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社區調查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5 08:24:00

導語:虛擬社區調查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虛擬社區調查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隨著青少年使用網絡人數的不斷增多,許多原來追求與陌生人交流的人也開始在網上尋找自己的熟人虛擬社區。這種趨勢正在帶給青少年人際交流、社會化過程以新的改變。本文以某大學生班級校友錄為例,主要通過參與觀察法和訪談法對其進行研究,描述并分析了這個虛擬社區是如何促進成員交流的,并在此基礎上對這一社區中的交流進行了進一步的思考和分析。包括熟人虛擬社區中經常出現的小圈子交流問題、現實組織解散帶來的該虛擬社區信息有效異質化、以及校友錄社區對其成員的同輩群體意義、熟人虛擬社區的祥和氛圍產生原因等,以期以個案研究的方法探索此類問題。

『關鍵詞』

青少年班級校友錄交流

熟人虛擬社區

ABSTRACT:AlongwiththeincreaseofthenumberofadolescentInternetusers,lotsofthembegintolookforownacquaintancevirtualcommunities,eventhoughsomeofthemonceonlypursuedcommunicationwithstrangersonInternet.Thiskindoftrendisbringingnewchangestohumancommunicationandsocializationoftheseyoungpeople.Inthearticle,onevirtualcommunityofcollegestudents’alumnirecordhasbeentakentoasanexample,andthecommunicationsofthemembersinthecommunityhavebeendescribedandanalyzed.Onthisbase,fourfurtheropinionshavebeenadvancedforespeciallyexploringcommunicationinthiskindofcommunity.

一.研究緣起:

網絡剛剛大行其道時,人們欣喜地發現網絡為人際間的交往帶來了里程碑式的轉折,幾千年“熟人社會”的局限終于被打破,人們可以在網絡上跟任意多數的陌生人展開交流。人們欣喜于這種劃時代的改變,“在網絡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這一度是人們獲得自由后的口號。

然而,逐漸地,日漸成熟的網絡使用者不再象他們剛開始接觸網絡時那樣張開好奇的懷抱,擁抱每一個來與他交流的人。人們開始在網絡上重新找尋他們熟悉的群體。

我們知道,現代人的重要特點就是——流動。在現代社會,人們的流動性大大加強,面對面的親身交流往往不可企及。而網絡恰好就為這些希望能夠經常交流的人們提供了加強聯系,增進交流的機會。臺灣學者吳齊殷這樣說:“有些原本即已互相熟識的網民,藉電腦網路無遠弗屆的犀利與方便,如今已可以輕易克服空間的障礙與阻隔,而能夠繼續維持彼此間的密切關系。……它意謂著在傳統真實社會中,因遷徙他處而被迫中斷或因空間距離過于遙遠之故久而久之自然中止的友好熟識關系,在當代的網路社會中,可藉電腦網路之力得以輕易地繼續維持。如此一來,一些彼此從小時候即悉心培養起來的情感友誼,或經歷長時間歷史鍛練的社會關系,即可不因外在客觀因素的變動而橫遭切斷。換言之,網民的意義他人(significantothers)可能因而變得更為重要,更為可靠,更可依賴而更可信任。即使那個人在空間的意義上并不在身邊。”①

我們在此討論的校友錄就是基于BBS的一種熟人虛擬社區,是許多青少年上網者最常去的虛擬社區之一。這是一個現實組織在網絡上的延伸,其創建目的就是為了組織成員更好的交流,那么它的交流作用實現的怎樣?作為現實的班級組織必然走向解體,那么它在成員四處分散的情況下社區交流將何去何從?又是什么原因促使它有今天這樣的交流景象?

二.研究方法:

1.參與觀察法。這一人類學慣用于社區調查的方法在此也基本適用,它有利于真實可靠地反映社區中的各種動態。

2.訪談法。由于被訪談人居住地分散性極強。在此次調查中主要通過QQ軟件、電話等方式對一部分成員就校友錄使用情況和使用體會進行訪談。

三.基本架構:

1.第一和第二部分通過現實組織和校友錄虛擬社區的對比,以及虛擬社區中使用者的個案展示描述該校友錄虛擬社區的基本自然情況,為下文的分析立論打好基礎。

2.第三和第四部分重點分析校友錄虛擬社區在成員交流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進一步的理論思考。

現實中的98新聞班與虛擬社區中的98新聞班比較

名稱

所在地點(隸屬)

目的(主要功能)

