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精確報道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15 08:20:00
導語:新聞精確報道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精確新聞了解實踐實驗研究
[摘要]:
本研究采用實驗研究方法,集中考察分析對精確新聞報道的“了解”、“實踐”,如何影響人們對精確新聞報道優勢和劣勢的評價、對精確新聞報道在中國發展前景的判斷等。研究顯示,要推進精確新聞報道在中國的發展,我們不但要對新聞從業人員進行全面、準確地介紹精確新聞報道,還要努力使之實踐精確新聞報道。
Abstract:Thisstudyuseexperimentmethodtoanalyzehowunderstandingandpracticingtheprecisionjournalismmakeeffectstothepeople’sevaluationsontheadvantageanddisadvantageoftheprecisionjournalismanditsdevelopmentinChina.Thisresearchindicatesthatifwewant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precisionjournalisminChina,wemustintroduceitcompletelyandaccuratelytothemediapractitioners,aswellasmakethempracticeit.
KeyWords:precisionjournalism;comprehend;practice;experimentresearch
一、研究的目的
1983年1月29日,《中國日報》以《首次運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民意測驗:讀者相信報紙》為題,將1982年北京調查[1]的結果刊登在國內新聞版的頭條位置上。這是中國大陸新聞媒介刊發的首篇精確新聞報道。其后,特別是90年代中后期以來,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民主化進程的加快,精確新聞報道在中國大陸得到了較為快速的發展,并對新聞媒介快速、準確地反映民意乃至整個社會的民主化等方面都產生了重要作用。
但同時,我們可以發現,精確新聞報道目前在中國的發展面臨兩個重要問題:(1)、報道的規范性不夠;已有相關研究主要依據美國全國民意調查委員會等機構關于新聞媒介刊發社會調查的基本要求,對中國大陸的有關精確新聞報道進行內容分析,并科學、客觀的評價了其中存在的諸多不規范性(楊光,彭泰權,2006;肖明,2000);(2)、報道刊發的持續性不足,尚未形成應有的規模,尤其是專版、專欄嚴重缺乏。我們考察中國大陸新聞媒介的欄目設置可以發現,目前諸如《北京青年報〈精確新聞〉》、《中國青年報〈調查觀察〉》這樣的連續性刊發、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精確新聞報道專版(專欄)微乎其微。
如何進一步推進精確新聞報道在中國大陸的健康、快速發展?這成為當下中國大陸新聞媒介面臨的一個重要而現實的問題。本研究主要考察對精確新聞報道的了解以及相關操作,對評價精確新聞報道的優勢和劣勢的影響等,從一個側面分析影響采用精確新聞報道的相關因素,從而為確實推動新聞媒介采用精確新聞報道提供研究資料和理論思考。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方法
所謂精確新聞報道,就是指記者運用調查研究、實驗研究和內容分析等社會科學定量研究方法,來收集資料、查證事實,進而報道新聞的一種報道形式。
20世紀70年代以來,精確新聞報道在美國等西方新聞媒介得到大量的采用。這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對民意的重視、社會科學定量研究方法的發展、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新聞傳播教育的發展(開設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精確新聞報道等課程)等(羅文輝,2001)。
