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農民推進本地區城市化進程論文

時間:2022-05-14 06:39:00

導語:三分農民推進本地區城市化進程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三分農民推進本地區城市化進程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引言;“三分農民”的基本構想;“三分農民”基本構想的推廣;總結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解決中國“三農”這個老大難問題,“三分農民”將是可行路徑、“三農”問題即農業、農民、農村問題、城市化與工業化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一“分”農民離土脫農、一“分”農民從事不依賴于土地的高科技農業、江漢平原的土地流轉、一“分”農民從事依賴于大面積土地的機械化、規模化農業、“三分農民”基本構想推廣的可行性、“三分農民”構想推廣的措施、“三分農民”要圍繞當地特色產業進行、“三分農民”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契機,扎實穩步推進等。具體請詳見。

解決中國“三農”這個老大難問題,“三分農民”將是可行路徑。以江漢平原為例,這個路徑的基本構想是:將一“分”農民離土脫農,加入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成為徹底的城市人即非農人口;將一“分”農民從傳統的大田農業中分離出來,從事不依賴或少依賴于土地的高科技農業,進行高投入、高附加值即高產出的工廠化、科技化、集約化農業;將一“分”農民從事依賴于大面積土地的機械化、規模化、自動化、少人化的農業。同時,伴隨著農村金融、科技、農產品流通等體制的改革與完善,最終實現農業人口的分流、農民數量的減少、農民收入的提高,即“三農”問題的解決。“三分農民”的新構想雖然是以江漢平原為例設計的,但這一新構想所指出的路徑對湖北省以及全國其他地區,也可以因地制宜地加以推廣。

關鍵詞:“三農”問題;江漢平原;三分農民

一、引言

“三農”問題即農業、農民、農村問題。對于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而言,“三農”問題直接關系到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前途與命運。溫總理曾經在記者會上表示,沒有農村的小康,就不會有全國的小康。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不會有全國的現代化。由此可見,“三農”問題對中國的未來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也一直是中國希望解決而又難以解決的老問題、大問題,因此也就是中國要努力解決的“老大難”問題。

如何解決“三農”這個“老大難”問題,中國的不少學者認為,城市化與工業化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因為城市化與工業化的發展最終會減少農民的數量,從而通過農民數量的減少進而解決中國的“三農”問題。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農民的數量也是很少的,如美國農民人口僅占全國人口的2%左右,但是其農業科技十分發達、生產效率高,因而農民的生活水平也非常高。那么,如何減少中國農民的數量,將中國無論是絕對數量還是相對數量都很高的農民分離出去,既能找到消化中國農民的渠道,解決分離出來的農民的就業、生活乃至致富問題;又使中國的農產品產量不減少甚至平穩的增加,以使解決中國廣大人口的吃飯問題牢固地建立在依靠中國自己的自給自足的基礎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依靠國外、看外國人臉色行事的基礎之上,這是迄今學者們研究頗多的問題,但是還沒有拿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那么怎么才能夠找到可行的路徑,提出一條切實可行的方案呢?我們通過研究,在解放思想的基礎上,得出了一條新構想。該新構想認為:“三分農民”將是解決中國這一老大難問題的可行路徑和有效辦法。即:通過一系列合理的制度安排,從不同的路徑將江漢平原地區乃至湖北省及全國其他地區的大量農民,一部分引導到其他非農產業,加入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到城市就業,既脫農也離土,成為徹底的、真正的、完全的城市人口;一部分農民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化、科技化農業升級,從傳統的人畜結合型農業中分離出來,從事不依賴或少依賴于土地的高科技農業,進行高投入、高附加值即高產出的工廠化、科技化、集約化農業;一部分農民從現在的地少地小、人畜耕作、精耕細作、廣種薄收的傳統農業中走出來,從事依賴于土地多、面積大的機械化、規模化、自動化、少人化農業。這樣把中國的城市化進程、農業人口的減少即農民數量的減少、農業方式的轉變、農業人均生產效率的提高、農產品總數量的穩定甚至增加,有機地聯系、統一、結合起來。我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三農”這個“老大難”問題。