人數

內部管理者及其權力

外部管理者及其權力

現實中的98新聞班

XX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系98級新聞班

XX省會城市長安大街125號XX師范大學

以學習知識、培養有用人才為目的

48人

班長兩人,團支書、學習委員、體育委員、文藝委員等各一人。他們負責組織班級成員的德智體美等活動,傳達學校的要求和指示

直接輔導員一名,院系直至學校各級分管老師。他們通過各種指示和政策調節班級情況。如規定每周六晚點名或就業政策等。管理相對嚴格

98新聞班的虛擬社區

光芒四射魅力無窮男生比女生更靚女生比男生更帥的98新聞班

SOHU.>CHIANREN>校友錄

以班級成員交流為目的

69人(多余的馬甲和少數非本班成員的加入是版面人數顯示增多的原因)

版主一人、版副兩人,他們擁有刪貼、撤銷某成員資格、張貼班級宣言等權力,除此之外與普通成員沒有更多區別

SOHU.>CHIANREN>校友錄網站。他們主要負責維護系統的穩定。網絡監督,負責清理版面上出現的違反網絡安全的內容,但該校友錄上不曾出現過此類內容。

需要補充的是:(1)現實中的98新聞班是98新聞班校友錄虛擬社區存在的前提和穩固基礎。(2)現實中的98新聞班因現實的限制,存在時間僅為1998年9月到2002年7月這段時間,而虛擬社區98新聞班盡管創建時間晚——2001年2月24日由MJP創建——但是只要SOHU.>CHIANREN>校友錄繼續存在,它就會一直存在下去。(3)在現實的98新聞班中,發言稍縱即逝,且多是ONETOONE的表達,而虛擬社區則以文字形式保存成員發言,且發言可以被每個登錄者看到,使發言有機會被瀏覽和回味。

校友錄的使用者

盡管該班級在校友錄上的成員有69人之多,但根據2003年5月25日到7月30日的登錄記錄,有34位成員在這兩個月間登錄該班級。人數占總人數的一半。在這些人中登錄數超過50次以上的有6人,登錄過1-2次的人有11人。本次研究主要以這部分成員為研究對象。以下我們通過幾個校友錄的使用者提供給讀者對該社區的一個感性認識。

個案1:YS,女,現為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在讀。校友錄三大管理員之一。在宿舍有自己購置的電腦。她喜愛網上生活,在多個BBS中均為表現積極者。在98新聞班的虛擬社區中她發帖積極,幾乎登錄必發。下面這個帖子可以反映出她的一些態度:“鵪鶉,不要總是拿登陸次數說事,依我看,登陸次數少至少還說明你忙得沒空來,而登陸多次不留言,這個可是覺悟問題了!”

在現實的98新聞班中盡管她不曾擔任任何職務,但因性格活潑開朗,在宿舍或偶爾的公共場合發言中敢于表達自己的主張和看法,相對較為同學熟悉。校友錄建立之前她在班級內的人際交流以本宿舍同學為主,校友錄建立之后其交友圈有所擴大。

校友錄是她善于表達自己的一個天地。在剛剛被創建后,她就經常在其中發言。盡管開始時她的發言大部分指向于同舍舍友,但事實上接收信息的是每一個登錄校友錄的人,這樣就給了大家了解她的機會,更多的同學因為注意到她風趣幽默的發貼而與她交談。在訪談中,很少與本班女生交往的CHQ說:“YS是98新聞班最鮮活的人”。筆者:“你很少跟她交往怎么對她有這樣的印象?”CHQ:“我看她經常發言所以這樣說”。

個案2:ZCH,女,現在《天津青年報》做記者,在單位有自己可以隨意使用的電腦。經常登錄校友錄(目前登錄數已累計1088次,是版內最高的),但相對與她的登錄數來說,發貼并不多。她曾在一次發言中表示自己屬于這樣一種BBS使用者:“每天的工作就是對著電腦,實在沒事可做的時候來這里看一眼,然而又劇懶無比,手都張成鴨掌那樣的,分不開瓣,只能看,不能留言了。”(劇、張——原文如此,應為“巨”“長”)

在現實中的98新聞班中她也不曾擔任過任何職務。她性格文靜、為人隨和,很少公開發表自己的看法,與YS是同一個宿舍的形影不離的密友。她進入校友錄完全是受到了YS的影響,最初的發貼主要是和YS或其他本宿舍好友互相戲謔,而現在在社區中的互動對象已不局限于本宿舍好友,開始更多的與版內的其他活躍者進行對話。

