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藝術人才培養路徑

時間:2022-07-15 09:41:10

導語:播音主持藝術人才培養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播音主持藝術人才培養路徑

摘要:2019年“新文科”建設啟動.作為一種人文社科,具有新聞傳播學學理機制的播音主持藝術專業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在深化新文科建設與新聞傳播實踐的背景下,從橫向維度觀之,播音主持藝術人才的專業技藝、藝術水準、文化品格應成為關注的焦點,故而簡要從理念、路徑、拓展縱向維度進行思考與探索。

關鍵詞:新文科;技術;藝術;思想

眾所周知,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從新媒體發軔到融媒體發展,再到智媒體的蓬勃興起,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了更為全面的含義。新文科的提出打破了學科知識的壁壘,沖破知識文化的窄縱劃分,消散了固有認知的邊界,以一種全新開闊的視閾厘清事、理、情、趣的多重認知。播音主持藝術人才培養應置身于戲劇與影視學、新聞傳播學的學科構建范疇之中,在實踐中,不可忽視其人才培養的規律。本文認為應以專業技術、藝術水準、文化品格為原則底線,理念、路徑、拓展為發展思路,探討新文科背景下的播音主持藝術人才培養策略。

播音主持藝術人才培養的理念

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所謂“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講的是內心澄明才會有所思考,精神居在胸中,意志力的統轄不可忽視,可見態度感情的醞釀對于行文章法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新文科視閾下,播音主持專業作為一個“出口信息”的專業,內在情思文法的構思顯得格外重要,要想達到劉勰所說的“理得而事明,心敏而辭當”,就需要有完備齊全的專業技藝理論、情感生發的藝術性靈、析理辨美的人文情思,才能更好地完成學科知識的交融、藝術創作的通達。重構專業認知。浙江傳媒學院教授金重建認為:“播音主持內涵的豐富性,創作過程的復雜性,使得中國播音學的研究內容與研究對象具有獨特性。”這種豐富性與復雜性警示著播音主持藝術人才的培養要突出專業意識,擁有系統成熟的創作思路,并且這種創作思路是開放融合的。張頌先生曾系統論述播音主持專業是建立在哲學、美學,新聞與傳播學,語言及語言應用學,文學藝術這四門學科的基礎上。當前,播音主持專業需要繼續拓展外延,以人文社科為經,以自然科學為緯,把握時代的命題,掌握電子商務、法學知識、互聯網技術,特別是在5G成熟、6G醞釀的階段,了解電商直播、網絡營銷的規律,熟知法學規范與互聯網技術,才能更好地依托文化、面向市場。煥發藝術靈感。文科作為一門思想學科,性靈的陶冶、情感的醞釀一直以來都居于核心位置,播音主持藝術創作是一項復雜性工作,人才培養需要注重“情真意美”的價值取向。播音員主持人在工作時,不知不覺中有著靈感思維的迸發。在播音主持藝術人才的培養規格上,要多讓學生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美學教育、心理學教育,幫學生理解形式與內容,通曉人情人性,是非判斷有著明確的價值尺度,把詩意的精神帶入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實現“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性靈迸發,不知不覺中實現神與物游、物我一致。展現人文關懷。人文精神的音聲性是播音主持藝術專業的顯著特征,人文精神體現的是對人情人性的通曉,對是非價值的判斷。聲音凝聚力量,語言傳遞溫度,從物理空間的聲音傳導到心理空間的傳遞要展現不同的情感態度與人文關懷,例如在。2020年8月,央視微信自媒體《主播說聯播》了主持人海霞對農民工李小剛朗誦的《再別康橋》的評論,話語之中充滿了肯定與贊賞,態度十分熱情,海霞還表示想邀請李小剛一起交流切磋專業。這體現了主持人對平凡普通百姓的關注,其中所體現出的人文關懷讓人倍感溫暖、如沐春風。

