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農業農村經濟升級思考
時間:2022-03-20 05:24:00
導語:推動農業農村經濟升級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今年我們如皋市提出了“跨江爭八強”的目標,這是一個極具挑戰性、艱巨性的目標。農業農村工作事關全局,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是我市實現“奮力跨江爭八強”目標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當前,雖然我市農業農村的不少單項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甚至在全國都有一定影響,但農業的總體實力、農村的整體環境、農民的富裕程度與蘇南先進縣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與二、三產業相比,我市農業轉型升級步伐不夠快,小城鎮建設開發相對滯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低質低效的狀況未能根本扭轉,農業的組織程度還不高,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夠強,設施農業耕地面積小,小城鎮房地產開發、安置房建設步子小,同時,全市的跨江爭強離不開農業農村工作的有力支撐,工業化、城鎮化所需的土地、人力等要素保障要通過農村的“三集中”和農業高效規模化來提供,全市經濟總量的擴張離不開農業農村的快速發展,全市財稅爭八強離不開小城鎮建設、土地整理、資源整合的有力支撐。
一要以“三化”互動并進理念為指導,牢固確立“跳出三農抓三農”的意識。始終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理念,跳出“三農”抓“三農”,用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和思路來推進農業農村經濟轉型升級,堅持以工業化致富農民,城鎮化帶動農村,產業化提升農業,“三化”互動并進,城鄉統籌發展。以工業化為突破口,推動農業農村經濟轉型升級。工業化是推動農業農村經濟轉型升級最根本途徑,工業發展的物質和技術積累,為加快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基礎;工業化使各類資源通過市場運作達到最佳配置,發揮出最大效益;同時工業化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了就業崗位,既增加農民收入,也使土地資源的集約化、規模化成為可能,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了空間和載體。必須始終堅持工業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通過加大園區建設、招商選資、項目投入力度,加快農村工業化進程,繁榮農村經濟。以城鎮化為強引擎,推動農業農村經濟轉型升級。城鎮化是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的突破口,也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關鍵點。城鎮化帶來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為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就業崗位,既為農民就業提供“保險”,也為打開農村市場,擴大內需增添“馬力”;同時,城鎮對人口、產業及商品的集聚效應和輻射作用,促進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加速農業人口“非農化”,有效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推動農業農村加快發展,必須全力推進小城鎮建設,全面拉開鎮區道路框架,推進老鎮區拆遷改造,加快土地出讓、房產開發和功能區建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切實增強集鎮承載能力,吸引各類要素資源在鎮域快速集聚。以產業化為主抓手,推動農業農村經濟轉型升級。農業現代化的核心是農業產業化,而農業產業化的本質是工業化。以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產業化經營,推動農業規模化、商品化、集約化發展,不僅提升了農業發展水平,而且使更多農業人口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為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必須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促進農業,用現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二要以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努力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保持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既是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的重要內容,更是農業農村全局工作的中心任務,必須在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的基礎上,大力拓展農村非農產業增收渠道,積極開辟外出就業增收空間。壯大鎮域經濟促動農民增收。加快小城鎮建設,牢固樹立經營城鎮的理念,通過組建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主體的投資公司,引導各類資本進行一級開發,推動重點鎮“四橫四縱”、一般鎮“三橫三縱”道路框架高標準建設到位,加快老鎮區拆遷改造,完善鎮域基礎設施和功能配套,優化城鎮生態環境,實現全國環境優美鎮和省衛生鎮全覆蓋;大力推進鎮工業集中區轉型升級,通過創新投融資機制、探索園區一級開發、與先進地區合作共建等多種方式推動集中區由形態開發向功能開發轉變,全面提升集中區的承載水平和集聚能力;提升鎮級公共配套服務功能,通過加快土地出讓、房產開發和八大功能區建設,吸聚資源要素,提升配套水平,推動物流、商貿、餐飲、旅游、社區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促進就業創業帶動農民。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市場調節的作用,通過舉辦招聘會、提供就業信息、開發公益性崗位等形式,多渠道增加就業崗位,最大限度地促進農民就業;在做好勞動力異地輸出的同時,突出抓好就地轉移,為我市二、三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用工保障,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
