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中農業合作社發揮的作用

時間:2022-04-06 05:08:35

導語:鄉村振興中農業合作社發揮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振興中農業合作社發揮的作用

摘要:鄉村振興是實現脫貧攻堅戰的關鍵,科學組建“農業+”合作社模式是實現精準扶貧的最佳手段。鄉村工作者要拋開私利、務實探索,因地制宜、全心為民,在黨的領導下,心系“三農”,服務鄉村,助力全國農村經濟蒸蒸日上、生活幸福美滿,帶領全體農民一起奔小康,實現城鄉共同富裕。

關鍵詞:農業合作社;鄉村振興;模式

黨的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為全國開展合作社改革,探索適合促進農村農民致富,推動三農加速一體化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保持農村發展活力,實現脫貧致富的精神動力。鄉村基層工作者要深入農村,探索農村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牢牢把握屬地特點,抓住農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文明需求,充分發揮農村合作社的引領、平衡和協調作用,解決當地突出矛盾,在改革中實現鄉村振興。要主動投身鄉村振興事業,結合自身實際,突出“為農、務農、姓農”新使命,成為“懂農業、愛農村、為農民”的三農經濟支援服務堅定追隨者。

一、郭城鎮基本情況

煙臺海陽市郭城鎮總面積156.8平方公里。轄72個行政村,總人口5萬人左右。2019地方財政收入5000多萬元。國稅稅收完成1409.00萬元,地稅稅收完成1245.74萬元。擁有三山六丘一平原,自然資源極為豐富。全鎮耕地面積8.5萬畝,是花生、小麥、地瓜、玉米的主要產區。鎮境內黃金、石灰石、磷礦石、鐵礦石等礦藏資源有一定的開采量。干水果生產是郭城鎮的特色產業之一,素有煙臺“果城”之稱。目前,全鎮板栗面積達到2萬畝,主要有“石豐”、“處暑紅”等優質品種。有8000多畝進入盛果期,年產板栗300多萬斤,收入1000多萬元。全鎮蘋果種植面積約3萬畝,總產量約1.2億斤,總收入1億元左右。從資料看該鎮的農業資源比較豐富,可利用助力發展的條件較多,對全鎮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較好的自然屬性條件。如何利用這些資源,在國家宏觀政策及調控下,實施快速發展。發展農村農業合作社,集集體智慧、物力、財力,打造一支干部職工配伍專業化、細分化隊伍,探索適合當地農作物的有效合作社運營模式是鎮領導的最佳選擇。

二、合作社運營堅持的原則與發揮的角色

(一)堅持的原則。根據固有資源和農業物種,堅持“立足農村、面向城市、開放理念、借力發力”的思路,堅持“因地制宜、綠色發展、務實優先”原則,推動市場化運作、規模化發展,打造現代農業合作社營銷模式。一是尊重科學技術,在物種選擇上不要保守殘缺,大膽的采用高品質、高產量、高附加值,長產業鏈的物種進行作業,在原有農業基礎上加快促進轉型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二是要與時俱進,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開創現代營銷模式,打造高效率,多形式的經營模式。在地方黨政、政策、項目、資金的大力支持下,建立和完善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體系,發揮現代農業綜合服務公司和電子商務公司的作用,搞好“電商、微商、店商”服務,加快推進農超對接,切實解決農產品銷售“最先一公里”的問題。三是合理隊伍建設,分工明確,農民就是做農民的事,銷售就是銷售隊伍的事情,資本運作就是資本運作隊伍的事情,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四是加快合作社體系建設,以資本、產權、業務聯結為紐帶,加快新型基層社服務體系建設。構建農村土地流轉托管服務體系、農業生產資料供應、農民生活消費品配送體系、農村電商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村社會組織服務體系,開展農村資金互助合作服務、農村社會組織財務會計服務、農產品大數據共享服務等三大服務,推進城鄉經濟高質量發展。(二)發揮的角色。鄉村振興,興的就是貧。建立合作社就是要解決發展落后不平衡問題,要本著最大范圍的農民受益,最大數量的農民脫貧。堅持“引農入社、教農學技、帶農入市、助農增收”的思路,引導農民自愿加入,自主學習,向往過上城市的生活,慢慢走向富裕。合作社在這個過程中一是發揮合作社組織管理優勢。真正起到“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賺”的作用,帶領農民開展“建、創、產”等攻堅行動,打造村、鄉、縣步步為營的農產品生產基地,提升農民優越感。二是傳授新知識、新技能、新本領,開展邊探索、邊學習、邊發展的思路。比如建設自身電商平臺、加入農商平臺等,通過現代互聯網、大數據組織隊伍建設或是共建供銷e家、云背簍電商平臺,共同打造農產品銷售平臺。或是組建行業協會建立價格行標,培育區域品牌、掌握定價權,拓展銷售渠道。三是發展企業,脫貧致富,建立持續穩定發展的運行機制,著力打造以現代農業綜合服務公司的集團經營,保證越來越好。脫貧不是指一代脫貧,是保證世世代代的脫貧。四是真心服務農戶,讓富的拉貧的,貧的帶貧的共同奔小康要建立在土地托管為核心元素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為農戶生產提供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烘干收儲、加工銷售等定制服務,讓老有所耕,寡不愁耕,家家戶戶都搶土地,都愿意擁有土地,以為農而自豪。

