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社會發展良性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01 05:45:00

導語:經濟社會發展良性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社會發展良性研究論文

人類進入21世紀為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形形色色的利益誘惑,這就需要我們必須用堅定的信念、世界的眼光、睿智的頭腦和科學的方法去面對、去鑒別、去思考、去行動。尤其是在日新月異的變化面前,怎樣實現反腐倡廉與經濟社會發展良性互動,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正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突出問題,也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細致地探討,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加以落實。

一、實現反腐倡廉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必須把握好思想教育環節

首先,要幫助人們尤其是領導干部增強反腐倡廉意識特別是廉潔自律意識。反腐倡廉和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必須堅持“兩手抓”的重要任務,理應抓緊、抓實、抓好。沒有反腐倡廉作前提和保障,經濟社會的發展就不可能健康有序地進行。沒有經濟社會的發展,反腐倡廉也就失去了意義。值得注意的是,至今仍有相當一部分人,在反腐倡廉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及其良性互動方面存在模糊認識,甚至把兩者割裂或對立起來。他們在抓反腐倡廉的時候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社會發展形勢認識不到位,思想不解放,觀念陳舊,不是持觀望態度,就是起阻礙作用,前怕狼后怕虎,不敢進取,不會發展。他們在抓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卻又忽視反腐倡廉工作,甚至將其當作阻礙經濟社會發展的因素之一來看待。比如在招商引資和一些經濟活動中,就有人違規操作,闖紅燈或繞道走、打擦邊球,試圖打破反腐倡廉的一些“清規戒律”。我們說反腐倡廉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和催化劑,經濟社會的發展又為推動反腐倡廉工作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和社會氛圍。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早已被無數事實所佐證。管理論文

在當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態勢下,抓好反腐倡廉教育,增強全民反腐倡廉意識顯得極為緊迫。在嚴格自律的同時又不忘他律,形成全社會的反腐倡廉氛圍。我們開展反腐倡廉教育的目的是要從思想上為人們筑起一道防線。這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對于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有足夠清醒的認識。社會是由無數個體的人所組成的。只有人們普遍增強了反腐倡廉意識,崇尚廉潔,厭惡腐敗,經濟社會才能朝著穩健的方向發展。俗話說:“千里之堤,潰于蟻穴”。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地位、金錢、美女、利益等各種誘惑無時無刻不在敲打著人們的靈魂,在激烈的競爭中,一些意志薄弱者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直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這是需要警覺和防范的。我們在懲治腐敗的同時,更應該揭露和查找產生腐敗現象的根源和危害,告誡人們如何杜絕腐敗現象的滋生和蔓延。尤其是要采取多種形式開展反腐倡廉教育,一方面用勤廉兼優的先進人物的典型事跡激勵人們,另一方面用犯錯誤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反面典型的案例告誡人們,幫助人們不斷增強自律意識、法紀觀念和思想道德觀念,在頭腦中產生“抗菌素”,強化抵抗力,不留產生腐敗病毒的土壤和氛圍。久而久之,逐漸形成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火墻”。為什么有的人在各種誘惑面前不動心,除了組織上的教育和同志們的幫助之外,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就是廉潔自律意識強。潔身自愛是扶正固本、增強免疫力的一劑良方。如果我們每一個體的人都能把握好自己,那么,全社會的風氣好轉了,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就好做多了。這是我們所期盼已久的。

其次,要幫助人們尤其是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和科學的發展觀。黨的十六大向我們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促進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成為刻不容緩的當務之急。沒有正確的政績觀和科學的發展觀,就不敢發展、不會發展,甚至要阻礙發展和破壞發展。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就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做到心為民所想,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堅持求真務實,開拓進取,扎扎實實為黨、國家和人民做出貢獻。那種為了某種私利,不惜犧牲一切代價往自己臉上涂脂抹粉甚至貼金的做法是令人不齒的。最終將被人們所唾棄。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就要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就要按客觀規律辦事,按中國國情和本地區本單位實情辦事,把規劃制定好,把措施落實好,讓效果充分顯示出來。真正讓國家得好處,人民得實惠,社會得進步。那種盲目行事、裝腔作勢的行為注定是要成為歷史笑柄的。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和科學的發展觀,就要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廉潔奉公,不謀私利。以人民群眾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作為檢驗工作成敗的標準。