個案3:CH,男,現在《華商報》做記者,有報社配備的筆記本電腦。在觀察期間他基本上每天登錄校友錄,發貼數尚可。在現實中的98新聞班他曾擔任過班長,性格開朗活潑,愛參與班級活動、愛與人交談,且交往對象并不僅限于本宿舍同學,主動與班級中的其他同學交往。畢業后他經常在校友錄上訴說工作和生活中的苦樂。如:

長安無雨暮色春,客舍青青柳色新。勸虎路上莫凄苦,南下秦嶺無故人。我已經下漢中記者站,一個人孤苦伶仃的上了火車,現向大家打個招呼,因為走的匆忙,沒有給大家仔細說。描詩一首獻自己以上是三個校友錄的經常使用者。我們再來看兩個較少使用校友錄的班級成員。

個案4:CHQ,CHQ即前面將YS評價為“98新聞最鮮活的人”的那位男生。現在在廣州軍區惠州某部工作。在校期間他專心于文學創作(是陜西省作協委員),很少與非本宿舍同學交流。工作之初上網機會較少,大致一周到兩周時間上一次網。這段時間他很少去校友錄,也很少發言。以下是2003年7月5日的QQ訪談記錄:

2003-07-0509:43:50筆者

你一般(從軍營)出來去校友錄嗎?

2003-07-0509:43:25CHQ

很少去。有時候去。

2003-07-0509:44:40筆者

為什么不去?因為男生很少在上面說話?

2003-07-0509:44:48CHQ

我的時間很緊。而且在校友錄上的人都是很成功的人。我不好意思去獻丑

2003-07-0509:46:13筆者

不會吧。你覺得自己不成功?你怎么區分成功?

2003-07-0509:46:39CHQ

至少不是在過一種折磨自己的生活,至少離夢想近點。我出來一般是打印軟盤中的文字

2003-07-0509:56:04筆者

你好像在學校時也很少去校友錄啊。為什么?

2003-07-0509:56:36CHQ

我有一種自卑的感覺。我說過我是光腳賽跑的人。不喜歡張揚和歡樂的方式

2003-07-0509:58:00筆者

那為什么連看看都很少呢?

2003-07-0509:58:42CHQ

里面都是些我不太感興趣的東西,好象是吧。我以后如果有機會上網,我會看的。2003-07-0509:59:18CHQ

你是不是很喜歡校友錄啊

2003-07-0510:02:36筆者

還好。咱們班女生一般都喜歡在上面說話。我當然會看啦

2003-07-0510:02:32CHQ

這跟你現在的生活有關系。像我整天忙的要死,那有心情。

2004年之后CHQ被北京《解放軍報》選派去工作一段時間,開始有了方便上網的電腦,他的留言逐漸多了起來。筆者于2004年4月20日再次對他進行了訪談:

筆者:是不是有了方便使用的電腦就會更多使用校友錄?我記得你以前不怎么去校友錄啊。

CHQ:不是。我是覺得自己總與別人不交流會得癡呆癥,反正聽別人說話對我也有很多啟發。

筆者:現在經常上網嗎?經常去別的BBS嗎?

CHQ:(上網)主要發郵件投稿搜集軍事信息。我平時特忙,很難得上網,盡管機器就在手中。

筆者:是不是放松的時候才去校友錄?我看你有時是晚上留的言。

[page_break]

CHQ:不是。我前天讓LHL幫忙看師大分數線才留的言,順便看到YZJ留言就回了他。

個案5:MJP,校友錄的創建者,現實的98新聞班中的團支部書記。現在在東莞某高級中學任教,教學任務不重,有供自己隨便使用的辦公電腦。他說,他創建校友錄是受本專業94級、95級的影響——“看別人都辦得挺好的,我也給咱班建一個”。目前,他對這個社區的情況很滿意——“沒想到現在我們班是最熱鬧的”。但他很少登錄校友錄,YS曾發貼這樣評價他:“老馬回娘家次數之少已經激起公憤了!”CH也表示“老馬是被臺風刮跑了吧,可憐的老馬”。在訪談中MJP表示他最近比較煩,懶的上去,上去看看,“知道大家都好我就很開心了”。他曾在一個帖子里說:“喜歡創建后抽身而退的感覺”。

