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傳播媒介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0 02:32:00

導語:大眾傳播媒介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眾傳播媒介分析論文

一、信息傳播對社會危機的引導和控制

大眾傳播媒介信息傳播的特點、方式及性質對社會危機產生影響體現在3個方面:信息環境的建構、媒介形象認知、媒介信息傳播與認知慣勢。

1、信息環境的建構

大眾傳播媒介是現代社會公眾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大眾傳播媒介通過信息供給建構了公眾認識社會的信息環境。但大眾傳播媒介性質決定了其信息傳播的特點:及時而不隱蔽、注重事件而非知識、強調客觀而非主觀解釋。因此大眾媒介提供的零碎化、事件化、甚至相互矛盾的信息往往不能給公眾建構起一個完整、清晰的信息環境。

現代社會危機具有突發性、破壞性、不確定性、風險性等特點,當社會危機涉及到公眾基本的價值觀、信仰、生存及生命安全時,社會危機的強度就增大,對公眾的心理及行為影響就強烈。當社會危機強度超過公眾心理承受有極限,而大眾媒介無法給公眾提供一個完整的、清晰的社會危機圖景時。公眾對社會危機的認識就處于混亂和混沌狀態,無法建立清晰的信息環境,使得決策缺少足夠的信息依據,公眾在行為上就會處于被動和混亂狀態,大規模的社會危機就極有可能爆發。

顯然,當社會處于危機狀態時,作為公眾信息環境的主要建構者,大眾傳播媒介應,在恪守及時、客觀、真實等基本原則的同時,盡可能提供相關的知識性、解釋性和引導性的信息,幫助公眾建立完整、清晰的社會危機信息環境,為公眾行為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2、媒介形象認知

大眾傳播媒介的社會形象是公眾通過對大眾傳播媒介傳播的內容、傳播方式、信息特點等方面的評價而形成的媒介印象,主要包括公信力和權威性兩個方面。公眾對媒介形象的認知一旦形成就會影響其對該媒介傳播危機信息的認可程度。對于公信力淑威性較高的媒介,公眾接受、認可其傳播的危機信息,其現實的社會危機圖景與該媒介建構的危機圖景較一致,此時大眾便將媒介的信息作為行為依據。因此,當社會處于危機狀態時,公信力與權威性較高的大眾傳播媒介能較好地引導公眾處理危機,能有效地抑制危機的進一步發展和減輕其危害程度。相反,對于公信力、權威性低的媒介所傳播的危機信息。公眾通常持懷疑甚至是拒絕態度,并結合個人經驗、知識及其他信源重新理解該信息,二次建構社會危機圖景,并按照個人二次建構的危機圖景處理應對社會危機。這樣,即使公信力、權威低的媒介及時、真實、客觀傳播危機信息,由于公眾的不信任也不可能引導公眾正確對待和處理社會危機。

3、大眾媒介信息傳播與公眾認知慣勢

信息傳播慣勢指的是大眾傳播媒介受政治制度、社會心理、文化觀念、媒介定位等因素的影響所形成的信息傳播的刻板模式。信息傳播慣勢一方面影響信息傳播的真實性、客觀性、及時性等,另一方面,也塑造了公眾信息認知慣勢,即公眾受媒介信息環境、信息傳播慣勢的影響對大眾傳播媒介所傳播的信息形成的刻板和一慣的認知。以往,我國大眾傳播媒介長期以來形成“報喜不報憂”、“高調宣傳”、“穩定是重中之重”等傳播慣勢,使得大眾傳播媒介在傳播社會危機信息時,有意或無意地選擇與其傳播慣勢一致的信息,掩飾、減輕社會危機的真實情況,結果導致危機信息未能得到及時、客觀地傳播。同時,受認知慣勢的影響,即使大眾傳播媒介客觀地傳播了危機信息,公眾通常會依照慣勢思維進行扭曲,一旦這種行為形成定勢,大眾傳播媒介在社會危機面前就失卻了話語的主動權,失去了引導公眾正確對待和處理社會危機的主動地位。

