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社會保障論文
時間:2022-06-04 09:07:42
導語:農民工社會保障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農民工的基本現狀
農民工集中從事建筑業、采礦業、第三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臟、累、差、苦是這些工種的共同特點,屬于低附加值的生產環節,處于產業分工的末端,低利潤導致企業只得壓低工人的工資和待遇。盡管在城市里工作,但沒有當地戶口,無法享受當地政府賦予的權利、福利。目前,農民工面臨的問題主要有:受自身技術技能的限制,工資偏低,而且時有被拖欠的現象;為取得較高的收入,加班加點工作是常態;在某些工作領域,企業為降低成本,安全生產條件差,造成職業病或工傷事故多;職業技術培訓、子女教育、生活居住條件等方面還有很多問題;養老沒有保障,基本是家庭或是子女養老;特別是第一代農民工,由于受文化層次因素的影響,對自己應該享有的權益保障等不甚了解,現代社會制度的各項權益得不到保障,易引發社會矛盾或糾紛,在各級政府上訪事件中占了很大比重。
2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形成原因分析
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并不是僅僅存在于某地或是某個行業,而是一個普遍的問題,只是在某地或是某個行業的表現程度不同而已,導致這些問題的存在既有制度設計的原因,也有后續配套制度跟不上的原因,具體有如下幾方面。
2.1現行戶籍制度的限制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按照計劃經濟時代三大產業劃分理論,在1958年頒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管理條例》中,將我國公民劃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農民只能在農村的土地上從事農業生產,為城鎮提供生活資料或是初級的生產資料,在改革開放前的30年中,農民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奉獻。改革開放后,如果還繼續沿用那種嚴格城鄉二元制來管理社會,就會阻礙勞動力和資本的自由流動,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對勞動力提出巨大的需求,僅靠城鎮人口無法滿足這種需求。而我國現階段社會保障制度設計是以戶籍制度為前提的,沒有城市戶籍的農民工被城市社會保障體系排斥在外,我國社會管理制度的改革在某種程度上還落后于經濟領域改革開放的步伐。
2.2企業用工制度執行不規范
農民工由于受自身技術技能的限制,只能從事最臟、最累、最危險的工作;同時我國的《勞動法》規定,用人單位必須與所雇傭的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但由于企業用工制度的不規范,或是為了逃避某些責任,許多企業并未與外來務工人員簽訂符合規范的勞動合同。由于在低端勞動力市場上供過于求的壓力,那些沒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工為了生存,不能或是不敢對自己的工資、勞保、社保等權益提出訴求,只能接受企業的不平等條件。
2.3社會保障制度落實不到位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城鎮居民中逐步建立了城鎮職工養老、醫療保險的相關制度,中央和地方政府后續也相繼出臺了一些有關農民工權益和社會保障的通知、規定,但是和城市居民社會保障項目和范圍的全覆蓋相比,還有很多短板,再加上各地政府執法力量有限和執法力度不大,僅有的參保率也很低。雖然在2014年,按照黨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但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時各地地方政府還需要制定配套的相關實施細則。
2.4農民工群體具有流動性
在某些地區或行業,農民工隨季節的變化具有很大的流動性,這一點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有效參保。由于農民工從事的工作特點,他們在務工過程中需要在不同的地方之間流動;由于季節因素的影響,或是階段性工作完成了,在沒有找到下一個工作之前,這種工作的不連續性使得他們返回原籍待業;在目前的制度設計下,養老保險的行政管理模式采用的是屬地化管理原則,被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農民工,社保關系是不能根據他們的流動而轉移的,導致農民工參保率不高或是退保率很高。雖然國家在2010年1月1日出臺了《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各地在執行層面還存在不少問題,政策還沒有執行到位。
2.5經濟因素
在目前由個人、企業、國家按比例共同出資的社會保障制度,農民工作為最終的受益者,所從事的行業決定了他們的收入不會偏低且不穩定,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他們參保的愿望;企業與農民工大多沒有長期的勞務雇傭關系,這些企業多是勞動密集型的企業,人力資源成本占了企業經營成本的大部分。同時,在當前國家產業政策調整時期,許多企業還面臨關停并轉的困難,企業沒有積極性;在廣大的中西部地區或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捉襟見肘”的政府財政支出,除了完成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所必需的公共事業建設,還要面對原有的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資金的巨大缺口,也制約著當地政府對農民工社保的資金投入。
2.6政府在保障農民工權益中的缺位
盡管農民對城市改革和發展所起的作用日益凸顯,但是目前城市的功能設計還是以保障本地城鎮居民為主的,在對農民工的管理服務中還存在排斥性傾向,有時還感覺是“包袱”,沒有將農民工看作是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的產業大軍中的一員,這就容易造成政府在建立覆蓋全體勞動者的社會保障體系中的角色缺位或是錯位。
3解決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的幾點建議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何解決三農問題,使農民致富是關鍵因素;妥善合理地解決當前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是一個緊迫的現實課題。經濟是基礎,只有發展經濟,使廣大農民實現充分就業,切實提高他們的工作、生活水平,建立起覆蓋全體公民的公平的社會保障制度,使他們融入城市社會、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才能順利完成既定的奮斗目標。