98新聞班校友錄虛擬社區的作用

我們在前面提到,98新聞班校友錄虛擬社區的主要功能是為現實的該班成員提供一個網上交流的家園。也許它的建立之初只是一種游戲之舉,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確為班級成員的交流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社區為成員間的溝通提供平臺

當2002年7月以前現實中的98新聞班仍然存在時,校友錄虛擬社區是這個現實組織的非正式交往平臺。它給每一個班級成員都提供了平等的發言機會,增進了成員間的了解,打破了男女間、宿舍間的交流界限,加強了成員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的,也為他們之間在網下的進一步交流提供了契機。例如:個案6:YY,男,現在XX市XX郵電學院校報工作。2000年9月他由專升本在大三上半學期進入98新聞班,通常情況下這種同學容易受到隱性排斥,但他通過積極在校友錄上發言及結交同班朋友,很快使當時的登錄者都了解并熟悉他,進而打開了網絡下的交往局面,很快便基本融入這98新聞班。

當98新聞班隨著畢業解體后,其成員仍有強烈的交流需要。這種需求的存在就成為推動“光芒四射魅力無窮男生比女生更靚女生比男生更帥的98新聞班”這個虛擬社區繼續存在的動力。目前從版面上發貼內容來信息可以粗略分為兩類,包括功能性信息和非功能性信息。功能性信息的帖子如:

2004-04-2022:52:58YLJ

還有興趣做電視的兄弟姐妹有好消息了!深圳電視臺要上衛星,招聘200有編制的正式員工,內部人士稱月薪在15000塊大洋以上。具體可以查看深圳電視網站!

2004-04-2016:58:51DWH

有件事想問問大家,現在在媒體工作的兄弟姐妹多嗎?有事咨詢。

非功能性信息的帖子如:

2003-7-518:09WGF

這幾天也不知電信局在搞什么鬼,總是上不了網,郁悶的要死。天氣太熱,加上進了幾次荔枝園,讓蚊子美餐了幾頓,鄙人身上已經體無完膚了,唉!老姜,工作是要癡迷的,家庭也一樣哦。

2003-7-820:54YYQ

dragon兄,何時顯身了,我還以為你從世界蒸發了啦,現在過得好嗎?好久不見,想起大學的你,都有些遙遠了,記得常聯絡啊.

二.社區為成員重塑自我提供機會

吳齊殷說,‘身體缺場’為人們的羞感提供了一層保護膜,極大地沖淡了人們的害羞和尷尬的心理。這使人們能以更為開放、更為大膽的姿態,介入到網絡社區中心”。②

在現實的98新聞班中,公共發言在客觀上受到發言機會、議題要求等的限制;在主觀上又受到語言操控能力、主要性格、班級身份、個人形象等影響。而在校友錄虛擬社區中,這幾個因素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比如,⑴貼主可以隨便發表自己感興趣的言論,包括工作、婚姻、飲食、旅游等。⑵成員的次要性格也得到了展示的機會。例如。個案7:JL,女,現在《寧夏日報》工作。在現實的98新聞班中她是一個靦腆的女孩,較少與非本宿舍的人交往。但畢業后她在校友錄上表現出一種潑辣、瀟灑的發言風格。最初這種風格令大家都大吃一驚,但隨即紛紛表示歡迎她的發言。在得到不斷的回應和鼓勵后,她目前成為校友錄的主要發言人之一。⑶在校友錄中,言論成為他人對貼主評判的主要依據。

三.社區為成員感情宣泄提供場所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們在滿足了生理和安全需要后會追求歸屬需要和自尊需要的滿足。作為剛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生,工作生活的壓力和融入社會的不易使他們倍感艱辛,心理上常常處于郁積狀態,非常需要有可靠的、有共同話題的、對自己有一定了解的群體以傾吐工作生活中的痛苦、艱辛,分享工作生活中的快樂,得到他人的撫慰或肯定。此時,大學時代的班級虛擬社區則是滿足這種需求的恰當地方。如上文所摘CH2004年03月18日13:47分關于自己被派駐某地市級記者站的留言,又如上文所摘WGF對上網和荔枝園的報怨。以下幾條留言也屬于典型的情感宣泄型:

2003-7-2820:16ZT

雖然天是熱的,但是難得見到西安有那么藍的天,白的云,藍得白得那么純粹,有些刺眼。在廣電中心的樓上可以清晰看見秦嶺,終南山,驪山……這是一個酷熱的季節,這是一次眼睛的饕餮。

