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企業信用缺乏的原因與方案

時間:2022-04-15 02:40:00

導語:淺析企業信用缺乏的原因與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企業信用缺乏的原因與方案

每天被新聞媒體披露的欺詐行為比比皆是,失信行為隨時發生,這些問題若不及時解決就會逐漸積累,將可能演變成金融信用危機、商業信用危機、消費信用危機等,影響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企業信用缺失問題已引起國家高層及經濟、法律學者的高度關注,治理信用缺失已刻不容緩。

一、信用缺失現象的主要表現形式及危害

(一)融資信用不足:一些企業缺乏對融資信用的重視,不愿意守信還貸,甚至出現了故意拖欠和以假倒閉真逃債的事件,致使銀行控制貸款,企業酬資更難,制約了企業的擴大再生產,影響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

(二)商業信用缺失:商業信用是一種既利于銷貨方擴大銷售規模,又利于緩解購貨方資金不足矛盾的企業間直接信用方式,但在一些企業出現了商業信用關系惡化現象,收了錢不供貨,收了貨不付錢時常發生,債權債務總額超常增長,許多企業的惡意拖欠已經使大家彼此失去了信任,干擾了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在商業交往中為了規避風險大家不得不采用現金交易或擔保等防范措施,如此不但增加了交易成本,還降低了交易效率,制約了經濟的發展。

(三)生產信用缺失:我國經濟生活中最為嚴重的信用缺失現象就是防不勝防的制假售假。制假的規模之大,影響面之廣,危害之深已經嚴重沖擊合法經營的企業,也直接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和國家利益,影響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當前三鹿奶粉事件可以說是生產失信的典范,影響之大,危害之深不可估量。

(四)財務信用缺失:財務信用缺失是企業信用缺失的一個突出點。許多企業都曾提供過虛假的財務報告,有些企業為了注冊公司,資金不足先借款,注冊成立后再抽逃資本金;有些企業甚至通過虛設分公司,開設多個不同的賬戶,以達到其逃稅套利的目的,損害了他人和國家利益。

二、信用缺失現象的原因分析

(一)企業主體以利潤為最高目標,這是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從企業主觀方面來看,我國相當一部分企業缺乏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企業核心價值觀,忽視了社會主義價值道德觀的該造,那些追求暴利的經營者,在利潤的驅動下以假冒偽劣商品欺騙消費者,以獲取暴利。

(二)社會信用意識淡薄,這是滋生失信的土壤。

民間有句話叫:“無商不奸,無奸不商”。經商需要奸猾,只有不守信用才能賺到錢,這種思想根源是產生信用意識淡薄的基礎。

(三)規范信用的法律法規不健全。

在我國目前的法律制度中,與信用有關的法規主要有《民法通則》、《合同法》、《擔保法》、《刑法》等,但是還沒有一部完整的、系統的規范信用活動的專門法律,現有的法律法規也過于宏觀,法律的剛性不夠,缺乏可操作性,給執法者的自由裁量權也太大。

(四)處罰力度不夠,失信成本太低。

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無論是對個體私營企業的制假售假;還是對國有企業的惡意欠債逃債;或者是上市公司欺騙公眾投資者等行為打擊制裁不到位,力度相當有限,客觀上縱容了不講信用的企業行為。

(五)地方保護主義嚴重,是不講信用的保護傘。制假售假能夠大規模發展,與地方保護主義是分不開的。因為不少規?;a業化的制假售假不是偷偷摸摸、而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展開的。這些制假售假者一點也不掩飾。作為地方的管理者,對于這樣的情況采取睜一眼閉一眼的態度,更有甚者,當有關部門進行查處時,有的地方政府還為其辯解保護,甚至說是地方財政的主要經濟來源。