3.1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步伐
2014年頒布實施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在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建立城鄉一體的社會管理體制上實現了重大突破,將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取消農業稅和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制之后,在農村進行的第四次大變革。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良性互動,在城鎮務工的農民工,只要有固定的住所、穩定的職業或收入來源,就可以給他們辦理城鎮常住戶口,使農民工及其子女市民化,與原住居民享有同等的權利。他們能夠在城市定居,免于城鄉之間奔波之苦,降低或消除了由于往返流動而付出的勞動和生活成本;流出地政府及時調整他們在家鄉所保留承包土地和宅基地,實現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有利于當地農民的致富和新型城鎮化的建設;他們融入當地城市社會,有利于形成不斷積累經驗和技術的、穩定的產業技術大軍,有利于企業人力資源積累、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有利于企業的轉型升級。
3.2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
一是繼續重視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不斷提高我國工業現代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是我國經濟未來發展的方向。同時也應看到,我國是人口大國,特別是農村還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需要就業,也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努力增加就業機會,實現共同富裕是建設和諧社會的現實需要。二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不可能僅僅依靠大中城市吸納眾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而隨著大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產業鏈的延伸和配套產業的發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應該適時發展勞動密集型加工業和服務業,從而為農民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轉移創造條件。三是推動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隨著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的飛速發展,已經出現發展空間受限問題和產業結構升級需求,中西部地區應該抓住國家實施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這一戰略機遇,鼓勵沿海地區符合環保要求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為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造條件。
3.3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和以創業帶動就業
從中西部農村進城打工的農民工,在經受了市場經濟和現代工業的洗禮之后,也會出現分化,一部分人依靠擁有的知識、技術,逐漸積累了一定資金和人力資本,在本行業嶄露頭角,不再滿足于打工者的身份,有了創業的強烈愿望。當地政府應該積極支持他們返鄉創業,在資金、技術、人才、政策方面給予幫助,實現縣域經濟的發展,從而帶動當地更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就業。
3.4加快覆蓋全面的社會管理和保障體系建設
在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治理體系的基礎上,堅持公平對待每一個城市常住居民的原則,保證他們能夠享受到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一是建立健全公共服務普惠制。流入地要消除對外來務工人員的歧視性政策,將農民工及其家庭的民生需求,納入當地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統籌考慮。二是加大培訓力度,提高勞動者素質。打破目前只是勞務輸出地進行技術培訓的慣例,勞務輸入地要根據當地產業特點,增加財政投入,開展有針對性的技術培訓,擴展農民工的就業領域。三是基本公共服務要向困難農民工傾斜。社會保障制度在為每一個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同時,政府通過建立完善社會救助制度、設立社會救助基金,維持遇到暫時困難的農民工的基本生活需求。
3.5加大社會保障流域政策和制度的落實力度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確立的“堅持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加快健全社會保障管理體制和經辦服務體系”“完善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政策”“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健全社會保障財政投入制度”等改革任務,各級政府要制定改革的時間表、路線圖;要廣泛宣傳國家有關社會保障領域的政策制度,使農民工能夠了解國家政策,自覺維護自身權益;中央要加大監督檢查的力度,確保國家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執行到位。
建立功能完善、覆蓋全面的社會保障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需要國家立法層面有法律制度的保障,也需要社會和各級政府相互配合;既有新老政策銜接過程中的問題,也有國家政策與各地實際相結合的問題。同時還有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要求人們本著以人為本、實事求是的態度,進行制度的改革和創新,這也真正體現了國家對全體公民的人文關懷,體現了科學發展觀,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作者:李怡清 單位:四川大學文新學院
- 上一篇:燃氣工程施工及安全生產運營管理
- 下一篇:困境兒童社會保障與福利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