2004-04-1921:26:40CHQ

我還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到廣東。也不知道自己今后的路在哪里。我現在更像是一個在籃球場上給人家擦皮球的人。不過偶爾也有開心的時候,比如上周來一口氣發了5篇豆腐干,心情就好多了。

2004-04-1010:36:42.0YZJ

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看來,98新聞班的虛擬社區對于它的成員來說是一個溫馨的休憩港灣、一個排解壓力的調節閥。

進一步的思考與分析

一.信息的同質與異質

1973年格拉諾維特提出強關系和弱關系的概念,其中他暗示當傳受雙方所擁有的信息資源同質性很強時,很難為雙方提供所需的信息;而當傳受雙方擁有的是異質性信息資源時,常可為信息尋求方提供與其他系統信息接觸的橋梁,使信息尋求者擴大信息資源視野,獲得信息滿足。③

回到我們分析的校友錄虛擬社區中來。當98新聞班里的成員在四年的大學生涯中共同生活奮斗在校園中時,他們面對著同樣的信息資源,信息同質性極強,而且他們也是這一有限信息資源的爭奪者,爭奪到更多信息的人更有可能在同學中脫穎而出,所以他們在校期間有用信息的交流并不多。

但當98新聞班的成員隨著畢業而四散祖國各地時,一方面他們開始面對不同的生活,有了不同的信息資源;另一方面,他們也不再是相互間的信息資源爭奪者,相反四年大學生活培養出來的同窗感情成為他們互相間交換有用信息的可靠基礎。在這一虛擬社區中類似于上文所摘YLJ和DWH這樣提供功能性信息和尋求功能性信息的帖子很多。

對CHQ的訪談中也可以看出:(1)他認為與原來班級的同學交流是可靠的。(大學四年CHQ與LHL幾乎沒有什么交往,但他確信LHL會幫他,而LHL確實也幫他查到了師大分數線并把這一信息在校友錄上反饋給了他。)(2)在校期間,校友錄上都是些他不太感興趣的話,而現在他認為,與班級同學的互動不僅能給他現實的幫助也能使他在精神上得到啟發。

二.同輩群體的作用

同輩群體也可以稱為同齡群體,或者伙伴群體。它是由地位相近,年齡、興趣、愛好、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大體相同的兒童組成的一種非正式群體。社會學認為這一群體對青少年社會化有重要的影響,群體成員相互提供理解和支持,也相互交流各自的社會經驗和價值觀、世界觀。

98新聞班里的成員如同所有這個時期的大學生一樣,有著這樣一些特點:他們出生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大多是獨生子女或僅有一個兄弟/姐妹,成長中受到父母相當的重視,生活經歷簡單,生活中同學/朋友對他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角色。一方面當他們剛剛踏入社會,面對陌生而又巨大的壓力時,他們既迫切需要從處于同一人生梯段的同輩群體那里獲得各種信息和心理支持,也迫切需要了解同輩的工作/生活進展、生活態度以相互進行參考并調整自己的生活步伐和心態。另一方面,而四年的大學生活使98新聞班的大部分成員將這個班級視為成員的“娘家”,將這個班級中的成員視為自己的“兄弟姐妹”或“戰友”。(均可見98新聞班校友錄社區中的貼子)這樣,為了現實的目的組織的班級成為了其成員投入相當感情的非常重要的同輩群體。所以,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在該校友錄社區中長盛不衰。

三.小圈子交流的興衰

Chinaren>校友錄上各貼是堆棧式排列的,即每一條新的貼子都被排列在舊貼子的上面,版面允許的情況下所有的留言都可以被登陸者直接看到,這使98新聞班虛擬社區成為了該班的公共話語空間。然而非常奇怪的是,從該虛擬社區被創建那一天起,許多本可以在現實中說的話都被拿到了網上去說。最為明顯的是有的同一寢室的人在里面對話對的熱火朝天。而且有趣的是,這種貼子往往使用“暗語”或“昵稱”將自己“遮蔽”起來。例如前述YS將她的好友ZCH在版上稱為“鵪鶉”,又如YYQ將他的好友稱為“dragon”。再如,333宿舍SY生日那天,該寢室兩個同學在里面的對話:

2003-6-2214:36YS

師傅!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小華,還不給太傅拜壽!