三、開展“產促社、社育產”運行模式,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一)“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緊緊圍繞興旺產業,構建專業合作社。根據郭城鎮的農業特色,全鎮主要以蘋果、梨等經濟林果以及傳統農作物種植為主,果業在全鎮中的農作物中占比最大。“農民富不富,關鍵在支部”,山東村黨支部根據這種結構特點,以舊住宅、土地、資金和勞動力入股等多種方式,組建了黨支部領辦的海陽市嘉華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和海陽市峰盛旅游資源開發公司,以古梨園和明清民宿為依托,積極推動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銷售、餐飲、休閑以及其他服務業有機地整合,延伸農業產業鏈,實現三產融合發展。合作社以200余畝古梨園為抓手,引導全村110戶群眾入社,流轉土地260余畝和40余萬現金入股。按照“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帶領社員舉辦“梨花節”、“采摘節”,修繕梨園景區、新建雙牌坊、24節氣磨盤表、觀景平臺、梨園景區觀景路、親子拓展訓練基地等配套設施。為讓農產品升值增效,村黨支部積極爭取資金45萬元,配套建設了一座儲存冷庫,采用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生產梨膏,并通過線下和線上銷售,帶領全村致富。合作社緊緊圍繞古梨園,搭建平臺支撐種、產、銷產業鏈條,實現“支部有作為、黨員起作用、集體增收入、群眾得實惠”的目標,真正讓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受益于群眾,助推強村富民雙增收。(二)采用“村集體+合作社+農戶”模式。以優勢地帶為核心,帶動周邊地區,共同致富脫貧。郭城鎮按照“黨建引領、區域聯動、優勢互補、抱團發展”的原則,把分散的村莊聚齊在一起,打破傳統片區管理模式,實施協同作業,以西古現村為核心,聯合周邊六個村莊,打造區域化黨建示范區,著重挖掘各村產業發展的著力點和關聯優勢,將區域內的資源集中整合,實現優勢互補,抱團發展,增強抗風險能力,形成黨建引領下的“一強帶多弱”的局面。西古現村投資520余萬元,建設1500平方的黨群服務中心,開展黨務服務、生產服務、科技服務、信息服務、文化服務、法律服務、便民服務等,以組織共建、活動共聯、資源共享等多種形式,在資源優勢上互補、在活動平臺上共享、在工作推動上融合,促進區域內各類資源有機整合、有效利用。同時,采用“村集體+合作社+農戶”模式,按照高標準規劃、高起點建設要求,流轉土地100多畝,投資655萬元,建設3800平方玻璃大棚1個,溫室大棚20個,培育發展大棚示范園區,招引煙臺旺林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共同經營,年實現收益60余萬元;整合西古現村蘋果精品采摘園、清陽園,東西魯家夼千畝核桃方基地,大侯家村千年古銀杏樹,西魯家夼古祠堂和迎駕山草莓采摘園等資源,依托電商平臺、農村淘寶和西古現果品批發市場,強化區域聯動發展,延伸產業鏈條,帶動村集體增收和村民致富,實現區域化經濟效益最大化。(三)“公司+村集體+項目”發展模式。