播音主持藝術人才培養的路徑

劉勰說:“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器而后識器。”誠然,任何學科的學習要先下笨功夫,才會有質的提升,對于播音主持藝術人才培養路徑同樣適用,先要下足笨功夫、苦功夫,才會有藝術通感。因此,技術層面的打磨、藝術人才培養內涵的深化、多層次文化的溯源探究就成為路徑提升的有效方法。夯實專業基本功要求。播音主持藝術人才的培養有特殊的要求,從早期的“聲美、上相、內涵深”到如今的“能寫、會編、有創新”,這都是對于播音主持藝術人才傳播力方面作出的要求,所謂傳播力指的是先天條件所具備的傳播的潛能與后天習得的媒介素養能力。現如今,關于傳播力的要求還得加上多才多藝會學習。多才多藝需要培養廣泛的興趣,涉獵不同的文藝技能,做到“一專多能”;會學習,播音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生要有主動學習的能力,對于關聯性知識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對于專業性知識能把握核心要義、機制原理,在實操環節,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進入到語言表達層面。對于播音主持藝術語言的訓練需要有這樣的認知:書面文字語的嚴密邏輯訓練要把握情感思維訓練的精神引領,即興口頭語的情感思維訓練需要把握自然科學的邏輯辯證、客觀冷靜的行事作風,二者美美與共,最終呈現出溫度與氣度并存的中國播音風格。拓寬專業培養眼界。中國語境下的新文科建設具有其兼容性和特殊性。兼容性體現在,面對國際范圍內普遍存在的“人文學科危機”,眼下跨界人才居多,壓縮了播音主持藝術人才的就業機會,這使人們不得不拓展專業培養的眼界。在人才的輸出終端上,播音主持藝術人才的培養應轉變向傳統媒體就業傾斜的思路,面向市場,拓寬就業邊界,強化基底素養。特別是在融媒體背景下,5G傳媒生態成熟,傳媒教學場景需要重構認知。首先,要有互聯網產品經理人思維,把教學平臺從課堂展示變為線上展示,培養學生采編播一體化的綜合能力,鍛煉學生從學會經營作品到經營節目的思想轉變,比如可以把學生實踐作業用大屏與小屏結合的方法在抖音、微博、喜馬拉雅、蜻蜓FM上,通過經營作品形成一種節目版塊思維意識的構建。其次,要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的差異化,學生可分為復合知識技能型人才、復合媒體經營型人才、復合通識采編型人才……積極推進學科交叉融合,把握“一專多能”的培養思路,以寬口徑窄出口的方式培養學生,開辟學生專業定制化培養路徑,面對不同的學生把握因材施教的原則,實行定量教學、定制培養、定標考核、定期檢驗、定性分析、定向走崗的方法,全方位多層次地為業界培養具有交叉學科能力的播音主持藝術人才,打造復合型精品專業人才,讓藝術人才也能搶占其他就業崗位。嫁接多層次文化生成基因。新文科背景下,播音主持藝術人才,技術層面要有較強的媒體實戰能力,“采編播評”缺一不可,人才的培養要有較強的場景適應性:從內容上看,需要運用不同的話語樣式;從形式上看,需要調整不同的話語心態;從時空層面上看,需要面對多樣化受眾層次。主持人汪涵對主持人的概念論述獨到:主持人的“主”指思想,“持”指技巧,“人”指情感。可見,播音主持藝術人才的培養重在思想能力,對知識文化素養的培養顯得格外重要,不同的文化素養、經驗水平會影響著技巧的使用,方法論的把握,最終形成不同的播音主持創作風格,在實踐活動中體現著播音員主持人的人格魅力。例如,董卿的優雅大氣、汪涵的幽默機智、撒貝寧的睿智穩重……這些不同風格的主持人皆有風度,皆成性格,他們都是不同的學科背景卻造就的有聲語言傳播的典范。

