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發展與脫貧攻堅思考

時間:2022-08-16 04:24:10

導語:現代農業發展與脫貧攻堅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農業發展與脫貧攻堅思考

摘要:安康市屬于國家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區中心地帶,發展現代農業具有許多先天性的不足。作為經濟欠發達城市,由于交通、信息等基礎條件薄弱,加上自然地理條件和氣象、耕地資源的限制,成為制約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瓶頸。安康地處國家南水北調水源涵養保護區,在產業選擇和發展上受到諸多限制,如何在生態和經濟的雙重壓力下,有效整合利用各類資源,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出一條具有安康山地特色的現代循環農業發展和脫貧攻堅之路,成為當今安康現代農業發展中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現代農業;脫貧攻堅;安康市

安康市作為國家主體功能區試點示范市和南水北調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地,按照中、省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同步推進的要求,安康堅持企業引領,項目支撐,集群園區承載,加速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體系,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做出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近年來,安康市走循環農業發展之路,依據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定位,按照“建設生態安康”和“三區兩園一中心”的總體布局,“以發展循環經濟為方向、打造優勢特色產業體系”作為產業發展之本,以建設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市為契機,著力構建循環產業體系,著力培育山林經濟、涉水產業、富硒產業,聚合資源、土地流轉、招商引資、體系完善以及目標管理的力度,加快現代農業發展,重點發展富硒富民生態友好型產業,突出富硒特色資源稟賦優勢,發展“桑園-蠶室-蠶絲-菌棒-香菇”“畜、沼、菜”以及“豬-沼-芋”“林-芋-蜂”等一體的生態循環農業項目,堅持“保護-開發-保護”和“生態-經濟-生態”發展理念,圍繞“秦巴明珠生態安康”“中國硒谷”地域品牌,全力打造九大富硒產業(富硒畜產、富硒茶飲、富硒魔芋、富硒林果、富硒水產、富硒糧油、富硒蔬菜、富硒食用菌以及富硒蠶桑),走出了一條具有安康特色的山地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全市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

一、安康農業發展現狀

(一)自然條件

安康地處祖國內陸腹地,陜西省東南部,居川、陜、鄂、渝交接部,位于東經108°00′58″~110°12′,北緯31°42′24″~33°50′34″,南依巴山北坡,北靠秦嶺主脊,東與湖北省的鄖縣、鄖西縣接壤,東南與湖北省的竹溪縣、竹山縣毗鄰,南接重慶市的巫溪縣,西南與重慶市的城口縣、四川省的萬源市相接,西與漢中市的鎮巴縣、西鄉縣、洋縣相連,西北與漢中市的佛坪縣、西安市的周至縣為鄰,北與西安市的戶縣、長安區接壤,東北與商洛市的柞水縣、鎮安縣毗連。安康地形復雜,高低差懸殊,氣候與土壤類型變化迥然,有高山區(海拔高度1500m以上,包括石泉縣北部、漢濱區及平利縣南部),中山區(海拔高度500~1500m,指漢水與秦嶺之間)、低山河谷地區(海拔高度500m以下,為全市的主要農作區,包括漢水及其支流兩岸和白河縣的大部分);全市生物資源品種繁多,各類植物3300多種,林種達2147種,動物790種,有豐富的遺傳多樣性,有糧食作物、豆類、林特產品、中藥材,素有“秦巴萬寶山”“漆麻耳倍之鄉”“藥材搖籃”“中國硒谷”等的美譽。