由于大眾傳播媒介在信息環境的建構、自身社會形象、傳播慣勢及公眾認知慣勢等方面的特點,決定了大眾傳播媒介危機信息傳播對社會危機進行引導和控制既存在正功能,也存在著負功能,因此,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對于政府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如何策略性地傳播危機信息具有重要意義。

二、政府進行危機信息傳播的策略性選擇

當社會處于危機狀態時,政府的信息傳播方式和內容對社會危機的引導和控制占據主導地位,“因為在公共危機事件中,政府享有權威的信源,具有強大的信息控制力?!钡ㄟ^大眾傳播媒介危機信息不可能不受到大眾傳播媒介的信息環境建構、媒介社會形象及受眾認知慣勢的影響,從而削弱了政府信息傳播對社會危機進行引導和控制的效果。因此,政府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危機信息應遵循以下策略。

1、尊重大眾傳播規律,增強傳播的社會效果。

社會危機關系到公眾的財產、生命安全、價值信仰等,公眾關注度極高,政府此類信息本身就包含著較高的傳播價值。但由于受到本位主義、地方保護主義等不良影響,有些政府部門對危機的真實情況或者隱而不發,或者避重就輕,或者形式化、政策化,信息含量低,空洞無物,這樣一方面導致公眾對政府應對危機的能力和措施失去信心,另一方面使公眾無法從政府信息中獲得權威、準確和實用的信息,轉而尋求其他信源,極可有導致信息混亂,同時也給流言的產生、傳播創造了空間,也讓媒介本身的社會形象受到影響。2005年11月哈爾濱水污染事件中,市政府宣布停水4天,但隱瞞了停水的真相,一時間,各種流言不脛而走,導致人心惶惶。而在2007年無錫市“藍藻事件”中,市委、市政府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通過地方媒體及時向公眾披露消息,有效地避免了市民的恐慌,及時控制了謠言的傳播,為政府化解危機贏得了時間。因此,政府在大眾媒介上危機信息同樣應遵循及時、客觀、真實等傳播的基本原則。給公眾提供可信的行動依據。有效地抵制流言的傳播及影響,提高公眾解決社會危機的信心和決心。

2、與大眾傳播媒介緊密合作,控制危機信息傳播的主動權。

為避免大眾傳播媒介危機信息傳播的負面影響,政府應積極、主動與媒體合作,及時、準確政府處理社會危機的各種信息。要敢于打破常規,采取特殊形式。對政府的危機信息進行特殊處理,增強政府危機信息的傳播效果。這樣,一方面,大眾傳播媒介以特殊的形式政府信息,可以提升甚至改變媒介的社會形象,有助于媒介在激烈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動權?!拔C事件中,政府要與媒體進行有效地合作。通過媒介平臺來信息,引導輿論。同時在大事發生時,媒體的信息報道,也是塑造媒體形象、提升競爭力的有效契機?!绷硪环矫嬲ㄟ^大眾傳播媒介“破格”形式危機信息增強了傳播效果,控制危機信息傳播的主動權,加強對社會危機的輿論引導,展示政府的責任和處理危機的能力,可以進一步提升政府社會形象。增強公眾處理社會危機的信心。

3、充分利用主流媒體權威性和公信力,加強危機預警與監測功能。

主流媒體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其信息來源相當程度上依賴政府及有關部門。政府應及時、主動向主流媒體危機信息,借助主流媒體的社會影響力,加強輿論引導,加強危機預警及危機監測,及時公布危機發展、變化情況,科學指導公眾正確對待和處理社會危機。“在公共危機事件中主流媒體的缺位,就必然迫使公眾通過公信力較低、可靠模糊性不定的渠道獲取信息”。結果可能加深社會危機的程度。

論文關鍵詞:大眾傳播媒介;社會危機;政府

論文提要:大眾傳播媒介在信息環境建構、媒介形象、傳播慣勢及公眾認知慣勢等方面,對社會危機信息傳播既存在正功能,也存在負效應,政府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危機信息必須進行策略性選擇,要尊重大眾傳播基本規律,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社會影響力,控制輿論主動權,加強對社會危機的引導和控制。