二、實現反腐倡廉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必須把握好制度建設環節

制度是落實政策的措施,是確保目標實現的“緊箍咒”。沒有制度就沒有約束力,最終會導致計劃的落空和事業的失敗。

縱觀古往今來許多腐敗現象的產生,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就是腐敗分子通過鉆制度上的空子而越軌犯規,最終陷入囹圄。現在,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政組織加快了制度建設的步伐,力求堵塞漏洞,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反腐倡廉正是從制度上為遏制腐敗設立了“禁區”和“雷池”,為促進經濟社會的健康有序發展提供保證。中央制定的黨政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四大紀律、八項要求”和系列“條例”,是反腐倡廉的大政方針,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近年來各地建立了對人、財、物等方面的一系列管理制度、監督制度、公示制度,比如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黨內監督制度,領導干部述職述廉制度、談話制度、誡勉制度、經濟責任審計制度,干部選拔任用公示制,建設工程施工監理和大件物品采購公開招投標制,政務(事務)公開制度等等,確實收到了明顯的效果。為了防止制度在執行過程中走樣或落空,許多單位還制定了“關于執行制度的制度”,對此進行規范化操作,執行好的且取得成績的予以褒揚,對執行不好甚至違規的給予懲戒。這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人們的行政行為,即有所為有所不為,真正做到令行禁止。人們的思想支配他們的行動,而制度的執行要靠當事人的自覺意識去實現。當前,我國正處于新舊體制轉型時期,法制還不健全,各項制度也還有個不斷完善的過程。這就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做遵紀守法的模范、執行制度的模范。許多勤廉兼優黨員領導干部的先進事跡也在昭示我們,身教重于言教。要想把本單位的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做好,就必須領導干部帶頭,遵守紀律不動搖,執行制度不走樣。

反腐倡廉要靠制度,經濟社會發展也要靠制度。在所有制度中,群眾最為關注的就是行政審批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的頒布施行,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一件大事。它對于促進經濟社會的健康有序發展、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都具有重要意義。國家公務員是行政行為的主體,擔負著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經濟和文化事業、社會事務的重要職責。當務之急,就是要使公務員學習、掌握行政許可法,提高其法律素養和依法行政能力。因此,我們必須弄清搞懂行政許可的基本涵義、基本原則、設定事項、設定依據、實施機關、一般程序、特別規定、費用、監督檢查和法律責任,嚴格依法辦事,杜絕“吃、拿、卡、要、報”和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行為,遏制貪污受賄等腐敗現象的發生。

三、實現反腐倡廉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必須把握好多層監督環節

監督是目標賴以實現的保障,是對制度有效性的控制。失去監督就會造成行為的失范、決策的失誤。

值得注意的一個現象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制度并非很多,而執行起來力度似乎挺大,那是因為檢查考核有硬杠杠和指標,且與每個人的升遷進退和工資利益掛鉤,弄不好是要傷筋動骨的,所以不敢掉以輕心。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年來,從上到下,圍繞反腐倡廉這個主題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有的單位將此寫在紙上、貼在墻上、出口成章、耳熟能詳,實際效果并不佳。甚至在有些制度成堆的單位,卻出現了窩案、串案。究其原因,還是思想認識不到位,以至于執行制度有偏差,甚至晾在一邊做做樣子,最終形成制度上的“真空”,這是極其危險的,也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與此相關聯的是監督不到位或缺位的現象非常嚴重,值得警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經濟社會的發展須臾離不開監督。監督是多方位和多層面的。既有內外監督,又有上下監督;既有機構監督,又有制度監督;既有社會監督,又有輿論監督。但是相比較而言,監督的途徑和監督的制度較多,監督的效果還不盡人意。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監督體制不夠順暢、監督主體職權不大、監督工作沒有完全到位。雖然中央一級紀檢監察部門實行了統一的垂直管理,但省市及基層紀檢監察部門仍然是雙重領導,人、財、物大權仍屬駐在部門掌管,使得監督主體不敢“越位”。作為監督主體的紀檢監察部門負責人,級別偏低,位置靠后,無形之中就給人們產生“配角”的印象,沒有放在應有的位置,造成了“錯位”。現在,派駐紀檢組實際上只有一人專職,人少事多,監督工作難以完全到位。在有些單位,行政領導搞“一言堂”,有的甚至變著法兒玩游戲,大事不容監督、中事不讓監督、小事不要監督,總而言之,叫你無法監督。這種監督的真空一旦形成,腐敗現象的產生就有了氣候和條件,是極其危險的,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

總之,要實現反腐倡廉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必須要擺正兩者的位置,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不能有失偏頗。只有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和科學的發展觀,用反腐倡廉的實際舉措去保證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用反腐倡廉的成果促使經濟社會發展的“增值”;用經濟社會發展的事例驗證反腐倡廉的重要,借鑒經濟社會發展的經驗促進反腐倡廉的不斷深入。使二者有機統一,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良性互動和“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