依托鄉村歷史沉淀和文化,大膽實施農村“走出去、引進來”戰略,通過與龍頭企業合作建立合作社,以鄉村振興為支點實現農業和文化融合發展,推進行業文化與鄉村傳統文化融合共鳴,促進鄉村現代產業發展。推動廣大農民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努力建設美麗鄉村。戰場泊村依托許世友將軍在膠東紀念館和膠東軍區司令部舊址等紅色文化和綠色生態資源引進龍頭企業,與村集體合作經營項目,形成了“公司+村集體+項目”發展模式,不僅讓村民有了穩定的增收還有了固定工作。圍繞生態農業種植項目,村集體引進淄博世屹集團,流轉土地600余畝,打造一處文冠果基地,通過流轉土地、提供管理服務等方式,每年可獲得10多萬元收入,帶動村民就業30余人。圍繞不忘過去傳承歷史,打造紅色文化體驗教育基地,村集體爭取資金130余萬元,對八路軍膠東軍區機關舊址等64棟膠東民宅進行了修繕和加固,圍繞紅色這個主旋律開展一系列的教育創收、旅游創收,農產品創收、餐飲創收等等,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農業有效供給水平,助推美麗鄉村建設。(四)發揮合作社育成功能,輻射帶動新產業鏈條發展。合作社發展成功壯大,印證了致富脫貧方式選擇的成功,致富不忘發展,要實現世世代代脫貧,只有不斷開拓進取,積極探索推進產業穩健發展,拓展產業鏈條,培育放大與現代社會理念相適應的活力產業,才能為合作社注入持續發展的能量,保證相互促融發展。合作社黨支部要以“班子強、產業旺、群眾富、生態美”的發展理念下,采取以產業旺為主線,培育經濟新動能。通過搭建管理平臺,促進了農旅融合發展。以“集體+企業+運營”模式,把現代企業管理經驗置于農村特色資源的經營過程中,促進經濟協同發展,比如在合作社基礎上的鄉村文化產業,旅游產業、教育產業、健身產業、醫養健康產業、綠色保健產業等緊跟社會潮流的新興產業。合作社通過與國內外大公司合作開發旅游項目,不僅可以提升農產品的外銷,傳播本地歷史文化,還可以有效培育壯大觀光休閑、特色民宿、民俗體驗、特色餐飲和青少年素質拓展等鄉村旅游新型業態,探索出一條“農業+旅游”融合發展之路。同時根據鄉村自然特征結合時代背景,加強農村新型職業農民培養,通過開展各種技術培訓、專題講座、參觀考察、聯合經營等方式,開展以新型職業農民為主體的不同層面和領域的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儲備高附加值技能勞動人才,實現“村民”向“新型職業農民”轉變。

四、結語

鄉村脫貧致富,產業振興是基礎,實施農業合作社是當前最佳選擇。自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工作實施以來,郭城鎮依托特色農業、自然風光、紅色文化和民俗風情等資源優勢,通過探索“農業+”的各種合作社經營模式,達到精準扶貧振興。采用合作社這個紐帶,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通過體制創新、產業聯動、產業集聚等方式,將資本、技術以及資源要素進行集約化配置,推動農業和鄉村旅游、戶外體驗、特色民宿、電子商務等深度融合,不斷催生出多種多樣的新產業、新業態,全力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

作者:姜愛菊 單位:海陽市郭城鎮農村經濟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