為使研究有針對性、說服力和可操作性,我們以江漢平原作為研究的范本。通過針對江漢平原這塊有代表性的區域,把“三分農民”構想的路徑設計出來,并建構好相關的制度安排,進而再將這個構想的路徑及制度安排推廣到湖北及全國有類似條件的地區。下面我們先以江漢平原為例論述“三分農民”構想和制度安排,然后再將這一構想和制度安排推廣到湖北及全國有類似條件的地區。

二、“三分農民”的基本構想

(一)一“分”農民離土脫農

讓江漢平原的一部分農民離開他們長久賴以生存的土地是推進江漢平原地區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重要手段,也是解決江漢平原“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隨著中國城市化與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江漢平原農民離土脫農的趨勢也將持續推進。

目前,讓江漢平原農民離土脫農主要有兩種途徑:第一種是一些農民自己開辦或加入當地的鄉鎮企業,自主創業或成為工人,比如,江漢平原的仙桃市彭場鎮的一些農民興辦了大量無紡布企業,初步形成了無紡布產業集群,不但自己離開了土地而且還吸納了本地大量的農村勞動力。第二種是江漢平原地區的農民前往大中城市或東南沿海等發達地區務工,成為城市勞動力市場的一部分。

我們認為,未來這部分離開土地的農民,特別是進入大中城市或東南沿海等發達地區務工的農民,應該徹底地脫離農村,擺脫目前這部分農民“候鳥式”的四季來回遷移的模式,成為城市的真正定居者,加入到中國城市化的進程,分享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好處,也成為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為城市化進程中必然要有城市人工作及生活方式的分工,這就為農民進入城市生存、生活提供了空間,也需要農民進入城市來成為這一分工中的一個部分)。

(二)一“分”農民從事不依賴于土地的高科技農業

隨著江漢平原農村經營體制的轉變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走高科技發展之路已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這種高科技農業的最大特點是它很少需要甚至幾乎不需要土地,科技含量非常高,可以用廠房進行生產、作業,即成為工廠化的農業。這種農業生產的雖然是農產品,但是生產的方式、場地,對“老天”的依賴等等,幾乎看不到農業的模樣,仿佛如工廠一般。

在這方面,世界各國(地區)已經創造了很多很好的經驗和模式,值得我們很好地學習、借鑒、推廣。如地處西亞沙漠邊緣的以色列,因嚴重缺水、土地貧瘠,但以色列發明了先進的農業高科技,這種高科技農業主要是通過滴灌技術,將農作物生長在恒溫、恒濕的房間里,用很少的水和土地,就可以在荒漠上生產出大量的優質、穩定、高產的農產品,被譽為歐洲的“菜籃子”。又如,東亞的日本大力運用高科技,通過發展無土栽培,在恒溫、恒濕溫室里,通過無土的營養液生產出了蔬菜、水果等高品質的農產品,創造了無土栽培農業。

我們認為,讓江漢平原一部分農民通過學習、借鑒、模仿、實施類似于上述世界某些國家的高科技農業,加速高科技農業的產業化進程,從事于高投入、高產出的現代化農業,就可以極大地減少江漢平原農民對土地的依賴,克服人均可耕地面積少的制約,走出江漢平原地區少依賴甚至幾乎不依賴土地的現代化農業,農產業升級換代、不斷超越的又一路徑。

(三)江漢平原的土地流轉

通過前面的“二分”,即江漢平原一部分農民前往外地或本地鄉鎮務工,甚至自己開辦鄉鎮企業,開始脫離賴以生存的土地;一部分農民發展需要很少甚至幾乎不需要土地的高科技農業、工廠化農業,這就使得江漢平原地區的土地大量騰挪出來,從而為發展我們要進一步研究的第三“分”,即發展大量依賴于土地的機械化、規模化農業奠定了土地的自然條件方面的基礎。為提高江漢平原地區的土地利用效率和真正地開展機械化農業作業,就客觀上要求對土地進行流轉,提供土地大面積歸并、并利用機械化耕作的制度方面的保障,使其為機械化、規模化農業開辟道路。

隨著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江漢平原原有的以固定“均田制”為統一模型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長期以來缺少創新,土地使用權日趨封閉和凝固,成了禁錮江漢平原農業向社會化大生產邁進的枷鎖,因此土地流轉十分必要和重要。結合江漢平原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并參照其他地區已作的探索,我們認為,江漢平原的土地流轉模式至少有如下幾種可供參考:責任買斷制、股份承包制、統一責任制。