其中,上述對民意的重視,是社會政治環境的變動對新聞媒介的運作提出的重要外在要求;而后三者因素綜合起來,就集中反映在“社會科學的定量研究方法的成熟及相應人才對其掌握”上;也就是說精確新聞報道和傳統報道的根本區別,就在于它是對社會科學的定量研究方法的把握和應用,也正因此,這一專門技術的嚴格要求,成為影響新聞媒介采用精確新聞報道的一個重要的內在因素。
新聞從業人員如何接受精確新聞報道?在此過程中,他們將受到什么因素的影響?依據大眾傳播學的重要研究成果《創新擴散理論》,我們知道,在采用新事物的過程中,人們對新事物的“了解”和“試用”,是兩個重要影響因素。與傳統新聞報道相比較,我們可以把精確新聞報道看作一種新的報道形態。本研究采用實驗研究方法,集中考察分析對精確新聞報道的“了解”、“實踐”(即一定程度上的試用),如何影響人們對精確新聞報道優劣勢的評價、對精確新聞報道在中國發展前景的判斷等。
我們的研究問題是:
(1)對精確新聞報道越了解,是否對精確新聞報道的正面評價越高;
(2)參與精確新聞報道的實踐,是否增加他們對精確新聞報道操作難度的認同。
本研究選取一組控制組和兩組實驗組。我們首先較為全面的對兩組實驗組介紹精確新聞報道,并讓其中一組參與精確新聞報道的實踐,然后對他們進行問卷調查。我們對控制組則只做簡單的提示,不給他們介紹精確新聞報道、也不讓他們參加精確新聞報道的實踐,直接進行問卷調查。
具體來說,本研究選取本學期選修《精確新聞報道》課程的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同學為實驗組。我們首先花費兩節課的時間,對這些同學介紹了精確新聞報道的定義、主要特點,操作的基本程序等,讓他們對精確新聞報道有大致的了解。然后,我們隨機組織其中一半的同學參加有關近期舉行的全國“兩會”內容的電話調查,讓他們親身實踐精確新聞報道的主要操作環節,在一定程度上試用精確新聞報道。然后,就精確新聞報道的有關問題對所有同學進行了問卷調查。
同時,本研究選取15名未選修《精確新聞報道》課程的本學院的同年級同學作為控制組。基于同學對精確新聞報道這一概念知曉的有限,我們對這些同學僅簡單介紹了精確新聞報道是一種什么新聞報道樣式,即記者運用調查研究、實驗研究和內容分析等社會科學定量研究方法,來收集資料、查證事實,進而報道新聞的一種報道形式。然后,采用上述同一問卷對他們進行調查,了解他們對精確新聞報道的看法。
本研究將主要比較參加電話調查實驗組、未參與電話調查實驗組以及控制組三者之間的差異。
本研究的主要變量以及相關測量如下:
對精確新聞報道的正面評價;我們采用7級量表測量被試對精確新聞報道的正面評價(數字越大,表示認同度越高,即:1=認同度最低,7=認同度最高),即“有人把精確新聞報道方法和傳統新聞報道方法進行比較,得出下面一些關于精確新聞報道的說法,你是否同意?:報道更真實準確、報道更全面完整、評論更客觀公正、可讀性更強、信息量更大、分析更深入、可信度更高、反映群眾意見更充分”;
對精確新聞報道操作難度的看法;同上我們采用7級量表測量被試對精確新聞報道操作難度的看法,即“有人把精確新聞報道方法和傳統新聞報道方法進行比較,得出下面一些關于精確新聞報道的說法,你是否同意?:適用范圍有限、資料收集成本高、技術要求高,操作難、用枯燥的數字說話不易為讀者所接受、耗費大量的時間”;
對精確新聞報道在中國的發展前景的看法,我們采用5級量表測量被試對精確新聞報道在中國的發展前景的判斷,即“你認為精確新聞報道在中國的發展前景如何?(1)、很好(2)、比較好(3)、說不清楚(4)、不太好(5)、不好”;
對社會科學定量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我們采用5級量表測量被試對社會科學定量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即“你對‘定量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如何?(1)、很熟悉(2)、比較熟悉(3)、說不清楚(4)、不太熟悉(5)、不熟悉”;
對(社會)統計學的熟悉程度;我們采用5級量表測量被試對(社會)統計學的熟悉程度,即“你對‘(社會)統計學’的熟悉程度如何?(1)、很熟悉(2)、比較熟悉(3)、說不清楚(4)、不太熟悉(5)、不熟悉”;