進一步優化創業環境,最大限度地釋放廣大民眾的創造力、民營企業的擴張力和民間資本的爆發力,繼續引導農村黨員干部、大學生村官、農村能人、返鄉能人帶頭創業,扶持更多農民由“勞務型”向“老板型”轉變,提高農民資產性、經營性收入。發展村域經濟帶動農民增收。突出工業強村第一方略,通過加快村級民營小區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更多項目入區發展;依據村域自然資源、主導產業和特色產品,大力培育“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增強資源整合開發能力,建立責權利相統一、符合現代產權制度要求的村集體資產經營管理體制,對“三集中”、“萬頃良田”工程整理出的土地、村集體資產,通過拍賣、租賃、承包、入股等多種形式,最大限度盤活利用,增加集體政策性、資源性、資產性、服務性收入,努力消除村營收入20萬以下的村,著力打造一批超百萬村、超千萬元和超億元社區。
三要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重點,著力加快農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是實現農業產業結構從傳統型向現代型,農業資源利用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農業生產經營從家庭型向規模型,農業發展方式從依賴廉價勞動力和消耗土地資源向依靠科技和人力資源轉變的根本途徑。以“三年倍增計劃”倒逼農業轉型升級。農業“三年倍增計劃”是農業轉型升級的龍頭工程,是現代農業的希望工程,是全民創業的基礎工程,是農民增收的民生工程。加快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以農業產業規劃為引導,以發展現代農業園區為載體,加快推進高效設施農業的發展,不斷做大做強四大十億產業板快、三大旅游農業園區、兩大百億龍頭項目;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切實加大“三資”投入農業力度,著力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積極推動龍頭企業向產業鏈兩端延伸,打造一批帶動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經營規模大、市場前景廣的農業龍頭企業集群;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品牌化建設,搶抓我市長壽課題即將列入國家“973”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的契機,加快推進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產品生產,著力打造全球最有影響力的長壽農業品牌;力爭三年時間土地產出翻番,每畝平均效益達4000元以上。以創新服務機制保障農業轉型升級。創新人才服務機制,建立一支與“三年倍增計劃”相適應的農業人才隊伍,鼓勵農業人才在廣闊的田野中發揮才智,建功立業。創新農業科技服務機制,走產學研合作的路子,促進龍頭企業、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單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進行研發合作,切實提高農產品品質和檔次,拓寬農業增值空間。建立起涵蓋農口部門、農業龍頭企業、“三大合作”組織、農業經紀人、種養大戶的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全面搭建起市場信息傳送、農副產品銷售、農業項目招商的網絡服務平臺。
強化農民技能培訓服務,構筑全覆蓋的創就業培訓體系,努力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新型農民,使之成為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的主體。以“萬頃良田工程”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實施萬頃良田工程,推動土地適度規模流轉,建設萬畝現代高效規模農業園區,給農業農村的組織方式、發展方式、生產生活方式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是一個多方共贏的工程。主體功能區要扎實推進“萬頃良田”工程,加快評估簽約率、拆遷、復墾進程,同時要加快規劃包裝二期工程,贏得新一輪發展的主動權;堅持拆遷推進、復墾整理、項目招商同步進行,做到高起點規劃、高效率招商、高標準建設、高效益產出、高水平經營,確保主體功能區今年全部建成集高效、生態、綠色為一體的萬畝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為上半年全省“萬頃良田工程”建設現場會提供高標準的現場。各鎮也要創造條件加快與主體功能區共同合作實施。
四要以深化機制體制改革為動力,不斷釋放農村發展的活力。農村發展活力之源,在于不斷深化改革。加快農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以建立城鄉統一有形的土地市場為突破口,建立與之相應的土地流轉組織體系,進一步完善農地自由流轉的市場機制、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在明晰產權、強化用途管制、嚴格控制總量的前提下,引導農村集體土地進入土地市場進行交易,全面盤活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自留地使用權為主要內容的集體資產,實現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深化農村經營制度改革。進一步加大對“三大合作”組織的政策扶持,不斷健全產權聯結、資產運營、利益分配的機制,提升合作層次和水平,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大力試行公司制管理,以企業經營管理的模式推進土地規模承包經營、農村建設管理,激發農業經營的活力。加快農村金融制度改革。建立完善政策引導機制、農村擔保機制,引導和支持各類金融機構將業務范圍向農村延伸,為農業和農村經濟提供量身打造的各種金融服務,增加小額信貸投入,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堅持市場化理念,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農業農村建設,吸引各類資本對“三農”的多元化投入,讓更多的資金流向農村。
- 上一篇:民主評議政風行風方案
- 下一篇:辦公資源調研指導方案
精品范文
10推動智慧交通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