所謂責任買斷制,就是一次性補貼江漢平原進城或在本地鄉鎮企業務工、或自己開辦鄉鎮企業的農民一定的費用,將其土地使用權買斷。江漢平原的土地使用權的買斷經營,是堅持土地集體所有,允許土地使用權在一定的年限(如50年內)一次性出售給農業經營者,經營者購買土地使用權,在國家宏觀產業政策的引導下從事農業經營。它是在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經營模式。

所謂股份承包制,就是江漢平原進城務工的農民將原有的土地,作為股本,或參股到高科技農業園區,或規模化、機械化農業中,進行投資與分紅。

所謂統一責任制,就是江漢平原一部分農民將原有的土地返還給政府,政府在社會保障方面給農民以實惠,同時這一部分農民,有的進城務工、有的在當地開辦企業或當地的鄉鎮企業務工、有的進入到高科技農業園區成為園區職工。

江漢平原的土地流轉模式一般有責任買斷制、股份承包制、統一責任制等三種模式。然而,不同的模式都各有其利弊。那么究竟如何進行選擇呢?我們認為,江漢平原不同地區應根據當地不同的實際情況去進行選擇不同的土地流轉模式,切不可“一刀切”。如采用股份承包制和統一責任制的地區應該是高科技農業發展有一定的基礎,且高科技農業是本地區未來發展的主導。因此,不同的地區要因地制宜,從本地區的實際出發,去選擇或創新適合本地的土地流轉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土地資源,促進江漢平原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協調與持續發展。

(四)一“分”農民從事依賴于大面積土地的機械化、規模化農業

隨著前面的“兩分”,就可以使江漢平原地區騰挪出大量的土地,如果我們再輔以有效的土地流轉機制,實現江漢平原地區土地資源的合理流轉,就可以為江漢平原發展依賴于大面積土地的機械化、規模化農業創造條件。江漢平原面積廣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實現農業的機械化、規模化具有十分優越的自然條件。只要能創造實現土地流轉的制度條件,就可以搞機械化、規模化的農業。實現農業生產的機械化、規模化后,就可以極大地提高農業的人均勞動生產率,發揮大規模農業生產的規模效益,從而有效提高農民收入。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尤其是在美國,由于科技發達、地廣人稀,農業生產中飛機、聯合收割機等現代化農業機械應用十分廣泛,使其農業生產率及農民的生活水平都極大的提高。

目前,江漢平原地區的農業機械化總體還處于較低水平,在農業生產中使用的基本上還是小型農機具,一些大規模、聯合生產的機械應用很少。為讓江漢平原一部分農民從事機械化、規模化農業,就必須要在尊重江漢平原農民的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大力推進農業的產業化經營,不斷建立和創新江漢平原農業機械的社會化服務組織。

具體說來:一是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二是尊重江漢平原農民的主體地位,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三是建立和創新江漢平原農業機械的社會化服務組織。轉貼(五)江漢平原農村金融、農產品流通等相關制度的改革與完善

隨著江漢平原農民的“三分”,為有效促進江漢平原地區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江漢平原農村地區的金融、科技、社會保障等相關制度也需要隨之改革和完善。具體來說,應從農村金融、農產品流通、科技、社會保障、待業青年等方面著手。

與全國許多農村地區一樣,江漢平原農村金融呈現邊緣化的趨勢。金融體系、金融服務、金融創新、資金供給、金融人才均被邊緣化,嚴重影響了江漢平原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要徹底扭轉江漢平原當前農村金融邊緣化局面,促進其健康發展,還必須從消除江漢平原農村金融邊緣化的成因人手,重構江漢平原的農村金融體系,疏通其融資渠道,激活沉淀資金,建立保障機制,加強金融監管,構建和諧的金融生態環境…。