參與社會調查的經驗;我們詢問被試接受“兩會”調查之外的調查的情況,即“你還參加過其它調查嗎?(1)、接受別人的調查(2)、調查別人(3)、既沒有接受別人的調查,也沒有調查過別人”。
本研究主要考察被試對精確新聞報道的相關評價和態度,因此,對精確新聞報道的正面評價、對精確新聞報道操作難度的看法、對精確新聞報道在中國的發展前景的判斷等變量是本研究的主要因變量。同時,我們應注意到,如前所述,精確新聞報道的特點就在于應用社會科學的定量研究方法于新聞報道中,被試對這一方法的了解和實踐自然對評價精確新聞報道產生影響,因此,本研究把對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對(社會)統計學的熟悉程度,參與社會調查的經驗等相關變量作為控制變量。
三、研究的主要結果
(一)實驗的分組情況
我們對回收的問卷進行整理,最后確認有效問卷42份。我們把這些問卷的數據輸入電腦,利用SPSS11.0進行統計分析。
如表(一)所示,本研究共有被試42名,其中控制組14名,參加調查的實驗組16名,未參加調查的實驗組12名。同時,方差分析結果顯示,控制組、未參加調查的實驗組和參加調查的實驗組的被試,對“定量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依次增加,但三組之間的差異未達到顯著程度。參加調查的實驗組的被試,對“(社會)統計學”的熟悉程度最高,未參加調查的實驗組最低,控制組介于兩者之間,但三組之間的差異未達到顯著程度。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三組在對“定量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和對“(社會)統計學”的熟悉程度方面沒有顯著差異。
但就參與社會調查的經驗而言,參加調查的實驗組與控制組、未參加調查的實驗組之間有較明顯的差異,即參加調查的實驗組的調查經驗更豐富。但控制組和未參加調查的實驗組之間沒有明顯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三組在參與社會調查的經驗這個變量上,本研究沒有實現嚴格的控制;但同時,我們看到三組之間的差異特征,正符合本研究的目的,即參加調查的實驗組更多地實踐精確新聞報道的重要環節(調查)。因此,我們可以圍繞本研究的主要問題對這些數據進一步統計分析。
(二)研究的主要結果
1、對精確新聞報道的正面評價;
對于精確新聞報道的正面評價,呈現三種模式:一是“控制組→未參加調查的實驗組→參加調查的實驗組”模式,這主要集中反映在“信息量更大”、“可信度更高”和“可讀信更強”三個方面,實驗組更認同。二是“未參加調查的實驗組→控制組→參加調查的實驗組”模式,這主要集中反映在“報道更真實準確”、“評論更客觀公正”、“分析更深入”和“反映群眾意見更充分”四個方面,參加調查的實驗組最認同,未參加調查的實驗組最不認同,控制組介于其中。三是關于“報道更全面完整”一項的評價,控制組的評價最高,未參加調查的實驗組最低,參加調查的實驗組介與其中。2、對精確新聞報道操作難度的看法;
對于精確新聞報道操作難度的看法,也呈現三種模式:一是“未參加調查的實驗組→參加調查的實驗組→控制組”模式,這主要集中在“技術要求高,操作難”、“耗費大量的時間”兩個方面,控制組更認同。二是“未參加調查的實驗組→控制組→參加調查的實驗組”模式,這主要集中在“適用范圍有限”、“資料收集成本高”兩個方面,參加調查的實驗組最認同,未參加調查的實驗組最不認同,控制組介于其中。三是關于“用枯燥的數字說話不易為讀者所接受”一項的評價,未參加調查的實驗組的評價最高,參加調查的實驗組最低,控制組介與其中。3、對精確新聞報道在中國的發展前景的看法
對于精確新聞報道在的中國的發展前景,實驗組比控制組持更樂觀的態度,未參加調查的實驗組最樂觀。
表(四):控制組和實驗組對精確新聞報道的在中國的發展前景的看法的均值比較四、討論和結論
本研究作為一項探索性的應用研究,旨在發現和解決影響采用精確新聞報道的相關因素和問題。因此,我們重點考察控制組、未參加調查的實驗組和參加調查的實驗組之間的相關差異,分析對精確新聞報道的“了解”和“實踐”對精確新聞報道的評價、態度產生怎樣的影響。雖然從數理統計的結果來看,三組被試在相關問題上沒有出現顯著差異,但我們通過分析其間存在的關系模式,依然可以看到三組之間的差異的存在。
