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特點論文
時間:2022-07-13 10:12:00
導語:中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特點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自2009年起試點試行,但我國傳統養老方式弱化,老齡化的速度在加快,農村老年人養老現狀仍不容樂觀。因此只有繼續發揮傳統養老的積極作用,弘揚傳統尊老倫理精神,建立健全多支柱中國特色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我國農村老人才能衣食無憂、精神愉悅、安度晚年。
關鍵詞:農村老年人口養老保險
一、目前農村養老現狀與問題
1.老齡化的速度在加快。據“中國老齡國情及養老服務業發展論壇”信息,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以年均32%速度遞增,截至2008年底,全國老年人口已增至1.69億人。農村老年人口多于域市.占老年人口的七成以上。中國快速成為世界上老人最多的國家。
2.傳統的家庭“養兒防老”功能弱化。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農村家庭擁有子女人數減少,家庭“四、二、一”人口結構的形成與家庭的小型化,客觀上增加家庭養老壓力。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空巢家庭”越來越多,留守在農村的老年人需要承擔勞務和家務的雙重勞動,子女對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因打工在外難以較好實現。受市場經濟思維的沖擊,傳統孝道衰落,家庭成員的養老責任下降,許多老年人因年老體衰而時常被視為負擔甚至被歧視和虐待。
3.“土地養老”的保障功能呈弱化趨勢。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提供的數據,從1978年到1998年,全國農民平均來自第一產業的收入比重由91.5%下降到了57.2%,其中純農業收入僅占總收入的42.9%。目前農民家庭經營收入中,大約40%來自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1/4左右來自勞動收入,來自轉移性與財產性收入約占純收入的57%。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民所能夠占有的土地資源不論是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出現了危機,“土地養老”的保障功能呈現弱化趨勢。
4.新型農村養老保險開始試點試行,到2020年基本實現全覆蓋。新農保試點是黨中央繼取消農業稅、農業直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一系列政策之后的又一項重大惠農政策。“新農保”直接明確了國家財政對農民養老的責任,對60歲以后的中國農民實行普惠式養老,中國農民老有所養由此看到了制度性保障的曙光。
推行農村養老保險是社會轉型的必然要求,但就目前我國農民養老需求和國家所能提供的財力等基本國情來看,仍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新農保面臨的現實窘境。據了解,1999年我國進入國際公認的老齡化社會,6O歲以上人口占全國人口的10%,短短10年.我國老年人口就增加了5000萬,超過了江西省的總人口。目前全國除青海、新疆、西藏外均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到2010年,我國將進入嚴重老齡化國家行列。令人尷尬的是,我國的老齡化速度超過了現代化,屬于典型的“未富先老”。老齡化社會來勢迅猛,將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構成現實挑戰,因為無論是在物質財富的積累,還是福利配套設施的建設上,目前我們都尚未做好充分準備。我國農民基數較大,自身收入較低,在漸進式推進新農保過程中,國家只能提供55元的基礎養老金。55元的基礎養老金標準,放在全國,2008年我國農民人均年純收入4761元,按目前每月55元、每年660元的養老金計算,養老金替代率不到15‰與國際上公認比較合理的50%~60%替代率相差甚遠。因此國家提供的基礎養老金只是緩解了農村家庭養老的部分壓力,僅靠這個還遠不夠。
新農保面臨的戰略難題。伴隨著老齡化社會的跑步前進,一個自然的結果就是“空巢”老人快速增多。據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所做的調查顯示,農村“空巢”老年人口占40%左右,如果考慮到農村大量勞動力外出打工因素,農村“空巢”現象更加嚴重。工業化過程中,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帶來了農村老年人與子女在生活上的時空分離,長期以往,父母與子女的感情紐帶可能會變得松弛,由此帶來的是子女孝道的下降,老年人物質需求難以滿足,服務料理、情感慰藉更成問題。
二、完善新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政策建議
1.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消除長久以來人們在思想認識層面上對農村養老問題的片面認識
(1)各級政府和村民委員會應當認識到養老絕不是農民個人家庭的事,而是具有社會意義的事業。這一重大惠農政策,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舉措,是縮小城鄉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必然選擇,是拉動內需、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現實要求,對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將發揮巨大作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此各地區、各部門應著眼長遠發展,針對現實問題,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扎實搞好試點工作。
