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對應對我國三農問題的思考

時間:2022-03-20 02:51:00

導語:鄧小平對應對我國三農問題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鄧小平對應對我國三農問題的思考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歷來是關系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根本問題。農業興旺,才能百業興旺;農民富裕,才能共同富裕;農村穩定,才能社會穩定。因此,我們黨和國家的幾代領導人都非常重視“三農”問題。特別是從1978年農村改革以來,中央先后制定了6個“一號文件”,為我們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堅實的政策基礎。今天,全黨、全社會都在“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此時此刻,我們重溫鄧小平關于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論述,對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促進農村經濟持續、全面發展,推動我國廣大農民早日步人小康社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三農”問題的歷史地位

鄧小平同志始終將“三農”問題作為關系黨和國家全局的根本問題來對待,從國家自立、民族自強、經濟自主的高度,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戰略的高度,來認識農村、關心農民、發展農業。鄧小平認為,實現改革、發展和穩定的良性運轉,必須首先解決好“三農”問題。他指出:“中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農村,中國穩定不穩定首先要看這百分之八十穩定不穩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沒有農村這一穩定的基礎是不行的。”他又說:“中國社會是不是安定.中國經濟能不能發展,首先要看農村能不能發展,農民生活是不是好起來。”不難看出,鄧小平非常重視“三農”問題的解決。實踐證明,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們之所以能夠在國際國內風波中站穩腳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根本上講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搞了發端于農村改革的全方位的改革開放,經濟得到較快發展。尤其是農村改革,使占全國人口百分之八十的農民改善了生活條件,奠定了穩定的基礎。

解決溫飽問題,實現小康,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是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三步走”的戰略目標。而要達到這一目標,關鍵是占全國人口百分之八十的農民能否達到。我國的現代化在某種意義上也就是農民的現代化,農民是現代化進程中的關鍵因素和主要依靠力量。鄧小平同志對此有清醒的認識。他指出:“翻兩番,很重要的是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達到?!蔽覈呀泴崿F了農民生活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實踐充分表明,只有農民達到小康水平,我國第二步戰略目標的實現才成為可能,或者說,我國第二步戰略目標是建立在百分之八十的農民達到小康的基礎之上。

二、解決“三農”問題的基本政策

鄧小平同志認為,解決“三農”問題,我們要首先在農村實行搞活經濟和開放政策,調動全國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積極性。因此,在鄧小平同志的倡導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深人討論了農業問題,提出了發展農業生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改革農村經濟體制,廢除制度,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是迄今為止我國農村最具實質意義的一次重大變革。其實質是農村經營形式的變革,即由原來高度集中統一的經營方式,轉變為由農戶相對獨立的自主經營,使農民擺脫原先體制的束縛,從根本上再造了農村經濟的微觀組織結構。農業是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相統一的過程,其生產周期和勞動周期的不一致,決定了農業是一個勞動計量和監督十分困難的產業,在集中勞動的情況下,也就很難做到準確地按勞動量來分配勞動成果。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讓勞動與經營成果直接掛鉤,改變了農業生產的激勵機制,極大地調動了億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要“長期穩定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這是對鄧小平同志關于農村改革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三、發展農業、富裕農民、繁榮農村的有效途徑

一是因地制宜,綜合經營,全面發展,切實增加農民收入。鄧小平同志認為,農民收入問題作為“三農”問題的核心,它不僅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綜合反映和落腳點,而且是關系到農村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礎因素。鄧小平同志突破傳統的單一農業觀念,站在社會主義大農業的高度,系統地提出了農業經濟要因地制宜、綜合經營、全面發展的新思想。他強調,農業翻兩番主要靠多種經營,最直接的措施有兩條:一是飼養業,二是林果業。大中城市郊區要大力發展牛、羊、雞、魚飼養業,國家給予幫助,要供給優良品種,供給飼料。全國都要注意搞飼料加工,要搞幾百個現代化的飼料工廠。鄧小平同志的這個重要思想,糾正了人們長期形成的單一農業的傳統思想,確立了農、林、牧、漁、工、商、建、運、服各業相互促進、全面發展的現代化農業思想。

