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農村教育是處理三農問題起源

時間:2022-02-09 04:29:00

導語:發展農村教育是處理三農問題起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展農村教育是處理三農問題起源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核心問題,是將影響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甚至影響社會穩定的核心問題。城鄉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又是“三農”問題的核心。“三農”問題不解決好,中國的所有戰略目標,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都可能落空。總書記提出的科學發展觀要求城鄉要協調發展。針對當前農村相對落后的現實,科學發展觀的思路必然是要首先解決“三農”問題,大力發展農村地區經濟。

“三農”問題近年來成為我國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的一個問題,從黨的十六大報告到總書記的多次重要講話都涉及到了此問題,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出: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這體現了我國黨和政府解決“三農”問題的堅強決心和高度的責任心。不僅政府重視,學術界也同樣高度關注“三農”問題,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策略。總結起來,筆者認為其中比較有建設性的有這樣兩類:(1)長遠途徑,也既是政策途徑,改革戶籍制度,降低城市門檻,結束城鄉分割分治狀況,實現城鄉一體化。這類策略主要是根據以往造成“三農”問題的制度原因,改變從前不合理的制度,給農民以公正的國民待遇。應該說這種策略可以從長遠上保證城鄉協調發展,是必須采用的。

但是目前“三農”問題的緊迫性不容許我們靠長時間的自然發展來解決,必須采取更為實際的、在較短時間內改變農業、農村和農民現狀的策略。(2)直接途徑,以增加農民收入核心,以農村城鎮化為目標方式,以科技興農為推動力,通過農民市民化,減少農村人口來最終實現富裕農民的目的。這是最為直接的解決“三農”問題的策略,也是當前最主要的工作。總體看兩類策略,都可以在一些方面解決問題,但是卻都沒有抓住問題的根源,就是“人”的問題。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發展農村也同樣離不開這個核心,就是要首先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這一切,都要靠教育。各種調查研究的結論及成功地區的經驗都顯示,發展農村教育是實施一切舉措的前提。無論是增加農民收入;還是城鎮化,或者是發展農業科技,減少農村人口等等,都要以農村人口素質的提高,農村教育的發展為前提。

一、增加農民收入必須以發展農村教育為前提

一般來說,素質越高,能力就越強,收人水平也就越高。

從某種意義上講,素質和能力對勞動者來說,既是資本,又是生產資料。對當前的農民來說,其收入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農業收入;二是非農業收入。所謂農業收入又可以分為種植業收入,養殖業收入,畜牧業收入幾部分。無論何種產業,提高收入的途徑一靠技術來提高效率增加產量,二靠市場增加效益。因此可以說,高收入的農民都是既要懂技術又要能把把握市場的現代化的高素質農民。筆者在寒假期間曾到山東省莒縣浮來山鎮(筆者故鄉)的花農李某的花卉種植園做過調查。李某作為當地第一家嘗試種植玫瑰花的花農,如今事業已經初具規模,家里住的是二層小樓,還擁有一部小汽車用來代步。當筆者在2005年1月份來到該地的時候,由于天氣比較冷,當地其它花農的花多數都被凍死,而李某家花圃里卻是花團錦簇。原來,李某對玫瑰花的生活規律是非常的了解的,這一點使得他受益匪淺到,他的玫瑰花在情人節前上市時獲得了一筆豐厚的利潤。筆者還解到,李某的銷路也是異常的廣闊,不僅是山東省的各大城市,而且生意已經做到了安徽、江蘇、浙江等省份,可說是生意通四海。同李某的交談中得知,李某現在對知識是十分渴求的,認為自己目前的成績都是來在家中書柜里擺著的幾摞書籍。我們從李某的實踐中可以看出,知識對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對農民致富的重要意義。而對農民來說知識的主要來源就是農村基礎教育。

農民的另一種收入是非農業收入,比如,從事非農產業。

農民進行非農業性的個體私營產業經營,政府一直以來是非常支持的。從事非農產業,對生產技術和市場行情的了解要求更高,對知識的要求也就跟高,這里不需多說。對大多數農民來說開辦個體私營企業一時并不是很現實,多數農民還是選擇進城務工的方式來賺錢,這樣既不用原始資金,又不需要承擔風險,對農民來說是比較現實的賺錢途徑。然而,眾所周知,進城務工的農民(又稱“農民工”)所從事的職業都是又臟又累而且收入還低的工作,即便如此,由于農民工數量眾多,這樣的工作對許多農民來說還是不好找。在城市里,“農民工”和所謂的城里人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兩大群體,好的工作都為城里人把持,留個農民工的只有城里人不愿干的工作。之所以有這樣的差別,原因有很多,比如說戶籍制度的限制,居住條件的限制等等,但是這里面最重要的恐怕還是文化水平的限制了。由于體面的收入好的工作都是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因此就與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的農民工無緣了。據一份對農民工收入情況的調查顯示,在同一地區的農民工中收入較高的是這樣幾類人,如:“懂一些英語”,“技術比較熟練”,或者是“人際關系比較好的”。對這些人的學歷調查證明,其中受過高中教育的占相當大的比重。從中我們看出,知識文化水平對農民工就業以及收入的影響。