(2)農村老年人應從實際情況出發,改變傳統觀念,適應新條件下養老機制的轉變。改變完全依靠后代養老的觀念,樹立多方式多渠道的養老觀念。打破贍養責任中的性別劃分,使女兒和兒子共同承擔養老的責任。改變合居才養老、分居則不管的觀念。合居、分居只是各自方便的需要,并不改變責任義務關系。子女要一如既往地尊敬和贍養父母老人。此外,應進一步強化青少年一代的尊老愛老意識。努力維持家庭養老制度,為迎接老齡化的更大沖擊創造雄厚的人力資源條件。
2.關注和幫助農村老年人中的脆弱群體。
據調查統計,農村中有5%的老年人屬于脆弱群體,這主要包括:無兒無女的孤寡老人、喪偶獨居的老人、臥床不起和生活難以自理的老年人、孩子有嚴重殘疾的老年人、特困家庭中的老年人、子女間帶有嚴重養老糾紛家庭中的老年人等等。這部分老人各自都有特殊情況,而且大多數屬于家庭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必須通過國家參與、社會關懷、社區特殊照顧等方式來解決。總之,應根據每個老阜人的實際情況,做出不同的處理,盡力幫助他們解決困難。
3.健全多支柱農村養老保障體系。
(1)加快推進和完善農村社會化養老機制。要加大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的力度。從新農保試點地區的執行情況看,目前仍然存在部分地區財政補貼不足、集體補助缺位、轉移政策不一等不良現狀,因此筆者建議,為了保障普惠式養老金足額到位和新農保的正常運行,必須堅持養老保險的強制性,應將相關規定寫入社會保險法,使其具有強制性,并通過預算的方式明確。其次就是加強對個人賬戶基金監管,防止跑冒滴漏,減少運營風險,努力實現基金的保值增值,消除農民對新農保政策仍存的顧慮,努力提高農民的參保積極性。再次是抓緊制訂實施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擴大農村低保的覆蓋面.解決農村人特別是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問題。完善農村社會化救濟和“五保”供養制度。發展農村合作醫療事業,探索建立大病醫療保障制度和對貧困老人。建立醫療救助制度,解決農村老年人病有所醫問題,滿足農村老年人衣食無憂和有病能醫、身體健康這兩大基本需求。
(2)保護和激勵中國“孝道”傳統,使其在新形勢下煥發新的活力。在我國特別是農村,受傳統文化的影響,老年人對自身價值和天倫之樂具有更大的渴求。因此,家庭是老年人心理寄托、享受天倫之樂的主要場所,家人的關心照料和這種關心照料所包含的濃濃親情,是社會保障制度難以替代的。雖然現代的生產生活方式使家庭養老受到嚴峻挑戰,實現社會養老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方向和方式,但是家庭養老并不因此消亡,相反,它對解決我國養老問題和改善老人生活品質有著重要影響。因此應該充分利用我國傳統養老方式中的這一珍貴思想道德資源,使其在新的形勢下發揮特殊作用。
(3)建立農村村落社區養老機制。農村村落社區是老人家庭以外的“熟人社會”.是家庭養老的自然延伸,其地理優勢使得村落在老人的物質供養和精神慰藉方面具備“方便”優勢。為此應從三方面加強農村村落社區養老機制建設:加快建立農村的老年服務體系。農村老年服務必須增加包括老年醫療服務、老年生活照料服務、不能自理老人的長期護理服務等內容,滿足各種需要。盡可能在經濟上給老年人以支持。加強對家庭養老的引導和督促。其形式有老年人協會、紅自理事會等。關注農村老年人的精神貧困問題。伴隨新農像的逐步推廣實施和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村老人的“物質養老”在日后恐怕不再是太大難題,真正面臨的可能是農村老人陷入“精神養老”的困境。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同時,必須加強農民娛樂設施建設,發展農民喜聞樂見的老年文化,多組織老人參與集體活動和各項娛樂活動,以充實老人的精神生活。努力讓農村老人“老有所樂”。
(4)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大力倡導和支持年輕人“致富”,促進個人養老機制的形成和完善。在我國傳統養老機制中,老年人尤其是農村老年人處于被動地位,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生活質量。為此,我們必須尋求完善農村個人養老機帶j的方法。農村老人在有勞動能力也就是在年輕時應積極創業致富,進行經濟儲蓄:在農村常年體力勞動中不要透支自己的身體,要勞逸結合,多進行養生鍛煉,進行健康儲蓄。老年人在撫養教育子女的同時,要處理好同子女、媳婦及配偶的關系,做到同輩人、隔代人之問關系融洽。因為情感隔閡是養老中的大敵。“征地養老”是新形勢下農民自養的一種新模式。以土地換保障是一個新的嘗試,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借鑒和推廣。
三、結語
盡管農民養老獲得政府新的制度性安排,但是農村傳統養老保障方式仍需要繼續發揮積極作用農村土地、子女和集體,仍應作為農民養老的支柱,尤其是孝敬老人作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任何時候都不能丟、總之,增加受力面,獲得多點支撐,農民的養老保障才安全而穩固。只有建立完善的中國特色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農村老人才能衣食無憂、精神愉悅、安度晚年。
- 上一篇:中學新生軍訓教官總結
- 下一篇:教師創先爭優活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