1、參加調查的實驗組
參加調查的實驗組高度認同精確新聞報道的優點,它只在“報道更全面完整”一項上的認同度不及控制組。對精確新聞報道操作難度的判斷上,參加調查的實驗組高度認同“適用范圍有限”、“資料收集成本高”兩項,也比較認同“技術要求高,操作難”、“耗費大量時間”兩項,對“用枯燥的數字說話不易為讀者所接受”的認同度低。也就是說,參加調查的實驗組認同精確新聞報道的優點,同時較為全面、深入地看到其操作難度,因此謹慎地判斷精確新聞報道在中國的發展前景。
2、未參加調查的實驗組
未參加調查的實驗組對精確新聞報道的優點認同度低,在“報道更真實準確”、“報道更全面完整”、“評論更客觀公正”、“分析更深入”和“反映群眾意見充分”五個方面的認同度最低,在其余“信息量更大”、“可信度更高”和“可讀性更強”三個方面的認同度僅高于控制組。同時,未參加調查的實驗組對精確新聞的操作難度的認同度也低,在“適用范圍有限”、“資料收集成本高”、“技術要求高”和“耗費大量時間”四個方面認同度最低,但在“用枯燥的數字說話不易為讀者所接受”一項上認同度最高。也就是說,未參加調查的實驗組既不大認同精確新聞報道的優點,也不大認可其操作的難度。未參加調查的實驗組對精確新聞報道在中國的發展前景最樂觀。
3、控制組
控制組對精確新聞的優點的認同度介于未參加調查的實驗組和參加調查的實驗組之間,主要認同“報道更全面完整”,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控制組不大認同精確新聞報道的優點。控制組對精確新聞操作難度的評價,主要認同“技術要求高,操作難”和“耗費大量時間”,這反映出他們主要看到的是精確新聞報道操作難度中的外在表現。控制組對精確新聞報道在中國的發展持保守態度。
我們可以把上面的主要發現,總結在表(五)中。
我們該如何解讀表(五)?
首先,我們比較控制組和參加調查的實驗組,可以看到,對精確新聞報道的“了解”和“實踐”,將增進人們對精確新聞報道的較為全面的認識(對優點和操作難度的認同),也使人們更愿意接受它,對精確新聞報道在中國的發展持更樂觀的態度。其次,我們再來觀察未參加調查的實驗組,他們雖然接受了有關精確新聞報道的介紹、但未參與實踐,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對精確新聞報道的認識是不全面的、不準確的,但對精確新聞報道在中國的發展前景卻盲目樂觀。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要推進精確新聞報道在中國的發展,我們不但要對新聞從業人員進行全面、準確地介紹精確新聞報道,還要努力使之實踐精確新聞報道。
最后,我們也需要看到本研究還有許多局限需要在將來的研究中改進。例如,研究對象主要是新聞學院的學生,我們需要對精確新聞報道的直接采用者即媒介從業人員進行調查;本研究對參加調查和未參加調查實驗組的界定以及參與社會調查的經驗的考量等也需要進一步完善;本研究只是從對精確新聞報道特性的評價方面展開研究,新聞媒介對精確新聞報道的采用必然涉及人員、資金等諸多問題,都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完善和拓展。
[注釋]
[作者簡介]廖圣清,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傳播學系副教授。
[基金項目]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資助項目《創新課程:計算機輔助新聞業務》
[1]1982年6月至8月,由北京新聞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以及《人民日報》、《工人日報》、《中國青年報》組成的調查組,首次對北京地區進行科學的受眾調查。
[參考文獻]
楊光,彭泰權(2006).記者應如何報道“調查報道”——從中關村知識分子平均死亡年齡的調查說起.新聞記者,(4).
肖明(2000).如何報道精確新聞報道——從《北京青年報》看精確新聞公布的規范性.現代傳播,(6),39-42.
羅文輝(2001).精確新聞報道.臺灣:正中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