播音主持藝術人才培養的拓展

眼下播音主持藝術教學的重心仍在語音發聲、稿件創作,即興口語表達、職業素養教育卻稍顯不足,教學上效果上大多只能達到基礎性目標,拔高性、競爭性目標稍顯不足,這就需要從不同的角度提升自我,使之具有個性化。播音員主持人培養出口應是一專多能的復合型精品專業人才,其風格差異化是提升的關鍵。中國傳媒大學教授、《中國播音學》主編張頌曾在《播音語言通論》一書中論述:“風格的占有者,必須是獨創者,不接受現成公式,不追趕時髦,卻鐘愛獨特體驗,獨特感受、獨特表達樣態。”那么,新文科背景下對于風格獨創的播音主持藝術人才培養提升策略應如何?產學研三結合。播音主持藝術專業是出口消耗專業,擴大內需、穩定外需是播音主持工作行之有效的發展途徑,所謂擴大內需,就是要不斷汲取的多學科文化知識與專業知識養分,做到多知全面;穩定外需,就是要行成穩定的播音風格,訓練出行之有效播音風格狀態,在進行語言表達的傳播活動時,要做到具體感受與整體感受相統一;在進行專業學習培訓時,要做到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統一;在進行業務研討時,時代精神與歷史使命相統一,這樣才能把握專業發展的脈搏,守正創新,在專業學習的道路上行穩致遠。著名主持人康輝在2020年11月3日晚,一人用了22分38秒的超長口播精彩的完成了一萬八千余字的播出任務,其文學博士背景、扎實的專業功底與強大的播出平臺造就了他的職業高光。一專多能的職業發展理念,在產學研的培養思路上煥發出強大的生機。跨學科思維構建專業。新文科的核心內涵在于打破學科之間專業壁壘,用開放的視角看待文科教育。播音主持藝術人才培養可以采用“播音主持+”的方式建設學科,播音主持+新聞傳播,用新聞傳播規律探討播音主持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以一種主持傳播的視角重新審視學科建設;播音主持+自然科學,用自然科學的研究精神結合播音主持的表達方式,用全新的視角培養出專家學者型主持人……打破學科邊界,拓寬眼界視野,使得知識體系得以貫通,催生出播音主持藝術人才的獨特個性。播音主持從業者中,歷來就有很多跨專業的人才,撒貝寧是法學專業背景、何炅是阿拉伯語專業背景、朱迅是日語專業……他們的主持風格具有獨特個性,深受觀眾的喜愛,這都給播音主持藝術人才的培養更多啟發。事實證明,跨學科、跨背景、跨思維的素養教育要與專業教育并行推進。深化人格化傳播。自古以來,大學教育就以三綱八目為核心,三綱指的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目指的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現今,播音主持藝術人才培養同樣需要以此為基礎,并不斷深化人格化傳播。培養學生在表達有聲語言信息場的時候,能夠從節目播出背景、時展背景、內容價值背景出發,真正做到張頌所說的“一吐為快”的播講愿望,對事物有基于真理的價值辨析、情感取向的態度傾向。主持人的人格在一次次的傳播實踐中便自發生成,使得受眾對節目與播音員主持人產生同等的價值印象,主持人人格的體現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節目風格的呈現。例如,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的《新聞1+1》是由白巖松主持,他面對新聞事件敢于發聲,揭露事實真相,態度鮮明地進行時評,讓觀眾對《新聞1+1》節目產生了較強的信服感,深化了該節目的人格化傳播。結語眼下,注意力經濟發展大行其道,多平臺傳播成為常態,播音主持人才培養應成為緊迫任務,這是時展機遇。新文科背景呼吁人才培養的改革方法,靜水流深,真水無香。播音主持藝術人才培養應滲透古典意境的內涵,追求意到、聲美的文化內涵,在技術層面熟練把握,抓住人文契機的內涵,向美而生,講好中國故事,傳承好中華文化。

參考文獻:

[1]柴華.中國文化典籍精華文心雕龍[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

[2]金重建.播音主持藝術導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6.

[3]張俊宗.新文科:四個維度的解讀[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6(05):13-17.

[4]彭雨晴,劉玉萍.泛媒體化時代播音主持專業人才培養變革路徑[J].中國主持傳播研究,2018,(00):167-172.

[5]張頌.播音語言通論:危機與對策[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4.

作者:曾旺 陳祥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