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工作者如何報道“三農問題”

時間:2022-08-25 08:46:25

導語:新聞工作者如何報道“三農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聞工作者如何報道“三農問題”

作為農業大國,“三農問題”始終困擾著經濟和整個社會的發展,我們時常提起,“三農問題”昨天存在、今天存在,明天可能還是要存在。在中國,“三農問題”最直接的表現:收入高、產出低、成本高。在“三農問題”的報道方面我們也時常噓唏,因為很多時候報道比較片面化。例如,有的媒體做足了表面功夫,從農業的科技進步、農民的收入提高等方面加以夸大報道,以迎合某些部門的需求。對于一名新聞工作者來說,要把握好新聞傳播的內容,特別是新聞導向問題,對于河北省的“三農問題”來說,在這方面的報道一直都比較多,但是側重點不盡相同。結合河北省近幾年農村農民的收入數據來看,雖然連續7年農民收入有所增加,但這樣的增加更像是一種經濟鏈帶來的自然連鎖反應,如物價高了、生活成本高了等類似的原因。這樣一來農民面對微增的收入,發現還是與實際生活中的物價有極大的差異,依然存在買不起房,不能給農村家庭帶來根本性的物質變化。所以,筆者認為新聞記者肩負著很大的責任,其要履行自己的職責,以事實為依據,如實報道。

一、“發出時代的聲音”——“三農問題”報道的重要性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迎來了經濟發展的持續高速增長期,經濟社會變化顯著,經濟保持9%以上的速度逐年增長,小康社會基本建成,但是社會結構層面的矛盾仍然存在,甚至有激化的趨勢。我們可以認為,“三農問題”已經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性問題和重點、難點。新世紀以來,國家領導對于“三農問題”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升,將其提高到“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在報道“三農問題”時一定要明確自己的目標,而不是帶有大量個人情感和大量負能量的嘩眾取寵的說辭。記者首先就要明確自己的報道目的既不是嘩眾取寵,也不是博取眼球,占據頭條。記者的目的一定是緩和“三農問題”帶來的矛盾,實現農民和管理者的信息流通以及和諧調節,緩和農民和政策執行者之間的摩擦,堅持正確的社會輿論導向。

二、“擺正方向,大步前行”——具體的報道中應該采用的報道方式

解決“三農問題”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三農問題”就引起了相關部門的注意。我們必須了解我國農業發展的歷史與現狀,再結合農業生產等問題開展全面的探索與報道。筆者進行了相關的調查與分析,“三農問題”的報道方式主要呈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要有真相和細節。報道“三農問題”要注重真相和重要的細節。報道應該揭露事件發生的客觀結果,不帶任何個人情感色彩。報道應該以敘述采訪的資料、對話、環境等第三人稱的事件敘述或者是已經證實的結果為主。媒體的根本作用是傳播信息。記者個人的價值取向、判斷標準等都不是新聞報道應該提及的內容,否則會影響新聞報道的客觀公正性。面對新聞報道,大眾會有自己的基本判斷。新聞工作者要在敘述真相的基礎上積極引導輿論,形成有利于推進相關政策的輿論氛圍。(二)注重細節但不夸大細節,依然注重整體,注重群體形象。報道“三農問題”不要刻意用個體的過失扭曲群體形象。要加強協調者、執行者和農民之間的相互信任。報道“三農問題”要讓農民理解政府為他們做了什么,讓政府理解農民真正需要什么。在緩和“三農問題”矛盾的過程中,新聞工作者要向不明情況的大眾傳遞事件真相,而不是刻意從一個細節夸張放大,這是主次不分的行為。比如,在報道農民和城管發生矛盾的事件時,極力渲染農民和城管發生摩擦甚至打斗的細節。看完整篇報道之后讓人心中充滿了負面情緒,進而對農民或者城管產生莫名的敵視情緒,久而久之會潛移默化地改變讀者的價值取向。記者真正應該做的是敘述雙方產生摩擦的起因、結果、后續如何處理以及相關工作者采取的措施,闡述事件的來龍去脈,帶著理性思維和邏輯分析事件。(三)涉及敏感事件和詞匯要積極地引導輿論。報道三農問題”中的負面新聞的時候要在尊重客觀事實的情況下,引導負面的敵視情緒轉向關注如何化解矛盾并解決實際問題上。比如,在農民和管理者產生矛盾時,要客觀敘述農民的處境、生活環境、社會關系等,并具體指出有哪些做得不合規、不合法之處。同時,還要報道管理者是以怎樣的態度對待摩擦的。記者不應以某個農民家庭的不幸遭遇為導火索發表偏激言論,而是要以此為契機分析如何預防和避免同類悲劇事件的再次發生。在GDP保持穩定增長的背景下,在保證主流意識健康積極的同時,一些錯誤消極的思想意識也有所滋長,各種社會思潮此起彼伏,各種價值觀念相互交織,不時出現信仰淡漠、精神空虛、價值扭曲、道德失范的現象。不少人指出,中國已經進入“陌生社會”。有關方面認為,極有必要在全社會大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不要因為競爭對手的相同主題而退縮。新聞工作者也非圣賢,難免會因為競爭對手先一步搶到了極佳的報道角度而產生畏怯心理。新聞工作者報道“三農問題”應持有正確的態度,不能因為主觀因素的影響選擇劍走偏鋒,以黑路子、黑價值體系博眼球。在厘清報道思路的基礎上,記者不用在意競爭對手的報道,只需認真做好報道,寫好稿件即可。雖然選擇新聞主題要新穎、有趣,但也不能因刻意追求新意而寫一些徒有其表的報道。因為新聞報道是大眾獲取社會信息的重要渠道,一名合格記者的基礎就是保證新聞報道的質量。(五)注重新聞素材的新鮮度,跟進采訪。新聞記者要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不要想著坐享其成。只有堅持到最后的人才能得到最好的素材。具體而言,不管是實時新聞報道,還是后續跟進報道,只要具有創新性,能捕捉到有價值的信息就是高質量的新聞報道。新聞報道一般都是靠一線記者跑出來的,涉及記者的基本職業素養和職業操守。如果記者連新聞素材都懶于去采,那么是難以獲得高質量的新聞報道的。