(二)產業發展狀況

2013年,全年糧食產量86萬t、油料產量14.4萬t,實現“十連增”,農業增加值增長5.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624元、增長13.9%,增速居全省第五,畜牧、茶葉、魔芋、核桃以及生態漁業五大農業特色支柱產業快速發展。魔芋種植面積1.06萬hm2,常年產量22萬t,占全國種植面積的10%左右,居全省第一。漁業養殖面積達到1.46萬hm2,產量3.59萬t,漁業經濟總產值16.67億元,產值全省第一。茶園基地3.46萬hm2,其中標準化茶園1萬hm2,年產茶1.32萬t,居全省第二;全市核桃種植面積超過6.66萬hm2,居全省第三。1.農產品基地建設情況全市已初步建成富硒產品基地28.66萬hm2,目前安康已經建成全國最大的富硒礦泉水生產基地,年產富硒礦泉水27.4萬t。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86處、面積3.70萬hm2;無公害農產品111個,生產總量達到277.6萬t,產值達到66.62億元、綠色食品2個,面積0.03萬hm2、有機農產品19個。嵐皋魔芋、平利絞股藍、寧陜食用菌、紫陽富硒茶、平利女媧茶、鎮坪臘肉以及白河木瓜獲得國家原產地地理標識登記保護;有四縣已率先實施了無公害產品整縣環評,高新區被確定為“陜西省新型工業化富硒食品產業示范基地”。應積極推進把安康建設為全國富硒食品產業基地,使加工企業不斷發展,圍繞特色產業產生的休閑、旅游農業逐步出現,進一步拓展農業的功能和農民增收的渠道。2.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狀況目前全市共啟動建設各類現代農業園區293個,其中,省級園區達25個,位居全省第三,市級園區達48個。在集中力量抓100個精品園區提升效益的基礎上,重點推進建設55個現代農業園區,進一步開展“十園示范百園提升”工程,拓展功能,漢濱區躋身全省3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之一,輻射帶動效應明顯。近年來各縣區大力推行在工業園內發展循環經濟,目前工業企業的體內小循環和體外大循環已逐漸形成。2013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624元,富硒食品產業產值實現129.66億元。3.農業產業化經營狀況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869個(有14個省級百強社、2個全國優秀示范社),全市培育年銷售收入800萬元以上的農業產業化聯盟企業78家(其中市級45家、省級32家、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2家),培育職業農民2481人,認定發證719人,打造了畜牧產業“陽晨模式”“明星模式”和魔芋產業“嵐皋模式”“紫陽模式”,還有“忠誠模式”“民康模式”“隆科模式”“安康模式”得到省農業廳、農業部的肯定,成為行業領頭羊。陽晨模式發展市內外產業聯盟83家。全市建立農業科技推廣示范基地100個,科技示范戶10062戶,選派農業技術干部1000名包抓現代農業園區。4.富硒農產品開發現狀目前已開發出富硒產品80多個品系,認定無公害農產品68個、綠色食品2個、有機農產品19個。平利絞股藍、紫陽富硒茶已成為中國馳名商標,富硒魔芋系列產品在全國同類市場占據主導地位。平利的女媧茶、絞股藍、女媧茶、紫陽富硒茶、白河木瓜、嵐皋魔芋、鎮坪臘肉以及寧陜食用菌獲得國家原產地地理標識登記保護,為全市農產品品牌建設奠定了基礎。

二、安康發展現代農業與脫貧攻堅的措施

(一)切實加強農業管理

由于安康市發展現代農業立體經濟明顯,規模化種植先天不足,如果各自為主,不服從統一管理,就會造成農業種植分散、凌亂、不成體系,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因此,要切實加強農業管理,把統一思想,提高認識作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首要任務。

(二)切實做好土地流轉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同步協調發展,安康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實施辦法基礎上,根據不同情況進一步研究制定土地流轉、金融扶持、招商引資等相關優惠政策,認真做好項目資金聚合、優惠政策、土地流轉、招商引資協調、目標任務分解以及工作檢查考核等組織協調工作,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和規模化發展,形成品牌好、效益高、帶動作用強的現代農業新格局。

(三)保障勞動力充足供給

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滯后與遲緩,是制約安康市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進程的主要障礙,也是造成其農村人口貧困的主要問題。擴大城市和城市經濟規模,增加就業崗位,發展精細農業,通過勞務輸出消化轉移勞動力,切實保障勞動力供給。

(四)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

安康市由于地理條件限制和地方財力制約,現代農業建設總體還處在產業基地規模小、產品總量小、產業化水平低、農民組織化程度低以及抗御市場風險能力弱的艱難起步爬坡階段。因此,要更積極推廣以節水、節肥、節藥、節能為重點的節約型農業生產模式,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充分發揮安康市最具開發潛力的生態資源優勢,充分運用標準化、設施化、園區化、規模化、公司化以及品牌化的工業生產組織方式來培育好這一優勢,穩步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

作者:葉兆惠 單位:安康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參考文獻:

[1]余應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的發展現狀與探討[J].河北企業,2016(12):117-118.

[2]王聰,黃大龍,姜藩.農業信息化建設機制探析[J].南方農機,2016(10):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