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人文主義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5 09:41:00

導語:新聞人文主義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聞人文主義管理論文

摘要“人文主義”在美國新聞學界受到關注,它表面上是對現(xiàn)實工商業(yè)、新聞專業(yè)主義專制語境的一種回應和反彈,具有進步的意義,但它實際上是為目前美國新聞政治實踐服務的。“人文主義”應該是全球新聞業(yè)界普遍認同的一個語詞,但語詞的同一性掩蓋的往往是概念的相異性,表現(xiàn)在新聞業(yè)務操作上則會出現(xiàn)不同的新聞人文關注,乃至引起沖突。所以在全球化的語境下,新聞界應該辯證的看待各種語境下的“人文主義”,警惕其后的霸權主義,努力促進全球范圍的新聞傳播站在同一立場為人類普遍福祉謀利益。

關鍵詞人文主義語境詮釋

“Humanism”isbeingemphasizedinjournalisminAmerica.Itisostensiblythereactiontotheautocracyoftherealisticindustryandcommerceandjournalismspecialization,ButactuallyitservesforthepoliticpracticeofthejournalisminAmerica.”Humanism”issupposedtobeawordacknowledgedbytheworldwildjournalism,Buttheuniformofthe“word”usuallycoverthedifferenceofitsmeaning,whichwillgiverisetodifferenthumanismconcernevenresultinconflictinthejournalismpractice.soundertheglobalcircumstances,Weshouldanalysedialecticallyvariouskindof“humanism”fromdifferentcircumstances,Becautiousaboutthesupremacybehinditandmakeeffortstourgetheglobaljournalismtostandatthesamepositionandtoserveforthewholehuman’profit.

在美國新聞教育界,“人文主義”正受到關注:他們有的將“人文主義”作為與“專業(yè)主義”相對立的一種概念提出,如WILLIAN.WU認為,新聞客觀、自由等專業(yè)原則已經(jīng)忽視了對人的關懷,使得新聞成為一種缺乏人文關懷的純技術存在(他在“21世紀新聞傳播峰會”汕頭大學分會期間的一次發(fā)言);有的從新聞教育與文學的關系的淵源上提出,如JAMESW.CAREY認為:“新聞學的學術來源應該根植于人文科學和人文類的社會科學中。新聞應該與政治聯(lián)系,這樣才能理解民主生活和民主機構;和文學聯(lián)系,這樣才能提高語言和表達能力,并深刻理解敘述的方式;和哲學聯(lián)系,由此確立自己的道德基準;和藝術聯(lián)系,這樣才能捕捉到完整的視覺世界;和歷史聯(lián)系,在此基礎上建立自己的意識和直覺等等。”(《新聞教育錯在哪》)當然,就新聞專業(yè)主義的弊端及新聞教育的起源這些角度來提出“人文主義”,有其合理性,其運用得當會給新聞業(yè)輸入新鮮的血液,糾正目前新聞業(yè)界的一些弊端。但其實稍稍識理點的人都知道,美國新聞學界”人文主義”的提出使用的是”障眼法”,它掩蓋了”人文主義”出籠的另一緣起,即直接地說是美國的9.11事件,間接地說是美國的價值中心意識。然而,這一表面看去并不怎么高明的手段卻好像蒙蔽了不少人的眼睛。它甚至得到一些華人學者的回應,如李歐凡在肯定JAMES.W.CAREY的觀點的基礎上:“卡萊的論點有一個人文主義的基礎:他認為新聞教育本應該屬于人文學科或有人文意義的社會學科……”,進一步指出,“媒體從文字、印刷逐漸向視覺和網(wǎng)絡的轉變,“不只為新聞也為整個社會帶來前所未聞也難以想像的影響。這一個影響所造成的就是一個更廣泛的人文危機。”(《新聞不等于傳媒》)當然,李先生是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表達自己的人文主義觀點的,其觀點本身無可厚非。但他卻由于忽視了卡萊人文主義提出的復雜背景而無意中強化美國式“人文主義”的正確性。因此,基于“人文主義”出籠的背景的復雜性及其語意的模糊性,我們必須對其進行全面的審視和辯證,在全球化的語境下,第三世界國家尤其是中國的新聞學者在提倡“人文主義”時必須對其加以批判的再詮釋,否則,會帶來概念的混亂和操作的沖突。本文旨在對美國新聞界“人文主義”關懷提出的背景作一番全景式的描述,以期引起讀者在全球語境下對“人文主義”進行深度解讀。