二是大力發展鄉鎮企業。鄧小平同志對鄉鎮企業的迅猛發展給與了極大的關注和支持。他說:“農村改革中,我們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最大的收獲,就是鄉鎮企業發展起來了?!碑斔趯嵺`中發現農民這一偉大創舉后,以極其敏銳的戰略眼光,熱情地支持鄉鎮企業的發展。鄉鎮企業的發展,對增加農民收人,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業的大發展,關系極大。首先,隨著鄉鎮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農民從鄉鎮企業獲得的工資額也逐年增加,這樣既改善了農民生活,又增加了兼業大戶的生產資金投人;其次,鄉鎮企業的發展,使農民沖破了自給自足的框框,改變了過去以種植業為內容的單一經濟結構,推動了農業結構向多元化和合理化的方向發展;再次,鄉鎮企業的發展,更好地落實了以工補農、以工建農的方針,每年從鄉鎮企業稅后利潤中提取一定的比例支持了農業的發展,增加了農業發展的后勁,使廣大農民普遍受益。

三是提高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解決農民富余問題。目前,我國農村有1.5億左右的富余農民。農民富余過多,使得農民很難實現規模經營,直接影響了農產品商品率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鄧小平同志指出:“大量的農業勞動力轉到新興的城鎮和新興的中小企業,這恐怕是必由之路??偛荒芾习艳r民束縛在小塊土地上,那樣有什么希望?”但是,大量農民涌向大中城市,并非解決農民富余問題的良策,相反,卻帶來了諸多弊端,如城市就業壓力、交通問題、治安問題等等。鄧小平同志創造性地提出了解決農民富余問題應走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道路的重要思想。我國的現代化在某種意義上也就是農民的現代化,而這樣的現代化至少有兩個戰略指向:其一,變農民為非農民,提高城鎮人口和非農業人口的比重,這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其二,不斷地將傳統農民改造成現代農民,即不斷地提高有市場頭腦、有知識技能、崇尚文明、摒棄愚昧的農民的比重。近年來,我國小城鎮建設的實踐表明,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不僅解決了一部分富余農民問題,使農村經濟變得日新月異、豐富多彩,而且漸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雛形。

四是全面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鄧小平同志認為,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至關重要。他說:“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作用是無窮無盡的”,我們要花大力氣全面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鄧小平同志指出:“將來農業問題的出紀套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路,最終要由生物工程來解決,要靠尖端技術。對科學技術的重要性要充分認識?!薄艾F在連山溝里的農民都知道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他們從親身的實踐中,懂得了科學技術能夠使生產發展起來,使生活富裕起來?!彼J為.要使農民的生活富裕起來,農村經濟飛速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必須依靠科技成果的推廣和應用,而推廣和應用的首要前提是樹立農民的科技意識。要積極推進農科教一體化,開展大規模的農業技術培訓,使廣大農民掌握一至兩門先進適用的農業生產技術。要堅持用科學文化武裝農民改造農業,努力改變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不適應農業發展要求的狀況。

實踐證明,鄧小平在“三農”問題的歷史地位、解決“三農”問題的基本政策和有效途徑等方面的重要論述,對于推動農村發展和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我們黨的現行政策,特別是黨的十六大報告、十六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以及今年的“一號文件”關于解決“三農”問題的精神,都是對鄧小平上述思想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大家知道,貧困問題是一個世界性難題,而在我國,農民的貧困問題又尤為突出。但是,由于我們有了鄧小平理論的正確指導,在解決“三農”問題上,我們取得的成效還是很顯著的。實踐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比如,我國通過以家庭承包制為主的農村改革使億萬農民在較短時間內脫貧致富,引起了世界的關注和贊賞。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已成為我國農村一項必須長期穩定、不斷完善的基本經營制度。在農村第一步改革取得成功后,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又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也是中國農民的一個偉大創造。通過走農村工業化、城鎮化道路,為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用科學文化武裝農民發展農業,使得農民更加崇尚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為最終實現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