江漢平原農產品流通體系的不健全也嚴重制約著本地農民收入的提高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農產品流通過程中暴露出了一系列的問題,如市場建設落后、中介組織水平不高、龍頭企業發展不快等。搞好江漢平原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必須在以下六個方面下功夫,建設六個平臺:構建“生產平臺”,保證流暢物豐;構建“市場平臺”,增強流通功能;構建“組織平臺”,提高流通效益;構建“機制體制平臺”,強化流通保障;構建“信息平臺”,強化流通神經;構建“人才平臺”,提升流通水平。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江漢平原地區只有大力發展農業的高科技,才能促進農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我們認為,江漢平原地區應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來發展本地區的農業高科技:深化江漢平原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完善和健全科研體制,優化科技系統結構;按照“高產、優質、高效、低耗、可持續”的農業發展要求,加強江漢平原的農業科研開發;加強高新農業科技的研究開發和跟蹤,瞄準國際科技發展前沿;建立健全高科技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疏通科技投入農業的渠道。

江漢平原地區作為全國重要的農業區,在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過程中,也面臨著因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而引起的諸多問題。我們認為,要完善江漢平原地區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就應從建立和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醫療保障制度、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著手。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江漢平原的農村出現剩余勞動力將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現象。但我們必須意識到,江漢平原農村出現的剩余勞動力的數量如過于龐大,就會產生較為嚴重的農村待業青年問題。農村待業青年問題不僅僅是個經濟問題,而且還是個社會問題。因此,解決好江漢平原農村待業青年問題至關重要。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積極發展江漢平原的鄉鎮企業,尤其是發展集聚、集群經濟;加快城市化進程,推動江漢平原農村有專長的各類人才向城市工商等行業轉移;大力組織勞務輸出,盡可能地讓江漢平原較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參與城鎮建設事業和其他工作;采取“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原則,實行有計劃的移民和戶口松動政策。

三、“三分農民”基本構想的推廣

我們認為,“三分農民”的總體構想不僅適合于江漢平原地區,也可以推廣到湖北省乃至全國其它省份有類似江漢平原條件的地區。因為這個構想的核心是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及可行的路徑分流農民,改變傳統農業的單一、窄小、低效模式,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增加農民的收入,進而提高城市化和工業化水平。因此可見,這個基本構想對湖北全省及全國其他省份都具有較大的適用性。因此,我們認為,湖北全省以及全國其它省份條件類似的地區,都可以因地制宜地借鑒“三分農民”的基本構想,來推進本地區的城鄉互動,促進該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當然有些與江漢平原條件不同的地區,如國家自然、生態、森林保護區,就不能把土地拿來搞大面積的機械化、規模化農業等等,這樣的地區農民的致富問題,必須另行研究,選擇相宜的路徑和模式。

(一)“三分農民”基本構想推廣的可行性

首先是對湖北類似江漢平原條件的地區,不失有可行性,可以進行推廣。

值得注意的是,江漢平原是湖北省乃至全國農業較為發達的地區之一。事實上,湖北省是一個經濟發展很不平衡的省份。江漢平原基本上地處湖北的重要城市武漢的上游(武漢也可以納入其內)。湖北除了江漢平原這塊大的平原之外,在其它非大面積平原的地區,也是存在局部的小平原。湖北現在經濟發展的格局是,一方面,以武漢為核心的“1+8”城市圈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另一方面,鄂西等老、少、邊、窮地區溫飽問題還尚未完全解決。湖北省除江漢平原以外的鄂西、鄂東、鄂南地區均是經濟欠發達地區,這些地區的基本特征都是山區面積大,農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較高,但是也存在某些局部的小平原。因此,“三分農民”在湖北省這些地區的推廣,就要結合這些地區的實際情況,有可能推廣的地區則要大力的推廣,不宜推廣的則不要硬性推廣,不可“一刀切”。

同時,“三分農民”的構想也可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同樣,“三分農民”的構想在全國其他省份推廣應結合不同省區的發展實際情況。全國有的地區與江漢平原的實際情況類似,對于這樣的地區,則可以進行推廣;而有的地區與江漢平原的實際情況差別較大,對于這些地區,則應探索其他的發展途徑和模式。

但值得指出的是,對于湖北乃至全國那些不宜機械地推廣這一模式的其他地區,“三分農民”這一構想的實質——即通過幾條路徑來分流農民,減少農業人口的比重,將土地適度集中到一部分人手中,進行規模化、機械化耕作,提高農業的機械化、規模化水平,發展不依賴或少依賴土地的高科技農業,將一部分農民從農村轉移出來,加速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最終解決中國“三農”的“老大難”問題,則還是有價值的,至少是值得參考的。

