25%(N∶P∶K=8∶8∶9)復合肥450kg/hm2+15%速溶硼肥2250g/hm2,按45cm窩距穴施溝內,再用種子4~5粒/窩播于2穴之間的無肥區,邊播邊蓋土3~5cm,最后用割下的玉米老黃腳葉覆蓋保墑。抽蔓后及時引蔓上架,初花時追尿素90kg/hm2,結合防螟治蚜用0.5%倍磷酸二氫鉀噴施3次,11月下旬采收結束。
2效益分析
2.1經濟效益
與單作水稻產量產值最高的2003年相比(產稻谷7650kg/hm2,折價1.224萬元/hm2),改種后產值高于單作水稻3.578萬元/hm2;純收入達4.078萬元/hm2,較單作水稻增加3.023萬元/hm2。
2.2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
利用干旱稻田進行立體種植,既保證糧食生產,又打破了單一的糧、菜生產經營方式,改變了自給自足的土地經營理念。同時,對緩解蔬菜淡季需求矛盾、豐富人民生活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玉米、豇豆等高矮搭配種植,有利于防止土壤流失,既改善了土壤結構,又培肥了地力,從而產生了較好的生態效益。
3作用機理分析
3.1互利作用
一是豇豆利用玉米植株作架,減少搭架用工37.5個/hm2,節約資金1200元/hm2,同時,豇豆的根瘤又能為玉米所用;各作物單一防治病蟲,可有效抑制2種作物病蟲害發生。二是有玉米植株遮陽和老黃腳葉覆蓋,可使夏末的地溫下降4~6℃,地面蒸發減少44%~50%,相對濕度提高9%~29%,土壤含水量增加24%,有利于種子出苗和苗期生長。三是在玉米行間整地、施肥播種、中耕,增加了玉米根系的擴展范圍,協調了水、肥、氣、熱關系,幾種作物所需元素異質互補,一水一肥兩用,節水節肥。四是合理利用了時間和空間,促進了周年生產均衡發展。
3.2光熱利用和邊際效應
采用高矮立體種植,葉片層次多,葉面積大,分布合理,可以充分利用作物生育期的太陽光能,增加單位面積上的有效葉面積,從而獲得較高的產量和收益。
參考文獻
[1]張慶山,陳迎義.水改旱的剖析及應注意問題[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08(11):55.
[2]宋晨生,劉和吉,田緒臣.六種作物間作套種模式[J].農村新技術,200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