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問題
時間:2022-03-07 02:18:00
導語:剖析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推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必須在明確社會主體的基礎上著力解決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和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社會主義政治權力的傳承和交接、社會主義政治倫理基本守則的制定、社會主義三大文明協調發展、加強社會主義輿論監督和民意調查等幾大問題。
關鍵詞: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民主法制輿論監督
人民成為社會的主體、社會的主人,這是社會主義社會最根本的特點、最大的優勢,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極大進步。社會主義社會的政治文明建設、政治體制改革,應當以此為最根本的出發點。
一、政治文明建設要著重解決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和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問題
民主是社會主義題中應有之義,鄧小平曾經反復強調,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有著本質的聯系,這是由人民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主體、主人這一本質所決定的。我們已經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立了與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合作共事的社會主義政黨制度,還進行了政治體制方面的其他一些改革。現在黨中央又提出了要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可見這種民主還需要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又是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密切相聯系的,所以黨中央又提出了要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怎樣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和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政治權力的傳承交接問題應當成為政治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政治文明建設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有關政治權力傳承交接的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干部制度的改革和創新。
鄧小平在總結“”十年浩劫的經驗教訓時指出,從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干部制度方面來說,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義現象,權力過分集中現象,家長制現象,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現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權現象,并具體地分析了這些現象的種種表現和產生的原因、解決的辦法。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干部制度,都涉及到政治權力的傳承交接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是應該提到加強政治文明建設的議事日程上來了。在這個問題上進一步加以解決,進一步加強民主化、法制化和程序化,關系到我們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三、制定社會主義政治倫理的基本守則
進行政治文明建設,免不了要涉及政治倫理問題。對于當政者、掌權者,除了一般的為人之道外,還應當提出更嚴格的、更有針對性的政治倫理要求,這在政治文明建設中是一項重要內容。
為政者的誠信應當成為第一要務。瞞上欺下、搞數字政績、報喜不報憂,爾虞我詐、妒能嫉賢者不配當領導者。
為人正派、公正是為政者的必備條件,對人對事都應秉公辦事。對近者親遠者疏,對敢于監督揭發自己者懷恨打擊報復者也不配當領導。為政者是人民的公仆,執政為民是對為政者的基本要求。貪贓枉法、以權謀私者不但不能當政,而且應當受到嚴厲的制裁。
為政者必須勤政愛民。吃喝玩樂、腐化墮落,對人民的疾苦漠不關心者,不能當領導。
為政者應當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對己寬對人嚴者,不配當領導。賄選拉票、跑官要官、買官賣官,要嚴肅查處,絕不能讓其壞了政風政紀。
與黑社會相勾結,充當保護傘,稱霸一方,危害百姓者,應當堅決制裁,決不手軟。
小肚雞腸,大事不聞不問;遇有責任互相推諉、上推下卸,遇有權利互相爭奪、各不相讓,不能團結共事者,不能為官。這里提到的有些問題超出了倫理道德的范疇,但是對于為政者、掌權者先作為政治倫理的要求提出,如果觸犯了刑律,當按法律加以制裁。HTtP//:
四、政治制度文明建設要與經濟、文化、科學、教育等各項制度文明建設協調發展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不但要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而且政治制度的文明建設,與經濟、文化、科學、教育等各項制度的文明建設也要協調發展,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為條件、互相促進、互相制約的。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雖然也進行了一些嘗試和改革,但相對比較滯后。要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鞏固和壯大愛國統一戰線,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強有力的政治保證。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著力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斷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改革和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五、加強輿論監督與民意調查
加強政治文明建設,還要加強輿論監督,建立暢通的民情民意的采集、公示、反饋機制。
一些貪污腐敗分子并不太害怕群眾監督,因為他們手中有權。但是,他們卻非常害怕輿論監督,他們的腐敗行為一旦在媒體上曝光,就很難逃過黨紀國法的懲處。所以,輿論監督是防腐倡廉的一個重要武器。當然輿論的作用還不僅僅限于此,它還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方針得到落實的好助手。
現在,我國還未出臺新聞法、出版法,對媒體的管理還停留在政策管理的層次,還未上升到法律管理。怎樣在媒體的責任與權利之間求得平衡,既能體現憲法中的有關新聞、出版、言論自由的原則,給媒體以法律的保護,又能體現媒體自身的責任,加強自律、責任意識,在媒體違規違法時可依法制裁,是有不小的難度,但總可以通過借鑒國際上的通常做法,總結我國自己的經驗來加以解決的。
與輿論監督緊密聯系的還有一個輿情即民情民意的采集、公示、反饋機制的建設問題。這種機制我國不能說完全沒有,但還不是很健全、很規范、很暢通、很有影響力。在我國早已有黨、政領導機關接待上訪信訪的機制,解決了不少問題,但這還只能被動地接受送上門來的信息,還缺少可以主動設置議題,包括就重大政策措施的出臺、重要的人事任免、各級干部的考核等重要事項主動地征詢人民群眾意見的機制。現在已經出現了某些民調機構,某些媒體上也出現了一些民意、民調的內容,某些黨政機關也采取了一些調查民意的措施,但畢竟還只是一些雛型,很不規范、也缺少影響力,急須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來加以促進和規范,使之成為獨立的、規范的、透明度高的、公開公正的民調機制,使之逐步發展和成熟起來,成為我們黨和政府依法治黨治國的得力助手。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李慎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N].人民日報,2003-01-21(9).
- 上一篇:探索當代音樂多元化趨向的代表
- 下一篇:簡述太極與身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