(二)“三分農民”構想推廣的措施

1,“三分農民”要圍繞當地特色產業進行

湖北及全國其他可以推廣“三分農民”構想的地區,在實踐“三分農民”構想的過程中要緊緊圍繞不同地區的特色產業進行。特色產業意味著一個地區在發展某項產業方面具有獨特的資源稟賦、技術優勢或市場優勢。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每個國家、地區都應該對本地的經濟發展進行合理定位,使自己在全球價值鏈上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因此,湖北乃至全國的每個地區,都應積極培育和扶持本地特色產業。

在湖北省及全國的其他地區實踐“三分農民”的構想要圍繞不同地區的特色產業進行,通過特色產業的產業化來推動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目前,湖北及全國的一些地區已經形成了特有的產業優勢,如湖北省羅田縣的板栗產業發展十分迅速,已經成為當地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湖北省英山縣的茶葉也成為鄂東地區重要的茶葉生產基地,產業鏈年產值超過4億元人民幣。因此,實現“三分農民”,要圍繞積極培育和發展湖北乃至全國各地的特色產業進行。

2,“三分農民”要做好離土農民的相關工作

讓農民離土是三分農民構想的主要內容,但是我們必須意識到,讓農民離土是有序、科學地離土,而不是盲目將農民趕到城鎮。國外的一些城市如印度不少大城市出現的貧民窟給我們的城市化進程敲響了警鐘,我們要吸取他們的經驗與教訓。因此,在湖北省乃至全國其他地區推動城市化進程,都應采取穩步的措施,逐步實現農民的“三分”。

3,“三分農民”要積極維護進城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由于中國城鄉二元機制還將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存在,因此,農民進城務工也將是一個長時期的現象。但目前,進城務工農民的各種合法權益屢屢受到侵犯,這種合法權益不僅包括務工過程中應得收入,還包括其在城市里定居及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各種福利待遇。要積極在湖北省內和全國推廣“三分農民”構想,就要將維護進城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當作一項大事來抓。一方面,要積極健全保障農民工利益的各項機制與制度,如農民工工會等;另一方面,還應推行戶籍制度等相關不合理制度的改革,為農民工在城市的安家落戶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變“葉落歸根”為“落地生根”。因此,如果我們能積極維護進城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就可以大大提高湖北乃至全國的城市化進程,促進“三分農民”構想的實現,構建一個新型的城鄉、工農和諧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4,“三分農民”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契機,扎實穩步推進

實施“三分農民”的構想,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目標,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契機,將“三分農民”的構想結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并進行。同時,不同的地區在實施“三分農民”這個構想時,要從本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穩步扎實推進,切不可“一刀切”。

5,“三分農民”的核心:三條路徑

要特別指出的是,“三分農民”構想中的“三分”,并不是機械的“三分”,只是一個形象的表述,主要是指出了三條路徑。對于江漢平原地區的不同鄉鎮,對于湖北省乃至全國其他的省份,三分的比例也是不盡相同的。但是,這一“三分”的核心思想、基本構想是基本一致、可以借鑒的。

四、總結

我們認為,“三分農民”的基本構想是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可行路徑。以江漢平原為例,“三分農民”的基本構想是通過一系列合理的制度安排,一方面通過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城市經濟,使江漢平原“一分”農民脫農離土。另一方面,通過在江漢平原地區發展依賴很少土地的甚至幾乎不依賴土地的高科技農業,提高本地區農業的科技含量和生產效率,使江漢平原“一分”農民不脫農,但“離”土。隨著這“兩分”,使江漢平原地區騰挪出大量的土地資源,再輔以有效的土地流轉制度,江漢平原地區的土地資源就可以活起來,這就為發展依賴于大量土地的規模化、機械化農業創造良好的條件,使得江漢平原的“第三分”農民可以從事依賴于土地,使用大型農業機械的機械化、規模化農業。同時,伴隨江漢平原農村金融、農產品流通等制度的改革與完善,就可以推進本地區的城市化與工業化進程,最終實現農民數量的減少、農民收入的提高和“三農”問題的解決。這個構想同樣可以向湖北及全國其他地區進行推廣,對湖北省及全國的其他地區“三農”問題的解決均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