2003-6-2221:10ZXS

是,小的今天冗事纏身,才來報到,恭祝太傅青春常駐,童心永在。多多發稿,多多掙錢,沒事想想我——這可是保健秘訣。(一般人我不告訴他)

這種話語使用只有該小圈子人才知道的稱謂和話語資源,排他性極強,令非當事人不知所云,不知該如何插入話語,往往與版面產生隔膜感。創建者兼管理員MJP就曾呼吁某宿舍在校友錄上的談話要有“博愛”精神,希望大家都能分享話題。但是,觀察發現,這種帖子的神秘感和戲謔味也極大地活躍著版面氣氛,引來更多的瀏覽者。如成員LXL就曾說過:(看這種帖子)很有趣,好像看電影一樣。就發貼者來說,小圈子交流的意義在于,她們通過與最熟悉的人對話,在所有班級成員面前從事了一次謹慎而又大膽的重塑自我、展示自我的表演,的確推動了其他班級成員對發貼者的了解,如前所述個案1和個案2,以及個案6和個案7都是通過這種方法使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此外,這種帶有“暗語”仿佛受到遮蔽的帖子更方便發貼者的感情宣泄。

不過,隨著畢業后分離時間的推移,小圈子的成員互動機會減少,創造新的稱謂沒有了生活背景,話語資源也開始減少,圈子成員對其他同學有了了解和對話的需要……這些都使小圈子交流逐漸減少。但是小圈子交流目前仍然存在,畢竟,小圈子的成員有更多共同的話題,他們在網下的交流也更多一些。

四.平和的交流天地

根據觀察,一般的校友錄虛擬社區中,氣氛總如世外桃源般祥和,各成員互相關心、和平共處。這樣平和的氛圍非常有利于班級成員保持凝聚力,推動社區繁榮發展。那么為何在現實生活中人際摩擦不斷,陌生人聚居的虛擬社區里板磚橫飛、叫罵不斷的情況下,校友錄虛擬社區卻與眾不同呢?對于這種現象,試析之也并不奇怪,大概有以下幾點原因:

(1)熟人社區的限制。98新聞班的虛擬社區是一個現實組織在網絡上的延伸。它的使用成員相互間是熟悉的。虛擬性只是虛擬社區的表象,實在性卻是它的靈魂。所以它的成員交往打上了許多現實中熟人社區交往的烙印。在熟人聚集的社區中公然與他人發生矛盾被視為不給別人面子,容易遭到其他成員的排斥。

(2)發貼的自主性。校友錄虛擬社區的發貼不像QQ聊天需要立即回復,更非真實交往有身體在場。發貼往往是經過考慮的,甚至是反復修改過的,而且許多人更會在有發生爭論時選擇沉默。總之,在個體較強控制下的表達也抑制了沖突的發生。

(3)交流連貫性的缺乏。按照網絡歷史學家的說法,電腦網絡最初的用途是用來傳送信息,而不是用來對談的一個媒介。因此從技術上來說,電腦輔助傳播有兩個先天的缺陷,一個是由于缺乏視聽感知線索,使得交流雙方無法實現即時反饋;另一個是由于電腦輔助傳播是信息早到早貼,而不管帖子的指向,這就使得談話輪次容易被打斷。SusanHerring(1999)的研究發現,電腦輔助傳播(CMC)具有過程易中斷、交換信息易重疊、話題易衰變等特點。④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校友錄的發言是以堆棧式排列的,每一條新的發言排列在舊的發言之上,版面有限,一般一版只能發低于10條的留言。這種發貼方式便于使各留言一覽無余,但是比一般BBS上使用的主從貼綜合的“交互式發貼”更不利于議題的形成,缺乏共同探討的話題,自然就降低了爭議的可能性。

校友錄這樣的虛擬社區是現實組織的一個網絡延伸,它以現代的網絡技術為基礎為社區成員提供了可以“千里共嬋娟”的虛擬交流空間。在社會流動日漸增加的今天,這類熟人社區將是虛擬社區的一個重要類型。值得關注的是,它正在改變著我們的交往方式和人際關系。其結果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

『注釋』:

①《虛擬社區的“生活經驗”對真實生活的影響》吳齊殷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②同上

③《弱關系的力量》[美]馬克·S·格拉諾維特著

張文宏譯《國外社會學》1998年第2期。

④《BBS議題的形成與衰變———對人民網強國論壇的個案研究》陳彤旭鄧理峰

《新聞與傳播研究》2002年第1期

『參考文獻』:

①《創建第五維生存空間——從Chinaren網站看虛擬社區》連嘵東等

②《網絡傳播概論》杜駿飛主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③《社會不可忽視的一個新群體———論流動兒童所面臨的畸形社會化》張翼風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