(六)信用評價機制不健全,使守信者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失信者難以得到應有的懲罰。目前,我國還沒有完全建立起社會信用評價管理體系,企業資信評價缺乏一套全國統一的評估辦法,行業、部門各自為政,評價資料難以實現共享,評價結果的獨立性、公正性得不到社會認可,許多行業只認自己評價出的信用指標,致使失信者在甲地失信后,轉移到乙地依然不受影響,企業信用管理更跟不上市場形勢發展的需要。

三、積極防范與治理企業信用缺失的對策:

(一)完善法律體系,規范信用關系。

近年來出臺的一批基本經濟法律,基于市場經濟要求,對信用關系的規定有所加強,但整體系統性還不夠強,還有未規范的空白領域。我國的立法機關應該盡快檢查、修改并完善我國的商法體系,建立、健全維護信用社會和信用經濟的一整套法律制度。

(二)大力宣傳信用理念,倡導信用價值觀。

誠信的法律規范即使再嚴密,打擊力度再大,也有它難以管轄到的地方,需要道德約束來補充。我們應借鑒發達國家的教育方法,把誠信教育滲透到小學、中學、大學的有關課程中去,從小形成誠信守法的思想觀念和道德習慣。同時,借助社會輿論的力量,形成守信光榮、毀信可恥的社會輿論氛圍,使人們在內心深處形成堅決抵制不講誠信行為的牢固思想防線。對企業要進行法律法規的學習,使企業認識到良好的信用是企業的資源,是一筆龐大的無形資產,可以在企業經營出現困難時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中國的許多老字號店鋪,為什么能長存幾百年而經久不衰?是因為他們都有一塊金字招牌,那就是注重信譽,注重商德。北京同仁堂從創業之初就提出的“濟世”、“養生”的經營宗旨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三)加快評信機制建設及利用現代信息網絡公開信用狀況。

一方面,建立企業征信制度和征信機制。建立信用等級評定、資信評估以及相應的咨詢機構,加快規范公共信息、征信數據的取得和使用程序以及采集、合法使用居民個人資料、企業資料的法規建設。

另一方面從建立個人信用體系入手整合整個社會信用體系,培育專業的個人信用評估機構,將個人分散在金融資源、納稅資源、司法資源等各個部門的信息集中起來,建立統一的個人信用檔案,對個人信用做出整體評價,進行網絡化管理,實現資源共享,使每個人的“信用度”像貼在身上的標簽一樣,跟著他走向社會的各個角落,不論是好的還是壞的信用歷史,讓你想甩也甩不掉,迫使人們越來越關注自己的信譽程度,進而提高整個社會的信用水平。

(四)加強政府對信用行業的管理和監督。由于征信數據及其處理結果在某種程度上比較敏感,關系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對信用行業的監管尤為重要。一是把好設立關,高標準嚴要求設立信用評價機構,配備專業稱職工作人員;二是監督信用行業切實履行好職責,使其能公平、公正、及時地記錄人們的信用數據,對違反者依法嚴懲。

(五)加快政企分開,打擊地方保護。

各級政府部門要認識到,社會誠信首先政府要公信,只有政府公平、公正的對待所有的企業,我們才能建立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大家才會積極去爭當明理守信的模范。

(六)加強聯合治理,嚴懲失信行為。

政府、銀行、審計等社會公信部門,要充分利用國家賦予的權利,嚴格執法,對不講信用的行為依法記錄,依法嚴懲,使其為不講信用付出高昂的代價。據媒體介紹,我國曾有一留德博士生在德國就業屢屢受挫,憤而將有關企業以“歧視行為”告上法庭,法庭調查顯示,該生在留學期間有三次乘坐公共汽車逃票記錄,而德國的逃票查獲率為十萬分之一,原告不但敗訴,而且不可能再找到工作。我們國家應該借鑒德國的管理理念,讓失信者永遠記?。菏判袨橐坏┍粩祿煊涗?,就會留下終生難以抹去的污點,并為此付出十分沉重的代價。

總之建立良好的企業信用水準,構建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企業信用體系,需要我們全社會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長期共同努力,相信經過我們的治理,在不遠的將來我們的企業必定是誠信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