總之,對農民個人來講,知識文化水平是決定收入的最重要原因;對農民整體收入的提高來講,發展農村教育是必然途徑。

二、加快城鎮化腳步,減少農村人口,教育是基礎

解決“三農”問題地另一條基本途徑是城鎮化,讓更多地農民脫離土地,由農民轉化為市民,從而減少農民人口,致富農民。促進農村城鎮化,可以根本上改變有限的土地承載過多的勞動力的矛盾,促進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以較低的成本和較小的風險實現農民在非農領域就業。城鎮化是從農村生活向城鎮生活的升級轉化過程,是農民非農化的過程,也是深化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培育和發展非農產業,對農村資源進行深度開發的過程。城鎮化要求大力發展縣域工業和服務業,并讓農民離開土地,由第一產業轉而從事第二、第三或者第四產業。當然這樣的轉變同時就伴隨著農民本身素質和能力地轉變,因為只有知識水平以及素質能力地提高才能讓脫農以后地“農民”們適應新的崗位,真正實現減少農村人口,致富農民的目的,也就才能真正對解決“三農”問題起到實質地作用。我們不難看出,城鎮化需要的兩個條件,其一是發達的縣域經濟,這是農民脫農以后的承載體;二是農民本身素質的提高,這是城鎮化的必要條件,是保證城鎮化以后新農民們幸福生活的必要條件。前者這里暫且不去討論,至于后者,自然又回到了我們的話題———農村教育———當中。只有發達的農村教育,才能實質的提高農民總體的素質,才能為農村城鎮化創造先決條件。

減少農村人口還有一條重要途徑不應該被忽視,那就是農村學生的升學。如果說城鎮化是從面上減少農村人口的話,那么升學就是從點上一種途徑。不要忽視了這些“點”的作用,因為有時候“點”是可以起到帶“面”的作用。一方面,由于高校大規模擴招,使得大學畢業生在城市的就業競爭非常的激烈;另一方面,國家鼓勵大學畢業生回農村創業,將來會給予很多的政策支持,再加上國家發展農村經濟的迫切,是未來的農村成為有位青年創業的最好的舞臺。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能看到大批的大學畢業生回故鄉農村創業的盛況。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一旦回來,就會給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帶來極大的知識和智力支持,會對縣域經濟的發展起到非常大的幫助。當然,飲水思源,給這些農村大學生打下堅實基礎的是農村基礎教育,是我們現在亟待提高的農村教育。相信農村教育的發展必將會培養出更多更高素質的農村大學生,培養出更多可以帶動全面的閃光的“點”。

三、走科技興農的道路離不開教育的發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無論對于工業還是農業都是如此。我國農業落后的一大原因就是農業科技的落后。農業科技的落后具體表現為兩種,一是農業科研投入少,導致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落后于世界農業發達國家;二是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低,使已有的先進農業科技無法應用到實際中來。對于第一種落后,主要的原因是政府對農業科技的重視不夠,投入少,還有農業科技創新的政策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而第二種的落后直接的原因則是農民自身的問題。由于我國目前農民總體受教育程度低,所掌握的基本的科學知識不足,導致農民群眾從意識上到對科技成果的接受能力上都受到很大的限制。事實證明,我國每年取得的約7000項農業科技成果中,轉化為生產力的只有30%———40%,遠低于發達國家65%———85%的水平,差距主要在智力支撐。有關資料顯示,上過4年學的農民的年產量比未上過學的農民的年產量高13%,即使沒有這些投入,前者也比后者高8%。早在1975年日本農業勞動者平均受教育為11.7年,荷蘭農民大部分達到高級中等專業農校畢業水平,德國的農業勞動力中54%受過至少3年的職業培訓。發達國家農村技術推廣人員與農業人口之比為1:100,我國僅為1∶1200,平均1萬畝耕地不足1名農村技術人員。這些數據的羅列使我們對農業發達國家的差距一目了然,那就是農民基本素質的差距。我們黨和政府提出的科技興農的戰略是針對我國國情的極有現實意義的選擇。然而科技興農的戰略方針得到落實還要依賴一個十分必要的條件,就是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當然實現這一條件,又首先要依賴農村教育的發展。

結語

“以人為本”的思想是指導我們國家未來發展的基本思路。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無論是工業還是農業,都要堅持“人”這個根本,堅持以人的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思想。解決“三農”問題的實質是發展農村地區經濟,在這個過程中也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堅持以提高農民素質為本,通過農民素質的提高促進農村地區經濟,通過提高農民自身的創造能力來增加農民的收入,應當說這是最正確也是最能抓住根本的發展思路。促進的人的發展,教育是關鍵。就目前我國農村教育落后的現實,下一步農村工作的中心也應該向農村教育上傾斜。把發展農村教育當作發展農村地區經濟,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最基本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