一“人文主義”提出的背景

工商業(yè)背景:現(xiàn)代新聞的產(chǎn)生源于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對信息的需求。在技術(硬技術和軟技術)高度發(fā)達的現(xiàn)代社會,新聞越來越為一種工業(yè)化、圖像化、流水線作業(yè)形態(tài),越來越偏向于經(jīng)濟效益的單極發(fā)展。在這樣一種語境下,與新聞專業(yè)理念相對應的一些傳統(tǒng)操守正遭到前所未有的冷遇,如正義、道德、民主、批判等。這樣一來,社會中那些色情、暴力、獵奇、刺激等凡能夠吸引觀眾眼球的東西成了新聞的“座上賓”,而傳統(tǒng)操守卻成了“階下囚”。作為純粹經(jīng)濟手段的新聞在創(chuàng)造經(jīng)濟效益的同時,卻漠視了活生生的人的存在。新聞中“惡”因子正死灰復燃,而“善”的因子卻正漸行漸遠。政治背景:美國新聞媒體自由傳統(tǒng)不僅受到商業(yè)的“軟”擠壓,更受到了政治的“硬”擠壓。這種擠壓在美國近幾年發(fā)動的幾次戰(zhàn)爭如海灣戰(zhàn)爭、科索沃戰(zhàn)爭、9.11“戰(zhàn)爭”中表現(xiàn)得尢為突出。其中,9.11“戰(zhàn)爭中,美國政府對新聞的壓制更是發(fā)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據(jù)說美國政府甚至專門成立了假新聞的中心,以混淆視聽,配合戰(zhàn)略的需要。而主流媒體也是亦步亦趨,完全淪為政治的工具。更絕的是,美國政府利用”國家利益中心“的幌子壓制不同的聲音,把與政府不同的意見甚至宣判為“賣國”。在這樣的“標簽高壓”之下,主流媒體更是噤若寒蟬了,新聞自由的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社會背景:民族主義歷來是民族團結的紐帶。無論是從歷史還是從現(xiàn)實看,美利堅民族確實是一個令人自豪的民族:這里有著世界上最繁榮的經(jīng)濟,有著最科學的民主政治制度,有著引領世界潮流的精神文化等等。生活在這樣富有國度享受著現(xiàn)代財富的“單面向”(馬爾庫塞語)的人根本不需要媒體對現(xiàn)行制度作太多的批判。尤其是在9.11事件發(fā)生后,美國人的自信、自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民族情緒空前高漲。在這樣的背景下,媒體的批判更顯得多余,“自由、客觀”的呼聲更成為一種不協(xié)調的噪音。在國家受到挑戰(zhàn)的情況下,他們需要的不是自由,而是精誠團結,一致對外,狠狠打擊那些敢于與自己為敵的“恐怖分子”、“邪惡軸心”。在這樣民族主義高漲的背景下,媒體必須為自己民族主義的呼聲造勢在必行,必須維護自己的”人文”的趨勢成為必然.

在以上背景的壓力之下,新聞的“自由”理念已經(jīng)奄奄一息了,新聞的傳統(tǒng)價值受到了巨大的挑戰(zhàn)。然而,任何存在都是價值的存在,任何存在都要為自己找一個存在的理由,新聞也是這樣的。當“自由、客觀”的理念顯得蒼白無力時,美國新聞業(yè)必須為自己選擇另一個生存的峰頂,于是“人文主義”便應運而生。