三、“三農問題”的報道、分析角度

從微觀的角度來說,引導輿論就是引導個人的意見或態度朝特定的方向運動或改變,這看似屬于個體心理學的范疇。但是從宏觀的角度來看,輿論又不是單個個人意見的簡單疊加,作為無數個人意見的最終合力,輿論也就成了一種難以進行科學分析的集體現象,同時又和人的社會性緊緊聯系在一起。(一)站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角度報道“三農問題”,不要帶有人群歧視。在報道中,不能將農民放在弱勢群體的定義之中。雖然部分地區農民的經濟收入水平相對落后,生活現狀不容樂觀,但記者也不能在報道中刻意強調,要避免無意的歧視。而且不要先入為主地將農民置于受害者的位置,在有的農民和管理者發生沖突的案例中農民并不是受害者。記者要從道德和法律的角度客觀分析事件,并且不要帶有孰強孰弱的敏感詞匯,報道的最終目的是和諧地解決問題而不是激化矛盾。(二)報道時注意農民和農民的矛盾及農民和管理者之間的矛盾。報道“三農問題”主要分為兩個方面,農民與農民內部的矛盾和農民與管理者的矛盾。農民與農民內部的矛盾主要屬于法律約束。要在敘述農民內部矛盾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農民需要什么,遇到了什么發展瓶頸,是缺乏技術支持還是環境、氣候等具體問題。新聞工作者要重點報道農民遇到了哪些問題,讓政府通過媒體、信訪等途徑切實了解政策和相關問題的契合度,是否因地制宜。不要輕易將其中的任何一方放在法律和道德的制高點。大眾傳媒的作用不僅僅在于反映問題或者上情下達、下情上傳,其更應該作出有意義的、能動的反應,即表現出靈活的協調能力、綜合能力和創造能力。

四、結語

在報道“三農問題”時,一定要明確新聞報道的基本宗旨,即反映事實,實現農民和管理者的信息流通并積極引導大眾輿論導向。作為一名實地取材經驗豐富的記者,筆者和筆者的搭檔認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最重要的是遵守職業操守。新聞報道并不是簡單地將記憶中的內容和采訪紀要寫成稿件的過程,而是要有充沛的精力、理性批判思維,還要有具體分析問題的能力,要能在寫報道的時候保持平常心,在奔波了一天最勞累的時刻,在整理草稿完稿的時候等時刻堅守新聞報道的原則。堅持二字難能可貴。

參考文獻:

[1]劉澤瑩.轉換新聞傳播視角提升農業報道品質——淺談轉型期農業新聞報道探索與創新[J].新聞知識,2014(4):106-108.

[2]湯慶裘.樹立“以人為本”新聞觀做好農業新聞報道[J].廣西農學報,2010(2):97-99.

[3]閆光鋒.縣級電視臺如何做好“三農”新聞報道探析[J].未來英才,2016(21):98.

作者:王小勇 劉禹彤 單位:河北日報報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