二“人文主義”的悖謬

然而,美國新聞學者要么從經(jīng)濟、新聞專業(yè)主義弊端背景出發(fā),要么從新聞教育的起源出發(fā)來倡導、傳播“人文主義”,卻閉口不提“人文主義”的政治、社會背景,以顯示其治學的公正性、客觀性。因此,表面上看,“人文主義”是一種對現(xiàn)實工商業(yè)、新聞專業(yè)主義專制語境的一種回應和反彈,也是對新聞自由、客觀理念傳統(tǒng)的接力和升華。因為在新聞傳統(tǒng)價值中,無論是自由、民主,還是公正、客觀等理念,它們的終極所指都是活生生的人,關注的是人的生存的世俗性和理想的超越性,而當傳統(tǒng)的新聞價值理念遭到當下語境的懷疑、批判時,“人文主義”無疑是一個更具時代感、號召性、普適性的概念。但我們如果聯(lián)系其出現(xiàn)的政治、社會背景則會發(fā)現(xiàn),“人文主義”只不過是美國霸權主義的又一層溫情脈脈的“面紗”。

其實,“人文主義”在社會發(fā)展的任何階段、任何領域都是值得提倡的,都是正面價值取向的。但任何語詞都有能指和所指兩個層面,同一語詞在不同語境中使用,其所指往往不同甚至是迥異的。換句話說,任何語詞、理念的提出都有具體的語境,我們必須結合其具體語境對其進行具體的語用學的分析,而決不能將之普泛化、一般化。同理,對“人文主義”的判斷也應該采取這種態(tài)度。

[page_break]上文已經(jīng)談到,美國新聞業(yè)的“人文主義”是在經(jīng)濟、政治、社會壓力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因此,它對不同的背景構成不同的意義。首先,在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經(jīng)濟、技術結構的同質化程度越來越高,作為個體的人在經(jīng)濟、技術意識形態(tài)的無形壓力下面臨著越來越多的人文困惑,所以新聞業(yè)界的“人文主義”對美國社會與對其它國家的社會的意義是一樣的,即對經(jīng)濟、技術對人的異化提出批判,強調新聞對人的尊重。從這個角度看,“人文主義”對全球來說都是積極的價值取向的。其次,經(jīng)濟的全球化并不等于政治、社會信仰的全球化,經(jīng)濟全球化目今傳遞的并不是和平的福音,相反地卻帶來了政治、價值觀、信仰的更大的沖突和激蕩,而9.11便是這種沖突、激蕩的最終表現(xiàn)。在一個價值觀、信仰多元的全球語境下,基于其中一“元”價值觀、信仰推導出來的語詞、理念放到其它“元”的價值體系中肯定會產(chǎn)生沖突。而基于美國“國家利益中心”的價值體系中產(chǎn)生的“人文主義”也不能例外。因為不管其提出者、宣揚者如何美化它的合理性、人文性,他們都是站在自己國家利益立場來定義“人文主義”的,甚至完全不顧別國的“人文主義”立場。舉個例來說:

9.11事件中,美國新聞媒體完全是公開按照國家利益的原則來進行報道的。在這些報道中,媒體可以先驗地將本.拉登及同伙標簽化為“恐怖分子”,先驗地將9.11與文明沖突聯(lián)系起來,然后按官方及自身的刻版成見去現(xiàn)實中尋找素材。其結果就是,主流媒體往往不經(jīng)任何權威的證實,通過夸張化的圖像、數(shù)字來反復渲染9.11事件的悲劇性,夸大“炭疽”病毒的普遍性等等,進而在全國、全球范圍內渲染恐怖氣氛,給戰(zhàn)爭制造合法化的借口。而這一切都可以歸結為媒體通過對“恐怖分子”非人道的揭露來表達自己對死難者、普通民眾的“人文主義關懷”!然而,在對這一事件的“人文主義”的報道中,具有反諷意味是:阿富汗人民生活在貧困、饑餓、死亡、疾病、驚恐的非人環(huán)境下這樣基本的事實卻缺少美國主流媒體的最起碼的人文主義關懷!

因此,從這一角度看,“人文主義”只不過是美國新聞霸權主義的又一理論的幌子罷了。

由上可知,語詞的同一性并不代表內涵的一致性,它表現(xiàn)在新聞業(yè)務操作上則會出現(xiàn)不同甚至相對立的人文關注。在全球化的語境下,新聞界的“人文主義”理念越來越受到普遍的關注,得到了全球性認同和肯定。但這種表面上的一致性并不能掩蓋彼此在其內涵上的相異性,不同的經(jīng)濟發(fā)展階段,不同的政治體制環(huán)境,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人文主義”的關懷重心是不同的,這就是“人文主義”的悖謬。

三新聞“人文主義”的再詮釋

要使“人文主義”成為世界新聞業(yè)界的普遍理念,我們必須對它保持清醒的批判意識,并對不同語境下“人文主義”的不同內涵進行批判性的再詮秋。筆者下面就“人文主義”的這種再詮釋發(fā)表一些綜合性、一般性、方向性的意見,以供批評:

首先,“人文主義”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任何人都是生物性與社會性的統(tǒng)一,世俗性與超越性的統(tǒng)一。新聞的“人文關懷”不僅應該關注人的基本生存權力的合理表達,而且應該關注人的正面精神、價值取向的申訴。如新聞在關注報道“全球化”這一命題時,不僅應關注“全球化”的正面作用,更應強力關注被“全球化”遺忘的弱勢群體的物質生存落差及他們對于“全球化”的不同聲音。

其次,“人文主義”是一個歷史的概念。“人文主義”是在同自然、神學作斗爭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概念,且其內涵也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如西方的“人文主義”自文藝復興產(chǎn)生以來,就先后經(jīng)歷過古典人文主義、浪漫人文主義、非理性人文主義(其中主要流派又有弗洛伊德主義、存在主義、法蘭克福學派等)等。它們關注的同樣是人,但關注的向度是不一樣的:古典人文主義關注的是人相對于自然、神而言的主體性、理性等;浪漫人文主義關注的是人超越功利、機械化的浪漫詩化的熱情;而非理性人文主義關注的則是人自我意識、無意識等東西。因此,新聞的人文關懷應具有歷史的、發(fā)展的眼光,不僅關注不同歷史階段上人的差異性,更要用發(fā)展的眼光去理解這些差異性。如中美記者在相互報道對方的國家時,既應看到雙方在物質、文化、政治差異,更應看到這種差異存在的歷史合理性,從而真正達到客觀、公正的報道,真正達到對不同語境下“人“的理解。

再次,“人文主義”是一個具體的概念。人不僅有共性,更有差異性,其差異性表現(xiàn)在其外在的諸多規(guī)定性上,如地理環(huán)境、文化風俗、習慣制度等會影響差異的形成。所以新聞在表達人文關懷時應該注意不要從抽象的真善美、假惡丑的概念、邏輯出發(fā)去選擇新聞素材,而應該結合不同的人文語境設身處地地去理解、尊重不同語境下的具體的人,并全方位地傳播能使這些具體的人得到正確理解的新聞信息。如在9.11事件的報道中,理想的人主義報道應該是這樣的:在報道美國災難的同時,媒體應以平衡的筆觸去報道阿富汗的無辜難民,同時對這次事件進行深刻的反思,甚至應該給基地成員、塔利班政權一個自我辯護的機會。子

總之,“人文主義”在美國新聞業(yè)理論界的提出表面上看是一種歷史進步,其實質是其國內新聞業(yè)實踐界的一種理論回應。在全球化利益多元的格局的下,“人文主義”存在基于不同利益判斷的多個“文本“。如果我們迷惑于它表面的同一性,喪失批判和整合意識的話,那么新聞業(yè)界的”人文主義“很可能成為霸權主義的新的借口,新的幌子。所以不同國家的新聞學者在提倡“人文主義”的理念時,一定要對其進行辯證的分析批判,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使得“人文主義”的口號真正為本國人民謀福利,同時也真正為世界人民謀福利,從而使得新聞“人文主義”的改進真正達到“帕累托”最優(yōu)化。

參考文獻:

【1】《新聞教育錯在哪》JAMESW.CAREY

【2】《新聞不等于傳媒》李歐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